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元宇宙儼然成為了一個風口,凡是能跟 VR、AR、AI 沾邊的,都成為了元宇宙的一部分,中青寶、湯姆貓等游戲公司是元宇宙,商湯科技這樣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是元宇宙,臉書、英偉達這樣的海外科技巨頭還是元宇宙,那么即將公布更強 AR 功能的蘋果公司,自然也是元宇宙第一股了。

而現在熱炒、熱捧的這些公司,過去都被叫做 TMT,連券商機構來解讀元宇宙的,清一色的也是 TMT 行業分析師。更早幾年,同樣是這些公司,言必稱“賽博朋克”和萬物互聯,至于元宇宙和賽博朋克有啥區別,好像是一回事,又好像不是一回事,反正都是新瓶裝舊酒。
甚至什么是元宇宙,現在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對于 IPO 企業來說,根據交易所的要求,有一套嚴格的申報規范,在商湯科技的港股 IPO 申報稿里面,對于元宇宙是這么定義的:物理世界、增強現實及虛擬現實在共享數字空間中的融合。對于自身業務跟元宇宙的關系,商湯是這么描述的:我們已構建用于賦能 IoT 設備及驅動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層基礎設施,以提升終端使用者體驗。
作為一個 20 多年的互聯網草根用戶,個人是沒看懂商湯這段定義,難道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不就是以物理世界為母體嗎,沒有現實里面的 VR 頭盔、AR 眼鏡和一堆傳感器,以及一臺電腦主機、一塊地方,所謂的數字空間不就是虛幻的嗎?中國古人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本來就是一體化的事務,一定還要重新分割再融合,這真的是脫了褲子放屁,實在是太閑了。
幾年前火爆一時的賽博朋克,在波蘭游戲廠商弄出來一個《賽博朋克2077》的大作之后,反而沒有幾個互聯網公司和科技企業來談了,在元宇宙風靡一段時間之后,大概率又會拿個科幻小說里面的名詞,再來一個新概念,對于這個行業來說,造概念就像“放屁”,幾乎是沒有成本的,只要讓人覺得不明覺厲就可以了。
萬物皆可元宇宙,背后恰恰是行業深層次的焦慮,以及基礎科技的停滯。不要忘了,今天所有的元宇宙概念,其硬件都是基于上世紀 50 年代半導體技術的發明才萌發的,與其說是元宇宙,不如說一直在摩爾定律掌控之下,還是在吃硅基芯片的老本。
此外,今天所有的軟件和程序都是基于二進制,這是托第一代程序員們的福,所謂的賽博朋克、元宇宙、TMT,最后都是一個基于“硅基芯片+二進制”的宇宙而已,什么時候能夠脫離這個基礎技術了,再來談新宇宙恐怕更合適。
回到國內的互聯網和科技公司,從十年前的互聯網思維,到今天的元宇宙,在創新方法論上,不僅沒有進步,反而還在走向虛幻化、空心化,至少當年火爆一時的互聯網思維還可以量化,還可以比較好地定義,對于急需轉型的實體企業還能有所借鑒。現在大行其道的所謂 NFT、元宇宙,除了在媒體上多來了幾個新名詞之外,對實體產業沒有任何實質性的促進,難道游戲公司變成元宇宙公司,它就不是游戲公司了,變成異次元公司了?
從市值和用戶來看,我國現在有體量排名全球前五的互聯網巨頭,也有一批商湯這樣的科技公司,游戲出海也做得有模有樣,但在基礎科研、核心技術、原創力上,距離大洋彼岸還是有肉眼可見的巨大差距,當國內的科技公司在享受“硅基芯片”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之時,少談點元宇宙、NFT,多干點基礎性的工作吧,我們缺的不是讓人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虛幻元宇宙,而是一顆務實、冷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