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銀發經濟,作者 | 周超?
中國自2000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3億、占比10.3%,65歲以上人口8821萬、占比7%,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養老產業、老年行業、銀發經濟等與老齡化相關的概念就一直是整個社會的熱門話題。但二十年過去了,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數量達到2.64億,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相比2000年翻了整整一倍有余,但為什么我們卻并未能看到銀發經濟成為整個國家的支柱產業,銀發經濟的成功案例也似乎并不多見?
媒體上關于老人收入水平高、消費能力強、消費觀念新的新聞越來越多,在過去幾年吸引了眾多背景各異的創業者投入到銀發經濟的大潮中,但為什么真正賺到錢的卻屈指可數,許多創業者甚至不得不靠賣房舉債來苦苦維持?
問題最終歸結為一個:為什么中國老人的數量長期以來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國的銀發經濟卻遠遠落后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
簡單地根據老人數量就判斷中國銀發經濟必然興起,進而投身創業,在邏輯起點上就是完全錯誤的,將是企業和創業者進入銀發經濟的第一個坑。
從人口規模角度看,中國在2000年時65歲及以上人口就遠遠高于日本和美國。當時中國是8821萬人,美國不到中國的1/2,僅為3480萬人,日本則連中國的1/4都不到,僅為2154萬人。
但單純人數的巨大并不能必然保證中國銀發經濟的強大。這里的核心關鍵是,當時中國的個人收入水平非常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日本、美國懸殊巨大。按照統計數據,中國2000年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721元,而日本為198000元,美國為214800元,中國僅為日本的1.9%,美國的1.7%。
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處在日本、美國百分之幾的水平,決定了中國老人的有限收入只能用在最基本的生活開支上,而能夠投入到提升生活品質的收入就必然非常之少了。
這也就是學術界講得非常多的中國老齡化最大特征——“未富先老”。中國的收入水平雖然在改革開放后快速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整個國家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過去20年迅速拉近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根據統計數據,2010年時,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19元,是日本的6%,美國的5.2%。而到了2020年,由于日本、美國收入增長的趨緩乃至停滯,和中國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到32189元,是日本的19%,美國的9.5%,差距相比2020年時已經大幅縮小。?
如果以中國2000年乃至2010年時的收入水平,是不可能支撐培育起有足夠規模體量的銀發經濟的,更不用說以老年人為主要目標客戶的大量成功企業了。但到了2020年的中國收入水平,銀發經濟的底層動力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
如果從宏觀上看趨勢變化,可以將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老年人數量,作為一國銀發經濟的最大市場容量。據此估算,2000年時中國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只有區區的3282億元,僅為日本的1/13,美國的1/23。
在金融危機運行高點的2010年,中國在老年人口數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而日美等國發展停滯的情況下,中國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雖然較2000年時翻了3.5倍,仍然僅為14890億元,是當年日本的1/4,美國的1/6。
但到了2020年,中國的老人數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步快速增長,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對應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超過6萬億元,已經穩穩超過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也由20年前的1/23減小到1/3。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為什么不用養老金而是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衡量老人消費能力的維度。因為根據學術界、政府、企業的各方面統計調研,老人的收入除了養老金外,還有子女親戚給予收入、工作收入、房租收入、利息收入等,因此養老金顯然不能代表老人收入的全部。
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對全年齡段所有職業、戶籍所做的調研統計得出的數字,相對來說與真實的老人收入水平更為接近。
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開發課題研究報告匯編》,中國城鎮老年人的收入來源中,養老金占比高達71%,其次是子女親戚給予、工作收入、房租收入、利息收入等。而對于農村老年人,養老金僅占24.10%,子女親戚給予的收入占比最高,為25%,其他收入來源還有非農工作收入、農業工作收入、土地承包收入等。
可以得出結論,過去20年中國的銀發經濟發展緩慢,宏觀層面的原因主要是中國民眾收入水平長期處于很低的水平。今年以來,隨著國家將共同富裕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地位,國家對房地產、教育、醫療的改革,將大大減輕普通民眾的生活負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空間將更進一步打開,老人的收入水平也將同樣隨之提高。
2021年開始的下一個十年,中國銀發經濟的市場容量將迎來人口規模和收入水平雙重提升帶來的迅速擴容,中國銀發經濟的黃金時代將真正到來。
既然老年人口規模和收入水平的雙重提升將帶來中國銀發經濟的黃金時代,是否每個行業的從業者、每個希望創業干事的人,就可以信心滿滿地沖進來大干一場了呢?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不管是單打獨斗的創業者,還是實力雄厚的大公司,馬上就面臨銀發經濟的第二個坑,最終可能會頭破血流,逃脫不了賣房舉債為員工發工資的命運。
因為在解決了銀發經濟的宏觀市場容量的問題后,馬上就面臨下一個至關重要的決策:選擇哪個區域市場作為自己事業的出發地、根據地?
