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泛知識內容已經在互聯網平臺起飛,成為巨頭們貼身肉搏、摩拳擦掌之地。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此前,這里很少看到學習型公司的身影。
上線已經14年的網易有道詞典,決心加快平臺化升級的步調。日前,他們對外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從翻譯工具轉型為泛學習平臺,為用戶搭建分享學習內容的高質量社區,打造成學習界的“小紅書”。
進行平臺化模式升級后,有道詞典打破了原來單一的查詞、翻譯使用場景,實現“資料查詢、分享交流、課程學習”等學習全場景覆蓋。
有道詞典能否巨頭競爭角逐泛知識內容的風口之中,擁有自己的姓名?還未可知。但無論如何,作為一款2007年就上線的產品,轉型成為了有道詞典正在提速的議程,尤其是在當前整個行業都面臨著不可預期、不可抗力的巨變的時候。
而趁著泛知識內容起飛的檔口,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擴充商業版圖和市場影響力,都是擁有學習內容基因的公司應當嘗試,且有機會和條件做好的事情。
在以娛樂化內容占據主導的中文互聯網生態中,近些年,有一股獨特的力量的存在——泛知識內容異軍突起。多家互聯網公司順應這種趨勢,相繼入局,紛紛押注。
比如說,在年輕人扎堆聚集地嗶哩嗶哩,今年6月,其董事長兼CEO陳睿公司成立十二周年的演講中談到,過去一年,在所有的內容品類中,科普內容的播放量增長最快,達到了1994%。
B站泛知識內容的獲得了突破性增長,泛知識類的內容占全平臺視頻總播放量的45%。在過去一年,超過1.13億用戶在B站上通過看知識類內容進行學習,這一數字為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三倍。
這一趨勢同樣在小紅書上得到體現。
今年3月,小紅書方面披露了一組數據,自2020年6月以來,小紅書知識品類內容成長迅猛,成為過去一年社區內發布量增幅最快的品類之一。與2020年6月時相比,知識品類筆記博主人數增幅超5倍,知識品類筆記發布量和消費量也實現數倍增長。用戶對知識類內容的消費需求,助推了“知識偶像”比賽熱度,吸引眾多站外知名知識博主參與。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知識類內容在平臺的占比,多家平臺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運營策略。
舉個例子,早在2018年,快手CEO宿華接受鈦媒體APP采訪時就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5G到來之時,知識類視頻內容是其很看好的領域之一。
針對泛知識創作者,快手推出了“新知計劃”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還策劃了“快手新知播”等系列活動,都被視為快手加大投入泛知識賽道的重要信號。今年7月,快手方面告訴鈦媒體APP,知識主播的消費效率是大盤的2.8倍,這背后可見的是,內容消費者的旺盛需求。
然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科技公司們扎堆在知識類內容摩拳擦掌,在這風口之中,卻很少看見教育公司的身影。
這是一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按理來說,學界和教育界,擁有足夠權威、專業的知識內容的解釋權和演繹權,是在這風口之中,最應該擁有存在感的群體。
為什么教育圈本圈一再錯過泛知識風口?
或許,與其說他們錯過了,不如說是“忽視”了當前潮水的流向。專業人才在長期在沉浸在知識研究、傳播的之中,提升了專業領域精準度的同時,可能難以看到且理解普通大眾,更樂于接收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變革。
而創作出好玩、有梗且教育意義的內容,其實是一件難度頗高的事情。當前,很多教育相關從業者,也看到了社交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的熱潮,但是,他們之中多數人只是簡單地將課堂內容剪輯平移至線上,沒有根據平臺的調性和用戶的偏好,做出“二創”式調整。
教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老師在做“知識的表演”的過程。在表演知識的過程中,一種是知識的生產者,一種是知識的表演者,在學校里,只有同時身兼兩個角色,課堂才能吸引人。
如何將現有的知識,以高效地方式“表演”給學生,是很多老師終其一生都在探索的事情。但如果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片段,只定位于刷題、考試,在課堂上就很枯燥,線上化只會進一步凸顯它的無聊程度。
當所謂的硬核學習內容上游,與專業課程內容學習捆綁夠深,就很難產生大量的適合大眾化傳播的內容,以及滿足更細分領域學習的需求。如果在這個產業鏈上,上游是如此,那么,主打課程內容的平臺型公司,也很難在泛知識內容上“有所作為”。
所以,這一領域就至今,我們鮮少看到教育圈的身影。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當前熱門的所謂“知識網紅”,比如說,戴建業老師、李永樂老師、羅翔老師等本身也擁有教職,他們隨著短視頻平臺崛起而不經意間地走紅,都證明泛知識內容的供給和需求端,都存在著亟待開墾和深耕的土壤。
并不是只有針對考試的,才叫學習。從各大平臺透露出來的數據,可以得知,知識類內容確實擁有強大的用戶需求。在以往,因為技術的限制,知識只能被文字記錄在書本上,在未來,所有記錄在書本上的知識,或許都會被重新演繹。
在泛知識類內容興起的當下,教育圈能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嗎?難道他們要坐等失去泛知識內容在互聯網起飛的良機?如果要抓住這個機遇,他們又可以先從什么角度入局?
要知道,若以用戶使用年齡考慮,學習類產品是年輕人天然會扎堆的地方,因為他們正處在時間精力最好,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階段。有道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有道詞典用戶量突破了9億,其中,80%為學生用戶。
有足夠大的用戶規模,也有意味著有了足夠的基礎條件,但此前,有道詞典一直定位在學習工具,而用戶對于工具的使用,多數是“用完即走”,用戶黏性并不樂觀。
除了學科類目的學習,應試技能的提升,興趣圈層和視頻內容,是提升用戶活躍和黏性重要手段,進而實現驅動用戶終生學習的目標。
鈦媒體APP了解到,平臺化升級,是有道詞典接下來要重點投入的事情。
“有道詞典,不僅僅是詞典,我們的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學習界的小紅書。”有道詞典相關負責人告訴鈦媒體APP,此次升級將為用戶打造一個生產、分享、交流學習內容的平臺,增強平臺的社區屬性。
為了提升用戶的學習體驗,實現“高質量學習分享社區”目標,有道詞典的升級,主要通過優化查詞、收藏、搜索、內容、用戶激勵等功能。
比如說,在常規搜詞的基礎之上,有道詞典拓展了搜索邊界。當用戶在搜索欄輸入詞匯時,不僅可以查閱出對應語言的釋義,還可以搜出與之相關的優質圖文/視頻內容、課程、名師、論文等。
除如上功能升級外,在平臺內容上,有道詞典利用年輕用戶對娛樂化、視頻化內容的偏好,基于WOW社區,重建了積分體系,并上線了視頻紅包等激勵措施。
為了帶動社區的學習氛圍,有道詞典還引入了“都靚讀書”,“畫渣花小烙”,“這不科學啊”等知名KOL。有道詞典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未來,會引入更多不同類型的KOL,生產不同類型的內容,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陪伴”用戶的語言學習過程。
有道詞典此次從定位于工具,升級為平臺化產品,為詞典類產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提供了一種思路。詞典類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雖然它可以占據足夠多的用戶群體,滿足用戶的“剛需”——語言翻譯和學習,但傳統產品形態難以擺脫模式單一、難變現等尷尬狀況。
有道詞典不想安于現狀,正試圖打破行業“慢”發展的節奏,打通行業之間的壁壘,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而大膽殺入短視頻、社交等互聯網巨頭必爭之地,接下來,他們會遭遇更大的商業競爭壓力,但也打開了更多的商業化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