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于視覺中國
mRNA技術因為新冠疫情而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行業正在進入加速期。
8月23日,輝瑞/BioNTech的新冠疫苗獲得了FDA的正式批準(16歲以上人群),FDA希望全速推進疫苗接種速度。事實上,mRNA新冠疫苗于2020年12月開始陸續投產,數據顯示,這給全球mRNA藥物行業帶來超過69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增幅。
除去新冠疫苗來看,2018年全球mRNA藥物市場規模為34.3億美元,2020年上升至39.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7%,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63.3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0.2%。
mRNA疫苗為何受到市場重視?因為其技術路線更加前沿,mRNA藥物是將修飾mRNA分子送入細胞質,利用細胞質內的自有核苷酸進行轉錄表達,生成所需要的蛋白質,在理論上,mRNA能夠表達任何蛋白質,因此可以治療幾乎所有基于蛋白質的疾病。
根據最近智利衛生部公布的數據,從預防新冠病毒有癥狀感染的情況來看,輝瑞(mRNA)疫苗效果最佳,預防率為87.69%。和滅活、腺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疫苗相比,mRNA疫苗生產工藝簡單,開發速度快,無需細胞培養,成本低,最適合應對新冠病毒。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除了疫苗之外,mRNA技術在腫瘤治療上有非常顯著的效果,有助于中國解決日益嚴重的癌癥發病問題。
針對mRNA技術領域的投資,目前已經進入快車道。《2021中國mRNA治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已經發現其中的機會,過去5年,全球有80多個項目籌集約90億美元的資金,全球2020年mRNA技術領域的投資金額,增幅達到了780%,大部分投資對象為專注于針對新冠病毒疫苗開發的醫藥公司。
mRNA疫苗制造商BioNTech(BNTX.US)、Moderna(MRNA.US)股價也坐地起飛,年內漲幅分別高達369%、294%。上市公司之外,這一新興領域也涌現出眾多創業公司,一個多方博弈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新冠疫苗研發之初,中國嘗試了5種技術路線,分別是滅活疫苗、重組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和核酸疫苗(DNA/mRNA)。
國藥、科興的滅活疫苗先行一步獲批,康希諾生物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后來居上,康泰生物的滅活疫苗、智飛生物的重組蛋白疫苗也在今年被授權緊急使用。國內至今還未有mRNA疫苗獲批。
國內的mRNA疫苗有兩個陣營,一個是由復星醫藥(02196.HK/600196.SH)合作BioNTech代理引進的“復必泰”,今年1月、2月,復星醫藥代理的mRNA疫苗分別在中國香港和澳門緊急使用,并在7月向臺積電售出計1000萬劑。7月14日,復星醫藥(港股)在股東大會上表示,藥監局對“復必泰”的審定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專家評審已經通過了,目前正在加緊進行行政審批階段。
另一個是以沃森生物(300142.SZ)、西藏藥業(600211.SH)、麗珠集團(000513.SZ)等為代表的自研mRNA疫苗陣營。從進度來看,沃森目前居首,即將啟動III期臨床試驗,排在第二位的是麗珠集團,即將啟動I期臨床試驗,西藏藥業進度最慢,仍在臨床前階段。
2020年初,冠昊生物(300238.SZ)表示將與美國參股公司ZY therapeutics開展mRNA疫苗研究工作,但沒有后續研發進度更新。今年6月,自研mRNA疫苗再添一員——歐林生物(688319.SH)。
