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號)
?
根據省法制辦發布的《關于舉行<云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草案)>聽證會的公告》(第1號)的要求,現將《云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草案)》(聽證稿)聽證會的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聽證會時間和地點
聽證會定于
二、聽證會參會人員名單
(一)聽證主持人
張憲偉???? 省法制辦副主任
(二)聽證人(決策發言人)
龍? 江????? 科技廳廳長
楊瑞璧(女)省法制辦行政許可和規范性文件處處長
陳? 宏????? 科技廳發展計劃處處長
胡啟相????? 科技廳科研條件與財務處處長
張紅云????? 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
賴于民????? 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院院長
周鉅乾????? 云南省科技情報研究院總工程師
(三)聽證監察人
趙謳弘????? 監察廳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科員
賀? 力(女)省政府督查室調研員
(四)聽證陳述人(聽證代表)
陳鐵水????? 云南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省政府法律顧問)
符云松????? 昆明鐵路局調研員(省政府法律顧問)
余? 堯????? 昆明貴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
馬? 琳(女)云南大學滇池學院法學系學生
韓? 朝????? 昆明電器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張繼業????? 云南新華電腦學院行政秘書
熊? 玻????? 風越傳媒經理
高繼昆????? 云南省審計科研培訓中心
徐秀昆(女)昆明亞龍冶金責任有限公司
堯? 麗(女)昆明市東駿幼兒園教師
劉一萍(女)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云南分公司高級主任
付思華????? 昆明市科技局政策法規處處長
畢? 紅(女)科技廳處長(省政協委員)
王? 崢????? 云南標志律師事務所律師
郭永清????? 云南省林科院科研處副處長
王? 遠????? 昆明鋼鐵控股有限公司項目主管、高級工程師
惠? 群????? 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三、其他事項
(一)《云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草案)》(聽證稿)隨本公告已經在第1號公告確定的網站上予以公布。
(二)請聽證會參會人員作好準備,按時參會(應當提前10分鐘進入會場)。
(三)聽證會除邀請參會的新聞媒體外,允許其他新聞媒體采訪。
?
?
????????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云南省“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
規劃(草案)
?
聽證稿
?
?
?
?
?
?
?
?
?
?
?
?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
目 錄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1
(一)指導思想. 1
(二)基本原則. 2
(三)發展目標. 3
二、重點領域及優先發展的技術. 5
(一)生物. 5
(二)先進裝備制造. 6
(三)電子信息. 7
(四)現代農業. 7
(五)資源綜合利用與節能. 8
(六)礦冶及新材料. 8
(七)新能源. 9
(八)化工. 9
(九)現代服務業. 10
(十)社會發展與民生. 10
(十一)城市建設與交通運輸. 11
三、主要任務. 11
(一)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11
(二)組織重點新產品開發專項,推動形成“小巨人”創新企業群. 18
(三)強化知識創新體系建設,打造特色優勢學科. 20
(四)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22
(五)加強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24
(六)優化區域科技發展布局,打造科技創新“小高地”. 26
四、保障措施. 27
(一)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確保實現規劃目標. 27
(二)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形成互利共贏的開放格局. 28
(三)強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 30
(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2
(五)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培引計劃,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33
?
?
“十二五”是云南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內外新環境、新形勢的五年;是國家實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促進西部地區快速發展的五年;是推進實施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戰略的五年;是全面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云南的五年;也是建設創新型云南,繼續深入推進《云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促進全省科技事業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攻堅階段和關鍵時期。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必須依靠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支撐和引領云南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云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的決定》(以下簡稱《建設創新型云南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結合新時期云南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求,明確未來五年的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建設創新型云南奠定堅實基礎。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創新型云南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深入實施科教興滇、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民生科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云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統籌公共科技資源,整體推進城鄉和區域科技事業的協調發展。“十二五”期間,通過篩選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科技項目,組織重點攻關,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
遵循規律,分類指導。遵循科技發展規律,統籌規劃,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揮政府在基礎研究、公共安全、社會發展等領域的主導作用,以及市場對科技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充分考慮科技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領域的差異性,分類指導。
全面開放,深化合作。積極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抓住“橋頭堡”建設契機,加強泛珠三角、滇滬合作,吸引國內外各類創新要素向我省聚集,拓寬我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領域;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以科技大開放促進科技大發展。
