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文 | 王吉偉
最近的一個分享會上,有人問了關于RPA大量應用后會不會帶來大規模失業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背后,實則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
大家產生這樣的想法,大概跟媒體宣傳有關。這兩年,隨著RPA更多的走入大眾視野,相關的報道的文章也越來越多。問題在于,很多文章都在渲染RPA可以替代人力,RPA可以讓原本N個人的工作場景只需一人或者不需要人,卻沒有交待“被替代那些人”的去向。大家便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人是不是被辭退了?
還有就是,一些些文章或是為了博眼球或是對RPA不甚了解,言語之間進一步夸大了RPA帶來的社會影響。如下面這樣的文章標題,王吉偉頻道已經見過N篇。
一個事實是,AI導致大規模失業的恐慌心理,也正在RPA技術上蔓延。當更多人了解到RPA是AI的落地載體,能夠更直接模仿人類進行PC與手機上的業務操作,且價格更低普及更快。對于這種能夠代替很多人力崗位且正在被廣大企業采用的技術,人們會產生本能的抗拒,進而產生恐慌心理。
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還不知道,目前的AI并沒有令更多人失業,反而很多搞AI的人已經失業。兩年前很多AI企業因經營困難不得不裁員的時候,媒體的報道一度被視為對AI行業的巨大諷刺。
那么,作為AI的落地載體與應用子集,RPA到底會不會帶來大規模失業呢?又會不會也像AI行業一樣,做RPA的先失業了?
本篇文章,王吉偉頻道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科技的進步,總是會淘汰那些過時的技術與相對低下的生產力。蒸汽機的發明,使得傳統作坊式生產方式被淘汰。電力的出現,讓大規模生產進入了嶄新階段,從而摒棄了過時的蒸汽機生產。
同樣,集成電路、互聯網的大量應用讓現代經濟產生了質的飛躍,傳統制造工藝不再適合當前IOT時代的經濟模式,產能落后的制造工藝與生產模式要么被淘汰,要么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轉型與升級,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重塑競爭力。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技術,但來到這個時代借助更先進的算法與更強勁的算力,數據處理能力得以指數級提升,發展與應用也就迎來了新的臨界點。人工智能的大量應用的結果,便是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出現。
當更多的業務流程能夠用機器來完成的時候,人力員工的位置就會顯得尷尬。當一個崗位是否有人工參與皆可行的時候,處于成本的考慮,多數組織都會選擇效率更高的機器,而否定人力資源。因此,很多觀點都認為,AI帶來的智能化、自動化將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和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工智能會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原因。
發出這些聲音的人,多是那些正在從事可能被替代崗位的從業者,以及部分專家與學者。媒體,則成了這些聲音的放大器。而一些數據、研究機構,還會通過相應的調查數據,給予這類觀點更好的佐證。
比如在2017年,麥肯錫發布的一則報告認為,到2030年機器人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李開復也認為,10年后50%的人類工作將被AI取代。
世界經濟論壇《2020年就業前景報告》曾預測,到2025年,自動化和人與機器之間的新分工將在全球范圍內破壞8500萬個就業崗位。而一些媒體,還會分門別類的列舉十種以上的將被AI取締的職業。
類似的觀點在中國也有。2018年某數據機構專家便估計,截至2037年,中國約有40%的就業將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現有職業還有約四分之一被取代。
與上一組數據不同的是,這組數據不只預測了AI將會取代的崗位,也預測了AI能夠在未來創造38%的就業。
科技的更迭與應用,總會淘汰一些落后的生產力,與之相應的職業也就會消失,這是物競天擇的必然。但上帝在鎖死一扇門的同時,也會開一扇窗。新技術會徹底讓一些原本存在的工作崗位消亡,但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用生產力要素來講就是,新技術造就的新生產力,需要與之適配的生產關系與生產資料。
新的業務模式下,必然會出現新的工作崗位。比如機器人代替了生產車間的大部分人,卻同時出現了機器人操作員、協調員、維修師、架構師、工程師等職位,這些都是新的生產模式下不可或缺的工作崗位。
2017年,達沃斯論壇上發布的《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將對中國就業市場產生什么影響》報告指出,盡管機器會取代人類負責的很多工作,但未來20年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無人機及自動駕駛汽車等相關技術,將使中國就業凈增長約12%,相當于額外增加約9000萬個就業崗位。
這么一比較,似乎AI創造的職位比其消滅的職位還要多。
事實也是如此,融合了AI、云計算、大數據等諸多技術的新經濟平臺,正在自由職業領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團點評、餓了么以及更多的共享經濟平臺,正在以靈活就業的方式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工作崗位。比如美團點評的外賣騎手數量,就已超過400萬。
對于這些平臺企業而言,基于AI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在企業內部讓一些崗位消失了,卻有更多人去從事與算法、架構、運營相關的工作,在企業外部則讓更多人通過平臺獲得更多收入。
