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浪潮新消費
很多新品牌數據斷崖式下跌,快撐不住了,資本也開始冷靜。這貌似是最近極短時間內大家形成的一個共識。
但如果將某些品牌和資本的波動,看作是行業本身要發生倒轉,其實也會嚴重脫離實際。在新人群和新基礎設施的驅動下,消費升級仍在繼續,或者說這是一個不斷向前,永無止境的過程。
就從最近A股核心消費公司的業績來看,雖然市值有所回落,但營收相比疫情前還在持續增長,我們大可不必擔心某些風口行業一堆雞毛的悲劇會重演。
大家更需要的,是回到一個常態里面,去應對品牌周期中必然會發生的復雜性,不管是產品、品牌鑿通,還是線上線下博弈,都需要創業者更本真的追求探索和一以貫之的堅持。
在最近浪潮新消費的會員活動中,去除喧囂,其實很多創始人已經明白了這一點,中間的諸多行業洞察輸出,讓我們更清醒地回到賽道本然的狀態。
以下為脫敏后部分內容精選:
A:消費品行業被嚴重高估了。我看到很多公司估值,都感覺投資人是不是傻,那個公司真的值這個錢嗎?
我們最早做這個事情的時候,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所有資本都看好的東西,我肯定不碰。所有人都達成共識的肯定不是機會,那個賽道一定最慘烈。
任何一個消費品,只要不建工廠,都不需要太多錢。整合別人的供應鏈,找設計師或者服務商,都不是特別大的花銷。為什么動不動天使輪融資幾千萬,我沒想明白。
另外。如果一個消費品,一會兒A輪,過一會兒B輪,3個月C輪,半年內融4輪……,如果公司真的這么好,規模又好,增長又好,利潤又高,你舍得ABCD輪去把股權分給別人嗎?這不符合人性。所以這反而是一個悖論,越好的公司越不需要錢。
B:前段時間消費特別火,其實趕上了資本內卷的紅利。因為前幾年移動互聯網、科技比較火,在那一波熱潮結束后,下一波還沒有起來,資本也沒有什么更好的項目投了。再加上最近一直在提消費升級,尤其是拼多多之類的渠道興起之后,消費帶動了虛假繁榮。
C:1、低度酒我覺得都是創造出來的偽需求,消費者是很花心的,一個新品類出來,我就愿意去嘗試一下,就造成了你只要燒錢就會有人去買,賣一兩個億還是比較簡單的。
所以說現在我投項目也不問別的,就嘗嘗你味道怎么樣,看看你實際的東西,判斷一下這個品類能不能帶來持續復購。如果這一點不滿足,我覺得就沒什么投資價值。
2、現在投資人的基本邏輯,就是在過去那些水下項目慢慢做起來浮出水面的時候,找到它們,如果已經浮出水面就高攀不起了。所以只能往前找,找到不是那么成熟的項目,再通過資本催動你去做。但不管你是哪一家資本,90%都可能踩的是坑。
但如果只能投前面的,消費者又是求新的,大家就都買前面那個最新的東西,然后原來那個估值很高的企業,估值再高也上不了市,最后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像現在很多餐飲品牌,就幾家店,這幾家店再好能有多好呢?為什么要那么快投資那么多錢?這個邏輯其實是說服不了自己的,唯一的解釋可能就是這些錢太多了,沒有地方花。
3、消費品永遠是在不斷地往前推進的,沒有什么高峰低谷,只不過現在投資可能已經到了中后期。
一個理性的投資人,包括一個理性的創業者都應該意識到,很多東西其實是需要一些機遇的,這個東西很正常,就跟明星一樣。
很多現在的消費品就像頂流,或者消費領域的網紅,可能大家知道張哲瀚,紅了半年突然就涼掉了,消費品里也有很多這種現象,所以還是踏踏實實做好產品,當個實力派。
當然,如果東西本身好,數據也跑得不錯,品類又確實有機會的項目,是可以找資本助推的。但也只是讓你多開幾家店,多鋪幾個渠道,不是說資本給你去燒錢。
D:首先消費并沒有什么刻意的周期之論。因為消費品無非就是吃穿用這些東西,不管經濟好不好都會用得到,所以并不會有高峰跟低谷,因為它是一個剛需。
再說品牌壁壘其實就兩個,一個是產品力,一個是品牌力。產品力就是好不好吃,好不好玩,好不好看,好不好用,這個東西決定你這個品牌能不能生存下來。
品牌力就像那么多可樂,口味真會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嗎?不一定,但可口可樂那么多年的歷史,那么強的號召力,很多人都會覺得喝可口可樂是一個特別幸福的事情,這就是大品牌的壁壘。
簡單來說新消費,首先它是一個剛需,第二其實基礎設施和時局的變化是可以催生消費的。拿中國來說,最早淘寶上有一些服裝品牌,七格格之類的,后來天貓發展,出現了三只松鼠、韓都衣舍這樣的品牌,然后小紅書、抖音這些興起,一批新消費品牌比如自嗨鍋,拉面說,王飽飽就起來了。
這些品牌都不是突然間誕生的,而是隨著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這幫普通人以前藏在心里的需求有條件地被滿足了。以前貨架上永遠都是寶潔、聯合利華、雀巢這些,我不知道我還有別的什么需求。但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新的消費品就可以展現在大家面前。
E:如果在做消費品,把自己給做虧錢的是一件非常遲鈍的事情。現在非常多消費品,GMV做得很漂亮,一個勁做增長,它可能不是在做一家2C的公司,而是選擇做一家值錢的公司,賺投資人的錢。但你只要不賺錢,最后也不會值錢。
燒錢、買量這些事情,沒有任何技術含量,脫離毛利、脫離利潤去做投放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長時間在關注誰家的效率最高,誰家同樣的情況毛利能做到最高,復購可以做到最好。大家做投資也好,做消費品也好,最大的底線就是這家公司一定要賺錢。