支撐發展,惠及民生。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兼顧,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更好地發揮科技進步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性作用,把科技進步與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有機結合起來,使發展惠及全體公民。
突出主體,完善機制。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創新型云南建設的重要位置,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二五”期間,科技發展整體水平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并超前部署,科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創新能力逐年提高;科技對全省經濟增長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突顯,為“兩強一堡”戰略提供重要保障;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效率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突破性發展。
1.完善科技投入機制,努力提高全社會科技投入水平。“十二五”期間,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達到750億元,年均150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投入100~120億元,年均投入20億元以上,使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帶動企業投入400億元以上,年均80億元以上;金融機構及社會融資250億元以上,年均50億元以上。到2015年,全社會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5%以上,企業R&D投入占全社會R&D投入比例達到70%。
2.到“十二五”末,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進入全國中等水平,科學發展水平、區域創新能力等方面的排位提升2~3位,位列全國前20名,科技進步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全省GDP單位能耗較“十一五”下降10%。
3.全社會科技投入推動企業實現銷售收入突破50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達30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以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0家,省級創新型企業達到200家,爭取培育20~30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
4.優勢產業突破核心關鍵技術650項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500個以上。繼續保持煙草、花卉、磷化工、稀貴金屬新材料和有色金屬礦冶等領域的全國領先地位;加快培育發展生物、光電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云南特色和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使這些產業的科技創新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5.力爭建成1個國家實驗室,3~5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20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爭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達到1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9家;爭取成功申報國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創新聯盟、國際聯合研發中心、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各1個,建成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5個;建成云南科技創新園等科技創新、技術轉移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成5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0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0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組建15個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100家院士工作站,引進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養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0名,省技術創新人才300名,扶持培養高層次創業人才50名,新增培育省級科技創新團隊50個以上。
6.獲國家科技計劃重大項目力爭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實現翻番,突破3000項,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30億元以上。全省新增專利申請量25000件,新增發明專利申請量8500件、授權量2500件;被國際知名檢索工具收錄的高水平論文年均增長15%~20%。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力爭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實現翻番,突破60項。
“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在生物、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與節能、礦冶及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現代服務業、社會發展與民生、城市建設與交通運輸等領域,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生物醫藥:重點研發生物醫藥信息技術開發應用,藥代動力學和藥級病理毒理評價技術,藥物先導化合物篩選和結構改造、結構修飾技術,現代劑型改造技術,新型結合疫苗技術,中藥提取分離技術,中藥質量控制技術,中藥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技術,云南道地藥材種質資源保護技術,珍稀瀕危中藥品種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技術等。
生物育種:重點研發作物功能基因分離克隆技術,分子設計及標記技術,生物信息育種開發應用技術,亞熱帶動植物定向遺傳技術,功能遺傳誘變技術,花卉新品種研發標準化技術,云南優良地方畜禽良種選育和遺傳改良利用技術等。
生物制造:重點研發現代酶制劑技術,清潔發酵技術,原生質融合技術,生物催化與合成技術,新菌種篩選技術等。
生物實驗材料:重點研發實驗動物家系純化和標準化技術,實驗動物標準模型與生物信息構建技術,哺乳動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細菌酵母大規模培養技術,生物大分子(蛋白質、核酸、多糖)大規模純化技術等。
大型精密數控機床制造:重點研發近凈成形與近無缺陷成形技術,智能柔性加工技術,激光加工技術,綠色制造及再制造技術,精密制造過程控制與質量保障技術,產品生命周期評價與回收利用技術,新一代可循環制造流程技術等。
裝備制造:重點研發系統和新制造技術,極端條件和高原環境下的電氣技術,智能、節電輸配電技術和輸配電成套設備關鍵技術,智能電網用戶端技術,大型工程工作機械關鍵部件、系統總成和整機集成及優化匹配設計制造技術,機械裝備的計算機機電聯合控制技術與軟件技術,制造過程的在線檢測與監控技術等。
動力機械及設備:重點研發柴油機共軌燃油噴射技術,可變渦輪截面增壓技術,廢氣再循環技術,高熱效節油內燃機技術,大容量快充動力電池生產技術,油電混合動力單元集成技術,多燃料內燃機技術,快速充電站技術等。
通信:重點研發下一代互聯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數字集群通信網等先進網絡構建技術,寬帶、有線、無線和衛星等多種接入技術,新型網絡視頻技術,統一通信技術,各類信息傳輸網絡融合技術與互聯互通技術等。
