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丨姚莎 陳成,編輯丨付曉玲 慕沐 胡嘉雯
“不怕耐克和阿迪,就怕安踏帶國旗”,作為中國國家隊贊助商,東京奧運會讓“國貨之光”安踏又火了一把。
與之相對的是,阿迪達斯2021Q2財報顯示,大中華區成為公司該季度唯一一個收入負增長地區,同比下降達15.9%。
放在5年前,很難想象,國產運動品牌可以熱成這個樣子:大型商場里,阿迪達斯和耐克店里空蕩蕩,除了閑逛的店員,幾乎沒有顧客;而就開在對面的安踏、李寧等品牌店鋪,卻是顧客們進進出出,店員忙到“劈叉”。
一切似乎起源于“新疆棉花”事件(相關報道很多,本文不展開論述),輿論對相關涉事海外品牌的強烈抵制,讓國產服飾品牌的關注度達到“空前”的高度。
不只消費端受捧,在二級市場上,李寧、安踏、太平鳥、海瀾之家等國產服飾品牌股價,也出現集體上漲。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這大概又是國內品牌在“海外品牌”危機下,經歷的一場短暫狂歡。
但我們聚焦運動服飾品類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如下表,從2019年到“新疆棉”事件前,該賽道的各公司股價已經持續上漲一年多,事件過去后,股價仍在拉漲。截至目前,漲幅最多的,已達近10倍。
這仿佛要“捅破”極限的集體持續漲勢,在任何行業都不常見。一般只有在突破行業發展周期限制,形成超級周期時,才會發生。
那么,運動服飾領域現在是否面臨此情況呢?本文將從行業景氣度、風險性、持續性三方面展開分析。
事實上,“新疆棉”事件只是宏觀層面“惠及”國內服飾行業景氣度的影響因子之一。
與之相比,近兩年疫情下,國民對運動、健康的關注度和需求提升,其實在更廣泛的層面,持續催化運動服飾領域的發展。
這從賽道內,各品牌的業績表現就可以看出。
如下圖,海外品牌耐克、阿迪在中國區(率先從疫情中恢復),從2020Q2開始營收增速好轉;在全球市場,從2020Q3開始,營收增速進入“V”字上升階段,表現亮眼。
國產品牌李寧、安踏、特步和361度,則統一自2020H2起,營收增速均呈上升趨勢。
疫情后景氣度恢復,再加上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世界杯等重大體育賽事,間或推廣的影響,運動服飾領域的海內外品牌,總體可謂一片欣欣向榮。
但這種“齊頭并進”的趨勢,在新疆棉事件發生后,出現了分化。
由于Z世代消費主力,對“國風”,尤其是運動類國產品牌的偏好(如下圖)。“新疆棉花”事情引爆后,讓本土體育品牌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比如,在對一眾海外品牌口誅筆之后,許多年輕人在論壇上呼吁大家,要從不想買外國品牌慢慢過渡到不想穿,徹底帶動國貨風潮。
可以看到,此事件后, Nike 和 Adidas 天貓官方旗艦店粉絲數確實有所下降,與之相對的是,國產品牌安踏和李寧的粉絲數高速增長。
用戶端口碑坍塌,難免影響到業績表現。
數據顯示,耐克天貓旗艦店4月份的銷售額,直接“腰斬”,同比下滑59%;而截至2021年5月的三個月季報中,大中華營收增速也明顯放緩。
阿迪達斯也不遑多讓,4月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同比跌幅約為70%,同時據2021Q2財報:大中華地區是全球唯一業績下滑的市場。
除了在中國區的消費端受限,更嚴重的是這兩家品牌的供應鏈風險,也在逐漸走高。
資料顯示,耐克和阿迪達斯的產品生產,一般都外包給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越南、印尼等)。
但目前德爾塔毒株疫情,席卷東南亞,很多城市比如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等,再次進入封城狀態,耐克、阿迪達斯的產品供給也因此受到影響。
