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蟲二
從當年的牛任之爭開始,關于房子的妙論層出不窮,樊綱的六個錢包,馬光遠的三個邏輯,白巖松的“不會吧”,站在各自立場都能自圓其說,公眾卻是一頭霧水。
每次“房住不炒”的表述一出現,就會引來一波高潮,全不管后面還有一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穩”與“降”,一字之差,妙到毫巔。
房子是中國人一生最大的怨念,但很多人未必想明白一件事:
我們愿意為“房價如蔥”付出多大代價?
沒必要幻想“玉石俱焚”的極端情況,當年美國“兩房事件”雖然讓房價6年中猛跌了40%,但大量房屋止贖,拖累金融系統,所有人都付出代價,沒人獨善其身。
美國的股票,中國的房子,捆綁了大量社會財富,2019年央行做過統計,城鎮居民戶均資產317.9萬元,房產占比近7成,一旦負資產化,“天下寒士”是否“俱歡顏”不知道,很多人幾十年的積蓄化為烏有,倒是大概率事件了。
所以我們期待的“房價如蔥”其實是有前提的。
即在總體經濟穩定,個人收入向好,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可控的情況下,只有房子作為一種資產出現了相對貶值,也就是所謂的陰跌。
顯然,這個判斷的定語有點多。
任澤平認為房地產“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最近幾年,這三個因素確實有一些變化。
首先,加杠桿炒房基本鎖死。
中國房價1999年起飛,中間一度回調,又受到4萬億計劃的支撐,迅速成為造富神器,所以后來每次調控多半都是從金融入手。
2010年限購令,2011年二套首付60%,2012年嚴打小產權房,2013年房貸新政等等,房價一直在多空搏奕中緩慢走高。
厲以寧此前判斷,只要守住多套房貸,中國房價就在可控范圍之內,所以嚴管資金鏈永遠是房住不炒的精髓。
年初央行召集24家主要銀行座談信貸結構優化,5家觸及房貸紅線的銀行被責令整改,下半年,各地陸續出現二手房停貸、緩貸現象,雖然新房暫時未受影響。
對投機者來說,加杠桿炒房,以小搏大的機會正在消失。
其次,開發商頭上的緊箍咒越來越嚴。
三條紅線早已落地:不計預收款,開發商的負債率達到70%;凈負債率大于100%;現金短債比小于1倍。過去長袖善舞的開發商,在資本市場逐漸玩不轉了。
潘石屹當年說過,“三分之一的開發商只倒地不開發”,所以地王多,房價降不下來,現在的土拍規則比雙11優惠還復雜,以北京為例,大部分地塊有配建,有限價,銷售還下了新規,嚴禁“貨不對板”,新房交付后,樣板間保留3個月,開發商很可能賠本賺吆喝。
最近多地土拍推遲,深圳重啟時限制了溢價率,下調了最高銷售限價,杭州推出“競品質”,北京是“競高標準”,本意都是抑制開發商圍獵優質地塊,人為推高房價。
開發商在土拍中拿地越發審慎,產品力不夠或成本控制力稍差,回本就有一定風險,特別是同地塊多個項目競爭的情況下。
去年深圳甚至出現了萬科上午拿地,下午開工的情況,北京融創的某項目,創下了從拿地到開盤不足百天的記錄,以往的“捂盤惜售”一變而為“搶跑入市”。
強如恒大當年可以為海花島豪擲1600億,如今也在收縮戰線,一邊各地拋出大額折扣,加快回籠資金,一邊放棄造車等燒錢新業務。
最大變數還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接盤俠少了。
大城市離婚率增加,生育率下降,很多家庭放棄提前為子女買房,在二胎、三胎能提供人口增量之前,樓市缺乏需求支撐。
此外,住宅庫存高位運行,似乎也說明中國不缺房子。
按易居研究院的數據,全國百城新建商品房庫存連漲3年,二手房去化周期增加,一線城市普遍在1.5年以上,更別說沈陽、南京、天津那種掛牌量踩踏的城市了。
政策工具的精準打擊不斷強化,先被按住的就是學區房,一度逼得深圳中介拿水果暗語報價,很多城市出臺交易指導價,不管投資、改善還是剛需都受到抑制。
公眾關心的是調控會不會乘勝追擊?
很多人對“房價如蔥”的理解很樸素,就是沒房的可以買房了,剛需的可以改善了,改善的可以豪宅了,豪宅的歇菜了。
但這不是調控的邏輯。
政策的本質是“損有余而補不足”,最忌諱的就是過猶不及,所以不會用干掉一些人的方式成全另一些人。
房地產這盤大棋上,除了望“房”興嘆的普羅大眾,還有開發商、相關的產業鏈,以及整個金融系統,就算是人人喊打的中介,按照中國房地產經紀人學會會長杜鵑的估計,從業人數也有120多萬,背后牽連著多少家庭?
