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見專欄,作者 | 于斌
臨期食品正悄然而至。曉怡會在超市購買打折牛奶,也經常在網上的品牌旗艦店下單購買臨期促銷的品牌奶,她覺得購買臨期食品的體驗還行,時不時還能給人一種驚喜感。
后來偶然中加了一個賣打折牛奶的社群,群里的人不少,氣氛也挺好,群里面經常發打折牛奶消息,這些牛奶一般都還有兩個月的保質期,價格最高是五折,有時候像原價80多元的知名品牌低脂牛奶,最低只要10多元,因為還在保質期,所以曉平會一次買上幾箱,差不多夠一家三口一個月的量。
曉怡還會去線下商店淘一些臨期食品,她覺得這類食品的優點是價格便宜,但是離過期也快了,所以購買時要量力而行,并且盡快在保質期內食用完。
臨期食品是指雖然快到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范圍內的食品,這類食品仍然在安全食品的范疇以內。
臨期不打緊,低價入人心,這類食品正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視線之中,平常我們最常見的臨期食品,就是超市的“買一送N”、“限時搶購”、“捆綁促銷”、“第二件半價”。
還有的大型超市會在晚上8-9點左右,對當天制作的熟食制品進行打折促銷,每到這個時候,超市往往是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禁止出售過期食品,所以在零售行業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很多大小商家會把保質期時間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食品退回給供應商,如果退得多了,又無處銷售,這些食品只能等到期后銷毀,既會造成巨大的食品浪費,也加重了供應商和廠家的成本。
因此《反食品浪費法》就提出,食品經營者應當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出售臨期食品是對資源的有效再利用,不僅減少了企業的損失,還能滿足細分的市場需求,額外收獲新的消費群體,從而贏得新的成長空間。
2020年我國零食行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那怕是積壓了1%,那么臨期食品潛在的市場規模也達300億,市場潛力巨大,而且這個行業正處于快速成長之中,沒有業務涵蓋全國的頭部企業,還是一片尚待深耕的藍海和風口。
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20年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電商平臺和社區生鮮連鎖店。
現在做臨期食品的企業或商家很多,全國各地都有不少臨期食品超市或超市的臨期食品專柜,像專門做臨期食品線下生意的好特賣(HotMax),已經擁有超過170家門店,其門店數量還在持續地高速擴張中,另外還有甩甩賣、好食期等,都有一定的實力與客戶群體。
線上做臨期食品的方式則更為靈活,如垂直類App、電商平臺、社區團購、直播帶貨等等,據阿里數據統計,每年淘寶上,都有200多萬人在挑選臨期食品。
購買臨期食品也逐漸成為一種新風尚,讓更多的年輕人實現了零食自由。
早在2012年,國家工商總局就明確要求,臨近保質期的食品要與其它食品分開售賣,商家對臨期食品還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的提醒。
北京市工商局出臺的《臨近保質期限食品銷售專區制度》,進一步細化了臨期食品的時間標準,根據食品保質期的長短,食品的臨界期為其保質期期滿之日前1天至45天不等。
監管部門也向社會公布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像餅干、罐頭、糖果等本身保質期較長的,臨界期是到期前的45天,像面包、酸奶、未滅菌熟食等保質期較短的,臨界期不超過5天。
不少人對臨期食品也持積極接納的態度,“每日經濟新聞”的調研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購買臨期食品。
走在繁華的都市,我們會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矛盾,一方面我們崇尚個性、追逐精致品味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生活成本的高企與捉襟見肘的收入,而臨期食品則讓我們體味到省錢的快樂,那種“薅到羊毛”的驚喜,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以前臨期食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中老年人,現在則逐漸變成以中青年為主,根據《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臨期食品的消費群體中,年齡在25歲至35歲的占了近一半,超過四成受訪消費者表示愿意購買并向身邊的人推薦臨期食品。
以前買打折商品,會給人一種寒酸摳門不體面的感覺,現在很多人都會把正大光明地撿漏作為精打細算、會過日子的褒義詞。
這說明人們的消費觀念更趨于理性,越來越追求實際,不少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性價比,更認可精打細算的生活方式,喜歡價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費體驗。