縱觀國內自研mRNA疫苗的企業,最大的共同點是并非上市公司獨家主導疫苗研發,每一個賽道玩家的背后都站著一家mRNA技術公司。
沃森生物的背后是艾博生物,麗珠集團與麗凡達生物捆綁,西藏藥業聯合斯微生物,歐林生物和嘉晨西海達成了合作。
新冠病毒mRNA疫苗研發賽道,上市公司前赴后繼,從資本角度考慮,巨大的疫苗需求能帶來豐厚的商業回報。
近日,輝瑞(PFE.US)和Moderna都公布了2021年二季度財報,疫苗銷售額搶眼。輝瑞mRNA疫苗Q2銷售額達到78.78億美元,整個上半年銷售額113億美元,全年銷售指引由260億美元上調至335億美元;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Q2銷售額?41.97億美元,上半年銷售額59億美元,全年銷售指引為200億美元。
根據中銀證券研報此前表述,公認的滅活疫苗的保護期約6個月,根據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劑次趨勢,2021年底將出現第二輪新冠疫苗的需求潮。目前,德爾塔成為國內新一輪區域性疫情防控中的主要入侵變異株,縮短達到群體免疫的時間要求提高,疫苗接種需求也再次提升,mRNA疫苗因其自身具備的優勢而成為二級市場公司重注的方向。
在防御新冠疫情這場全球公共衛生運動中,mRNA疫苗是對人類第三代疫苗技術的首次嘗試。
滅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是第一代疫苗技術,其原理是先培養病毒,再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將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殺死,但同時保持其抗原顆粒的完整性,使其失去致病力而保留抗原性。滅活疫苗則是通過遞送抗原來激發人體特異性免疫反應。最早的牛痘疫苗就是減毒活疫苗。
重組蛋白疫苗是第二代技術,是指通過化學分解或有控制性的蛋白質水解方法,篩選出具有病毒特征性的免疫活性片段,再將這些片段利用蛋白質或多肽人工合成制成疫苗,呈遞這些成分就會誘導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并生成抗體。常見的乙肝疫苗、HPV疫苗采用的正是重組蛋白路徑。
第三代疫苗技術又分為DNA疫苗和mRNA疫苗,日前,印度緊急獲批DNA疫苗ZyCoV-D上市,mRNA新冠疫苗于去年末通過臨床試驗、正式投入市場、大范圍接種,是這一技術路線的“首秀”。
相較于前兩代疫苗技術,mRNA疫苗最大的不同在于不是直接呈遞抗原或免疫活性片段這些外源性物質誘導人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而是通過將病毒的部分mRNA片段注入人體細胞內產生抗原,再由此激發特異性免疫反應,從而形成免疫記憶。
丁香醫生簽約作者、知乎醫學話題下優秀答主楊嘉煜將mRNA疫苗的作用原理描述為一場自然狀態下的病毒入侵模擬——“病毒攻入人體、核心成分進入細胞、利用細胞內成分大量復制、體內傳播擴散”。
不同的是,mRAN疫苗中的mRNA片段僅能被翻譯成為只有免疫活性而不致病、傳染的某種抗原蛋白,這種抗原蛋白被復制得越多,就能越持久地激活和鞏固特異性免疫,直至mRNA 被RNA酶降解,這是一個可以短暫持續的過程。
理論上,滅活疫苗一次性呈遞的抗原數量確定,這些抗原的降解時長就是疫苗能持續激活免疫的時長,而mRNA疫苗是指揮生產抗原蛋白,受到疫苗劑量的限制較小,能在相對較長的時間里保持高抗原水平,形成的特異性免疫記憶也就更強,再有病毒入侵時,免疫應答更快。
除此之外,在應對病毒變異方面,通過編輯基因序列研發的mRNA疫苗也具備一定的優勢。mRNA疫苗指導核酸翻譯的抗原蛋白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被稱為打開人體細胞的“鑰匙”,S蛋白發生明顯變異并使病毒維持相同感染能力的幾率較小。
反觀滅活疫苗,呈遞的抗原并非一定是特殊的S蛋白,而是病毒攜帶的任意一種或多種抗原。在病毒發生變異后,關于有效性,滅活疫苗要比mRNA疫苗經受的考驗更嚴峻。