據了解,為很多大型品牌(包括阿迪、耐克)代工的寶成工業,其越南工廠已經停工。
基于此,耐克6月底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講道:當前消費者需求超過市場供給,庫存水平正在減少。同時預測在2022財年里,供應鏈延遲以及物流成本高漲等問題將持續存在。
而阿迪達斯在日前披露稱,到2021年底,受到供應鏈約束其其銷售額損失可能高達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8億)。
與之相比,目前國內運動品牌,代工部分的工廠主要集中在國內福建、廣東和湖南等地,疫情影響不大,同時其也大多有自產能力。
這意味著,新疆棉事件影響消退后,供貨更為穩定的國內運動服品牌,和國外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分化,或仍將進一步拉大。
行業景氣度的不斷接力以及“加速”下,賽道里的企業自然“水漲船高”。
如下圖,2019Q1以來,各運動品牌的零售端流水以及整體營收,都穩定增長。而2021H1(業績預告),各公司業績更是一致拐頭向上高增長。
綜上可以看到,宏觀(外部)環境的疊加變化,通過提升行業整體景氣度上升,刺激各國產品牌業績和股價上漲。
不過,這種影響,往往是短期效應,風險很大,一旦風向有變化,情況就可能急轉直下。
事實上,類似的風險,已經在國內運動服飾行業上演過。
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運動服行業曾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行業景氣度上升,但最后的結果是,整個服飾行業并未由此起飛,而是集體陷入低谷。
如果導致那次“大敗退”的癥結,也在此次景氣度復蘇時發生,那么各企業的發展,也可能是“曇花一現”。
我們先來看看,當年的危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08年時北京奧運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對中國運動品牌來說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彼時市場需求激增下,品牌只需要打好廣告,不愁產品賣不出去。因此,國產品牌們“擴張”得熱火朝天,只要經銷商有需求就拼命生產。
然而隨著北京奧運會落幕,市場需求熱度逐漸降了下來。
由于當時業內普遍采用批發—經銷商模式,分銷層級眾多,終端消費風向的改變,向上反饋滯后。導致品牌商端對市場變化一無所知,仍然按照之前的計劃安排生產。
但終端銷量不及預期不斷暴露,經銷商庫存擠壓,進貨動力降低。上游品牌商此前的產能,被迫“囤”在自己手里。
與此同時,經銷商貨賣不出去,回款減少,意味著可能無法及時還上廠家的貨款。隨之,品牌商的應收賬款風險上升。
庫存危機由此爆發,各企業深陷泥潭。
沒有現成的作業可以抄,企業被迫去摸著石頭過河,“十八般武藝”上陣清庫存:回購渠道庫存、關店、削減訂單、加大折扣、開展電商業務等常規操作都經歷了一遍。
其中,回購渠道庫存、加大折扣等打法近乎“刮骨療毒”,前者導致企業庫存進一步高企、存貨計提減值增加,后者拖累各品牌的毛利率大幅下滑。
備注:安踏2012年之前,存貨撥備直接計入支出,沒有披露存貨撥備具體情況。
但無論如何,各品牌總算是扛過了這次庫存“暴擊”,并摸著石子,發掘出了自己的路,具體為:
·李寧加大直營門店比例;
·安踏零售轉型(將訂貨模式批發商和加盟商訂貨改為單店訂貨,全國8000家店,每家店都實行單獨訂貨);
·361度開拓國際業務;
·特步縮減經銷商層級。
而正是這些差異化之法,決定了各家后續的發展光景。
回過頭去看,針對渠道分銷模式,反應滯后問題,最“對癥下藥”的方法,是各大品牌或多或少壓中的“DTC”模式。