馨悅是成都一所大學的大二學生,她每周都會去學校附近的超市選購臨期食品,她以前以為臨期食品就是過期食品,了解以后才發現原來這些食品距離保質期限還有幾個月,和那些正常售賣的相比,口感沒什么差別,價格卻低了不少,大飽口福之外每個月還能省下不少零花錢。
物美價廉是臨期食品最大的特色和賣點,臨期食品的價格往往在正常零售價的五折以下,不到3塊錢的知名礦泉水,不到10元的瓶裝知名咖啡,3元一包的日本知名薯片,5元10個知名棒棒糖,10元4桶的知名方便面。
臨期食品的種類繁多,零食、飲料、調料、火鍋底料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吸引了很多顧客,不少人都是成箱成件地批量購買。
臨期食品從大限將至到煥發活力,這個行業正迎面而來,開始從無序發展走向品牌化運營階段,也引起了資本的關注,嗅到了商機的資本,開始紛紛入局,如愛折扣完成了天使輪融資,繁榮集市已經獲得了Pre-A輪融資,好特賣的母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完成了4輪融資,小象生活已完成天使輪融資。
目前線下臨期食品行業已經形成了嗨特購、繁榮集市、好特賣等較有實力的企業,在信息化經營、供應鏈管控、經營管理力等方面,明顯強于一般企業,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效益與品牌影響力,這類規模較大的企業通常能以較低的價格批量買到品類繁多臨期食品,扣除各種成本,平均利潤率一般可以在30%以上。
如果是個人自營小店,進貨是個大問題,因為臨期食品的貨源不穩定且比較分散,集中采購會比零散購買更有優勢,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依靠頭部企業做加盟店,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進貨來源與貨源穩定性。
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從減少食品浪費的方面來說,臨期食品其實是一種靈活的、值得肯定的消費方式。
但伴隨著行業的迅速發展,在銷售中也出現了商家良莠不齊,商品品質參差不齊的現象,如果臨期食品行業能做到準入規范、監管得當、有序發展,那么對于顧客和商家而言,這是一個可以實現雙贏的契機,所以這個行業有很多方面也需要監管部門去進一步規范,臨期食品的安全更應該常管不懈。
很多人既怕便宜沒好貨,也比較擔心臨期食品的質量與安全問題,如臨期食品的保存條件是否符合要求,質量與安全性指標是否符合國家規定,供應商有沒有生產許可證、產品出廠檢驗報告單等相關證明,商家有沒有擅自篡改食品的生產日期,過期食品是不是及時被召回并銷毀。
趙女士是臨期食品折扣店的忠實消費者,她有空時經常會去逛一逛,掃掃貨,她總結的經驗是,在這里一定要睜大眼睛,仔細看清楚,因為這里混雜了一些小品牌或山寨貨,一不小心就李逵變李鬼,本來想“薅羊毛”,結果卻踩到雷。
而且她認為很多小品牌的質量令人堪憂,山寨貨更是不靠譜,即使是大品牌,也要理性“撿漏”,注意看有沒有存在影響健康的瑕疵,比如包裝是不是密封完好,距離過期還有多長時間,是否有變質的現象,買的話最好是去大一點的或連鎖經營的臨期食品超市,正規渠道的質量要讓人放心不少。
還有的商家會渾水摸魚,把臨期食品與正常銷售的非臨期食品擺在一起賣,消費者如果不仔細看保質期,買回家用不了多久就成為過期食品。
對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司委托了食品安全權威專家,制作了科普短視頻《臨期食品,可以買嗎?》,從選購、食用、儲藏等角度,向消費者介紹臨期食品的相關特點和安全注意常識,并且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保質期是生產廠家在相對較好的保存條件下,對食品保存時間所給出的一個參考值,現實中我們家里或商店的保存條件多數只能是接近于這個標準。
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除了要看商品包裝上的保質期以外,還要注意商品的包裝情況和儲存環境,防止因為包裝破損或不合格的存放條件,導致臨期食品加速變質,還未到臨期時就已經不能食用了。
價格可以打折,但監管絕不能打折,由于臨期食品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在網上銷售的臨期食品,市場部門應當用更詳細的標準、更嚴格的監管、更嚴厲的處罰,來確保大家“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有臨期,權益無期限,對臨期食品行業以后應該健全準入機制和溯源管理,建立違法食品企業“黑名單”制度,把不合格的經營者擋在市場以外,如北京市的監管部門上線了“我要開臨期食品店”的辦事指南,對開店所需的申請材料與辦理流程進行了詳細說明,從受理申請材料到發放證照,承諾9個工作日辦結。
從誕生到規范,任何行業都存在著一個較長期的規范過程,臨期食品行業正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行業標準,其經營鏈條也在逐漸向規范、安全、專業、品牌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相信不久以后,會出現全國性的知名品牌,能讓更多的人用更少的錢去體會到更多“舌尖上的幸福”。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