軟件:重點研發制造業信息化軟件開發技術,中文及小語種信息處理系統(含少數民族語言軟件)應用開發技術,動漫游戲制作及軟件集成技術等。
電子信息產品制造:重點研發金融、財稅專用設備整機方案設計、制造技術,金融信息設備集成技術,指紋識別及智能卡系統處理技術,紅外熱像儀關鍵核心部件生產工藝技術,高性能LED制造技術等。
種植技術:重點研發糧經作物良種良法增產關鍵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種子種苗高效快繁技術,農業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技術,農田生態控制技術,有機農業應用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藥污染防控技術,耕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生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
養殖技術:重點研發高密度設施養殖技術,畜禽流行疫病監測檢疫與防控技術,蛋白質平衡飼料配置技術,胚胎工程及規模化生產技術,高原湖泊水域土著珍稀魚種人工繁育技術,特色土著水產擴繁及規模化生產技術等。
林業技術:重點研發特色林果業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經濟林、用材林及特用林經營管理技術,森林生態系統保育利用技術,非木質林產品綜合利用與林下產業經營技術,固碳林技術,森林碳匯計量與測定技術等。
農副產品加工技術:重點研發易腐敗農副產品、花卉、食用菌保鮮保質貯藏與冷鏈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控制技術,農副產品安全生產與質量控制技術,農副產品加工環境質量控制技術,食物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農副產品加工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技術等。
農業服務技術:重點研發中小尺度天氣預報與災害天氣監測技術,空中水資源利用與小氣候控制技術,農林病蟲害預警與快速防控技術,森林火災消防技術,畜禽流行病、傳染病疾控技術,農業水資源服務管理技術,土壤退化監測與施肥管理技術,農業信息化與信息服務技術等。
重點研發礦山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尾礦二次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氟硅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磷礦石綜合利用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清潔生產工藝技術,電機系統節能技術,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技術,工業水循環利用和污水減排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利用技術,廢水深度處理與再生水安全利用技術,空中水資源開發技術,工業余熱余壓利用與節能技術,節能減排綠色工藝技術,城市綠色照明技術等。
重點研發難處理、低品位礦產資源利用技術,高純有色金屬及其化合物制備技術,特殊礦種選礦技術,復雜礦物選別與低品位礦富集技術,稀貴金屬二次回收利用技術,連續強化冶煉、短流程冶煉工藝技術,有色及稀貴金屬材料高精度(精密)成形生產技術,冶金高效短流程技術,高強度鋁合金深加工技術,用于電子產品的銅基材料深加工生產技術,光電子硅材料制造技術,超細粉體材料生產技術等。
太陽能:重點研發低成本、高效率太陽能電池技術,光伏光熱綜合利用技術,太陽能中高溫集熱轉換技術,高能效太陽熱能傳輸技術,太陽能熱利用及建筑一體化技術,太陽能城鄉照明技術,熱泵及太陽能互補技術,太陽能并網、離網發電系統集成技術等。
風能:重點研發高原山地風力發電場建設與運營技術,風光互補集成技術,自適應風力渦輪設計制造技術,風電自動控制技術以及相關配套設備制造技術等。
生物質能:重點研發生物質發電技術(以氣化發電及聯合循環發電為主),生物質燃料高效分解轉化技術,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技術,生物質直燃氣化烘烤技術,生物質固體燃料成型炭化技術等。
磷化工:重點研發精細磷化工產品生產技術,大型膠磷礦柱浮選技術,磷肥副產氟化物的高效利用技術等。
有機化工及石油天然氣化工:重點研發聚甲醛改性、著色技術及新型催化劑的合成技術,新型柴油添加劑生產技術,低灰分多品種聚乙烯醇生產技術,大型高效氣化技術,催化反應與分離過程的集成與強化技術,石油化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等。
煤化工:重點研發煤基清潔能源生產技術,低濃度煤層氣CH4提純生產技術,大型煉焦、焦爐氣加工、煤焦油綜合加工與新型焦化技術,焦爐氣制甲醇/烯烴轉化制乙丙橡膠生產技術,褐煤綜合利用技術,煤化工熱電一體化多聯產技術等。
重點研發網絡安全防范技術,信息傳輸與交換安全技術,網絡信息服務系統,物聯網系統等核心技術,通訊與協作技術,商業流程管理技術,現代服務業共性服務集成化技術,電子支付支撐平臺、現代服務業服務交互支撐平臺、數字媒體內容支撐平臺共性技術,政府綜合服務支撐平臺技術,物聯網及現代物流關鍵技術,特色服務模式開發技術,數字化多媒體旅游公共服務支撐技術等。
人口健康與重大疾病防治:重點研發重大疾病防治技術,針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及新發傳染病的病原體檢測及監測預警技術,戒毒者、依賴者脫毒治療及心理干預等毒癮戒斷技術,疾病診斷基因芯片技術,安全有效避孕、節育等生殖保健技術,糖尿病、抑郁癥、老年癡呆、惡性腫瘤、肺癌等重大疾病藥物開發技術,食品安全標準及檢測、監測技術等。
環保:重點研發內陸高原湖泊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與削減技術,重化工業廢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工業廢氣脫硝(氮氧化物)關鍵技術,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汽車尾氣凈化技術,CO2減排技術,低碳技術,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煙氣排放在線檢測技術,水質智能監控技術等。
公共安全:重點研發自然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監測、預報、快速處置和風險評估技術,動物疫病監測、預報、快速反應機制建設及評估技術,高層建筑消防技術,重大生產事故防控、預警、救援技術,社會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及應急信息平臺構建技術等。
城市建設:重點研發智慧城市技術,城鎮化科學規劃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技術,人居環境構建與標準化評價技術,城市綠色美化工程設計與營建技術,建筑鋼結構產品與金屬塑料型材生產技術,建筑工程節能減排技術,綠色建筑技術,新型低能耗圍護結構體系成套節能技術,現有建筑節能改造技術,新型墻體、板材、裝飾材料、玻璃材料、鋼構建筑材料生產及回收利用技術等。
交通運輸:智能交通與綜合運輸技術,交通安全風險評估、隱患監控預警及救護技術,高原山區公路養護及防災技術,城市快捷公交系統綜合技術,石油天然氣管道安全營運、維護、預警及檢測技術等。
重大科技專項是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以高新技術重大產品產業化為核心(單項產品銷售收入過10億元,農業單項產品銷售收入過5億元,單個專項銷售收入過50億元),帶動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突破與創新,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整合社會科技資源,在“轉方式、調結構”中起關鍵作用的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中國家及省級科技投入40億元以上,引導企業、金融及社會投入300億元左右,突破150項核心關鍵技術,推動相關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00億元左右。
1.生物疫苗
專項重點:一是加強現有疫苗的升級換代和產能擴大工作,提升現有細菌性、病毒性等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質量標準;二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細菌性、病毒性、基因工程等疫苗及新型佐劑的研制和產業化;三是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聯合疫苗的研制和產業化;四是開展疫苗生產用新細胞基質的構建;五是積極開展已在國內上市的疫苗境外臨床試驗研究;六是完善藥效及其安全性評價、質量控制、中試等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到2015年,力爭4個以上疫苗通過GMP認證獲準上市,5個以上疫苗完成臨床試驗批件,7個以上疫苗完成臨床前研究,申報臨床試驗研究獲受理;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生物疫苗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
