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谷趨勢
兩位中國20萬億經濟生態的現任話事人,不約而同地向外界釋放著信號。
在8月18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騰訊總裁劉熾平說,
騰訊的生態系統根本上是開放的,原則是幫助中小企業的發展與成長,在此原則下推出了很多工具指南,達成支持的愿景。
而在半個月前,8月3日阿里巴巴財報會議上,阿里CEO張勇表示,
互聯,是互聯網的初心;開放,也是數字生態共同建設的基礎。平臺之間的大循環,會帶來新的改革紅利。
從兩馬不相見,到二代接班人的遙相呼應,今年3月開始就不斷有人吹風阿里、騰訊要握手言和。
7月14日,外媒首先曝出:阿里、騰訊都在考慮開放其圍墻花園。
消息一出就炸了鍋。很多人將其解讀為強強聯合,是雙巨頭要轉向卡特爾結構?
AT如果打通,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淘系電商和微信的對接:一個是占據中國60%網絡零售份額的電商平臺,一個是日活12億的社交流量池。
從2013年開始,兩巨頭看似寨墻高筑,不過直接互聯雖然停滯,但用戶層面的操作互通卻未停止。亂碼一樣的淘口令被發明出來,就在現在,每天有一億條淘口令被分享到各種群聊——對用戶來說,那堵“不可逾越的高墻”并不存在。
不過對于平臺來說,又是另外一種意義。畢竟,微信的流量就在那里,淘寶的流量池如果有微信的活水注入,其在面對拼多多、京東、抖音、快手、小紅書、網易等的夾擊,會更加篤定。
有一句斯瓦西里諺語說:大象打架,遭殃的是草地,大象嬉戲,遭殃的還是草地。
兩者拆墻,即使停留在傳聞階段,對于其他電商參與者和它們的中小企業客戶來說,就是一個恐慌。消息出來的當天,拼多多、京東、有贊等股價齊齊下跌,拼多多跌幅超5%,又激起了大眾更激烈的反應。
考慮到中小商家,互聯互通到底可行不可行,怎樣可行值得玩味。
劉熾平其實在回應生態開放的問題時,已經意有所指:
涉及過程復雜、商家眾多、平臺規則重要,由此產生的復雜問題當前還沒有很好解決,必須要審慎對待。
因為,微信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臺,所有品牌和商家能自由在微信生態上運營,像微商這種業態也能在微信上做生意,這個過程中作為平臺的微信不會收取傭金。
“草地”何去何從,恐怕一時半會還說不清。
但是像是面臨版權、假貨、詐騙等問題的責任界定,信息和數據的管理問題,也都是需要司法、監管和理論共同去研判決策,絕非一兩家巨頭的事情。
雖然杯酒釋前嫌,雙贏的故事聽起來很美好,但仍是一個從長計議的問題。
經驗最豐富的水手,往往能從海風里嗅出漲潮、風暴和危機的信號。
中國互聯網巨頭們20年順風順水,最終駛入了改革的深水區。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誕生,往往是對美國老師的模仿,然后進化出不同的商業模式來。
那時監管的思路是放任其野蠻生長,進行扶持和鼓勵,以帶動社會整體效率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反壟斷、數據安全和專利保護往往是用來偏袒和保護中國互聯網的大傘。
BAT成為中國的創業明星,代表了中國新一代企業家的形象,也成為政府的座上賓。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盛贊,互聯網企業家是“陽光的一代”,他們身上沒有背負老一代企業家的“原罪”。
而中國互聯網公司從1發展到100,到10萬億時,流量無可避免地走入終局,而大部分公司選擇了相互搶奪流量,復制競爭對手的商業生態,做出行的插足社區團購,做電商的搞內容直播,做短視頻的研究外賣……在入侵對手陣地的同時,又繼續鞏固自己的陣地,繼續干著“收傭金”“收鋪租”的互聯網“地主”本業。
交不起高昂推薦費的中小商家們難以為繼,自然會用腳投票,逃往那些門檻更低、更易生存的地方。
互聯網顛覆了很多的行業,但當這種“破壞性的創造”不是源于技術的顛覆,而是效仿他人模式大收過路費、試圖借監管之力吸取對手平臺的流量時,對于中小企業的效率提升、鼓勵創新和競爭的市場環境,就會是一種壓制。
從創新的主體,變為新型的尋租者,這才是“陽光一代”互聯網公司的背面。
好在,中國在推動科技轉化為增長點的努力上,是不遺余力的;以鼓勵科技創新和共同富裕作為破局關鍵,是刻在中國人新時代的DNA之中的。
因此,中國的監管也不會成為哪一家公司“躺贏”的捷徑,而是將整個社會的福祉放進考量的天平。
