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新知pro,作者 | 端木清樹,編輯 | 伊頁
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它所為何來,有何影響?
?
天高云淡的北方,正在迎來資本氣候的大變化。
昨日,國家正式宣布,將在北京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這是1990年設立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之后,中國資本市場的又一個里程碑。
這標志著北方在資本市場領域補齊了短板,中國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為何要設立北交所?
近十年以來,“提升直接融資比重”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目標。
所謂直接融資,就是有閑錢的人直接把錢投給需要錢的人。所謂間接融資,就是先把閑錢放到銀行,再由銀行貸給用錢的人。
直接融資的形式,包括股票和債券。但核心則是股票:風投、股權融資、上市都屬于此類。
為什么股權融資這么重要?
相比銀行貸款,股權融資的優勢太大了:
銀行貸款是債務,債務是剛性的,到期必須還,所以企業很容易“一口氣沒喘過來”被憋死。從宏觀上看,如果全國企業債務率普遍過高,那么就會帶來全國性的金融風險。
而股權融資則是投資人和企業“同富貴、共患難”,企業不僅可以甩掉債務包袱輕裝上陣,更重要的是,投資人還會想方設法幫助企業(例如高翎資本就為企業“賦能”,詳見《張磊——從學渣到投資大佬》)。
這兩種融資模式的區別,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點:
即銀行的貸款并不是完全市場化的行為,有前景的企業銀行可能不敢貸,一些皮包公司反而給貸了。但股權融資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那些風投基金都是私人的,必定要盡職盡責臻選優質企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發現”和“激勵”優秀企業的過程。
這才正是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直接融資的原因。
要擴大股權融資,就得讓“股權”有流通的市場。這個市場越大、越開放,股權融資才會越活躍。
所以我們陸續設立了創業板、科創板,實行了注冊制等等。但這還不夠,于是,北交所應運而生了!
當我們理解了它成立的背景就會明白,北交所的定位和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注定是不同的。
最核心的不同之處是:
相比上海深圳那些巨無霸和獨角獸,北交所更專注于服務中小企業,尤其是“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所謂“專精特新”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
北交所具有“中轉功能”:有些小企業在這里融資后發展得越來越好,想再上一層,那么就可以轉到上海或深圳。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是以原來的新三板為基礎,它和新三板是一脈相承的。
新三板早在2013年就設立了。原本只是一個區域性的股權轉讓平臺,主要承接中、小、微型企業。因為這類企業的風險較大,所以新三板設置的投資門檻很高,最低要求100萬資金。
門檻太高,參與者寥寥,流通性非常差。
后來新的《證券法》通過后,新三板被賦予了全國性的地位,但實際水平仍有較大短板。在新三板的基礎上提高服務水平、提升市場流動性,讓它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利器,已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重中之重。
于是,北交所應運而生了!
新三板精選層的66家公司可能會直接在北交所上市,投資門檻也有望降至和科創板相同的水平——50萬。
為中小企業而生的北交所,基因里就帶著“共同富裕”的使命。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已經來到一個關鍵節點:一個個巨無霸的背后,是身軀羸弱、聲音微弱的眾多普通企業和普通人。
近兩年中國經濟復蘇,但復蘇的分化卻非常嚴重:
大企業、頭部企業復蘇明顯,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底子薄、融資不暢,依然有很多在下行;
南方沿海地區復蘇明顯,北方內陸依然有下行壓力。
這又被形象地稱為K形復蘇。
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分道揚鑣。很多小企業做的最好結局就是被收購。這就造成了集中度提升,出現了“壟斷”現象。
所以最近國家一邊出臺反壟斷措施,一邊定向扶持中小企業。
以前的扶持方式,多是增加貸款,但這又造成了債務包袱,所以,讓中小企業能夠方便地實現直接融資,已經變成當務之急。
于是,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北交所應運而生了!
至此,各地爭論已久的“交易所”塵埃落定。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三大戰略核心,皆拿到了倚天劍。
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