2.特色天然藥
專項重點:一是以努力培育現代化、國際化天然藥物品牌產品為目標,對已上市的具有顯著優勢和發展潛力的中藥、天然藥物品種,有針對性地開展提高產品質量控制標準、優化生產工藝、增加適應癥、新劑型改進、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評價、替代藥物研究等二次開發;二是有重點地推進開展具有云南優勢和特色的中藥、天然藥物1-6類新藥及以天然藥物為先導物創新藥物的臨床前預研究、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研究,優先支持與緩釋、控釋、靶向給藥等創新型藥物制劑相結合的新藥研發。“十二五”期間,新增10個以上中藥、天然藥物獲得新藥證書或生產批件,新增10個以上中藥、天然藥物完成臨床試驗申報新藥證書或生產批件獲受理;三是以推進建設我國重要的云藥原料基地為目標,開展以重點品種藥材為主的規范化、規模化種植(養殖)研究,建成30個以重點品種為主、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新增10個中藥材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四是加強和完善檢測等相關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到2015年,力爭10個中藥、天然藥物單品種年銷售收入達10億元,5個以上中藥、天然藥物單品種年銷售收入達5億元,新增50個保健食品、新資源食品、功能護理用品等獲得生產批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中藥、天然藥物、藥材及提取物總產值達500億元以上。
3.太陽能利用設備
——太陽能光伏發電成套設備
專項重點:一是研制太陽能并網、離網的發電系統與成套設備;二是研發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大功率太陽能電池、大容量儲能電池、配電系統、調頻裝置與變換器、逆變器等產品;三是加強光電轉換新材料的研發,提高硅基、鍺基等光電池的電能轉化效率;四是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的量產化,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力爭開發3~5個太陽能光伏成套發電設備產品,安裝獨立光伏發電和并網光伏發電設備與系統500MW,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
——太陽能光熱系統
專項重點:一是研制建筑一體化太陽能熱力裝置和設備、太陽能空調設備;二是開發高效太陽能集熱組件、熱泵和傳熱部件、多功能智能熱力控制器、光熱自動跟蹤裝置等產品;三是加強技術集成創新,提高太陽能光熱系統的熱效率,拓展太陽能光熱系統的應用領域;四是推動配套企業發展,形成以太陽能光熱設備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鏈和企業群;五是構建太陽能光熱應用研發平臺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到2015年,開發太陽能光熱系統新產品5~10個,太陽能光熱系統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
4.高端裝備制造
——大型精密數控機床
專項重點:一是研制高精度大重型數控銑鏜床、坐標鏜床、立式車床和智能化加工中心等設備,實現產業化;二是研發高性能功能部件,實現產業化,推動數控機床產業的整體升級;三是構建精密數控機床研發平臺,引進國內外先進數控技術和機床制造技術。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開發新型機床產品5~10個,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
——大型鐵路養護機械
專項重點:一是實現連續式搗固車、道岔搗固車、高精度軌道檢測車等產品的升級換代;二是研制新型鋼軌探傷車、移動綜合維修車、扒碴機、物料運輸車、米軌搗固車、米軌雙向配碴整形車、鋼軌銑磨車、高效清篩機、連續式搗固穩定綜合作業車等產品,實現產業化;三是研制高速鐵路大型養護機械和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四是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圍繞大型鐵路養護機械發展配套產業。到2015年,開發新產品5~10個,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銷售收入突破60億元。
——自動化物流裝備
專項重點:一是研制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設備,實現產業化;二是開發自動貨柜、數控分揀系統、高性能開放式搬運機器人、物流數控系統等物流關鍵設備;三是建設昆明新機場空港工業園自動化物流系統,打造行李分揀配送系統裝備制造基地。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開發新產品5~10個,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
5.新能源汽車
專項重點:圍繞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一是突破大容量能量存儲技術,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電子控制系統,大功率、高轉速、小型化電動機技術,油電最優分配控制技術,混合動力單元技術等關鍵技術;二是研發整車系統,開發動力電池、高性能車用電動機、電控系統、電源管理系統、油電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和充電站配套設備等;三是以城市公交車為重點,整合我省汽車產業資源,推動整車產業化,著力建設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四是加強電動汽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到2015年,實現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產量達1萬輛,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
6.新材料
——銅、鋁、鉛、鋅、錫等為基材的新材料
專項重點:一是開發高強高導電銅合金、彌散強化銅合金以及高彈性代鈹銅合金等銅基新材料;二是開發鉛板柵合金、新型不溶陽極鉛合金、鉛鈣合金、鉛錫合金、晶須氧化鋅、高鋁鋅基熱鍍鋅合金等鉛、鋅基新材料;三是加強有機錫系列化合物、電鍍用錫無機化工產品、無鉛焊料、焊錫膏及助焊劑等焊接材料、高級錫箔、濺射靶材等錫材精深加工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四是開發汽車用鑄造鋁合金材料,高強度、寬幅鋁合金板帶材,電子工業用鋁箔,PS版鋁基板,高強度合金圓鋁桿,無菌包裝用鋁箔,新型蜂窩鋁板等新型鋁合金材料。到2015年,突破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開發銅、鋁、鉛、鋅、錫等為基材的新材料新產品10~15個,銷售收入達100億元以上。
——鈦材
專項重點:研發生產納米級鈦粉體材料、大尺寸鈦板、多規格系列化鈦鋼復合材料、醫用鈦合金等新型材料產品。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開發鈦材新產品5~10個,銷售收入達60億元以上。
——稀貴金屬系列新材料
專項重點:研發電接觸材料、薄膜涂層材料、漏板材料、貴金屬合金及復合材料、鉑族催化材料、釬焊材料、稀貴高純金屬、軍工專用網(鉑合金催化網、可收攏式天線用金屬網)以及精密合金材料等產品,實現產品結構升級。到2015年,開發稀貴金屬新產品5~10個,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
——化工新材料
專項重點:研發聚甲醛工程塑料及其改性塑料,高強度高韌性玻璃纖維,實現產業化。抓住云南石油煉化基地建設的有利條件,發展特種樹脂、特種橡膠及制品、特種涂料等石化新材料。到2015年,開發化工新材料新產品3~8個,銷售收入達30億元以上。
7.光電子及金融電子裝備
——紅外及微光夜視設備
專項重點:一是加大非制冷紅外探測儀、新一代紅外熱像儀等儀器的研究及工程化應用,著力攻克非球面鍍膜技術、光成型技術等核心技術,實現非制冷和制冷型探測器、新型系列鏡頭等設備的產業化;二是研發光電子民用化新型產品,開拓國內外民用市場;三是跟蹤國際技術發展前沿,加強“圖像融合”、紅外焦平面陣列等前沿技術研發,研發新穎的器件結構、更高集成密度的廉價傳感器材料,進一步儲備高技術,開發新產品。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0億元。
——半導體照明
