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聞旅,作者 | 郭鴻云
9月1日開學在即,作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的首個學期,如何落實和執行“雙減”備受外界關注,也讓這個新學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近日教育部召開了第三場2021教育金秋系列發布會,會上教育部教育督導局相關負責人系統介紹了“雙減”督導情況,表示“雙減”督導已被列為2021年教育督導工作“一號工程”,且建立了專項督導半月通報制度推進政策落實。
而在下一階段,將進一步層層壓實督導責任,加大督辦、通報、約談和問責力度,使得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校外培訓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顯著減輕。
對于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而言,這無疑是宣判了“死刑”,原本備受資本追捧,發展的熱火朝天的企業們也紛紛謀求轉型,大幅裁員、另尋方向。而與教育培訓機構“瓜熟蒂落”的結局不同的是,有一個與培訓密切相關,卻又大不相同的產業一直在密切關注著新政策下事態的發展,這就是研學旅行行業。
盡管“風暴”還沒有波及到研學旅行市場,但在為學生減負,追尋素質教育的大趨勢下,看似迎來新機遇的產業如何才能真正的站上“風口”,平衡研與學成為學生們快樂學習的新 “途徑”,眼下仍是需要產業升級以及更深一步探索,身處其中的業者們,迷茫也興奮著。
這個暑期遭遇“冰火”兩重天。
就在今年暑期剛剛開始時,天津某教育機構負責的王老師還在朋友圈中積極轉發著針對中小學生的暑期培訓班,按照往年,暑期也是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間段之一。
然而,這樣的忙碌因為一則通知被按下“暫停鍵”。7月下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一條明確提出要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
“這則消息發布的當天,就在培訓機構內掀起了‘海嘯’般的影響,一開始以為會先針對北京的培訓機構,誰知當天就有城管以及居委會聯合開始對各自區域的培訓機構展開了摸排和調查,首先就是有沒有辦學許可證,有的話培訓班可以正常經營,允許晚上辦到八點半,如果沒有,就直接查封關停了。對于周末節假日,也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時間不能占用,高中在文件里沒有提及,所以目前還在正常的開班授課”王老師回憶道。
作為證照齊全的正規培訓機構,王老師所在的單位目前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只是根據政策在培訓時間上做了相應的調整,但她也表示,領導對她們的要求就是要盡量低調,該上課還上課,此前的各種推廣,就先不做了,要看政策的走向再決定。
然而與身處教育培訓機構的王老師暑期經歷不同,研學旅行市場這個假期十分火爆。據攜程發布的《2021暑期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休閑親子游、研學旅行體驗成為暑期定制游的主力。其中研學旅游產品較2020年暑期增長超過650%,研學類產品搜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倍以上。
“雙減政策剛剛頒布,這個暑期從業務上來講帶來的影響不是很明顯,研學本身也沒在此次監管的范圍內,我們依然保持每周末2-4個團左右的出團量,而且主要在北京范圍內。
因為8月初疫情防控壓力增大,暑期旅游的外地游客減少,對于本地研學旅游團來來說反而起到促進的作用,因為不能跨省旅行,一天時間不過夜的周邊短途的產品成為了很多家長的首選” 大象樂學負責人大象老師這樣對聞旅講到。
據介紹,作為研學機構,大象樂學面對的主要是三年級以下的小學生群體,也是此次雙減重點對象。對于新政策的頒布,大象老師坦言帶給低年級小學生的影響還是比較有限的,以往三年級以下家長參與研學班時的目的也是以開拓眼界為主,成績的壓力不是特別大,但是更高年級之后,對于學的訴求就變得更為迫切?;陔p減政策,未來在新產品的打造上也會更加注重素質教育的注入,根據市場需求適當增加學的比重,來滿足市場需求。
對于更高年級學生而言,情況更為復雜,夏令營活動是很多學生暑期的優先選擇,目前來看雙減政策對于夏令營活動的影響有限,更多影響會在學期內的研學活動。深耕營地教育的北緯開營副總裁李健對聞旅表示,這個暑期夏令營產品銷售情況很好,執行階段8月份因為疫情稍有波動,對營中全員核酸檢測后并沒有影響活動的繼續,也做了全面的防疫措施確保健康安全。在他看來,“雙減”政策實施后,短期內對于整個校外教育行業都會有沖擊,但長期來說對于研學市場是有利的,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家長需求方面。
“雙減”會是研學市場新機遇的判斷并不是沒有依據,“雙減”政策的重要目標是減負,空余時間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也成為了新訴求。提倡素質教育,才是這場教育變革的核心目的之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20年,國內少兒素質教育市場規模達到4290.4億元,在線少兒素質教育行業市場規模815.2億元,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
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在成績之外,同樣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素質教育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而研學旅行本身除“學”之外,通過“游”來開拓眼界,增長知識也是重要目的所在,能和素質教育形成良好的融合。
