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創始人兼CEO:黃偉強
“心理行業目前發展的瓶頸依然是需求問題,當需求人數或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時候,心理行業即將面臨爆發狀態。”?壹心理創始人兼CEO 黃偉強近期表示。
同時他提出,心理咨詢行業正在經歷秩序重構、行業基礎設備被重視、傳統咨詢向數字化咨詢的變革之路。在此期間,每一位心理咨詢師的角色需要變得多元化,即是助人者又是服務者又是表達者,這樣才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甚至可能會縮短5-7年職業的積累,因此心理咨詢從業者IP化、品牌化也會是必然趨勢,每一個心理咨詢師可以依賴于平臺也可以創造自己的粉絲群體。
中國和美國在心理行業發展上處于不同的河流里面,美國是服務、體驗市場,中國在經歷從科普走向服務、體驗的過程之中,相信未來5年中國一定會出現心理健康領域的上市公司。
以下內容,根據黃偉強在壹心理主辦第五屆“十年心理 變與不變”心理行業峰會中的演講《10年心理行業的迷與路》整理:
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是關于心理學行業十年的變化、踩過的坑以及未來即將會哪些嘗試,我將分享6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心理行業發展到今依然存在瓶頸,好消息是它正在逐步突破,我個人覺得未來5年會有成熟的商業體會出現。
我們一直在說行業發展的瓶頸,那么發展瓶頸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對這點也存在分歧。有些專家認為心理學行業發展的瓶頸是因為專業隊伍的人數以及服務質量不夠,但是我跟大家有不一樣的觀點,我認為目前發展的瓶頸是需求。中國大概有10億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務,有7億心理亞健康人群,有1.7億心理疾病人群,可以看到潛在需求是很巨大的,但真正愿意付費買單的人群相對來較少,這是心理行業最大的瓶頸。
根據過去10年的觀察,市場需求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增長因素有兩種,第一,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這意味著人們的消費慢慢開始從物質轉移向內心的消費,人們會越來越關注內心精神世界的狀態;第二,過去10年互聯網新媒體發展非常迅速,讓人們以越來越的速度接受新生事物,心理學只是其中的一塊。
行業的春天什么時候會到來?從其它領域的投資規律可以發現,當一個市場的滲透率達到20%的時候將全面爆發。什么是市場滲透率?就是前面提到的現有需求人數除以潛在需求的人數。
例如,現在有100個人有心理咨詢的需求,但只有3個人有心理咨詢的支付習慣,那么市場的滲透率就是3%;如果有10個人對心理咨詢不僅有需求,而且有支付習慣的話,那么市場的滲透率是在10%;當市場滲透率到5%-10%的時候就是要開始耕耘的時候,當市場滲透率到10%-20%的時候就是資本要去關注的時候,當市場滲透率到20%的時候市場已經到了一個引爆點,會全面的繁榮以及行業會出現很多成熟的商業體,到時候作為心理學從業者或者心理行業的創業者做起事來會事半功倍。
目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在10%左右,如果按照市場滲透率計算意味著每年有3400萬人會為心理產品付費。當前數量即使加上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家長低價的心理測評、知識變現的數量,也很難到3400萬的付費用戶。壹心理從2011年至今已有10年時間,累計自費用戶只有510萬,大部分用戶是集中在低價的線上心理測評上,基本上是10-19塊錢的心理測評。
據我了解,到今年為止市場上年收入過億的心理學公司只有8家,主要是以線上咨詢平臺為主,也有一些做線下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的以及做設備的公司。不過,我很篤定未來5年一定會出現心理健康領域上市公司,同時,我希望壹心理在5年后是那家公司,對此,我也比較有信心。
這是我對行業未來爆發點的判斷,當市場滲透率達到20%的時候,行業就會進入爆發階段。如果市場滲透率沒有到的話,無論我們專家做怎樣的改變,大家的生存狀況一定還是頭部的人活得好,大部分人活得比較艱苦,這是我今天關于行業分享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心理咨詢的形式正在被互聯網改變著,但是傳統的咨詢和線上咨詢都各有優勢。