一個事實在于,人工智能并不能替代人類做所有工作,至少現在還不行。比如有人說AI安防攝像頭可以替代保安的工作,很有可能會讓安防工作者失業。但AI攝像頭的功能是鑒別可疑物體并實時報警,報警以后怎么處理?即便能夠關聯一定的防盜、防火、防暴系統,還存在防衛過當等系列問題。
基于這種邏輯,安防方面即便采用AI攝像頭,最好還是結合安防人員的經驗,人機協同才能更準確、妥善的處理各種安防事件。并且,再完美的技術也不能脫離IDC等基礎設施。一旦基礎設施出現事故,人工智能基本就變成人工智障。
所以,穩妥一些的容災方案至少應當考慮“智力”與“人力”雙重保險。在“人力”方案上,仍然離不開人力資源。
還有就是,算法主導下的人機協同未必都能產生更好的經濟效應,甚至會出現一定的社會問題。就像外賣騎手被算法所左右,為了搶時間而時有車禍發生。就像亞馬遜用AI來監控人力員工,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就被自動解雇。顯然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是不人道的,也是不應該出現的。
當代的勞動者都通過PC、手機等電子設備與各種平臺、系統、軟件協同工作,某種意義上大家都是與平臺結合的數字勞工。王吉偉頻道認為,雖然人與數字化設備及平臺一起工作,但人類不應該成為技術的附庸。科技應該是服務于人類的,不管是服務還是工作,核心都應該是人,而不是技術。
人機協同也應該以人為主,機器則是起到增強智能的作用,繼而讓人們的辦公效率更高。
前面說了那么多,終于要提到RPA了。
現在但凡提到人機協同,任何組織都不會忽視RPA。王吉偉頻道更是認為,RPA是打開人機協同的最佳方式。同時作為AI應用子集與落地載體,RPA也是當前人工智能曝光率最多的技術領域。
AI+RPA或者RPA+AI,已經成為當代RPA的主要產品形態,幾乎所有RPA都已經發展到第四個應用階段-IPA,即便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上尚未達到成熟的地步。
RPA能夠模仿人類進行各種業務操作,并且不用獲取API接口就能在各種管理軟件之間搬運數據。尤其是融合AI技術后,具備的“視覺”與“聽覺”能力的RPA更變身成為非標數據與標準數據的轉換器。這使得RPA能夠勝任越來越多的業務場景,自然也就會取代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
隨著RPA越發廣泛的應用,往往之前數個人類職員的業務場景被RPA取代的情況比比皆是。
一些初步了解RPA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后感到恐慌也是正常的。如果從事這些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并且沒有新的技能,是不是意味著很快就要下崗?好在,RPA并不會剝奪所有人的工作機會,而且RPA的應用也不是那么難學。
綜上所述,王吉偉頻道認為RPA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至于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首先,RPA優化的是那些簡單重復且枯燥無味的業務流程,可以釋放更多的人力資源去做更有價值事情。
RPA做的業務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做的,并且這些業務由人力操作的話,效率低也容易出錯。對于復制、粘貼、重命名等這樣的工作,相信沒有哪個員工愿意長期做,企業也不愿意招人來做這種沒有價值的工作。
RPA做了這些低價值的工作,就能讓把人力資源釋放出來去做一些決策性的有創造性的工作。這樣能讓機器與人工各司其職,辦公效率提升,員工的愉悅指數也會上升。
其次,RPA會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的營收與更大規模會讓企業招聘更多員工。
RPA幫助組織實現業務流程自動化,實現更好的增效降本,會釋放更多的人力、財力資源用于研發、設計等核心能力建設上,進而打造更具優勢的產品與服務,有效助力組織提升競爭力。有了錢的組織,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就會在RPA等技術上投入更多,自然會招聘更多的RPA等相關人才。
所以,RPA不但沒有造成事業,反而創造了大量就業。目前,RPA廠商以及引入RPA的企業,都在大量招聘RPA工程師、RPA架構師、RPA專員、自動化總監等工作崗位,同時也有很多企業正在推動一線員工學習RPA開發。
此外,從技術發展應用的層面來看,人機協作的新時代已經到來,“人+RPA”正在成為企業經營的主流工作模式。
通過技術提升工作效率,無非就是兩個途徑:一是讓機器來做所有的事情,這是在強人工智能到來之前不可能實現的;二是通過技術增強現有軟件、設備與人,以人機協同來提升工作效率,這是當代企業經營的主流。
很顯然,人+RPA就是這樣的一種解決方案,由人力員工從事決策、創造性的業務流程部分,剩下的簡單、重復性業務流程全部交給RPA去完成,從而實現效率與收益上的平衡。
可以說,只要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一直存在,RPA就不會造成大規模失業。并且,隨著UiPath、云擴科技、影刀等廠商所倡導“RPA人人可用”時代的到來,RPA將會成為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助手,又怎么會造成人們的失業。
在寫這篇文章時,恰好UiPath官微推送了IDC的《自動化如何造福人類(Automation as a Force for Good)》報告。這個報告認為,歷史已經證明技術進步會促進收入增加和就業趨勢穩定。而當前時代,自動化和其他智能技術也同樣適用。
長遠來看,包括自動化在內的各種技術能夠改變很多行業,并為這些行業帶來繁發展及社會效益增長的潛力。
當前,自動化的應用主要體現于RPA,并且綜合各種因素來看,RPA也是最有可能實現普及的自動化工具與技術。不然,也不會有數家廠商要將其愿景描繪為“RPA人人可用”。
眼下的事實已然證明,RPA不僅不會造成失業,還會讓更多人找到更合適就業機會。待以后人手一個RPA的時候,將會有更多人受益于RPA。
相信在全球各大RPA廠商的努力之下,以RPA為代表的自動化技術,也將更好的造福人類。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