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頭條消息?2021年以來,SPAC的熱度繼續攀升。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今年通過SPAC方式實現美股IPO數量已經達到413起,超越上一年的數量;對應募資額1217億美元,平均募資金額近3億美元。
這種表現超出之前的行業預計。畢竟,2020年美股SPAC- IPO已經足夠驚人。當年,SPAC- IPO達248起,同比增長320%;占所有IPO發行數量的55%,首次超越傳統IPO;總募集資金達830億美元,占美股IPO總規模46.47%。
近日,市場傳出醫道國際在華爾街活動頻頻,先后與多家投行接觸洽談上市融資事宜,并且已聘請有紐交所前高管背景的特別資本顧問。對此,醫道國際集團創始人及CEO劉文勝對媒體回應稱,“我們對上市前后的工作做了充分的準備和部署。”
對于一些赴美上市企業來說,SPAC上市合并是一種成本更低、耗時更短的上市渠道。有分析指,通過這一方式實現上市的時間能壓縮在半年以內,并可以跳過路演、聆訊、財務報表審查等復雜程序。
SPAC是沒有商業運作的公司,本質上是一種“現金殼公司”,設立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IPO募資并通過并購實現私人企業的快速上市,企業和投資人可以獲取豐厚回報。
這種高額回報正成為吸引投資者參與的重要推動力,SPAC在股權結構的設置上也天然賦予了投資人以較低成本獲取較高比例股權的投資杠桿。據悉,2020年已完成合并的SPAC平均收益率達103%。在維珍銀河通過SPAC上市這個經典的案例中,前Facebook高管查馬斯設立SPAC的初始2.5萬美元投資獲得的收益率就高達4840倍。
采取SPAC方式一般收購對象為信息技術、醫療健康等新經濟行業。Bain Capital、黑石、KKR等全球頂尖投資機構都先后設立了SPAC,用以尋找科技、消費、能源等行業的優質標的。財富大佬通過SPAC方式轉型投資人也已成為一股熱潮,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參與投資成立的兩家SPAC公司正在尋找東南亞市場新經濟板塊的優質標的;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擬設立SPAC用以尋找大健康、運動科技等領域的企業投資機會。
一些行業分析認為,按照2020年國內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10萬億元,2023年將突破14萬億元的規模計算,這一賽道將有大量獨角獸產生。近日,有消息稱對標美國最大數字醫療集團Teladoc的醫道國際集團(Etao International Group)欲以SPAC方式赴美上市,并計劃在2021年10月左右完成合并上市。醫道國際集團成立于2020年8月,2020年11月經核準成立“醫道國際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醫道中國)。
醫道國際這樣的平臺公司看重的正是醫療健康這一賽道將大量產生獨角獸的契機,展開持續并購來實現快速增長。醫道國際集團的核心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一個核心,一個基礎,兩輪驅動。也即以數字醫療為核心,以線下醫療為基礎,依靠人工智能醫療、互聯網醫療為兩輪驅動。集團的核心業務資產包括數字醫療、線下醫院和健康保險這三大板塊業務和資產。
目前,智超醫療、醫道云、糖護士、醫道智藥、醫盟科技等標的,都屬于醫道集團數字醫療板塊的成員。在線下醫院方面,它還包括數字牙科連鎖杭州六維、醫美連鎖乾虎醫療、生殖連鎖貴陽天倫等。此外,公司還有健康保險板塊業務。
在人口老齡化、新冠疫情等影響下,“醫”“藥”“險”三大板塊打通的模式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業內人士推測,同樣打通了“醫”“藥”“險”三大板塊的醫道國際一旦以SPAC方式赴美上市成功,必將引起全球資本市場與數字醫療行業的關注。
對此,劉文勝稱,“醫道國際集團的數字醫療、線下醫院和健康保險這三大板塊業務和資產將為我們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相信完成與SPAC合并上市后,醫道國際將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醫療集團。”
(完)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