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價值研究所
9月16日,專注研發客運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的VOLANT沃蘭特獲得數百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這時候,距離沃蘭特成立不過短短3個月的時間。
根據官方介紹,沃蘭特以eVTOL最高安全標準的客運機飛行器作為研究重點,其創始人董明則是曾經在中航工業、通用電氣和羅克韋爾柯林斯等巨頭有過20年研發經驗的技術大拿,曾經參與過C919核心航電系統的研究。
(圖片來自天眼查)
沃蘭特和eVTOL飛行器對我們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在融資機構的名單中,我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順為資本。
是的,就是創立于2012年,一手譜寫了雷軍投資藍圖的順為資本。
事實上,將觸角伸向航空業,投資一家成立才3個月的企業,對于順為資本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自成立以來,其投資版圖已經無限拓寬,成為資本界遠近聞名的后起之秀。
而順為資本的瘋狂撒錢行為,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崛起不過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小米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等商業帝國一樣,嗅到了中年危機的氣息。
不斷買買買,或許就是雷軍緩解焦慮的方式。
說雷軍焦慮,可能有人不認同。畢竟對于小米來說,今年的日子過得尚算滋潤——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于三星。
但,順為資本和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不斷加快的投資步伐,在資本市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融資熱潮,都足以證明小米現在并非高枕無憂。
遠的不說,除了前面提到的沃蘭特之外,最近幾個月和小米有關的投融資新聞還有很多:
7月29日,四足機器人研發商宇樹科技宣布完成千萬美元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領投;
9月13日,商家私域用戶數字運營平臺企邁科技宣布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由順為資本領投;
9月22日,據中國證券報報道,黑芝麻智能科技正式完成數億美元戰略輪及C輪融資,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
……
除了上面這些新鮮案例之外,小米的瘋狂,還有大量的數據可以佐證。
根據企名片Pro的數據,截止8月份,小米年內投資項目已經多達41個,總投資金額高達168億。
而成立至今,小米投資過的項目總數已經超過400個,華米科技、嗶哩嗶哩等已經上市的新貴,都收到過小米拋來的橄欖枝;正在沖刺上市的喜馬拉雅,同樣接受過小米的饋贈。
有鑒于此,市場一度給小米冠上“IPO收割機”的名號。而獲得小米旗下順為資本、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的投資,更被不少初創公司戲稱為“IPO前兆”。
雖然小米的投資金額無法和真正的VC巨頭或者騰訊、阿里相比(作為對比,騰訊今年上半年投資事件達163起,涉及金額931億),但投資頻率較幾年前明顯加快,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也是不爭的事實。
據投資界報道,小米通過順為資本和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投資的企業,包括智能硬件、生活消費、教育、游戲、社交網絡、文娛、醫療健康、汽車交通和金融等領域。
(圖片來自新聲創服)
但詳細梳理完小米的投資版圖之后,我們陷入疑惑:過去近10年的瘋狂投資,究竟遵循的是什么路線?
在雷軍親自掛帥的順為資本成立之初,曾有媒體說過這樣一番話:
不同于騰訊、阿里以拱衛自身生態為目的的戰略投資,也不像紅杉、高瓴等完全獨立的風投基金,順為資本更像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異類。
這番分析,確有其道理。
一方面,以順為基金為前鋒,小米將自己的觸角伸到不少小米生態圈之外的領域,且不像騰訊、阿里那般霸道,雷軍真的在踐行當初立下的“尊重創業者”的誓約。
比如對教育產業,小米曾經也是一擲千金,可是相關業務一直沒有和小米生態鏈條深度綁定。根據網經社的數據,截止今年5月份,順為資本一共參與了20起在線教育投融資,涉及金額39.3億,掌門一對一、無憂英語等上市企業都在其中。
(圖片來自網經社)
但另一方面,成立以來順為資本的收購方向一直隨著小米生態的擴張方向而變化,很難擺脫小米和雷軍個人意志的影響。
企名片的報道就指出,順為參與的投資事件中,以小米生態鏈和供應鏈為主的投資,依然占據主流。而且別忘了,小米上市前的幾輪重要融資,順為也都有深入參與。
(圖片來自順為資本官方)
事實上,小米的投資方針與其說是異類,倒不如說是在阿里、騰訊的廝殺中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方式。
