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聞旅,作者 | 朱月靜,編輯 | 郭鴻云
“兩個月前,我開始轉型切入大健康行業。疫情持續這么久,想給自己多找一條生存之路。”旅游定制師張赟馨對聞旅講道。從去年7月中旬跨省游恢復至今,旅行社行業的恢復情況一直不是很理想。張赟馨曾和同事討論,目前國外疫情還是沒有削減的趨勢,即便部分國家一直在嘗試恢復國際旅游,基本沒有成功的案例,出境游業務不開放,旅行社只能靠國內游來維持生存。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3個月后,7月20日南京祿口機場通報新增本土疫情病例,國內游業務再次被迫“暫停”,連最后維持生存的國內游市場也重陷危機,他有點慶幸自己及時做了轉型。綜合“國務院客戶端”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目錄與各地疫情工作通報,截至8月10日21時30分,全國現有高風險地區20個,中風險地區212個,為常態化防控以來最多。
突然來襲的德爾塔病毒也給一年當中的暑期旅游旺季,刮來陣陣寒風,也使得旅游“寒冬”提前來臨。在這場疫情中,幸存下來的旅行社業者不僅要考慮如何維持生計,怎么給游客退款也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畢竟業務才復蘇了一年時間,去年的退改“噩夢”再次上演,苦苦支撐的部分業者直接喊出 “毀滅吧”“不干了”“累了”等悲觀無奈的聲音。
聞旅通過與多位業內人士的溝通觀察發現,頻頻爆發不可抗力問題的情況下,無損退訂已經成為困住旅企的“枷鎖”,作為服務行業,服務到底值不值錢不僅需要消費者去做判斷,更需要企業從自身的運營中給自己下一個新定義。
近期,全國部分地區出現局部聚集性疫情,國內疫情防控再次升級,鐵路、民航等部門陸續發布免費退改政策,這表示新一輪大規模退改潮又來襲。據相關數據統計,暑期游的時間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上旬,受災害天氣影響以及本輪疫情影響,此次全國旅行社的退訂率已經超過80%。
“上一次這么大規模的退改還是2020年初,那時候疫情剛剛爆發,各行各業被按下暫停鍵。其實那時候很茫然,這么多的訂單該怎么處理,怎么與客戶溝通,全部都是問題,處理不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今年又迎來一次這樣的情況,相比較上次退訂,這次更有經驗一些,會積極主動地與客戶進行溝通,不至于手足無措”,旅拾紀創始人王智源在接受聞旅采訪時講到。
他進一步談到,旅拾紀主要做的是西北高端定制,包含一家一團或招募團等形式。當面臨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響應國家政策,執行免費退改。目前8月份的訂單正在有序的退訂,估計要退20個左右的團,金額預計在百萬左右。另外諸如酒店、門票、車隊預定等方面產生的前期費用均由旅行社來承擔,避免出現糾紛。
事實上,這一幕對于之前從事出境游,現在轉向國內業務的金女士也不陌生。因為之前是做出境游,2020年疫情退訂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據她介紹,因為需要和資源方做對接協調,有的出境旅行社去年訂單可能都沒有解決完,今年再來一次,可能真的要關門了。
“我們主要做的是長江游輪的包船,時間從3月份到12月份,主要是五星級涉外游輪的包船。無論是河南水災,還是疫情,對我們的影響很大。現階段所有的游輪產品都是暫停的狀態,目前沒發的游輪有10多條,正常一艘游輪定金至少得幾十萬,這次不算其他的東西。現在我們的政策是,還未出發的船客人選擇取消是無損的,具體后續也在和郵輪公司對接商量。”金女士如是說。
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無損退改”就成為了旅游平臺和供應商解決不完的問題,雙方也損失嚴重。今年新一輪的退訂潮中,“無損退改”又成為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王智源談到,其實交通方面的退訂還好,根據國家政策來就可以,酒店卻不一樣,沒有統一的部門進行統一的規定,能不能退,退多少各地的做法都不一樣。目前他們的解決辦法是把酒店延期,然后給客戶全額退款,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與客戶糾紛,另一方面減少財務的壓力。對于其他的旅行社而言,可能有地區的酒店是可以免費退訂的,但時間段、時效是不同的,退款因此不能及時到賬,在游客看來,
既然我沒有走行程,沒有消費,為什么旅行社不能及時把錢退出來?
