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谷趨勢
人類的未來是數字經濟。
剛剛召開的“2021全球數字經濟產業大會”,即傳達了這個理念: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可以幫助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提升效能;而企業的成功,正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保障。
在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數字經濟更是異軍突起。當人們的工作、學習、消費大規模移至線上,數字經濟對世界各國的穩定運行、快速復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動力。
這一時期,不僅是科技企業的春天,就連傳統產業也被推動著向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為下一階段的發展打下基礎。
如今,發展數字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中國的科技企業再度面臨歷史性的抉擇:
團結一致、安內攘外,或是囿于內耗、停滯不前。
崛起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我們70多年的產業發展史,有一條主軸,就是中外合作與競爭。
技術壁壘把各自牢牢固定在價值鏈的不同層級上,掌握技術源頭的國家和企業擁有最大的話語權。所以在過去,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化產業鏈中處于從屬、配合及被動的位置。
但是,“中國奇跡”之所以能稱為“奇跡”,就在于對舊有的世界格局的打破和重構。
這么多年來,有一種樂觀主義給了我們不竭的精神力量:外國技術封鎖,我們就自主研發實現反超;外國人越卡脖子,我們越要努力突破改變現狀。
歷史告訴我們,這條路是必須要走的,也是走得通的。它讓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僅有的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之一,這涉及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
經過70多年的工業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了第一制造大國,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但是,回顧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歷程,我們也能看到曾經吃過的一些虧。
最令人嘆息的故事,發生在彩電行業。
80年代末,國產彩電市場日漸蕭條。作為后起之秀的長虹,率先做出決定,降價300元。此次降價,拉開了中國家電業曠日持久的價格戰的序幕。
靠著價格戰,中國的彩電企業幾年間迅速擊退了外國公司。到了1996年年底,幾家國產主流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了70%。
但問題也在不經意間悄悄浮出水面:以犧牲產品、服務、質量為代價,并且片面地將價格戰作為競爭手段……這些過度的市場內耗嚴重阻礙行業發展,一方面導致了利潤的銳減,另一方面也讓企業無法鉆研技術、滿足市場更高層次的需求。
2000年,全國彩電企業生產近3000萬臺,庫存累計600萬臺,首次出現了全行業的虧損。
而同一時間,靠著電視機技術的升級和迭代,洋彩電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和利潤率強勢反彈。在高價位市場上,國產彩電更是完全沒有立足之處。
中國的彩電企業“曾有機會通過核心技術能力的提高來獲得穩固的市場地位,結果卻不爭氣地陷入了價格戰的糾纏”,錯過了與全球競爭者分庭抗禮的關鍵時機。
經驗表明,中國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往往不在外部。摒棄內耗,我們才能騰出手來精進技術、布局長遠,迎接真正的對手。
同樣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適用。
歷史上,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機械自動化、電氣化和數字模擬化。從蒸汽機、內燃機到電子計算機,都給人類社會的運轉方式帶來了深遠的變革。
而如今,象征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數字經濟早已拉開時代帷幕,我們也在向新的目標發起沖擊。
以云計算、人工智能、5G為代表的領先數字技術成為了城市與國家的“新基建”;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區塊鏈等技術也逐漸占據了科技發展的核心位置。
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產數融合、產城融合成為了最大的發展邏輯。
數字經濟的下一步,重點就在產業智能化,它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智能產業與實體經濟的緊密融合的未來圖景:
比如,智能系統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供應鏈和“透明工廠”,促進上下游、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從而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
又如交通業與AI“跨界”聯手,將氣象信息融入智慧交通,為駕駛員模擬未來氣象的行駛狀況,從而為駕駛員提供高精確度的預警。
而如果將智能應用場景拓展到政務領域,還可提高行政溝通效率,提升業務透明度,保障數據公信力。
你可能已經觀察到,眼下,產業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加快。這兩年,許多中國城市紛紛建立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邁出了產業智能化探索的第一步。
但這么多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起來了,是否都能滿足當地產業所需也是需要關注的,物盡其用才是最終目的。通常,行業企業的智能化轉型都需要適配行業應用的AI模型。一個高質量的AI模型是通過訓練、持續迭代優化而來的。對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來說,它必須具備好產出算法模型的訓練能力,這中間就要求訓練芯片得具備浮點運算能力。為什么?