事實上,全國各個省份的老齡化程度差異很大,這種差異不僅是老年人口占比、老人數量多少,還應該加入一個重要維度,也就是每個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此測算一省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才能找到最有發展潛力、最有市場空間的銀發經濟區域市場。
銀發財經仔細梳理分析了2021年公布的31個省市自治區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現如果僅從老齡化率,也就是老齡人口占比角度看,老齡化最嚴重的前五位是遼寧、上海、黑龍江、吉林、重慶,由此看似乎東北的銀發經濟潛力最大。
但如果深究每個省份的具體老人數量,東北的排名馬上靠后,老人數量最多的省份變成了山東、江蘇、四川、河南、廣東等經濟發達或較發達省份。
再進一步將31個省市自治區60歲以上人口乘以各省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每個省份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排序又發生了變化。
根據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可以劃分成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為江蘇、山東、廣東、浙江,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在6000億元至8000億元之間;
第二梯隊為四川、河南、湖北、上海、河北、湖南、遼寧、安徽,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在3000億元至5000億元之間;
第三梯隊為北京、福建、重慶、江西、黑龍江、廣西、陜西、山西、云南、內蒙古、天津、貴州、吉林,銀發經濟市場容量為10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
第四梯隊為甘肅、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銀發經濟市場容量為1000億元以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老年人口規模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是決定一省銀發經濟發展空間的所有因素。比如廣西、海南等省份,雖然本省的老人數量和人均收入并不占優,但因為大力發展本土生態環境優勢突出的旅居康養產業,其銀發經濟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這對企業和創業者的啟示就是,一方面可以選擇那些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大的省份作為主攻市場,依靠其獲得穩定而不容易受到競爭威脅的現金流收入后,再去向更廣闊的區域進軍,才是對創業者、從業者更加務實、更高勝率的策略。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或創業者在某一省份有獨特資源優勢,并且對當地資源條件有深入獨到的理解,一樣可以將之發展成自己的根據地市場。
企業和創業者最容易掉進的第三個坑,是認為自己的產品是適合所有年齡段老人的,似乎只要這樣就可以將所有老人都變成自己的客戶,銀發經濟的萬億級商機、十萬億級商機都可以被自己盡收囊中了。
但是,在所有消費品行業里,在所有成功的消費品牌發展史里,都離不開準確精到的客戶定位。那么,難道唯有到了銀發行業,一句簡簡單單的“服務天下所有老人”就夠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進入銀發經濟創業,清晰準確的客戶定位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而年齡是客戶定位最為關鍵的因素。
這樣說有兩個核心原因,一是不同年齡段對應的老年人口規模差距很大,對應的市場容易差異也很大。
比如分年齡段統計中國老人數量,75歲+、65-74歲、55-64歲的老人數量分別為7500萬、1.16億、1.47億,年齡段每下降一檔,人口數量便增加數千萬。對應的市場容量也相應地擴大很多,75歲+、65-74歲、55-64歲的老人對應的銀發經濟市場容量分別為2.4萬億元、3.7萬億元、4.7萬億元。
可以說目標客戶選錯一個年齡段,真的就有可能“損失”一個萬億級市場了。
銀發經濟的客戶定位細分年齡段的第二個原因是:每個年齡人群都有各自獨特的生活背景、成長經歷和人生痕跡,因此決定了他們的產品需求、渠道偏好、消費習慣都很不一樣,也就不存在一項產品讓所有老人都滿意的情況了。
學術界和政府的大量統計調研都支持這一結論。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75歲是老人消費的重要分水嶺,75歲以下的老人發,其消費傾向(年消費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總體上都在75%以上,但過了75歲以后,消費傾向顯著下降,最低的為80-84歲,僅為72%。
而且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其消費支出有著不同的重點。有學者統計分析中國人一生各個年齡段的消費支出特點,40歲以后醫療保健支出一直處于上升通道,但在55-64歲時會進入一個停滯期,然后在65-69歲時上升到一個新的支出高度,并在75-79歲時達到醫療保健支出的最高峰。
在旅游消費上,年齡的差異同樣非常顯著。有學者對不同年齡段老人的旅游消費意愿進行調研,發現旅游消費意愿最強的是60-69歲老人,“未來一年有旅游打算”的占比16.46%,而后隨著年齡增長,旅游意愿越來越弱,80歲以上老人僅為4.66%。
這樣的差異還體現在很多產品上面,比如拐杖和輪椅,也是70歲以上老人占據了絕對比例,因為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出現腿腳不便的可能性比低齡老人要高很多。
當然也有一些產品的年齡特征并不明顯,比如老花鏡、假牙、血壓計、血糖儀、按摩器具等,各年齡段老人使用的比例接近或差異較小。相對來說,這類產品的市場空間也會更大。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目前銀發經濟在國內的發展還局限在狹義的養老產業、老年產業層面,但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低齡老人乃至未來十年步入退休、但現在尚處于中年的人群,其消費需求被整個社會給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但是,這群即將步入退休和積極準備退休生活的40-65歲人群,是未來銀發經濟的最大增量貢獻者。
他們在許多產品的需求上與老人是相吻合的,比如40歲以后人的眼睛就會逐漸老化,需要佩戴老花鏡了。而在當前國家控制房地產、教育、醫療的大背景下,將使這群人的生活負擔大大降低,有更多的收入分配到自身的消費上。
而且銀發經濟的內涵并不單單是為老人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也包括為即將進入老年階段、希望為自己安排老后生活的人,提供的一系列服務,比如養老保險等。據了解,已經有一些先行者如大型險企以45歲以上人群為養老險業務的開拓重點。
隨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日趨嚴重,中國人均收入水平持續穩步提高,中國的銀發經濟一定會迎來爆發。但在這個時點到來之前,每個想在銀發經濟淘金的人,都需要更關注前進路上無盡的坑和陷阱,才能最終成為不多的贏家之一。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