這時候矛盾與糾紛就來了。
特別是在七月份幾輪突發狀況的連環沖擊下,一開始暴雨影響下酒店集團、民宿預訂平臺等還能第一時間跟上OTA的無損退訂步伐,后期疫情大規模蔓延波及越來越多省份,就只有OTA還在第一時間出臺相應的免費退改政策,旅行社、酒店等企業的退改步伐開始慢了下來。
“不是不想處理,而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畢竟那時候景區、航司、酒店等很多環節的相關政策都還沒出來,我們也只能先等,消費者不管那么多,潮水般的取消訂單需求一下子涌到后臺,都想無損退訂,當時的情況根本處理不過來”,有旅行社業者這樣反饋到。
來自各家OTA平臺的數據更是顯示,自7月28日起,不管是酒店、旅游景點門票,還是機票、火車票退訂量上漲迅速,高峰時期的小時退訂量是是日常的10倍。
“當下,機票、火車票按照官方規定退,酒店、度假等業務都是去協調的,但是會涉及到很多供應商、地接社,有些損失需要雙方協商,周期比較長,消費者急于退款也只能是先退,然后平臺兜底。其實我們也希望消費者能在退改問題上有一個合理的預期,除了明文規定的機票、火車票,其他產品有產生一定損失的可能,不是所有產品都能無損退。特別是最開始形勢不明朗時,個人建議消費者可以理智點,等等官方通知,再去操作退訂,這樣才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某接近OTA的業內人士對聞旅講到。
在實際退改中最多涉及、金額也最多的就是旅行社業務,旅游從業者王kiki向聞旅解釋到,像包團旅行,很多東西都是提前預定的,如果臨時取消,可能會影響二次銷售。
旅行社承擔的是代辦服務,當旅行社要取消相關預定行程時,需要與鐵路、民航局、產品供應商、地接社等去溝通確認金額,這中間就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具體的退款金額也是以各方的合同和處理意見為主。一般都是等到最終確認下來之后,旅行社收到退款才會退回到消費者手中。
張赟馨則認為,旅游行業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無論是疫情還是災情,或者不可抗力因素,都屬于行業風險,作為業者而言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同時有一定的抗壓能力。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旅游行業所涉及到的復雜鏈條,畢竟游客對于旅企的產業鏈條不是很熟悉。除了OTA、旅行社、酒店、高鐵、游輪等面向消費端的產品,還有客戶端方面的批發商、地接等,這其中也是需要產生交易,有些消費需要提前預交定金等。
有些中間的服務已經提前發生,成本也產生了,因此退款流程會慢一點,游客付款的損失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此外就是疫情常態化下的無損退款是否還合理。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王永剛認為,現在疫情持續將近兩年,以當下的情勢來看短期內也不會消失,從旅游法的角度來看,這已經不再屬于一種典型的不可抗力,或者是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的范疇。
另一方面,疫情常態下,旅游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它也是經濟主體,疫情帶來的沖擊很大,也有很多旅游企業破產或者消失在這場疫情中,這也是對社會經濟的巨大損失。旅游法不僅是保護消費者利益,也是要保護一系列旅游市場的參與者,否則只單方面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企業承擔的損失沒有得到保障,最終企業不存在了,誰又來為消費者服務。
在他看來,現在只要出現災情疫情,旅游平臺第一時間推出“無損退訂”模式不利于旅游行業健康長久發展。旅游平臺之所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一方面是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消費者的心中有好的口碑和信譽度。然而當無損退改頻繁發生時,對于小企業而言則無法承擔經營壓力,才會出現消費端與供應端的扯皮。