專項重點:一是研發半導體照明燈具、液晶LED背光顯示器,實現產業化;二是突破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術、高性能LED封裝技術等關鍵技術,擴大產品應用領域;三是引進先進技術,聯合開發民用化、高端化特色產品,形成半導體照明產品規模化生產能力,擴大產業規模。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0億元。
——金融電子裝備
專項重點:一是鞏固金融、財稅專用打印機的產業優勢,開發新型專用打印機;二是重點突破金融、財稅專用設備整機方案設計、制造技術,手機支付系統、聯機交易、中間業務處理、聯網智能化自助服務技術,研制指紋識別及智能卡系統集成和金融自助服務新設備等產品,實現產業化;三是推動系統集成技術的配套和發展,建設國家金融電子信息裝備工業基地。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0億元。
重點新產品開發是根據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目標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支持技術水平高、產品成長性好、單項產品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農業單項產品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能促進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科技項目。“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重點新產品開發,集中國家及省級科技投入10億元以上,引導企業、金融及社會投入100億元以上,突破500項關鍵技術,開發500個新產品,推動相關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00億元左右。
1.生物
重點是:原料藥;中醫藥保健品和護理產品;特色香精香料;優質高產糧油新品種籽種;特色農作物新品種籽種;特色花卉、水果和園林植物新品種籽種及種苗;優良畜禽新品種種畜、種禽;實驗動物;水產新種;遺傳物質和材料;生物激素;酶制劑;生物催化劑等。
2.先進裝備制造
重點是:高性能機床與機械加工母機;化工大型成套設備;礦山大型成套設備;高效環保節能冶煉成套設備;環保成套設備;20萬千瓦以下水力發電成套設備;超高壓特高壓電纜;500千伏大型節能變壓器及開關設備;鐵路牽引變壓器;新型電力節電裝置和改進電能質量的裝置;非球面鏡頭和光學儀器設備;電控高壓共軌柴油機;水下工作機械;節油型多燃料汽車;農產品加工機械;新型農用機械和設備等。
3.電子信息
重點是:液晶顯示模組及液晶電視、顯示器;頭戴式顯示器;專用軟件和系統軟件等。
4.農業
重點是:優質糧油產品與綠色食品;特色花卉;優質特色水果;園林綠化苗木;綠色蔬菜與食用菌;優質茶與茶制品;以果汁、咖啡、可可等為原料的飲品;優質特色肉類食品、乳制品;竹木強化板材;林化工產品等。
5.新材料
重點是:鍺、銦、硅等高純材料;常用金屬型材和異型材;常用金屬基功能材料;新型高性能合金材料;鎂、鋰輕金屬合金材料;電子材料;動力電池電極材料;超細粉體材料;金屬催化材料;不銹鋼、鎳等復合材料;高強度、高硬度陶瓷材料;環保型建材等。
6.新能源
重點是:風力發電裝備及關鍵部件;低焦油高效生物質氣化發電設備;大型集中供氣沼氣設備;生物質循環利用裝置;生物質固體燃料生產設備;生物質液態燃料與石油替代燃料等。
7.化工
重點是:磷系阻燃劑;食品添加劑;污染物降解劑與凈化劑;功能塑料及改性塑料;新型可降解塑料;合成與復合橡膠產品;烯烴后加工產品;煤基清潔能源產品;電子化學品;對人畜無害的短期降解高效農藥等。
1.進一步加強基礎學科建設
——鞏固提升我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學、植物分類學、植物化學、動物遺傳學、古生物學、天體物理學、礦產地質學與地震地質學等優勢基礎學科的研究水平。逐步打造8~10個具有國際聲譽的優勢特色學科,擴大國內外影響。
——鼓勵科教合作,加強資源共享,支持我省大學和科研機構積極申報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爭取2~3個國家“973”項目。
——依托省政府與國家自然聯合基金平臺,為我省高校和研究機構與省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高層次學術研究和合作創造條件;通過國際合作,與國外高水平學術機構和大學建立交流合作關系,提升我省基礎學科研究水平。
2.進一步提升應用基礎研究水平
——根據國家和我省產業發展部署,在生物、光電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特色領域形成一批緊跟國際前沿、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者國內領先水平的應用基礎研究基地和平臺,建成150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技術儲備;大力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知識創新工程,大力爭取獲得國家“863”計劃、重大科技支撐計劃的支持,充分調動和激活各類創新要素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圍繞我省人口與健康、資源與環境等應用研究領域,開展云南民族、民間醫藥學典籍整理、醫理與藥物利用研究,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科研網絡,開展突發性、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研究,開展重大地方病、職業病、毒癮戒斷技術研發活動;加強防災減災新手段、新方法研究和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水體污染防治及修復技術,礦山生態修復技術,城市水資源安全及循環利用技術,城市智能交通技術等涉及全民健康和環境生態保護領域的研究。
3.進一步完善知識創新基礎條件平臺
——爭取國家支持在國家實驗室建設上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和優勢的自主創新平臺。加強對現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的調整、完善和提升,力爭使現有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點實驗室、云南省有色金屬真空冶金重點實驗室、云南省高海拔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試驗中試基地、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實驗室等成為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研發平臺。
——進一步創新產學研結合機制,通過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揮大學及科研院所在知識創新活動中的作用;在重點產業和骨干龍頭企業中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研發體系;支持重點實驗室建立面向產業發展的服務體系。
1.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促進企業成為自主研發創新和科技投入主體,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推進企業實施品牌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化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加大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創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2.組建重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十二五”期間,以重大科技專項為支撐,加快組建生物疫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三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畜牧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太陽能光熱應用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鐵路養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自動化物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鈦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電子漿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磷化工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花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蔗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茶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3.推進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研發平臺建設
