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五環外OUTSIDE,作者?| 張真真,編輯 | 車卯卯
中產階級的下跌危機?
來自上海的李燃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去年沒上車。
去年8月,李燃瞄準了上海金橋板塊的一套80平米的學區房總價550萬。她左顧右盼遲遲下不了決心,結果不到半年漲了100萬 。今年4月,眼看再漲下去這輩子都買不起,李燃只能火急火燎以658萬的價格把那套房子買了下來。雖然娃都還沒出生, 不過看著隔壁的靜安板塊半年能漲三四百萬,她確實等不下去了。
作為一名從小鎮走出來的上海新中產,李燃搶房子是源自于通過教育傳承階層的焦慮。為了將財富和社會階層傳承給下一代,?最的有效途徑就是: 給他更好的裝備(學區房), 和更好的彈藥(補習)。很長一段時間,這套規則都行之有效地運行著。
然而2021年一切全變了。
今年4月, 政府發動第一波攻勢, 學區新政橫空出世——買了學區房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入學。3個月后, ?第二波攻勢強勢來襲, 雙減政策下發,校外補習被團滅,中考改革普職率將達到50%。
裝備沒了,彈藥也不準上了。北京媽媽瑟瑟發抖,上海媽媽人人自危。
兩撥強攻之下, 這場恐怖的教育軍備競賽看似被強行終止,實際上中產更焦慮了——萬一孩子考不上大學,那不豈不是要去搬磚?
20年前的一場教育大分流, 讓許多像李燃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改變命運,實現階層逆襲,成為一線城市中產。?這場分流的巨大影響力讓所有家長因教育而焦慮,關切教育政策的每次變動。
但是,中國教育背后的指揮棒,從來不是教育部和高校,而是身居廟堂的產業政策,是產業機遇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20年后的今天,轟轟烈烈的第二次教育大分流伴隨著新的產業機遇,已呼嘯而至。
今年年初,一則騰訊35歲員工準備退休的帖子刷了屏。35歲就退休是因為他有三張底牌,1000萬的股票+1000萬的房產+300萬的現金,相對于大部分打工人月薪不足6000的現狀,這位仁兄已經秒殺了99%的同齡人,成功實現逆襲。
過去20年最強打工人:騰訊工程師
這不是個例,2020年,騰訊人均年薪達到81萬元,十年的程序員,絕對能取得比平均80萬高的年薪。此外深圳房價過去20年漲幅20倍,騰訊股價也在過去16年漲了700多倍。
因此,過去20年早早加入騰訊的打工人,事實上享受了三重杠桿:工資增值杠桿+股票增值杠桿+房地產增值杠桿。堪稱宇宙最強打工人。
深圳的房價起到了財富放大器的作用
所以,才有了騰訊員工打拼10年就相當于別人打拼30年,甚至一輩子。但這種逆襲樣本實際上已越來越難,甚至趨于消失。
這背后有一條逐年水漲船高的隱形門檻,就是高考篩選:過去20年,越來越多的人能上大學,但考上名校的比例卻越來越低。
為了普及高等教育,中國大學擴招持續了20年,錄取率到了2018年的81.13%,整整翻了2.4倍,但是代表名校標準的985院校,常年錄取率卻不到5%。
分母變大了,分子卻變動很小。
按照這位騰訊打工人口述,他進入騰訊應該是在2010年左右。2009年湖南女孩孫玲也參加了高考,她高考成績為399分,沒有達到當年湖南二本線,告別大學的孫玲南下深圳在電池廠上班,每天上12個小時的夜班,住月租400的郊區合租房,一年攢不下1萬塊錢。
學歷金字塔,也是收入金字塔
高考是熔爐,結果一直慘烈。過去20年,名校是獲得高薪職業的第一個敲門磚。成功了就可以去當騰訊碼農,35歲退休,身價千萬。失敗了基本上就失去了跨越階層的可能,進工廠當流水線工人。
這種被時代拋棄的焦慮感并不是少數人專有。2018年,中國高考人數920萬,全國一本錄取人數是114萬人(6%),全國211高校錄取人數約46萬人(2.4%)。上不了名校,剩下800多萬人都會面臨一個就業恐慌,出路在哪?
考不上名校,基本上意味著跟高收入告別。中國最賺錢的三個行業,IT、金融、房地產 平均月薪過萬,16年前只有750人的百度上市,一夜之間造就了7個億萬富翁、51個千萬富翁和240多個百萬富翁, 但事實上,2020年上半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剛超過2萬元。
“財富=讀名校=選高薪行業”,打工人和工人中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收入差距鴻溝,同時這個鴻溝缺乏有效的中間收入的就業緩沖帶。
這背后有深層次的產業邏輯支撐: 先是在傳統制造業,中國有嚴重的后發劣勢,在三來一補,或者蘋果模式年代,其實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了兩個角色:勞動的組織者和大規模勞動的實施者。
大學生,或者更高水平的211、985畢業生就可以成為組織勞動的人,上不了大學,就變成技術含量較低(三和大神也可以勝任)的流水線工人。
這種代工模式下,高積累的技術工人是缺位的,事實上本身也不需要,比如一個高價的照相機,組裝在中國,但最高昂貴研磨鏡頭在德國。
同時作為過去二十年最大的風口,任何選擇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大學畢業生,都享受了比當工人更高的行業紅利,產品經理年薪百萬,外賣小哥月薪過萬。
教育的這場大分流,分成了高收入的打工人(互聯網,金融等)和低收入的制造業工人兩個二元分化的群體, 最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收入金字塔。
留在塔尖上的小鎮做題家們為了下一代階層不滑落,開始瘋狂內卷,拉開了恐怖的教育軍備競賽。
直到2021年這個拐點降臨. 教育的第二次大分流已經正式開啟。畢業進大廠,不如進工廠,是不是會真的上演?
