來源: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王琳
對數字敏感、擁有獨立的判斷、對風口的敏銳——這是成為一個風險投資人必備的因素,而現在要附加上一個新條件:理工科背景。如果不是理工科畢業,那你的簡歷大概率是不被考慮的。
2020年底,一個工商管理專業的投資人為了看懂一個5G相關項目,硬生生學了半個多月上海交通大學的課程。等他學完,這個項目新一輪融資已經接近完成。
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投硬科技,即便他們有的看不懂。
一位半路從互聯網消費轉行硬科技的投資經理告訴Tech星球,他們會專門找顧問探討技術的可行性,“你要做的就是把項目篩選出來,知道這個項目很牛,產品做出來很難就夠了,那具體難在哪里,牛在哪里,你根本沒有必要知道。”
“新能源、半導體、先進制造、機器人,幾乎沒有不火的賽道。”一位硬科技投資人興奮地說道,“現在你看到的好幾家機器人企業估值都是10億美元了,你說貴,那肯定貴,但起碼可以落地,而且每家都有3億人民幣的收入。”
過去那些被認為是不夠性感的硬科技項目正在被瘋搶——曾經資金鏈險些斷裂的企業如今被60多家機構追著要投資,曾經不被機構看好的項目如今一年可以融3輪。
科學家們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勝利,從加到創始人微信開始
見完一屋子的投資人需要多久?最快的速度可能僅僅要一天。
2020年末,一家硬科技開啟了A輪融資。這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項目。在2020年以前,甚至很少有投資人知道他的存在,即便它的創始團隊足夠光鮮——核心創始團隊全是博士,一些人在國內一線高校任職教授。
頂級科學家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業,這是每個風險投資人都渴求的好項目。
項目的融資開放期只有一天。蜂擁而至的投資人擠滿了創始人的辦公室。“記不清是幾十人還是幾百個人了。”一位知情人士說道。
投資人來的目的很簡單,拼盡全力加上創始人的微信。加上微信,意味著即便這輪投不進去,下一輪依然有溝通的可能,畢竟頂級科學家的時間和聯系方式都是異常寶貴的。
即便沒有過多的時間溝通,但當天加上微信的人依然是幸運的。因為兩天之后,公司已經不再從任何渠道聯系新的資方。
好項目永遠有話語權,在市場熱情的帶動下更是如此。
“一些投資人需要按照項目方的要求提供材料,然后項目方挑選完合適的之后,由一整個大巴車集體拉過去路演。”一位硬科技項目的投資人表示,“為了見到創始人,一些機構在想要投資的項目方公司里一待就是倆禮拜。”
但這樣卻并不一定可以搶到份額,因為一些優質的項目已經過了早期階段。
“新入局的機構會比較難受,因為不投你就miss了,投的話,你就必須得捏著鼻子收。”硬科技投資人霍興表示。他們在早期就投資了元戎啟行,一家L4級別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
這家公司剛剛獲得阿里領投的3億美元融資。“也有財務投資機構給了比阿里更高的估值,但是企業到了這個程度,必須選擇有價值的錢,選擇阿里最主要的原因是阿里能夠提供自動駕駛的落地場景。”霍興表示。
風險投資人們必須要證明,除去錢,他們可以給項目本身帶來更多的價值,因為好項目從來都不缺錢。
曾經無人問津
不是所有的硬科技項目一開始就備受追捧,即便所有人都知道科技創新可以產生巨大的財富價值。
芯片是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它是中國進口支出最大的產品,進口數額在2013年就超過了石油。但作為現代科技技術的關鍵一環,芯片依賴進口,意味著無論從行業發展還是產業安全來判斷,都存在巨大風險。
可是在7年前國外的芯片又便宜又好,廠家采購國產芯片的意愿很低。同時,互聯網造富神話處于頂峰,投資芯片是一個及其小眾且很難被人理解的選擇。
因此,即便一家團隊再豪華,他們也很難獲得資本青睞。
當時,一家芯片公司開啟了自己的第二輪融資。因為看不到切實可行的商業化落地場景,原本談好的投資方臨時爽約,公司現金流岌岌可危。無奈之下,這家公司不得不向老股東尋求支持。最終,老股東解了燃眉之急。
經過近5年的沉寂后,2018年,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后,這徹底引爆了芯片的投資狂潮。
看到商業可行性的資方瞬間覺醒。該項目的早期投資方向Tech星球透露,去年這家公司一整年幾乎都在融資,一年融了3輪。
太多的錢,太少的優質標的
2020年半導體投資首次超過互聯網,成為中國的第一投資賽道,這在過去20年創投熱潮中還是首次。但過冷或者過熱對于市場來說都不是好事。
最典型的現象是跟風的人多了:一個新賽道火了,一下子就會冒出十幾、二十幾個項目,比如GPU、數據庫、半導體。