作為第三代疫苗技術路線下的新產物,關于mRNA疫苗的副作用、保護率等方面的研究和質疑也不在少數,mRNA疫苗也還存在延長降解時間、改進遞送系統等待攻破的技術難題。但跳出新冠疫苗賽道,在更寬泛的制藥領域,疫苗的成功為mRNA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開了個好頭。
Moderna、BioNTech因為新冠mRNA疫苗而被熟知,但這兩家公司在對mRNA技術的探索遠遠不止于此。
在國際上,2010年成立、2018年上市的Moderna,2008年成立、2019年上市的BioNTech,以及2000年成立的CureVac(CVAC.US),是mRNA被成功提取至今的60年時間里,在這一領域探索中走在世界前列的三大巨頭。
1960年,mRNA被首次成功提取,2005年,科學家發現修飾后的mRNA都可逃避免疫傳感器的信號識別,RNA療法的誕生,2010年開始,關于mRNA技術的研究開始向制藥、疫苗等方向推進。
這一年,Moderna成立。接下來,Moderna拿到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投資,研究方向是為由寨卡病毒和HIV引起的疾病研發mRNA疫苗。憑借其利用mRNA技術修復心臟病發作時受損心臟組織的療法,Moderna還獲得了阿斯利康的投資。而早于Moderna成立的BioNTech,也已經與輝瑞合作開發mRNA流感疫苗。
mRNA技術主要的應用領域涵蓋腫瘤、傳染病、蛋白代替療法等。海通證券去年末發布的研報顯示,從各適應癥臨床試驗數量來看,腫瘤最多,占比近75%,新冠疫苗之外,mRNA藥物研發主要處于臨床I期和II期,臨床進度最快的是腫瘤藥物。mRNA三巨頭中,Moderna和BioNTech腫瘤相關的研發管線最豐富。
圖源于頭豹研究院
不久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表示:“醫學的未來是mRNA,基本上你可以使用mRNA治愈一切。它就像一個電腦程序,你可以對其進行編程以執行所需的任何操作。你甚至都可以變成蝴蝶。”
mRNA三巨頭已經是各大藥企爭相合作的“香餑餑”,輝瑞押注BioNTech開發mRNA疫苗;賽諾菲與BioNTech一起研發腫瘤免疫療法,和CureVac合作開發疫苗;默沙東合作Moderna開發并商業化5種針對病毒性疾病的疫苗,以及個性化癌癥疫苗。此外,禮來、阿斯利康、楊森、GSK等都與mRNA技術公司達成了具體的藥物研發合作。
在國內的mRNA技術賽道,現有8個主要玩家。合作研發新冠疫苗合作之外,已經上市藥企公司也在搶注下一代mRNA技術,甚至出現了“一女四嫁”的情況。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天眼查
2019年注冊成立的嘉晨西海與康泰生物、歐林生物、天境生物、君實生物四家上市公司達成合作。其中,天境生物的方向是合作開發抗腫瘤抗體藥物,君實生物的重點在腫瘤、傳染病、罕見病等領域的新藥項目,滅活新冠疫苗已經獲批附條件上市的康泰生物,與嘉晨西海的合作方向是人同傳染病疫苗。
重組蛋白新冠疫苗已經獲批附條件上市的智飛生物,購入了深信生物10.189%股權,康希諾生物與Precision NanoSystems(PNI)達成合作,聚焦mRNA的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遞送mRNA的納米脂質顆粒(LNP)技術。
在一級市場,上述8家mRNA技術公司可以說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其中7家公司最新一兩年融資在今年完成,藍鵲生物、艾博生物、深信生物在2021年各自完成了兩輪融資。
領域探索方面,國內的mRNA企業目前功力尚淺。斯微生物是國內成立最早的mRNA制藥公司之一,在研管線比較豐富,涵蓋傳染病預防和腫瘤免疫治療兩方面,具體有新冠疫苗、結核疫苗、流感疫苗、個性化腫瘤疫苗、HPV疫苗等。麗凡達生物的管線布局也較為密集,包括疫苗、腫瘤、蛋白補充、醫美。
雖然,國內mRNA企業的技術積累還難比肩國外,但押注下一代mRNA技術的風,已經吹熱了國內的市場。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丨楊亞茹,編輯丨孫騁)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