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壹DU財經
“新消費還是得靠算法活著。”
在算法推薦傳出將被監管后,一位新消費品牌的產品經理這樣感嘆。
不久前,網信辦擬推出重磅新規,對算法推薦服務進行強監管,未來平臺有兩個選擇,第一,提供非算法的推薦;第二,讓用戶可以關閉算法推薦或者刪除在平臺上的標簽。
擬實行的新規確實對大數據殺熟、用算法控制榜單、保護個人隱私有利,但是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未來靴子一旦落地,對品牌營銷將是一場顛覆。?
曾經新品牌打出名頭的三板斧是:?
先找KOL、KOC在小紅書投放5000篇種草文;
在知乎發布2000篇問答行業文科普文;
找頭部主播薇婭、李佳琦帶貨,然后中腰部主播全網鋪渠道。
在這種模式中,第一步,尋找KOL、KOC回收結果中最重要的就是算法的推薦和抓取,才能確定第二步投行業科普時主打哪個方向,所以算法可以稱得上是新消費的“營銷之根”。?
如果不走這三板斧,很多公司的品牌力塑造,還是依靠AI的學習分析和算法能力,只不過是自建或者外購一套分析模型,對消費者評價信息進行智能分析,挖掘出用戶真實訴求和觀點,還是要依靠算法對于用戶行為的抓取。?
有一個已經成為獨角獸的零售品牌在公開場合表示過,他們采取在投放時和平臺(例如頭條、騰訊廣告、微博)的算法做精準用戶匹配的方法,使得獲客成本也降低了30%,整個新客轉化率提高了112%。除此之外,他們自己的業務體系特色就是前置倉服務,其中的采購預測、銷售預測等都是靠算法反推的,如果沒有平臺給予的算法支持,不僅是營銷,做新零售的整體思路都要進行更改。?
所以一位品牌PR憂心忡忡的向壹DU財經表示,“失去了算法推薦,我們之前的布局都沒了,收集的數據也沒法繼續去預測銷量反饋生產端了。”
為了不被平臺掐住流量命脈,也為了規避算法的要求,許多新品牌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例如完美日記等品牌,早已開始建立了DTC(direct to consumer)體系。
不久前在逸仙電商的Q2財報顯示,除了Q2總凈收入同比增長53.5%,最大的亮點就是2021年第二季度DTC客戶的數量增幅為13.3%,相較于每個DTC客戶的平均凈收入增長了17.6%。
從營銷上來說,DTC模式和投廣告最大的不同是,通過構建新的私域渠道,解決營銷成本高的問題。辦法就是重互動、重線下,既然賣的都是實物,那就可以“半脫離”平臺,通過社群、門店體驗,直接觸達消費者,通過溝通建立信任。這個過程中沒有KOL賺廣告費,也不用給平臺抽成,所以營銷成本節省了很多。
還有些品牌摸索出不依靠網絡平臺的營銷方式——進軍梯媒、地鐵、小區底商、新零售連鎖店。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新消費品牌中的絕對大賽道,所以品牌在未來淡化算法推薦的時代,也要把握住消費者消費決策前的最后一站。對于食品飲料賽道來說,可能就是小區廣告欄、小區電梯、寫字樓電梯,出地鐵時看到的廣告,進小區時看到的底商。這就讓營銷又回到了一開始的直銷模式、再到會員制、再到體驗制。
有人質疑,這還是什么新消費,不是又回去了??
其實在厘清算法和銷售的關系這一點上,品牌需要參考算法帶來數據,提高效率弄清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借助著算法推薦燒錢廣告、帶銷量。
這次,產品經理的春天又回來了。
之前有一個論調,說“消費者是算法的奴隸”,其實不然,產品經理才真的是“算法的奴隸”。想一想,算法至今也不過幾年的時間,在沒有算法的時代,當時的“新品牌們”是如何打下江山的?
某著名科技新消費品牌的產品經理對壹DU財經表示,十年前他入行的時候,是去跑市場,做調研,蹲超市、電器城,買來產品用,親身來體驗,很重視后端維修的數據。
但現在入行的年輕人,不用跑市場、不用去售后,每天就做一件事兒,看銷售數據,然后負責給設計(此處的設計為工業設計人員,例如設計個XXX產品的外殼,讓XXX產品更復合人體工程學)提需求。
該產品經理質疑到:“你說這脫離了人民群眾的需求提的建議能靠譜嗎?”
另外,該產品經理還給壹DU財經舉了個“算法殺死新消費品牌”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同行送給他一個風很大的新消費品牌的筋膜槍,沒用幾天壞了,他就想聯系一下售后反映這個問題。結果售后反饋:“我們這沒有報修,您的筋膜槍壞了,提供下單的單號,我們給您換個新的?!?/p>
這位產品經理分析道:“是不是聽起來是不是很好、很負責?讓消費者一鍵下單沒有后顧之憂。
但是這種品牌長不了,只負責換不負責修,對于一個新品牌來說,根本不知道消費者的問題在哪,更不知道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就不知道下一次他們的需求在哪。
所以只能跟風賺快錢,今天這個品類風大,他們找個代工廠貼牌去做,明天那個品類風大,他們再找個網紅去推,其實最后這個產品成了過往云煙,放在消費者家里吃灰。而且對于B端的采購、售后沒有專門的解決渠道,基本上不會有太深的護城河。”
其實這樣分析也不無道理,農夫山泉的鐘晱晱是新消費產品經理們崇拜的“新消費之神”,因為他的許多看法和產品設計思路相當超前,例如十多年前就推出無糖飲料、根據消費者行為做爆款營銷等,當時可沒有算法加持,鐘晱晱都是在市場中跑下來的經驗。
對于新消費品牌的產品經理,需要“睜眼看世界”,要去線下體會、感受食品飲料賽道需要健康化、功能性、新型方便食品;美妝個護賽道需要功能性護膚(“既要看成分,又要看功效”)、線下集合店;服裝鞋包賽道需要無尺碼/無性別產品和小眾服飾以及供應鏈升級;母嬰賽道訴求高端奶粉突圍、渠道線上化以及小童市場精細化…….。
說到底,新消費品牌崛起的基礎還是在于得摸清供需關系,算法的助力很容易產生短期奇跡,問題是通過算法造出的銷量,可以獲得長青之道嗎?如果不行,那么算法帶來的就是一波快錢而已,新消費品牌還是要找新的立身之本。
對于監管,品牌們也不能“杞人憂天”,可以確定的是,隨著關于算法推薦的一系列指導意見和法律法規的落地實施,全面“動刀”,互聯網上的內容生態、流量模型將迎來巨變。
目前算法已經滲透到了新消費品牌的方方面面,未來監管的靴子落地,這并不意味著監管層將對算法實施一刀切式的熔斷管理。
所以未來應該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算法、以合理的方式使用算法。監管層面肯定會支持將“無序”的算法殺熟,變成“有序”的信息普惠,例如抖音推出的興趣電商,實際上就是一種對于消費者偏好“有序”的信息普惠。
20世紀是快消品牌的世紀,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消費品牌。21世紀是新消費的世紀,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如果品牌的根基不扎實,依然過度沉迷于算法的玩法,觸碰到的就不是每個真實的消費者。
算法并沒有改變商業文明的一般規律,未來,新消費品牌應該利用算法帶來的效率,但是不能完全依靠算法帶來的數據,自主選擇與算法機制的結合才是既高效又體驗佳的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