——建設適應我省產業共性技術發展與創新需要的研發及服務平臺。一是大力提升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的水平,實施一批貫穿上中下游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打通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和壯大;二是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滇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國內外研發機構與我省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發合作,聯合創建實驗室和研發基地,逐步形成長期性、全方位的聯合研究開發機制;三是以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為目標,完善體制和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構建和完善產業科技服務體系。
——大力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金融支持;圍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依托現有基礎,布局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化示范基地。
4.加快創新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加快推進“云南科技創新園”建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吸引和聚集國內外知名企業、大院名校組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建成集人才、技術、資金、產業化“四位一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云南科技創新園”,為提升我省整體科技水平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研發平臺。
——推進高新技術園區提質升級。促進昆明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二次創業”,完善創新創業環境,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產業集聚,提升園區創新能力;推進昆明經開區、玉溪、大理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動曲靖、紅河、楚雄等各類創新園區建成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加強公共科技綜合服務能力
——加強公共科技管理與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云南省科技信息大樓,使之成為集科技信息服務、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科技咨詢、科技人才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技綜合服務樞紐。
——加強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創新運行管理機制,對現有的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絡服務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等進行優化整合,構建有制度保障、統一管理、統一服務、面向全省科技人員開放共享的公共科研服務平臺。
——加強綜合性科普設施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各級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長廊等公共設施的作用,支持邊遠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科普設施建設,更多地面向農村、社區和青少年開展有針對性的科普工作。
2.加強區域性和行業性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
重組、優化、整合我省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重點推進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建設;在高新區、經開區、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現代農業園區等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為園區內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生產力促進與成果轉化服務;聯合行業協會力量,加強行業性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大力推動行業(專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促進行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的有生力量,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產業升級提供綜合服務。
3.完善科技投融資服務體系
大力扶持建立本地科技投融資中介服務機構,同時吸引國內外科技投融資中介服務機構參與我省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科技投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創業風險投資、科技企業上市融資等中介服務方式和運作機制,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評估、知識產權、法律、市場需求、技術、產品競爭情報分析、風險及效益分析等服務,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和對接,推動我省科技投融資體系和多元化科技投資格局的形成。
4.加強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加強專利技術代理、推廣和專利資產評估服務機構建設,打造一批骨干型知識產權交易、知識產權評估咨詢、知識產權代理中介機構;建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服務新機制及服務網絡,開展自主知識產權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全過程的法律、政策、技術服務及評估、融資服務;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資產管理服務,面向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輸出服務,面向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技術引進、合資合作服務;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包括知識產權基礎信息、重點行業知識產權信息分析、國內外知識產權競爭態勢分析、知識產權發展趨勢分析及預警預報、知識產權信息檢索與跟蹤、知識產權信息開發利用、知識產權維權服務等功能的公共服務平臺。
按照“產業集聚、城市輻射、園區帶動、突出重點、率先突破”的發展思路,著眼于現有資源、產業基礎和開發潛力,充分考慮區域分工和聯系,結合重點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彰顯區域特色,以點帶面,著力打造滇中科技創新區,同時鼓勵各州市結合區域特色和優勢,大力實施富民強縣工程和黨政一把手工程,逐步發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小高地,逐步實現區域創新能力的整體增強。