一方面,其投資以穩固小米生態,打通上下游全產業鏈為目的,對相關企業完成拉攏甚至控制;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向外延伸的投資邊界,小米也在摸索新的增長點,新的盈利模式。
而當這個增長點出現之后,這個龐大的投資帝國可以迅速作出反應,為小米進入下一個戰場提前準備“精兵良將”。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黑芝麻智能科技。
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智能科技,專注于自動駕駛計算芯片與平臺的技術研發,深耕人工智能、車規芯片和自動駕駛三大領域。
而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的慷慨入局,正是為雷軍投資100億的造車攻堅戰打頭陣。
今年3月份,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宣布小米加入造車大軍的決定,首期投資高達100億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將累計投資100億美元,且由雷軍本人親自擔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總裁。
(圖片來自小米官網)
小米要造車,其實外界早有預料。
有些捕風捉影的媒體,翻出2013年雷軍兩赴硅谷拜會馬斯克的合照,以及雷軍在當時就坦陳的造車興趣。
但更直接的證據,依然和小米的投資版圖有關。
比如順為資本,就曾參與過蔚來、小鵬兩大新能源車品牌早期的融資。此外,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在芯片行業的不斷出手,為小米造車準備了足夠的技術基礎。
2017年,小米集團和長江產業基金共同發起成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募資總規模超過120億元,對準的就是半導體、芯片行業。
要知道,2017年也是小米第一代澎湃芯片正式發布的年份。雷軍后來承認,澎湃芯片的發展的確曾陷入困境,但小米從未放棄。而專注發掘優質半導體、芯片研發廠商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則肩負著為小米芯片業務持續輸送資源的任務。
然而,從最近兩年的投資方向來看,圖像芯片已經不是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唯一的投資標的,智能汽車芯片在其投資版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說到這,小米造車的決心和投入我們已經不需要懷疑。但,能否造好,何時能造好,還存在很多疑問。
首先來看一下前期籌備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想要在智能汽車行業站穩腳跟,人才和技術是最基礎的環節。
在技術準備這方面,順為資本和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發揮著招兵買馬的作用。
比如在芯片端,除了上面提到的黑芝麻智能科技,9月15日,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入股云途半導體,該公司專注研發車規級芯片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設計。
再比如在汽后產業端,順為資本早在去年12月就跟投汽車后市場企業開思C3輪融資。一直致力于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開思,已經建立起了一站式汽后產業互聯網平臺。
至于人才招募這一塊,小米汽車業務線的瘋狂挖人前段時間已經成為網絡熱門話題。
有媒體統計過小米官方招聘網站以及幾大互聯網招聘網站上的信息,小米汽車招聘的研發和工程崗人員,平均月薪在30-60K之間,14薪更是標配。
而根據36氪報道,小米急聘的自動駕駛規控負責人一職,直接開出了2000萬年薪;特斯拉、百度Apollo、華為、蔚來、小鵬等企業的人才,大都受到了小米獵頭的關注。
過往一直生活在互聯網薪酬鄙視鏈底端的小米,這次成為了主角。
(圖片來自獵聘網)
從前期籌備來看,小米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已經贏得了市場莫大關注。然而,更多業內人士的看法是,這還遠遠不夠。
第一個問題是,小米雖然通過買買買和瘋狂招聘快速組建了汽車業務部,但距離搭建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鏈還有很大差距。
未來智庫年初發布的報告就指出,智能汽車產業鏈和傳統汽車相比,更加復雜。
傳統產業鏈前端設計和后端服務環節附加值較高,但中間制造環節經過多年的工業化發展已經形成穩定流水線。但智能汽車受到系統、智能車聯網等因素的影響,前端設計和中間制造環節,難度比傳統汽車更大。
這也是為什么智能汽車產業出現那么多無法落地的“PPT造車”,蔚來、理想甚至特斯拉都一直受困于量產規模的原因。
而小米臨時搭建的產業鏈,只有在芯片這一塊勉強達到了產業鏈要求,其他諸如硬件、軟件系統等等環節,都還在起步階段。
想要如雷軍所言在3年內完成交付,目前來看難度頗大。
其次,小米要謹慎選擇生產模式。
和傳統車企相比,造車新勢力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完整的生產體系,這是事關上游采購、技術團隊搭建、生產基礎設施等等環節的龐大工程,光是有錢也不一定搞得定。
目前來看,小米選擇自主生產模式,首座工廠基本確定落戶北京。但生產資源和經驗上的缺陷,注定會給小米的自主生產帶來嚴峻考驗。
還有一個問題是,即使3年內真的成功交付,這3年對小米來說是否太長?