我個人覺得目前我們對于線上咨詢和數字咨詢有一些偏見,很多的數據其實是反直覺的,就像壹心理剛開始做線上咨詢的時候,很多的創始人朋友都會覺得壹心理要切分線下心理咨詢的蛋糕,但是根據過去6年我們做線上心理咨詢的經驗看到,線上咨詢與線下咨詢并不是充分競爭的關系,線上咨詢在充當著把蛋糕做大的事情,而不是切分線下心理咨詢的事情。
壹心理平臺上80%的用戶會選擇線上心理咨詢的方式,很多人覺得現在這么多用戶選擇線上咨詢,是因為疫情不方便,但是我們的數據告訴大家,疫情以前也是這樣的。
很多用戶在接觸壹心理之前是沒有了解過心理學的,也從來沒有為心理學產品付費過。當他們接觸了壹心理之后了解了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當有需求的時候就會在壹心理平臺上預約心理咨詢師可以線上完成心理咨詢,也可以到線下面對面做心理咨詢。線上與線下的資費價格是相當的,但還是有80%的用戶選擇了線上去完成整個服務的閉環,所以我們能看到未來心理咨詢數字化一定是主流。
另外一個觀點,傳統心理咨詢依然有它的市場,線上和線下都是心理咨詢,各有各的優勢。我們線下也有8家心理咨詢中心,發現線下心理咨詢中心的預約次數是比線上高的,線上是8次,線下是11次。線下心理咨詢更容易連接客戶并建立長期的關系。
未來心理需咨詢會被互聯網改變,不是線上的咨詢要顛覆線下的咨詢,而是以后用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所以線上咨詢跟線上咨詢不應該是一個競爭的關系,而是把人群做了一個分類。喜歡線上的人選擇線上完成心理咨詢,一些注重視覺型的用戶可能更愿意到線下完成心理咨詢,做了一個這樣的區分。
第三個觀點,心理行業秩序在重構,行業基礎設施開始被重視,我覺得整個心理咨詢服務即將步入正軌。
2017年國家取消了咨詢師的考證,我個人覺得是利好,代表未來整個行業側重點將會從拿證為主體的培訓轉到注重能力培養的培訓。壹心理在2016年和2018年也有自己的培訓體系,培訓目標是培訓一批能做實戰的心理咨詢師而不是賣一個證。我覺得未來咨詢師的培養和咨詢師的監管不會放在國家層面,主要會放在行業協會和企業層面,比如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學會,相信未來他們也會出一些咨詢師認證的培訓體系。
另一方面是行業的基礎設施,目前很多心理學出身的人或者拿證的咨詢師去服務大眾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行業基礎設施給他們提供服務的,甚至都沒督導就給大眾提供服務,就像上網的時候沒有安裝殺毒軟件,本身危險是非常大的。我覺得這不是咨詢師的問題,而是咨詢師進入行業的時候并不知道有這些基礎設施,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例如,我自己有行業咨詢師群、行業創始人群,經常看到咨詢師遇到棘手個案的時候不知道轉介給誰,或者遇到需要進行處方藥物治療的個案也不知道該到哪里找合適的精神科醫生。而在美國心理咨詢師與心理醫生是有一個平臺相互打通的,個案報告咨詢師和醫生都可以相互查看,可以幫助患者走出困境,但是我們目前是沒有的。
最后是關于咨詢師的職業保險。壹心理數據顯示,極端個案有千分之七的概率,就是你做一千個案子里面,有七個是又可以有極端狀況的,他們可能有自殺的傾向、可能會有一些高情緒的狀態或者是人格障礙的群體,這些個案特別棘手,甚至會造成一些人身傷害。于是,我們在這兩年開始為我們平臺上的咨詢師提供咨詢師職業保險。
這些行業基礎設施目前基本上很少有平臺在做,因為對平臺來說做這件事情回報其實是很低的,大家都會關注做回報高的事情。這是我分享的第三個點,關于整個行業秩序的重構,行業基礎設施開始被重視。
第四個觀點,目前來說心理從業者普遍過得比較艱苦,這是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但是心理咨詢師職業是時間的朋友,我們看到頭部的咨詢師已經成為時間的朋友。
中國現在有130萬執照咨詢師,但是真正活躍在行業的大約20萬。我們是從哪里得出的數據?心理咨詢師之家是咨詢師平臺,目前有16萬的咨詢師入駐,每周大概有4萬的咨詢師都會上壹心理咨詢師之家學習,我們從這里推測拿了證書依然想從事心理行業的群體大概是20萬。
從2015年到現在大概有4萬咨詢師申請加入壹心理平臺,但是4萬個里面我們只挑了大概700多個從業時間在3-5年以上的咨詢師,關于他們的生存狀態,我也想分享一下。
壹心理平臺上的咨詢師每個月的收入大概是8400塊錢,相當于年薪是10萬塊錢左右,這樣的群體在中國大約5000-2萬左右,這已經是行業里面職業時間最長的一批咨詢師,也是我們千挑萬選的咨詢師;20%的人月薪是2.6萬,基本上年薪是30萬左右; 10%的頭部咨詢師月薪大概是3.8萬左右,頭部的咨詢師有140人,他們的年收入是在30萬左右;大概有70個咨詢師,他們的收入在50萬左右,這批咨詢師他們都是時間的朋友。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心理從業者他們普遍活得比較艱苦。