以昆明為核心,著力打造滇中科技創新區。圍繞把昆明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充分發揮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密集的優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建立創新產業基地,提升現有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其他各類創新園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力發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生物、光電子、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科技創新核心區。力爭使以昆明為核心的滇中科技創新區的創新能力及科技進步水平達到國內大中城市中上水平,成為集合國內外資本、信息、技術、知識和人才的核心區域,以及面向全省其他區域的輻射中心。
各州市重點結合區域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基礎,加強與滇中科技創新區在產業、技術等方面的合作,著力加強和完善產業化研發平臺,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加快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設,承接省內外產業和技術轉移,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科技創新與示范“小高地”。
1.改革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機制
充分發揮政府科技計劃的導向作用,實現從技術突破的單一目標向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和推進產業化的綜合目標轉變,加強州、市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和落實法定財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的力度,完善科技工作考核評價、激勵和監督的長效機制。加強基層科技管理部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基層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使基層科技管理工作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
圍繞“十二五”期間我省科技發展的重點,調整優化科技計劃體系設置,在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新產品開發、創新平臺、社會發展、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強省、富民強縣、重點基礎學科建設等方面,形成科技計劃配置體系,建立和完善科研項目實施的績效評價、跟蹤問效及監管監察制度,提高科技投入的科學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使各類科技計劃的設置與“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有效銜接,確保規劃落到實處。
實行分類指導,完善財政科技經費撥款方式,對具有直接經濟效益、企業投入為主的科技項目探索實施以獎代補、貸款貼息、事后補助和風險補助等支持方式,建立科技項目政府采購機制,形成預算監督、內外審計監督和社會公共監督相結合的全程監督機制。
通過政策傾斜、項目扶持、不同層次的培訓及自身能力建設,加強基層科技管理隊伍建設,提升基層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2.創新重大科技專項管理模式
制定和發布“云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專項組織管理辦法”,集中省級科技預算撥款50%左右的資金,在每年安排的科技資金中設立云南省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新產品開發專項資金,帶動企業、金融機構及社會資金的投入;發布指南,更好地引導社會資源的合理投向和科技資源要素的聚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過程予以優先支持,推動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加快傳統產業技術升級改造,促進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產業競爭力。
3.加強組織領導,保證科技計劃的順利實施
建立相應的科技項目(專項)管理中心,由相應的項目(專項)管理中心對項目(專項)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和監督,增強科技主管部門的宏觀管理和處置能力,保障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項目的實施;組織編制建設創新型云南專項行動(二期)實施方案,明確各方職責和權力,確保科技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1.創新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思路
依托云南科技創新園、高新區、經開區、工業園區等創新載體,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合作與技術轉移,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圍繞我省“橋頭堡”戰略的實施和連接東南亞南亞大通道建設,建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平臺(基地),進一步拓寬我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領域;建設“國家國際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基地”,吸引和聚集全球科技資源,形成引資、引智、引項目、引技術四位一體的對外科技開放新格局。通過制度創新和環境營造,吸引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以多種方式,與我省科研機構共建平臺、共享資源,從單一的項目合作上升到平臺合作,使我省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科技合作、技術交流、成果展示交易、人才集聚的橋頭堡、創新高地和輻射源。
2.創新合作機制和模式,提升國內外科技合作層次
借國家啟動“中國與東南亞科技伙伴計劃”的有利時機,完善“中國—東盟科技論壇”機制,搭建“中國—南亞科技論壇”;積極與發達國家的官方機構、半官方機構、大院名校、著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推進項目合作與人才引進和培養;組織實施“云南省技術創新人才與技術骨干海外培養工程”,選派一批科技人員赴海外短期訪學;引導有條件的州市積極參與泛珠三角、滇滬等區域科技合作。
3.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提升國內外科技合作的規模與層次
充分發揮政府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引導作用,推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創新主體積極開展與國內外企業(集團)、大學、科研機構、國際組織等的多層次科技交流與合作,創新合作機制,引導科技要素“走出去”和“引進來”。同時,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的對外合作,吸引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融入我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不斷提高全省對外科技合作的規模、層次和水平。
1.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要確保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管理新機制和財政科技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擴大投入增量,創新政府科技投入模式,提高科技投入產出績效,變單一無償投入為多元化組合投入,以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加大省級和州市財政科技投入為引導,按1:10的比例吸引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活動,力爭每年全社會科技投入達到150億元以上。進一步落實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享受優惠政策的審查、退稅程序和運作機制,落實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設備更新稅前抵扣等稅收優惠政策。
2.進一步加快科技型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步伐
