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企服研究社,作者 | 寧缺
“全球最牛打工妹”王來春的立訊精密近日發布了半年報,半年報顯示,立訊精密營收凈利均同比增長。
立訊精密曾被譽為“A股黑馬”,在巔峰時期,立訊精密的市值暴漲40倍,甚至超過了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
那么,為什么在業績利好的情況下,立訊精密的股價不增反跌呢?加碼新能源汽車的立訊精密,未來又將如何呢?
立訊精密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提供電子制造服務與零部件企業,總部位于廣東。立訊精密的主營業務是消費電子業務,主要包括 AirPods 、Apple Watch 、無線充電 、LCP 天線等產品。
早年間的立訊一直默默無聞,直至2013年,立訊精密開始為蘋果提供連接器,獲得了“翻身”的機會。作為“果鏈”上的一員,立訊精密不斷加強自身在蘋果供應鏈上的地位。2017年獲準代工AirPods耳機,2019年開始組裝Apple Watch。
根據立訊精密半年報顯示,立訊精密在 2021 年上半年營收增長到了 481.4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 30%。營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還是AirPods、Apple Watch等電子產品的銷售增長。
凈利潤增長到 30.8 億元,同比增長 2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25.22億元,同比增長7.87%。
那么,在營收和凈利同比增長的情況下,為什么立訊精密的股價不增反降呢?
(1)營收增幅不及預期。雖然立訊精密在營收和凈利上取得了好成績,但增收不增利的狀況也愈加明顯。而且,此前包括國盛證券在內的多家券商機構在研預測,立訊精密歸母凈利潤會超過90億元,但現在仍然有所差距。
(2)毛利率下滑。立訊精密最主要業務消費性電子毛利率下滑2.06個百分點,第二大業務電腦互娛產品及精密組件毛利率下滑2.20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上半年全球芯片供應短缺、部分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成本持續上升所致。
(3)依賴蘋果公司,風險性大。根據2020年數據顯示,蘋果公司貢獻了638.43億元銷售額,占總營收的約70%。而公司第二大客戶銷售額僅為42.34億元。
作為蘋果的“代工廠”,立訊精密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沒有議價權,很容易導致利潤被侵蝕。立訊精密應該拓展更多優質客戶,減少對于蘋果的依賴,并且也應該也在合作期抱好蘋果的大腿。
畢竟,受益于Phone 13手機發布的本土廠商還有藍思科技(提供iPhone 13鋁合金中框)、欣旺達、惠州德賽、江蘇長電等,立訊精密并不是蘋果唯一的選擇。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國的消費電子企業主要處于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領域,各家基本沒什么行業壁壘。
就比如,歐菲光此前宣告與蘋果“分手”事件后,業績變臉,股價大跌。市場格局不穩,隨時可能發生變動。
但是,立訊精密也有好消息傳來。
比如說,今年以來,立訊精密首度拿下iPhone13新機組裝單,并稱公司有望在2023年成為iPhone第二大組裝廠。
而且,根據立訊精密半年報顯示,立訊精密存貨和應收賬款都大幅增長。
立訊精密存貨為158.19億元。上期數值為132.11億,同比上漲19.74%;應收賬款為186.46億,上期數值為138.39億元,同比上漲34.73%。
存貨增加說明客戶備貨增加,訂單飽滿,對于toB企業來說,應收賬款增加說明公司有大量的賬單,反而預示著對未來的樂觀預期。
今年以來,由于遭受到席卷全行業的“缺芯危機”,蘋果等手機廠商的產量下降,進而影響了代工企業的業績。
立訊精密的股價自1月中旬以來股價不斷下跌,市值從最高的4000多億元下跌到目前不到2737億元。歌爾股份也同樣出現了股價跳水,從2020年的最高市值1630億元,跌至目前的1335億元。?
與此同時,其他“果鏈”成員信維通信、領益智造等企業也不太好過。領益智造二季度業績跳水,股價暴跌,在7個月內市值蒸發近300億元。?而信維通信,今年二季度也只實現了凈利潤0.57億元,環比下降102%,同比減少2.09億元。財報一出,股價應聲下跌。
之所以受到資本的冷眼相待,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投資者并不看好“果鏈”企業的成長性問題,換句話說,“蘋果”已經不再是立訊精密的救星。
所以沖破“果鏈”枷鎖,講出新故事是目前的第一要義,而立訊精密也將突破點放在了最近大熱的新能源汽車上。
手機行業已經走入存量市場,但新能源汽車猶如一顆“新星”冉冉升起。?根據交強險數據統計,今年1-7月新能源車(包含PHEV和BEV)銷量超過120萬輛,相比去年同期40萬輛同比增長208%,遠超整體車市27%的增長速度。
而立訊精密也早早地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布局。?目前,立訊精密已經具備汽車線束、電子模塊等產品服務能力,客戶有長城、眾泰、寶馬、奔馳等。
但是目前營收占比依然不大,根據立訊精密年報顯示,2020年消費電子業務實現營收818.18億元,而汽車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業務營收為28.44億元。?
除此之外,信維通信、領益智造、歌爾股份、勝利精密等“蘋果代工廠”也轉向了新能源汽車產業。但是各家的打法略為不同。
領益智造主攻電池項目,此前荊門高新區便在打造“電池材料生產—電池電芯制造—廢舊電池梯級回收再利用”的產業鏈。領益智造于2017年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行業,今年以來?,領益智造宣告旗下子公司將收購浙江錦泰(主業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結構件)95%股權,并且還發布公告稱,擬以20億元投資建設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
藍思科技主攻車載玻璃和車用的大尺寸面板,準備投40億;而聞泰科技主要將重心放在了車規級半導體晶圓廠,準備投資 120億打造。而歌爾股份也將智能硬件作為未來業績增長點。
但是,從手機廠商轉入汽車領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需要找到一個切入點,而這個切入點最好是和自己本身業務相關,例如,藍思科技本身就是深耕手機面板,而聞泰科技本來就是手機ODM供應商。
對于立訊精密來說,之所以一直不能夠在新能源汽車中有所突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立訊精密的“可替代性”強,并且“必要性”不高。俗話說“蛇打三寸”,想要快速在新能源汽車中占據一席之地,就要抓住一個行業的痛點。
《企服研究社》認為在新能源行業中,有兩個方面是立訊精密可以切入的。一是電池短缺,另一個是“造芯”。
目前,蘋果、小米等眾多巨頭入局造車,但行業爆發的背后,電池短缺和芯片短缺卻日益明顯。寧德時代,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不少動力電池企業加速擴大產能,而在此“野蠻生長”之際,對于立訊精密更是好時機。
另外,在主營業務電子元件板塊,立訊精密也要往多元化布局,
雖然立訊精密有望在2023年成為iPhone第二大組裝廠,但這并不是終點,在人力成本上升的當下,“代工廠”紛紛用技術傍身,立訊精密也應該乘著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加大技術投入,走出“蘋果”的象牙塔,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才能有機會書寫下一個傳奇。
近一個月內,立訊精密獲得13份券商研報關注,平均目標價為49.96元。其中,海通證券8月30日發布研報,維持立訊精密優于大市評級,目標價區間52~58.5元。截至報告日,公司最新收盤價為35.72元,較目標價有45.58%~63.77%的上行空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