如果你依然想以咨詢師為職業,那你能不能熬過兩年以上的培訓,能不能熬過三年甚至五年個案時間的積累,成為時間的朋友,每個人要問清的自己內心的答案。如果熬不過這五年七年的話,可能在路上就放棄了,路上有太多的機會讓我們去做其他的事情。
第五個觀點,心理從業者角色應該是多元化的。以前我們經常說心理從業者的角色是助人者是幫助別人的人。但互聯網時代每一位心理從業者都應該是一個表達者才會更受歡迎。
第一,心理咨詢師是助人者,也是一個服務者,這也意味著用戶不僅是來訪者也是消費者。這里面有一些專業和商業之間的平衡,對于專業來說要保證專業倫理的設置,不能跟來訪者建立一個多重的關系。但是不管怎么樣,心理咨詢是一個服務,服務要給消費者帶來什么樣的感受,這是咨詢師作為一個服務提供者應該去考慮的部分。咨詢師不要向來訪者營造高高在上氛圍,要為來訪者提供專業、有溫度的服務,如果服務體驗不好,也會影響到專業的體驗,客戶會覺得咨詢師的服務內容有問題的,所以其實咨詢師既是助人者也是服務者。
第二,咨詢師既是助人者,也是表達者。我們在一對一幫助用戶的同時,也要通過一對多的方式,如文章、問答、短視頻、直播,去跟大眾科普,告訴他們心理咨詢是什么,心理服務是什么,心理咨詢可以幫助你解決什么問題,你在什么時候可以來找心理咨詢,你對心理咨詢抱著何種期待,這是每個咨詢師或者每個心理行業從業者要做的事情。
我們要從單一助人者的身份出來,要看到心理從業者的多元化身份,是服務者同時也是表達者。只有這樣咨詢師才是能與時代同步,才可能縮短整個5-7年職業的積累期,不然從小白到新手咨詢師,從新手咨詢師到成熟的咨詢師要花更長的時間。
第三,每個心理從業者要嘗試把自己做成IP、做成自品牌。現在已經是自主品牌的時代,每個咨詢師、每個心理學從業者都是一個超級個體,一個出色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心理培訓師是可以離開平臺過得很好的,因為他把自己做成了一個IP、一個自主品牌,擁有了自己的一群受眾和用戶,未來所有咨詢的入口或者流量入口不一定是平臺,不一定是壹心理,可能是自己的粉絲。
每個從業者要從單一的角色里面擺脫出來,既要是助人者也是服務者。只有這樣我們才沒有高下之分,才能慢慢地把握好與來訪者的距離,提供更有溫度,更好的服務。同時,要從助人者的角色出來,要成為一個表達者,通過一對多的方式連接更多的用戶,連接更多的大眾,把自己做成一個IP,只要你成為一個IP的話,你就是未來流量和咨詢的入口,就可以去平臺化生存。
第六,剛才講的都是過去10年整個中國心理學的變化,我覺得中國跟美國心理行業發展處在兩個不同的河流里面。
第一個觀點,中國跟美國的心理發展存在一個巨大的差異。如果大家對美國的心理信息有關注的話,美國現在有兩家上市公司,有六家獨角獸公司,獨角獸公司意味著除了兩家上市公司以外,還有六家估值超過十億美金的公司,這類的公司都有一個非常大的特色,他們沒有在做市場的教育和科普,都在做關于整個市場的服務跟體驗,如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或者線下體驗,這是美國所處的河流。
中國過去10年我們處在一個河流就是教育、科普。你會發現現在能想到的中國心理學品牌,在過去都是在做這樣的事情,讓大家了解心理學、進心理學、慢慢信任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到他。這是美國跟中國的兩個差別,我們身處兩個不同的河流里面,兩條河流時間的間隔可能有10-15年左右。
第二點是未來中國心理學發展,2019年慢慢意識到中國的河流在轉向,隨著心理學的教育、科普轉向到做心理服務。無論是國家的傾向還是大眾現在找心理咨詢的服務,我們都需要這個轉向,這是接下來給所有心理從業者和創業者很好的機會。市場在逐漸地走向成熟,我們原來都是在前面開荒,現在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務,這是過去10年、未來10年有一個大的轉向。
另外一個轉向是體驗,現在中國人絕大部分的教育都是針對大腦,我們現在提供的心理學服務和產品也是針對大腦的。可能未來在做心理咨詢和心理服務的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智能設備,能夠與身體、情緒、感受連接,而不是全部的產品和服務都針對大腦,這也是一個大的轉向。
可能轉向線下的工作坊為主,也可能轉向一些虛擬設備、智能穿戴設備,服務和體驗是同時在發展的,因為有互聯網跟智能設備的時候,他們做了很多體驗式的事情。
這是我今天關于整個中國10年心理行業發展、觀察的分享,謝謝大家!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