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作者 | Kinki
8月12日,一名31歲的企業家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罹難,在他的訃告中,特別提到了事發時,其駕駛的是蔚來ES8汽車,并啟用了“自動駕駛功能”(NOP領航狀態)。
8月18日,莆田交警對該起車禍進行通報,表明將在事故調查基礎上依法做出責任認定。同日,超500名蔚來車主發出《蔚來車主對NP/NOP系統認知的聯合聲明》,強調蔚來公司對NP/NOP的介紹、宣傳未對其構成混淆和誤導,此事再次沖上了熱搜。
次日,在“蔚來車主聯合聲明”后,又有上千車主加入“反車主聯合聲明”,拒絕被此前的聲明代表,有部分用戶表示,在買車的過程中,針對駕駛輔助系統并沒有接受到專業的介紹和宣傳。
期間,遇難車主家屬曾指蔚來服務人員未經警方及家屬允許接觸事故車。8月23日,據媒體報道,已故車主林文欽的家屬已在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三江口派出所報案,稱蔚來涉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該報案已被當地公安局受理。
雖然,對于事故是否由蔚來的NOP引起還沒有定論,但此事已將蔚來推上了風口浪尖。同樣備受大眾關注的,還有蔚來的Q2財報,面對增速放緩,和汽車交付量被理想、小鵬趕超的尷尬,蔚來“未來”的故事還能怎么講?
8月中旬,蔚來公布Q2財報,其中營收為84.5億元,同比增長127.2%;凈虧損為6.59億元,同比收窄45.4%,從數據上來看,營業收入持續增長,虧損有所收窄。
但值得注意的是,蔚來Q2虧損的環比是有所擴大的,可以說,蔚來是賣了更多的車,卻虧了更多的錢。
更讓人感到擔憂的是,蔚來的營收增速已經開始放緩,甚至下滑。從最新公布的7月交付車數量來看,蔚來也首次落后于理想和小鵬,在“蔚理鵬”三者的排名中墊底。
《智能相對論》認為,雖然,銷量的起伏很常見,但對于蔚來來說,屈居第三名并不正常。要知道,蔚來自打量產以來,銷量一直在“蔚理鵬”中排名第一。
除了銷量下滑以外,蔚來的毛利率也開始“滑落”,其Q2的綜合毛利率和整車毛利率較今年Q1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整車銷售毛利率從Q1的21.2%下降至Q2的20.3%,綜合毛利率從Q1的19.5%下降至Q2的18.6%。
一方面是蔚來的新車銷量增長迎來瓶頸,另一方面是其毛利率不升反降,這是不是意味著,蔚來“賺錢能力”下滑變成了事實?
而在《智能相對論》看來,這是由兩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蔚來汽車交付周期太長,這會降低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意愿。以蔚來ET7為例,作為一款主打豪華和性能的高端車型,預計這款車型正式交付上市后,能進一步拉高蔚來的整車毛利率,同時也能通過新車型來作為營銷傳播的亮點,連帶刺激整體銷售。
但早早亮相的ET7,或要到明年一季度才能交付,這也意味著2021年整個周期,蔚來都沒有新車登場,如何解決這一狀況,對蔚來而言恐怕也是一大考驗。
另一方面,交付周期過長,也揭示了蔚來的“產能”問題。此前,蔚來創始人李斌曾承認:“從整個季度來講,現在單月全供應鏈的產能如果能夠在7,000-7,500輛之間,對我們來講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
目前來看,蔚來只有江淮蔚來合肥先進制造基地一家工廠,而其第二工廠預計要在明年三季度才開始投產,而且,在今年3月,江淮蔚來合肥工廠就曾因“缺芯”而停產5天。
在芯片短缺的行業窘境下,蔚來的產銷規模或難以在今年內出現突破,在這個背景下,市場份額被其它品牌,特別是被“新造車”第二梯隊品牌所瓜分的速度,或將加快。
數據顯示,截止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車的市場滲透率已超10%,L2級智能駕駛裝載率超過15%。整個2020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其實是略有下降,但智能乘用車的銷量卻同比上漲107%。
由此可見,以2020年為起點,智能車市場已在加速發展。轉折點正發生在去年,而在此之前,對“蔚理鵬”來說,尚未有真正意義的競品出現。
我們回看整個汽車智能化的浪潮,傳統汽車廠商所要面對的市場變革,其實跟當年膠卷市場所面臨的困境很像。彼時柯達幾乎壟斷了膠卷市場,但隨著數碼攝像時代的來臨,柯達這只大船無法在短期內成功掉頭轉型,最終輸掉了品牌。
智能汽車剛面市的時候,傳統汽車廠商雖有警惕,卻難以在短期內拿出“有誠意”的車型來對抗,以奧迪第一款電動車Etron為例,這款定位豪華的車型其實是由原來的汽油車款改造而成,是常見的“油改電”車款。
“油改電”車型到底好不好,我們不在此評價,但顯然,市場對于這種車型的評價是兩極分化的。可見,傳統汽車廠商初入新能源車領域,也未必能得到新造車粉絲們的認同。