之所以會有扯皮的問題,究其根源在于現在社會對于服務的認可度不高,沒有形成對服務付費的習慣,消費者對于旅游服務價值也沒有清晰的認知,畢竟服務看不見摸不著,如何讓消費者清晰的看見服務價值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經過這么久的時間來看,短期內完全消滅新冠病毒好像不太現實,關于德爾塔病毒對于旅游行業的影響,聞旅上周也做過相關的討論投票,多數人選擇了“理解嚴防嚴控,但需要生存,矛盾”。正如張赟馨所言,并不是不干旅游行業,只是多給自己找一條生存的道路。
根據衛健委專家的判斷,此輪疫情或將經歷“兩到三個潛伏期能基本得到控制”,一個潛伏期是14天,三個潛伏期就是42天,再加上秋冬是病毒的高發期,預計今年后半年的旅游業會非常艱難。
金女士和王kiki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目前基本上暑期、十一旅游應該都沒什么太大希望了,秋冬對于中國目的地來說,可玩的相對來說少了很多,對于今年的旅游說實話讓他們覺得有點悲觀。
尤其這次疫情跟旅游團有關系,那就更讓人覺得不能隨便出去旅游了,對行業來講是一個不小的創傷。此外,金女士還談到,對于旅游行業而言,目前是投入越多,賠錢的幾率會更多,所以旅游同業們都很謹慎,未來希望國家能夠給予出境旅行社更多的政策與支持。
對于做高端定制的王智源而言,其實這次疫情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業務以西北游為主,本來服務周期就比較短,如果從8月開始按下暫停鍵,可想而知這一年的情況。但是對于自身來講,也是一個提升的機會。首先學會適應這種短期波段的疫情影響,去做一些產品迭代和銷售等;其次總結7月份的工作,吸取經驗打磨產品,為重啟做準備;最后去做秋季、冬季以及跨年的產品,為全年做細分化的產品準備,期待9月份疫情能得到控制,旅游行業能夠慢慢復蘇。
“從個人方面來看,對于下半年還是保持樂觀的心態。因為從第一波疫情影響到現在,很多境外高定社業務暫停,他們把很多業務口轉向了國內,給國內高定社的地接服務以及產品以及認知帶來了很多新的內容。正好可以在疫情時間更好地去消化,不斷地去實踐,去提升服務。”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得到控制,8月5日,文旅部發布《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強跨省游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8月5日起,結合疫情防控中高風險地區管理措施,調整跨省旅游經營活動管理政策,實施聯動管理。對出現中高風險地區的省(區、市),立即暫停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該省(區、市)跨省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省(區、市)內無中高風險地區后,可恢復旅行社及在線旅游企業經營該省(區、市)跨省團隊旅游及“機票+酒店”業務。
這也意味著,有疫情的中高風險暫停跨省旅游,沒有疫情的低風險地區不受影響。由此來看,政府部門也在不斷摸索完善疫情相關服務的保障措施,在防疫措施到位的情況下,為旅游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持,摒棄以往“一刀切”模式。
作為旅游企業,也要學會適應疫情常態化,適時的調整思路和方向。王永剛分析稱,旅游企業是以服務為主的,還是要讓用戶看到服務的價值。以差旅服務商為例,尤其是有國際化背景的旅游服務企業(這里指對公企業),他們在中國推行“凈價+服務費”模式,比如火車票、機票、酒店價格是多少,底價是多少,服務費是多少,消費者看到的不是一個套餐的價格,而是很明確地拆分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一是能夠體現出服務的價值,二是退款、取消的環節也可以說清楚。
對此,他還建議旅游企業一是參考“凈價+服務費”模式,在報價結構上進行明確的區分,哪些是供應商(指旅游企業旅行社的供應商)、航司酒店的費用,哪些是要收取的退訂費用,哪些是要收取的服務費(比如預定、溝通、營銷等),可以約定一個比例,在部分產品上做嘗試,對服務價值做提升;二是參考航空的延誤險,尤其是現在疫情常態化,旅行社在同消費者簽訂一系列協議時,可附加一些類似的取消險,一旦發生意外能以取消險的形式來操作。不過這需要旅行社和相應的保險機構來合作,對產品進行設計,以第三方介入的形式來保障各方利益。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