去年全國賣地收入8.41萬億,占全國全年財政收入18萬億的44%,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4%,擺脫土地財政仍然需要時間。
房地產在價值回歸的過程中仍然有強大的社會慣性支撐。
華為搬到松山湖的時候,東莞房主歡欣鼓舞;快手上市,小米股權解禁,北京西二旗、后廠村的房主比碼農還興奮,更別說螞蟻金服IPO了。
去年6月杭州二手房掛牌量已有12萬套,新房供應是14萬套,螞蟻金服的員工就算再多兩倍,人人都買房,每人買兩套,也消化不完,但房價仍然聞風先動。
各種市井傳說里,也充滿了心理暗示,比如我們沒少聽說某位街頭賣麻辣燙的小販回鄉買房的故事,房子是衣錦還鄉的重要意象。
所以有錢就買房是一種跨階層、跨性別、跨年齡、跨知識水平的集體認知,上至科技互聯網新貴,下至販夫走卒,大家都本能追求資金的資產化。
房地產成了各領域創富奇跡的最終受益者和沉淀資金的終端漏斗。
屁股決定腦袋的心智影響也不可忽視。
最近蔚來自動駕駛出了事故,500位車主發布的聯合聲明,讓人見識了品牌粉絲化的威力,但比起房地產,這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見過不少一本正經控訴高房價的人,轉身掏空6個錢包買房之后,立刻變成房地產支柱論的擁躉,分析區位價值也是頭頭是道了。
房子是需要花光一生積蓄購買的商品,如果你是剛需,最近買了房,你愿意房子降價嗎?你愿意自己賠錢成全那些比你還困難的沒房者嗎?
那些在售樓處反對降價的消費者經常被嘲笑,其實短時間損失幾十萬上百萬,換成誰也不可能泰然處之,這事還是要有同理心,并不是每個人都是炒房客。
經常被提及的房價收入比也不是絕對的,當年謝國忠說北京房價5000元是泡沫,就是看到這一點,但后來也表示還有流動性和土地供應規模等因素,而且大城市是經濟引擎,很難把庫存與過剩簡單掛鉤。
郎咸平說房地產泡沫不可怕,泡沫破滅才可怕,當房產固化為個人財富的標志性符號后,經濟價值就注入了社會屬性。
此外,中國人安土重遷,房子已經外化出部分家庭和情感價值,所帶來的歸屬感無可替代,不像美國人蓋個房子就像搭積木,動不動換個房車周游四海。
所以調控本質是在平衡木上跳舞,既要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又不誤傷真實需求,這就需要政策工具老練純熟,思路清晰。
我們只要明白三點就夠了。
第一,“房住不炒”的另一層意思,其實是沒必要人人買房。
人人買房與人人買車一樣,不是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居者有其屋”的核心是釋放“居住權”,具體來說就是公租房、廉租房。
所以“租購同權”,“租售并舉”是重點,買房不破租賃,同時防止長租公寓等跨界資本擾亂市場,然后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管控。
《北京住房租賃條例(征求意見稿)》出臺,已經提到了必要時可能推出租金和傭金的指導價,租客權益有保障,甚至連民宿的管理也加強了監管。
但調控不會收緊到傷害實體經濟的程度,所以開發商和相關產業鏈不會倒掉,房子也不可能變成人人能買的大白菜,因為公租房足以解決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第二,住房和住房保障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需求。
換句話說,產權可以也應該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收入低又想買房的那部分人,對應的是限競房、共產房,這兩種房子過去因為質量瑕疵造成一些糾紛,但也說明矮化供給是消化需求的有效方式。
未來限競房退場,改由限價房和新型共產房接盤,前者設定了最高指導價,后者放松了購買資格,加大了個人產權比例,房子質量卻比原來更有保證。
這個模式經常被拿來與新加坡模式對比,其實不太一樣。
彈丸之地的新加坡,由建屋發展局牽頭,大力建設名為“組屋”的保障住宅,占比超過80%,私人住宅僅為20%,組屋品質比李嘉誠發明的“劏房”好得多,相當于國內的普通小區,但面積一般只有70多平米,還有特定的收回條款。
組屋解決的是“居者有其屋”,但不改善居住體驗,我們的限價房和新型共有產權房從定位上看,肯定會超過組屋,有些已經有改善型商品房的特征了,比如今年5月北京集中土拍的地塊中,朝陽區的金盞和崔各莊都有此類項目。
第三,改善請選不限價商品房,沒有“房價如蔥”了。
當年龍永圖說,“把交通方便的地段留下來給老百姓蓋房子,富人有錢,可以把房子建到郊區,讓他們開奔馳寶馬去自己的房子”。
不限價商品房比這招更高明。
拿地就有公租房、幼兒園、醫療、養老、商業等配建,每個項目都打破了不同收入群體的物理界限,無圍墻、無隔斷小區已經出現。
去年北京石景山區的某些新建純商品房小區就采用了開放式布局,僅以綠植進行象征性隔離,商品房與公租房“互通有無”。
不限價商品房仍然有更好的戶型,更高的精裝,更貼心的物業服務,但外部觀感上已經做不出什么豪宅基因了。
如此一來,以后的置業思路就清晰了。
囊中羞澀的,公租房是最好選擇;低價買房的,有限價房和共產房;升級改善的,有不限價商品房;錢包充裕的土豪,深圳灣一號、湯臣一品、霄云路8號一直都在,從未離開。
需求分層,各歸其位。
最后的大招是房地產稅。
各種調控措施引導行業回歸理性之后,房地產稅取代土地財政就水到渠成了,房屋作為一項資產不再依賴規模管制,完全市場化時代來臨。
這對大家都是好事。
房價腰斬,股票暴漲,她還愛我,這三件大事里,至少房子是唯一只靠個人奮斗就能邁過的門檻,知足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