同時,在去年之前,除了“蔚理鵬”之外的新造車品牌,還未能形成明確的梯隊。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前的新造車企業有將近超過100家,如今,隨著一批批企業因資金耗盡,或技術實力不足而被動離場,存活下來的品牌已不多。
在2020年之后,“新造車”市場則明顯完成了優勝劣汰,存活下來的“新造車”品牌,已經形成了第二梯隊,包括威馬、哪吒、零跑、愛馳等已有量產車下線的品牌,且從銷量來看,第二梯隊與“蔚理鵬”第一梯隊之間的差距,已經逐漸拉近。
而傳統汽車廠商也在加速發力,交出了更有誠意的車型作品。在今年的車展中,吉利宣布推出極氪新品牌;華為推出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分別與北汽、長安、廣汽合作推出三個汽車子品牌,顯然,國內傳統汽車廠商的發力更為迅猛。
面對新老對手的強勁追趕,在產銷規模難以實現快速突破的背景下,“新造車”元老們要增加營收,就只能另外尋找新的增長點了,而軟件和服務收入,是大多數“新造車們”的選擇。
“自動輔助駕駛付費服務”是近年大多車企主推的付費服務,以蔚來為例,旗下車型都能加載名為NIO Pilot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其精選包和全配包定價分別為1.5萬元和3.9萬元,車主可以選擇次性付費模式、自動駕駛功能并入車價內及按月、季度、年收費的訂閱模式。
李斌曾在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NIO Pilot的選配率已經超過80%,未來預計可把毛利潤率提高3-4個百分點。
如果順利推行的話,這種“訂閱式收費”的服務,有機會為公司帶來 “逐年增長”的收入,客戶就像果子,通過逐漸培養出來的使用習慣,在系統不斷迭代的基礎上,便能帶來持續的收入貢獻。
但尷尬的是,在自動輔助駕駛服務收費模式還未完全熟透之前,上文提及的蔚來車主交通意外身亡的事件,或讓消費者對“自動輔助駕駛服務”的看法被完全顛覆,“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兩字之差,差之毫厘。
騰訊汽車發布的“汽車自動駕駛付費調研”顯示,了解和不了解自動駕駛服務的被訪者約各占一半,其中,有超過七成被訪者表示“沒有體驗過自動駕駛服務”,而“作為駕駛員或乘客體驗過”該項服務的僅占28.7%,這表明自動駕駛離人們的生活尚有一定距離。
而除了軟件服務之外,蔚來還有Nio Service,即其售后市場服務,包括整車質保、更換電池等,在各大“新造車”品牌中,蔚來的售后服務套餐價格是最高的。
一直以來,服務都是蔚來的“關鍵字”,很多人買車看重車輛質量、性價比,但也很一些人愿意花錢買省心,樂于為產品后續的服務花錢,而蔚來車主往往就是后者。
但對蔚來來說,隨著用戶數量增加,想要維持原本的優質服務,成本漸漸成了難題。在蔚來Q2的財報中,凈虧損之所以環比增大,其中一個原因在于銷售及管理費用也在增大,達14.98億元,環比一季度上漲超25%。
而蔚來的銷售規模增速,卻還比不上銷售費用的增速,可見,蔚來逐漸增多的營銷活動正在拉升企業經營成本,卻沒能創造出更多收入,目前其銷售軟件及內容的服務收入僅占營收的8%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新造車們”的增收之路,估計還很漫長。
因此,在尋找新增長點和主營業務之間,專注主營業務或才是“新造車們”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其中,量產問題也成為智能汽車領域的核心關注點,為什么這么說呢?
《智能相對論》翻到麥肯錫預測,在智能駕駛方面,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市場;在自動駕駛方面,中國將會在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預計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3994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36.2%。
但對比“自動駕駛”的定義,在目前的“新造車”市場中,大多數車企的“自動駕駛”均集中在L3級別,而“蔚來事件”后,車企們更強調目前的技術為“輔助駕駛”而非“自動駕駛”,可見,即便是第一梯隊的“蔚理鵬”,離“智能/自動駕駛”,還有一段距離。
而在《智能相對論》看來,即便不少車企紛紛發布關于自身“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和創新,比如從L3到L4的突破,但一旦 “新造車們”真正邁入了“智能/自動駕駛” 階段,技術的角逐便會被量產的角逐所取代,僅停留在PPT階段的“技術創新”意義不大,“技術化量產”才是更高維度的智能化汽車發展關鍵字。
那么,我們從三個維度來看一下,蔚來的未來,能否完成智能化汽車的量產任務,繼續在智能車市場上廝殺?