所謂“DTC”,是指繞開第三方批發商、零售商或任何其他中間商,直接面向消費者出售商品或服務。這種運營方式,主要通過兩方面展開:
1、品牌銷售渠道的直營化:加速布局線下直營門店,開拓電商業務,同時兩個渠道的銷售數據、庫存數據可以實時反饋給品牌商。
2、采用能對市場變化,迅速反應的柔性供應鏈,針對市場變化和顧客需求,及時做出調整。
簡單理解就是,這種模式下,品牌公司可靈敏捕捉終端消費動向,瓦解傳統經銷模式反饋滯后的問題。實現品牌推出一款新品,如果消費者反應好,可以做到馬上補單,推向更大的市場;如果銷售不好,可以立即中止生產。
這樣一來,理論上進則“迅速擴大市場份額”,退則“無庫存積壓之憂”。
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我們從各品牌的布局成果來看看。
就銷售渠道方面,最早切入直營門店的李寧,該板塊的營收占比已達到23%;安踏去年啟動主品牌的門店直營化,效果尚未可知;特步小步向前;而361度原地不動。各家布局電商的差距不大,目前營收占比均在20%之上。
銷售渠道直營化布局的領先,反映在數據上,就是2014之后,李寧的庫存占收入比一直在下降,在2020年疫情下也改善良好;相比之下,其他三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注:安踏2020年啟動DTC改革,收購經銷商門店同時,回購大量貨品,導致庫存上漲,藍色虛線代表如果安踏未實行DTC改革的庫存水平。
而柔性供應鏈打造上,各家都邁出了實質的步伐。從程度上看,安踏表現得稍占優勢,目前快反比例達10%—15%;李寧大約為7%。(其他兩家未有披露)
一致的步調下,各品牌原材料和半成品存貨情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如下圖,各品牌(原材料+在制品)占收入比下降明顯,這意味著,公司的現金運營效率在不斷好轉。
綜上來看,DTC模式的發掘和實踐,已經幫助運動服飾行業,一定程度規避了庫存方面的風險。這為行業借力景氣度上升的后續發展,掃除了生產供給上的不確定性。
不過,股價要實現“一飛沖天”,止于這一步還不夠,還得企業的持續增長力同樣“抗打”。
“現在年輕人可以說他不買李寧,但他不會說不買中國李寧。”這是一知名營銷專家,對“國內消費者對體育用品品牌態度”問題的回答。
而李寧從此前“教科書級的失敗”到現在被年輕人追捧,180度“命運”反轉的背后,透露著運動服飾企業可持續性增長的兩大內驅力:品牌擴張以及產品實力。
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獨“品牌”難支,矩陣是常態
一般來說,隨著服飾企業規模擴大,單品類競爭壓力增加,企業往往通過推出更多的系列和子品牌,來爭取更多樣的消費群體。
而在運動服領域,并購幾乎是所有企業的首選。
但“買買買”并非做加法那么簡單,如何整合、定位以及消化,是品牌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處理的差別,讓各品牌走出了不同的路。
安踏的擴張原則,從第一起收購就確立了——2009年,安踏收購國際高端運動品牌FILA在中華區的商標權和運營業務,由此打開邁向高端運動市場的通路。
傾力打造下,FILA于2014年開始盈利。之后快速增長,2020年FILA品牌收入占比總營收49%,成為業績主驅動力。
此后,DESCENTE、KOLON SPORT和Amer Sports等不同用戶定位的高端品牌,相繼被安踏收入囊中。
其中,定位高端滑雪運動品牌的DESCENTE(迪桑特),截至 2020?年末已經在中國開設175家門店,在2019年營收達10億左右,實現盈利為正;2020年,更是逆勢獲得60%以上的高增長。
與安踏類似,李寧的品牌擴張也從并購開始——2002年后逐步開拓Kappa、AIGLE、紅雙喜、樂途、凱勝等運動服飾及器材,探索多品牌矩陣。