品行樂學CEO劉滿對聞旅表示,“雙減”政策下談研學旅行的機會,還是需要先弄清楚研學旅行的概念,回歸到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之下。該《意見》明確提到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從這個定義上講,研學旅行實際上是符合素質教育下的學生成長需求的。只是從2020年疫情開始到現在,真正意義上的研學旅行基本都是停滯狀態,目前市場上能正常進行和較快恢復的是暑期研學、親子研學等‘泛研學’產品,也是在2020年上半年銳減之后研學機構相應做出的一些調整,包括品行樂學自身也在嘗試做出改變?!?/p>
據了解,目前品行樂學主要從兩方面進行著嘗試,一是采用OMO方式,以“內容+服務”的方式釋放更多更大的價值;二是對就地研學的資源展開更有設計感的開發,對異地研學的在地化服務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推出“個陪服務”,把“云陪+地陪”進行有機結合。
事實上,此次“雙減”政策對于非學科校外培訓也做了明確規定,各地要區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依法依規嚴肅查處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未經審批多址開展培訓的校外培訓機構。在劉滿看來,當前的輿論氛圍和政府實際監管,初看起來是在上緊箍咒,實則是一種保護,提高素質教育的企業參與門檻更有利于產業走向專業與規范化,有利于研學行業長期向好發展。
就目前看來,研學旅行市場自身也面臨著亟待突破的問題,一方面行業監管仍需進一步完善提升,參與企業,產品設計,教師資質,課程內容設計等標準的制定尚不明確,這使得研學旅行市場產品與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游”與“學”的平衡一直是研學產業老生常談的話題,盡管目前“雙減”尚未波及到研學旅行領域,但未來是否也會經歷“地震”,目前尚未可知,也需要根據新趨勢做出相應調整,在合規的前提下,滿足市場的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在學科類校外培訓遭遇沖擊的同時,向研學旅行市場轉型成為諸多培訓機構的選擇之一,這也使得研學賽道未來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日前,有相關報道信息顯示新東方正在加快學科校外培訓的轉型,推出了素質教育培訓的相關課程,如美術、樂高機器人等;瑞思教育則早早就推出了“然點科學館”“瑞思海芽成長空間”和“瑞思研學”三大新品牌,都在以各自的切入口尋求活下去的機會。
李健表示,未來隨著政策愈加規范會有很多教育集團把素質教育、營地教育以及研學產品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但現在來看,由于缺少承載大規模研學的營地,很多研學產品都是走馬觀花式的體驗,達不到理想教育效果。從北緯開營的業務角度來說,還是會堅持為中國建設100家營地的目標,為行業建設更多可以承載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研學營地。
而從產品角度,劉滿則認為平衡學與游仍將會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且需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對于本意的“研學旅行”,品行樂學這些年一直提倡和踐行的就是“學科研學”,即使是在“雙減”政策之下,也大可不必去做調整。但對于“泛研學”而言,“雙減”之下,為了規避監管、迎合需求,調整其設計是在所難免的。
“我們認為,以雙減為契機,泛研學可以明確的歸屬到家庭教育的范疇,對于趣味性能夠有更多的考慮、深化和分解,產品類型和服務深度上將有更豐富、更多樣的呈現。雙減后的泛研學,考慮的重點不是“游”和“學”如何平衡,而是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作為第一著眼點,同時賦予孩子更大的自我選擇權?!?/p>
而未來研學市場將會變得怎樣也還不到下定論的時候。在業者看來,研學領域發展到現在仍處于成長期,需要更多時間去沉淀和消化一系列的新變化,包括原有研學游企業在內,都需做出相應的升級和調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定位挑戰。業界對研學旅行服務的內涵和邊界需要更加聚焦精準,與游學、親子、營地等是否泛化,市場將產生出共識。這是研學旅行“長成”商業模式的關鍵基礎,而不是一直停留在自說自話的階段。
二是不同步挑戰。盡管研學概念已逐漸被學校和家長認知、接受,但媒體、服務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繼續存在。
三是人才挑戰。研學旅行服務的業務模式有取自旅游、教育、活動等行業的地方,但不可盡平移套用;需要在實際業務中探索出自己的選才標準和用人方法。”
對此劉滿也表示認同:“過去幾年,品行樂學的業務開展以需求出發,其業績得益于在學齡段、學科等方面的垂直細分和專業深度。未來,品行樂學除了堅持需求導向、專業細分的基因,將在目的地和產品類型上做更多的聚焦。從這個角度來說,品行樂學未來最大的變化可能是會從輕資產輕量化發展嘗試重資產投轉、進行多維度實體運營。”
他還坦言到,新冠疫情和“雙減”的雙重作用使得消費升級有所落空,是行業需要面臨的真正考驗。為此,市場行為和戰略布局將需要納入更多的考慮因素,需要更細致的估量,至少在態度上需更加審慎。即便目前因為“雙減”政策行業看上去將迎來利好,但未來政策走向更像是懸而未決的判定,在這個階段,適當的保守、克制,減少冒進不失為一種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