“現在創投圈有個段子,一些地方政府一聽到是半導體,就要給50億投個5%。”一位硬科技投資人吐槽到,“熱錢多了之后,兩三個人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隨便兩個方案似乎都能拿到投資”。
但最終很可能一半的錢都要浪費掉。無論是芯片、數據庫這都是壁壘很高的賽道,從業者本來就不多。幾十家公司融到錢的結果是資源高度分散。在企業本身就很弱小的情況下,資源的分散降低了項目成功的概率。
但是風險投資人必須要把LP的錢投出去,尤其在互聯網發展進入瓶頸,金融、教育接連被整改,可見的優質標的越來越少的情況下。
“一些新興賽道,比如合成生物學、元宇宙、太極圖形等等,可能投資人可能根本沒有看明白,就開始投了。”硬科技投資人張斌表示。
更夸張的是,只要賽道對,總有人愿意投資。
知情人士告訴Tech星球,最近很火的太極圖形項目,在第一輪融資時核心創始團隊不到10人,但估值已經達到了3億美元。
“現在很難有時間去慢慢研究一個賽道了,大家似乎變成了拼體力,而不是拼認知了。”一位硬科技投資人吐槽到。他們必須去搶項目,如果速度慢了,很可能錯失機會。
但即便你獲得了和創始人溝通的機會,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投進去,因為一線基金可以比你給到更高的估值。
可是錢還是要往外投,因此一些看上去不夠優質的項目就拿到了錢,而那些優質項目則獲得了看上去不太現實的估值。
霍興表示,現在中國是缺乏長線的錢,它不像美國有很多養老基金、大學的捐贈基金。但硬科技投資的客觀規律是從產品研發到商業變現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沒辦法像互聯網一樣可以砸錢快速擴張,但是LP們等不了。
這讓風險投資人們陷入矛盾中。一來他們需要在約定的時間內把錢投出去,二來他們需要為LP賺到錢。“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基金的回報率變低。”霍興補充道。
回報率降低的直接結果是,下一期基金誰還愿意成為LP。
少數人的勝利
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前10家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都不是頂級科學家,他們曾經長期占據胡潤中國富豪榜頭部的位置。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到達了瓶頸,錢和人才都開始向硬科技轉移。
今年7月發布的福布斯富豪榜,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資產大增,資產直接超過馬云、馬化騰,達到477億美元,成為中國第二大富豪。
曾毓群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畢業的博士,親自參與和主持專利發明有十二項之多。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創始人中,只有李彥宏曾攻讀博士,雖然最后他選擇了肄業。
在一級市場,涌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型創業者。思謀科技創始人賈佳亞是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迦智科技創始人熊蓉是浙江大學教授、靈汐科技核心創始人施路平是清華大學教授......
但是當一個科學家決定創辦一家公司,他們必須要明白,這不僅僅是在原有的一連串榮譽后面再加上一個新title那樣簡單。
他們需要明白,技術只是公司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需要精于技術,但不執迷于技術,換句話說,他們需要學會賺錢。
因為商業能力是衡量一家公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技術創新如果不能帶來巨大的價值,那也更像是空中樓閣。
當一家科技型企業開始商業化,對于科學家們來說,考驗才真正開始。
* 文中霍興、張放、張斌均為化名
2023-03-28 i黑馬發布了 《網紅文和友,只能是長沙限定嗎?》的文章
2021-11-08 i黑馬發布了 《悠絡客成為首批“可信人臉識別守護計劃”成員》的文章
2021-11-05 i黑馬發布了 《城市級數字停車企業「潤銘科技-停開心」獲百年鑫投基金戰略投資》的文章
2021-11-03 i黑馬發布了 《又一獨角獸即將破產清算:10 億美金往后的路也不容易》的文章
2020-05-05 i黑馬獲得了天子之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