在復雜模型的訓練過程中,最少要對上千億個浮點參數進行微調數十萬步,這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它需要非常非常精細的浮點表達能力。如果廠商沒有合適的訓練芯片,也難以保障平臺產出算法模型的效率,最糟糕的結局就是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變成了徒有虛名的擺設。
今年5月31日,武漢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成投運,成為了第一個正式投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城市。
在這座“智慧中樞”建成后,AI算力上線即飽和運行,武漢的多個產業都能被帶動起來,許多算力配套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不過,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對武漢市的改變可遠不止在產業上。
目光聚焦在科研創新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武漢大學基于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就打造出了全球首個遙感專用框架武漢.LuojiaNet。針對“大幅面、多通道”的遙感影像,在整圖分析和數據集極簡讀取處理等方面非常喜人地實現了重大突破。
并且,中科院自動化所也借助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成功打造出了全球首個三模態預訓練大模型“紫東.太初”,進一步完善了以圖生音、以音生圖的技術和表現,順利實現了圖文音語義的統一表達。
更“貼地氣”的應用也得到加速,武漢本地知名企業庫柏特,也依托了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出新型智慧藥房。“上層建筑”升級,推動產業智能化躍升,庫柏特成功打造出全球首創的機器人補藥系統。這個智能化的系統能夠將藥物分揀時長從50秒縮短至3秒,既能提升藥師工作效率,也惠及廣大病患。
而就在9月9日,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也正式上線運行,同樣也是上線即被約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高校研究團隊,正借助該中心強大的AI算力探索自動駕駛、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等非常多樣化的應用場景。
在西安、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均采用了國內頭部科技公司提供的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解決方案,通過預制模塊化方式來建設施工,建設周期能夠縮減到傳統樓宇方式機房建設的一半,在短短5-7個月的時間內就能建成交付。更短的建設周期,意味著可以讓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更快的發揮算力價值,爭取跑出“加速度”。
不過,在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建設熱潮當中,也有兩個方面需要引起各方重視:
一方面是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自主可控?
熟悉人工智能的朋友都了解:AI框架是AI領域的“核心”,也就是操作系統,通常90%的AI開發都是AI框架層的開發。而據我們所了解,當前武漢、西安兩地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均是采用自主可控的AI框架“MindSpore”,不僅支持端、邊、云全場景協同,還具備安全可信、高效執行、一次開發多次部署的能力。
但目前市場上有的廠商使用的是TensorFlow、Pytorch等國外的AI開源框架,這其實是相當于把中國的AI大廈建在別國的沙灘上。未來我國可能將不得不花費數倍的額外人力、物力、時間等,去完成自主、安全、可控技術的重新布局和產品的重新部署,這必須得到重視。
另一方面則是如何讓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真正用起來?
將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起來只是踏出了第一步,如何用起來才是關鍵所在。這其中就需要圍繞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技術支持單位組建輔助運營團隊,協助運營主體開展持續服務運營工作,或者可以采用 “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 幫助當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的運營主體實現算力服務和生態構建。
放眼全國,產業智慧化大潮將至,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也將成為中國城市產業發展的最新一位“攪局者”:
首先,作為新型的信息基礎設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可為科研提供支撐,為企業提供普惠AI算力,并實現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的綜合創新能力。
而對于產業發展,它能夠幫助城市吸引大量企業和機構入駐,孵化出更多科研創新成果,提升企業人工智能應用水平,促進產業智能化。
換句話說,通過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中國城市希望促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讓數字經濟生根發芽。正因為有此等的重要性,它儼然成為了中國城市競爭的下一個戰略要地。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是我們最大的歷史機遇。
要幫助中國抓住人工智能產業化的發展契機,對于科技研發難度大、需要巨資支持,且以實現全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產業而言,科技企業唯有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扛起“國之脊梁”。
核心科技買不來。
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說以前的困難在于外國的技術封鎖,那么現在的困難,則更多在于創新技術自身復雜性與融合性的不斷增加。
過去一年,中國在芯片突破方面則是喜憂參半,糟糕的消息比如武漢弘芯爛尾,泉城芯片爆雷……
歷史早已證明,越是復雜、前沿的領域,面對越是強的對手,越是需要系統性的連接和協同。
基于這種洞察,構建“創新聯合體”應運而生,高層指出——
“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孟子曾經說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現在又到了存亡危急之秋,是需要中國的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起來,發揮各自的技術優勢和生態優勢,一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時候了。
在科技密集型的數字經濟領域,中國企業應有大志向。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指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為35.8萬億元,占GDP比重36.2%;同一年,高收入國家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經達到47.9%,美國、德國等國家更是超過60%。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數字經濟潛力巨大。
藍海就在前方。胸懷整個產業,共同主導未來,這才是中國的科技巨頭們應該做的事。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