蔚來的李斌曾經說過,想到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那么燒錢。很多智能電動汽車初創企業,都是敗于資金難以為繼。
小米的資產實力自然和蔚來不在同一量級,可即便是小米,也要定下3年這個不算短的交付時間表。3年的錢,小米應當燒得起。可對于小米來說,燒錢也許不可怕,但燒錢之后依然無法在強敵環伺的智能汽車市場打出一片天,就很可怕了。
本就走在華為、百度、阿里后面的小米,不可能不清楚這個形勢。
如果說雷軍對此并不擔憂的話,或許只有一個原因:
小米是真的在造車,但背后真正瞄準的終極市場,不只是智能汽車。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全球互聯網巨頭,科技巨頭,都有一條終極歸宿:造車。
誠然,全球智能汽車行業在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中國更是如此。
目前全球乘用車市場規模約為1.29萬億,中國約為5160億。2020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達到1120萬輛,同比增長78%,滲透率約為14.3%。不過,中國智能汽車銷量僅為83萬輛,滲透率為12%,和美國120萬輛的銷量和30%的滲透率相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但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發布的報告,智能汽車行業規模在2020-2025年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預計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車銷量將達到3287萬輛,中國智能汽車銷量達到1716萬輛;此外,中國L2級智能汽車(自動駕駛新車)滲透率可以達到50%,2030年有望超過70%。
但注意了,智能汽車的蓬勃發展,帶動的不僅僅是汽車產業以及傳統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
在智能汽車時代,AloT及與之相關的智能軟硬件設備市場,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小米為什么要靠買買買和造車來緩解焦慮。
從小米二季度財報來看,其92%的營收來自硬件業務,也就是手機和IoT產品。
其中,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二季度總營收高達207.35億,同比增長35.94%。小米方面指出,截止今年第二季度,連接小米IoT平臺的設備已經超過3.7億部,這還是不包含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數據。
毫無疑問,相比起互聯網服務,硬件才是小米最主要的現金牛。但焦慮恰恰就在于,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毛利率只有可憐的13.23%。
也就是說,小米看似風光,實則是在賺點辛苦錢。
(圖片來自紅星新聞)
正是由于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毛利不高,小米更需要注意兩件事:
其一,維持增長,通過不斷增加的市場份額達到“薄利多銷”的效果;其二,積極尋找新的IoT應用場景,提高毛利。
這時候,由智能汽車帶火的AIoT概念,對小米來說意義非凡。
AIoT,又稱人工智能物聯網,是AI人工智能和IoT物聯網的結合產物,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數據,在云端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先進的人工智能,實現萬物智聯化。
目前來看,智能車聯網,很有可能成為AIoT首個成功落地的應用場景。
相比起早已飽和且一直打不進高端市場的智能手機,IoT這條賽道,一直承載著小米更多的增長希望。
而華為在5G、云計算和鴻蒙系統的加持下,早已在AIoT應用場景為小米作出了正確的賺錢示范。
根據未來智庫的報道,華為目前的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中,包括自研的5大智能系統,尤其是基于鴻蒙OS系統打造的一系列AIoT產品(如智能座艙、智能助手、環繞立體聲系統等)已經紛紛落地,有望成為華為新的增收引擎。
(圖片來自華為官網)
別忘了,小米最為人稱道,最拿手的本領,就是生態鏈打造。
上市前,小米曾在招股書里列出這樣一個指標:每賣出一部小米手機,市場同期就要消費369.1元米家產品(2018年數據)。通過賣手機帶動IoT產品消費,和通過賣車將小米產品落地到AIoT場景,對于雷軍來說可能同樣是一筆劃算的生意。
在馬云、黃錚、張一鳴相繼隱退,馬化騰、任正非保持低調的當下,要說國內話題度最熱、最富爭議的商界大佬,小米創始人雷軍當仁不讓。
很多人說,雷軍血液里就流淌著不安分的基因。自稱受到《硅谷之火》影響,不想庸庸碌碌過完一生才加入創業大軍的雷軍,人生中一直在不斷折騰,不斷開拓新疆域。
如同當初定下順為資本這個名字一樣,雷軍現在也順勢而為加入造車大軍,主動走進另一場鏖戰。只是不知道在這一個風口上,小米還能否成為那只“起飛的豬”。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