實施我省科技型企業上市的“點睛工程”,扶持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在云南省推動企業直接融資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完善云南省科技型企業上市服務機制,按照“篩選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原則,鼓勵科技型企業根據自身條件爭取在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上市。充分發揮我省與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作用,選擇科技型企業進行重點培育輔導。盡快成立科技小額貸款公司,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試點,為園區內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快速、高效的融資服務。
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債券、集合債券,以及開展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和信托產品等其它形式的直接融資,力爭在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方面取得突破。加強我省技術產權交易基礎平臺建設,建立網上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促進技術與資本結合,助推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
3.進一步推進科技保險工作
探索科技投融資及擔保風險分擔保險機制,為企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多層次的風險保障。積極推動我省有條件的城市進入國家科技保險城市試點,支持保險公司開展科技保險業務,鼓勵我省保險機構將科技保險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進一步發展適合科技型企業融資及實際需要的業務;鼓勵科技型企業積極參加科技保險投保,允許將科技保險費用納入企業技術研發費用,并按相關政策給予適當補助。
4.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科技信貸
積極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科技支行”或“科技信貸服務中心”,建立符合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的評審體系。鼓勵我省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機制,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加大科技信貸支持的力度,對經國家和省級立項的科技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對科技含量高、創新性強、成長性好,從事新技術、新工藝研究、開發、應用的科技型企業,優先給予信貸支持。
科技主管部門要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結合我省科技型企業的特點,明確和完善面向科技信貸支持的有關政策規定,深化銀政、銀企合作,拓寬科技型企業信貸融資渠道,爭取更大規模的科技信貸資金。對融資需求較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鼓勵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進行支持。
1.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意識
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的深入實施,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點領域和未來發展的新興領域,開展自主創新,搶占技術制高點,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全面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
2.加強知識產權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建設
堅持激勵與保護并重的原則,規范知識產權的獲取、利用、管理和保護,完善產權激勵政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依法保障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權益,著力營造良好環境,推動知識產權戰略的深入實施。
3.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加大對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
政府科技計劃應重點支持有可能取得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創新活動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轉化;支持新獲取的發明專利、新登記的軟件產品、動植物新品種等進行產業化開發;加強專利、標準等知識產權數據庫及其網絡化應用服務平臺系統建設,支持開展知識產權信息加工和戰略分析,全面提高知識產權的服務水平。積極支持省內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積極支持省內企業、院所承擔國家與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加強省級地方特色標準體系建設。
4.深入開展知識產權區域示范
高新技術開發區、知識產權制度示范市(縣、區),要在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中充分發揮先導和示范作用,積極探索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的新途徑、新方式和新機制。
1.建立與完善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引長效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模式,建立本土培養和國內外引進、合作相銜接的開放式人才培引體系。圍繞我省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結合重大項目、重點科研基地建設,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大投入,把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分配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評價、使用和激勵措施,切實落實各項人才培養和激勵政策,營造激發人才活力的優越工作生活環境。
2.繼續實施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培引計劃
制定創業人才培引計劃,大力加強培養和引進具有核心作用的企業高級技術管理者、科技創業人才和創業團隊,提高我省科技型企業創業和管理能力;繼續實施“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吸引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在各自學科領域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業中起骨干核心作用的專家、企業家入滇創新創業;繼續加強“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技術創新人才”、“云南省創新人才團隊”的選拔和培養工作,著力培養我省科技創新領軍、骨干人才和創新團隊;重視和加強我省具有特色和優勢的高等職業教育和職業再教育工作力度,大力培養面向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創新和技能應用型人才隊伍。
3.加強創新創業人才載體建設
依托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組織實施“百家院士工作站”建設,引進相關院士專家“入駐”企業,搭建企業和院士專家之間的科研合作、技術交流、成果轉化、重大課題論證和人才培養的平臺,著重解決我省科技創新領軍人物、企業高層次人才、技術資源、科研能力不足的問題。加快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大學科技園、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園、高技術企業孵化園等載體的建設步伐,為我省創新創業人才培引和創新團隊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