而賺錢也分兩種,第一種是我可以賺,比如盈利1000萬,但故意不賺,把這筆錢又持續投入到構建競爭力,賬面上是虧損的,但我是有盈利能力的,這種虧損是OK的。
第二種是沒有盈利能力,但跟人說我這個打法是為了搶占市場心智,也許最后會成功,但風險系數高,很容易出問題。
在消費品領域,財務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叫產品凈利率,但比凈利率更重要的是毛利率。比如兩個消費品都有10%的凈利率,但你毛利可能只有30%,我有45%,意味著我比你多出來15%的空間可以發揮非常多的作用。
所以很多時候我非常敬佩那些傳統消費品企業,比如娃哈哈、達利……,他們都沒有上市,但凈利率非常高,很多直播帶貨的新銳品牌連毛利都不一定有他們凈利高。
F: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你這個品類的底層邏輯是什么。這個品類在競爭什么,消費者吃的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10個人做同一件事情都可能有10種不同的回答,可能只有兩三個的定義是對的。
但我發現很少資本會問一個項目怎么定義那個品類,大家更多的時候就停留在我是做面包、做拉面、做代餐粉,再往下就沒了。
G:現在有一個流行的玩笑是說,要做新品牌,先投2萬個小紅書,8000個抖音,然后再上個羅永浩/薇婭、李佳琦,如果有錢再請兩個流量明星,一個品牌就出來了。感覺就是創始人和服務商一起收割資本的錢。
H:有一個誤區就是大家覺得營銷就是做品牌,產品才是品牌的核心,這個東西燒錢是燒不出來的。營銷確實很重要,但是完全以營銷為主導的公司都是不夠的。
比方說我見了一些低脂零食,吃了瘦了的人不用復購了,吃了瘦不下來的人也不吃了,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復購怎么解決。
一開始的壁壘是和營銷沒有關系的,它一定是你本身的產品。比如你吃的東西,那一塊供應鏈是你獨家的,這是最基本的壁壘。然后再慢慢去做,慢慢形成消費者認知,才有了品牌,最成功的品牌就是品牌等于品類。
如果沒有壁壘,你做的品類和你個人其實沒有任何關系,一旦融資沒有跟上,別人的東西就會做的比你好,別人賣的就會比你多,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
而且品牌其實很難燒起來,一個品牌通過流量轟炸,你確實有認知了,需要的時候會想到他,但后面還會有新的東西出來,注意力很容易轉移,這永遠是一個死循環。
?I:為什么現在新消費品牌開始進線下,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線上不行了。線下有人說也要進場費,但你哪怕是可樂、寶潔也一樣,這個費用是不可避免的。但線下相對于線上來說,ROI還是好一些,至少能做到不虧錢。
這也是周期的問題。以前我們做線下的時候覺得線下好貴,所以才去做線上,因為那個時候線上有紅利。現在線上開始飽和了,大家才發現原來線下還能賺錢。羅森也不收進場費了,家樂福價格也降了,屈臣氏還可以試銷三個月,其實這就是所謂的周期。
作為新消費品牌,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周期,就必須順應這種周期,哪里便宜,哪里流量多我們就往哪里去。
J:今天消費品的估值到底理不理性,我覺得還是要看他這個東西到底是不是真需求。我自己去吃,自己去體驗,如果我不是核心用戶群,也可以去問身邊的人,愿不愿意去復購。
就像你愿不愿意加入私域一樣。90%的客戶其實是不適合做私域的,好多耐用品要做私域,復購有多少?過往會員的LTV有多少?你是要拓品類還是要拓首次?這些問題要考慮清楚才能做私域。
但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想做私域呢?只能說大家受不了流量內卷。現在在天貓、京東一類的平臺投廣告,它可以很精準地把你的利潤率卡在10%-15%,就是算清楚了那個模型,讓你繼續活著,但不會特別爆,所以你就會繼續給它加預算,很多人都發現了這不能是常態。
所以消費品這個行業,最終其實它不是瘋狂,只是被高估。最終一個需求會被市場確認到底是不是真需求,大家會回歸比較理性的狀態。很多創始人做的事情也沒有錯,只是可能錯誤地估計了自己賽道可能的天花板。
K:很多人沒有做過線下的sales,其實線下也有很多的坑。大家可能以為線下渠道就是一個付費進場就結束了,但其實有很多跟經銷商的利潤(分成)、補貨方式、拜訪相關方、包括貨架位置這些,都跟線下的效果有很大關系。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消費品開始鋪線下,但我覺得可能到了今年年底,又有一半以上的消費品牌可能會從線下消失。
L:線下的確非常不容易。因為它畢竟存在了二三十年,為什么農夫山泉、娃哈哈那么強,就是因為他們和經銷商建立了非常穩固的關系,有非常深的滲透。線下絕不是幾個月就能搞定的,而是依靠很多人持續的努力,才能讓大家在街邊小巷都能看到這個東西,所以搞定經銷商并沒有那么簡單。
但總結下來,消費品還是一個很好的不受政策影響的行業。作為一個品牌負責人,一定要順應整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哪里有更好的流量就去鋪哪里,而且一定要尋找到那個渠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