在這種情況下,互聯互通已經不是TOP2巨頭的共謀密談,不是喂飽一兩個平臺的流量渴求,而是涉及到整個行業、無數中小商家和消費者。
共同富裕,將成為貫穿始終的主線,當然也包括互聯網領域。
互聯網企業拿的劇本人設,變成了科技創新的主體、創造社會價值的標兵、第三次分配的參與者,在大局上與國家利益站齊一致。
最有自覺的企業已經在行動,騰訊先一個500億的“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后一個500億的“共同富裕專項計劃”;百度的苦攻AI技術使它獨善其身,成為硬科技轉型標桿;微博讓國資進入股權……
在出行、外賣、短視頻、直播、社區團購,甚至是游戲領域,互聯網公司們都在重新思考格局的演變。
騰訊總裁劉熾平稱,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結構化監管,在世界范圍內是領先且嚴格的,目前監管相對而言比較松,但在收緊。
如何在監管規則、鼓勵創新、財富分配的“不可能三角”中做平衡,是一道大題,決定了中國數字經濟接下來的走向。
熟讀“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的著作《從0到1》的人,往往將中美的互聯網企業簡單定義成“從0到1”和“從1到N”兩個類別。
有人開始反思,為什么亞馬遜、谷歌、Facebook、Uber這些硅谷明星企業,好像沒有謀求“生態融合”的聯手行為。
難道真的是美國的商業文明,更傾向于“從0到1”式的競爭嗎?亞馬遜的云計算,谷歌的人工智能,特斯拉的無人駕駛……仍然代表了新興技術的頂尖水平。
互聯互通是互聯網的本質。但相對于人類推進法律和制度進步的周期而言,互聯網的出現和進化時間太短太快了。掘開流量互通的入口,對企業、商戶和用戶是否有利,這牽涉億萬人生計的大事,必然需要監管部門從長計議、謹慎行事。
因此在大洋彼岸,拜登啟用了一大批反壟斷專家進入白宮擔任重要職能。吳修銘(Tim Wu)出任總統技術和競爭政策特別助理,也就是美國反壟斷的政策設計者。
吳上任半年時間里,美國通過了首個專門針對互聯網公司的反壟斷法規;
拜登發布了競爭行政令,涉及銀行、鐵路、農業、海運等多行業的監管;
成立了白宮競爭委員會,負責協調多個政府部門推動反壟斷。
歐洲因為沒有自家的互聯網巨頭,在保護規則制定上毫不留情,天價罰單動輒數十億歐元。谷歌累計被罰80億歐元,亞馬遜正在一個可能被罰200億的反壟斷調查中。
歐盟《數字市場法案》《數字服務法》等規則相繼落地,用來保護市場、消費者權益、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的規則都已出臺,堅決豎起數字壁壘。特朗普時期,美歐因此一度鬧到了“數字貿易戰”的地步。
隨著平臺公共化,對其約束也會加碼,包括但不限于:取消平臺內自營、非自營業務的差別待遇、禁止通過并購強化主導地位、違規后巨額罰款、剝離有利益沖突的業務……
這也意味,某些本身就是大平臺的企業,在試圖進入其他大平臺的時候,絕不應該視為“普通”的參與者。它們必須做出可信的承諾措施,保證自己不會利用互聯互通鞏固壟斷地位,不會向中小企業施加壓力。
互聯互通,不應該成為壟斷者的狂歡。
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互聯網產業,探索更深層、更宏大的互聯互通,這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真正發展為世界級的契機,也是“萬物互聯”的大時代到來前的必經之路。
但是同樣的終點,有不一樣的道路和走法,還得看是誰在推動歷史的車輪。
現在平臺間要互聯互通,首先面臨挑戰的是法規和監管。這個進程由行業推動,少數幾個平臺推動建立“大循環”,還是由監管領頭動刀斧,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這是一次對監管智慧和決心的考驗。
只在少數平臺之間強推“開放”,追求表面上的互聯互通,恐怕只會讓那些已經站在壟斷舞臺上的中心化平臺獲得新的流量入口,與反壟斷的大趨勢背道而馳。但好在中國的監管經歷了試煉,有足夠的智慧和決心去處理這一切。
真正需要做出選擇的,是互聯網公司自己。
市場監管需要創新,既要提升效率,也要保證公平,促發展和強監管如今并重;
中小企業要有同臺競爭、獨立發展的空間,市場不能是幾家寡頭的對臺戲;
消費者能真正得到實惠,也能保護個人數據和隱私;
互聯網公司要走上一條轉型之路:從內卷化、贏家通吃的橫向競爭,轉向全鏈路創新、創造增量、合作共贏的新格局。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