但從結果看,探索之路并不理想。Kappa被出售,紅雙喜2016年停止并表,剩余的品牌對公司營收貢獻很小。
外部擴張受挫,公司轉而聚焦核心品牌,推出衍生子品牌李寧YOUNG和中國李寧。
“中國李寧”準確壓中“國潮風”,在2018年紐約時裝周上一炮而紅,并借此讓李寧品牌再次翻紅。
資料顯示,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的微信指數暴漲700%;發布會結束后3天,有關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推文曝光總量超過了1500萬次。
基于此,李寧順勢而為,走上了國潮路線,主打時尚戰略,和傳統文化IP、動漫IP等聯合,聚焦年輕目標客群拓展。如今,“李寧,潮了!”成了消費者對李寧的新印象。
形象轉變成功的李寧,業績也再次變得漂亮。如下圖,2018-2019年,公司營收增速快速拉升。
與安踏、李寧分別已經在外購、內生品牌力探索上,有所收獲相比,361度和特步的品牌擴張,進展緩慢。
特步布局較晚,近幾年雖入手品牌頗多,但這些品牌在中國地區尚處于早期探索階段。
而361度,除了2014年與One way聯姻拓展高端專業戶外市場外,沒有其他的品牌布局,且One way經營效果不佳:門店數在16年之后呈下降趨勢,18年之后更是不再披露。
綜上可以看到,受限于起步時間,特步、361度在品牌力探索上尚未成型;“中國李寧”的成功,讓李寧在自主品牌孵化上摸索出了一條路;而外部高端化品牌擴張的成效,已讓安踏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
不過對于國產品牌來說,靠品牌形象和影響出圈只是第一步,要持續挖掘國潮下的“財富密碼”,需要過硬的產品體驗做支撐。
提高產品力,沒有捷徑
“抄襲”是國產運動品牌很難撕掉的一個標簽,像李寧、安踏都曾身陷抄襲丑聞。而抄襲背后,是國產品牌自身設計和研發實力不足的問題。
認識到問題所在,各品牌都在有意從研發投入入手,構建自己的產品力。不過,技術研發是一場“持久戰”,投得多、投得久,才能把握“上風”。
可以看到,早期投入較大的李寧,在專業運動領域的產品科技水平,往往引領行業。
比如,在“鞋類中底技術”方面,李寧相關技術推出的時間,會比安踏、特步等早出許多。
而2014年之后,安踏的研發投入逐漸“后來居上”,截至2020年,研發投入規模幾乎是李寧的兩倍多。有李寧的研發落地效果在前,或許行業后續會進入安踏科技力引領時期。
相比之下,特步、361度在研發投入方面一直不溫不火。
就梳理情況看,特步目前創新了一個跑鞋品類—— 2019 年推出專業馬拉松系列跑鞋 160X,在同類產品中具有性價比優勢,市場反響不錯。
361度在鞋類技術上的突破,仍側重于傳統的耐磨損、穩定性和舒適性等體驗方面,在差異化產品力方面,進展不大。
總結幾家品牌增長可持續性驅動因子的表現,可以歸納為:
·安踏:建立起高端化品牌矩陣,產品力“蓄勢待發”?;
·李寧:借內生品牌重塑品牌形象,產品技術有先發優勢但要警惕持續性;
·特步:品牌探索尚處萌芽期,產品力稍顯單薄;
·361度:品牌擴張幾近“停滯”,技術突破比較保守。
相比之下,安踏的長期增長確定空間最大,李寧仍具有想象力,特步尚有一追之力,361度的風險性較為突出。
而這正和幾家的股價高低,以及股價漲幅表現相對應,同時也似乎透露著各家后續的續航能力。
近幾年,國貨崛起的聲浪迭起,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事實上,在潛移默化中,一些服飾品類如運動服飾行業,已經實現“華麗轉身”。
抓住一輪輪行業景氣度上升的機會,撕掉低端、仿制、土味等標簽,通過重構品牌定位,重塑品牌形象等,推動行業整體進入超級周期。
這個過程中,在轉身跳出固有形象上走得更早、更遠的品牌,收獲也更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