首先看研發能力,這既包括新車型的研發能力,也包括智能技術在車型上的搭載。智能技術在車型上的搭載,最難的是要打通商業與技術的閉環。
因為簡單的信息輔助,比如倒車雷達是無需與車輛控制系統有交互,但控制輔助類功能的實現,必然需要與車輛的控制系統直接交互,因此需要大量的數據來不斷進行測試和調校。
小馬智行總經理莫璐怡認為,自動駕駛是一個基于實踐和大數據的創新性問題,這里的實踐就是指真實的道路測試。
其分享了一個案例,小馬智行正式落戶廣州前,其整個自動駕駛系統對雨天和水花處理能力是比較一般的,原因在于加州常年陽光明媚,沒有太多雨天和水花的情景積累。
來到廣州之后,在500天的運營時間里,就有一半以上時間經歷了雨天,這讓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系統處理雨天情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可見,對于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來說,數據至關重要,系統必須基于真實的駕駛數據,才能進行優化和不斷迭代。因此,研發能力跟量產之間息息相關,因為量產意味著數據規模更大,而強大的數據規模,也意味著能進一步幫助智能駕駛技術的提升,深化企業的技術護城河。
目前來看,在一眾“新造車中”,僅特斯拉能超前跑出,憑借其龐大的交付量,特斯拉目前已累積近50億公里的數據,遠遠超越國內任何一家車企或造車系統。
因此《智能相對論》認為,在現階段自動駕駛技術對國內新造車而言,更像是賣車亮點,而非真正的核心技術,因為缺乏海量數據的支撐,蔚來離“技術化量產”還有一段距離,接下來,除了自身技術的突破之外,能否實現多少產生“數據”的汽車銷量,也會是關鍵。
再看交付規模。技術之于量產固然重要,但“造車能力”同樣重要。目前,蔚來位于合肥的第二座制造基地已開工建設,園區初期投資500億元,預計建成后整車年產能達100萬輛。
不過,對比各大“新造車們”的產能實力,目前未來蔚來的交付規模只能說屬于中下水平,甚至落后于第二梯隊的威馬汽車。
此外,大多“新造車”品牌都是選擇自建工廠,而蔚來則是選擇“合作制造+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的模式與江淮汽車進行合作。
蔚來在生產初期通過代工模式與江淮汽車進行合作,有效解決了建廠周期長、投資大、生產資質難獲取的問題,也讓蔚來成為“新造車”中最早實現上市開售的車企。
但隨著其它品牌自建廠的成熟投入,蔚來在產能上或會落后于其它品牌。而且,相比起自建廠模式,代工模式對其生產線和供應鏈做不到完全掌控,產品的品質、品控、交付周期就只有依賴于代工廠來把握,在實際操作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目前,蔚來在產能上有缺口,其ES8自上市開售后有近5個月無法批量交車,就已經暴露出交付節奏和產能難以按照預期節奏推進的窘境。為此,未來一兩年蔚來自建的新工廠能否“交付規模”賦能多少,也是其未來“量產”能力的關鍵。
最后,看銷售能力。
前端生產,后端銷售,生產出來的汽車只有銷售出去才能實現其價值。
據悉,蔚來將在2022年向市場投入三款全新車型,雖然具體車型的信息暫未公開,但可以想象的是,一直堅持高端策略的蔚來,要維護品牌和原有車主之前的關系,就不能貿然推出“低價車”來降低自身定位。
但隨著蔚來整體車型在中低端領域的缺位,品牌已漸漸錯失10-20萬元的中低端市場,而以威馬、哪吒為代表二梯隊“新造車”則在這塊市場迅速補位,且第一梯隊的小鵬和特斯拉,在這個領域也有各自的產品,長遠就來看,銷售或會反而制約蔚來的量產能力。那時候,被拉下的會不會只有蔚來?
總的來說,隨著智能電動車行業的發展,和消費者教育的逐漸成熟,“新造車們”終究要走上量產之路,而它們的量產能力,或將決定品牌能否“活下去”的關鍵。因此,上游的技術、中間的交付規模和下游的銷售,都將至關重要。
“新造車”的挑戰,才剛來到而已。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