2019年,自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印度軍工業狠狠抽了自己一個大嘴巴,花費1.71億美元的“海洋帝王號”潛艇在焊接過程中被一名電焊工給點著了。失誤導致了潛艇失火,最后只能延遲一個月服役。
看來印度造航母不行,不僅是因為芯片不行,焊接工人不行也白搭。
建造一艘航母約需要2400名頂級焊工,焊工聽起來很low,但事實上作為組裝工藝之一,對產品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現在全世界大型結構,火箭也好、航母也好,絕大多數都還是人工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就是一位國寶級焊工, 被西方評價至少替中國省下500億經費。
雖說這方面中國比印度強,但我們也同樣面臨困境。
過去二十年, 碼農、土木工程師、金融民工的數量大規模增長, 這種工程師紅利再搭配上中國的人口紅利,成就了互聯網、大基建和金融業的繁榮發展,是信息流,物流,人流和資金流的快速融合與高效轉動打造了中國直接彎道超車歐美的成就。
但這種工程師紅利正在衰退。
20年前,只要搭上風口,打工人也可以逆天改命,一朝上市天下我有。而如今, 搶菜農生意,鼓勵卷狗文化,陪酒風氣盛行。很多大學生萬里挑一進入大廠,加入了最精英的團隊,成為令人羨慕的工程師,最后可能就設計了一個表情包。
互聯網吸收了這個時代最優秀的人才,卻妄圖安排這些人才都變成為大廠賣命的打工人。
與此同時, 國家的優先戰略已經在悄悄發生轉變。
一方面, 隨著人力,土地等各方成本大幅提升, 低端代工黃金時期正在成為過去。另一方面, 國家安全與自主性對精密制造能力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必須慢慢摒棄過去的輸入精密零件,中國負責外圍零件組裝代工出售的模式。
產業結構升級的背后,是對大量高素質制造業人才的需求。
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近3000萬,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著許多“卡脖子”的問題,高端研究、科技成果轉化、轉化成果行業應用、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性人才嚴重缺乏。
新時代的就業風口
比如,我們經常講的集成電路、大飛機. 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等中高端制造業, 每年從歐美的進口額都在1000億以上。
再比如,我們自主設計的殲-10飛機,主起落架主承力結構的整個金屬部件卻需要委托國外制造。但造完之后,起落架的收放出現問題,有5毫米的誤差,只好重新訂貨制造。僅僅是這一點點的誤差,影響了殲-10首飛推遲了八九個月。
國家要產業轉型, 這就需要大量人才在高端制造業里卷,?趕上這次的風口,我們普通人也將迎來一場從工程師紅利,走向工匠紅利的第二次收入大分流。
乍一聽,這個餅又大又圓, ?但想讓大學生, 職高生進工廠, 根源上還是要解決2個問題: 高收入, ?高社會地位。
上海券商研究員王強最近徹底蔫了,本來在上海已經有車有房有戶口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但他突然發現再努力,也追不上曾經的下鋪兄弟.
王強幾年前畢業于武漢某著名211高校的材料專業, 當時材料專業并不好就業, ?王強選擇了出國攻讀金融碩士,出國兩年學費+生活費, 家里支持了接近200萬,不過王強覺得這錢花得值——轉行如轉運,換了一個賽道,人生也會走上坦途。
畢業一回國,王強立馬就對各大銀行、券商、基金、私募遞上簡歷, 經歷了3考3面后,最終得到了某券商的offer。能進金融行業用錢生錢,誰還要苦哈哈地直接干材料?
直到有天寫研報加班到吐血的王強微信看了下同學群,才知道睡在下鋪的兄弟一畢業就隨便找了一家福建小電池廠。
只不過那家小電池廠叫寧德時代,而兄弟手里持有的股票,早已讓他成為千萬富翁。
寧德時代是新崛起的全球電池龍頭, 短短5年時間市值漲至1萬億,創始人曾毓群身價超過馬云。?寧德的崛起也讓一批學材料、學化學的大國工匠翻了身。公司催生了9位億萬富豪,比谷歌和Facebook的造富能力還要強(8位),千萬、百萬富翁更是不計其數。
戲劇化的個人命運轉折背后是一個被公眾廣泛忽略的事實:?最近5年最強打工人財富制造機不是互聯網金融和地產了, ?而是來自先進制造行業。
在公眾的印象中進工廠還等于當工人,當工人等于沒錢沒地位沒保障。但其實現在的先進制造業早已今非昔比。
進工廠分為兩類, 普工和技工. 普工基本上就是流水線組裝、?擰螺絲、上開關、焊電線、貼圖案等。而技工就需要跟師傅學技術,比如磨機床、磨鏡頭,是長時間進行工藝上(know-how)的積累。技工的收入并不低,很多能過萬,但需要長時期坐冷板凳,需要日復一日踏踏實實的積累。
在不遠的未來,普工會隨著低端代工慢慢離開中國,而國內將要力爭的是中高端產業升級。高端制造背后則是材料、設備、加工工藝等多種高技術門檻的結合。
簡單說,國內需要大量身懷絕技的大國工匠.。這種大國工匠,既可以來自專業高校,也可以來自職業院校。
未來, 制造業和互聯網行業的收入剪刀差會越來越小??苿摪迳鲜袃芍苣陙? 上市企業逾300家,市值已近5萬億,?已經誕生了7家千億級別公司。
但這只是個開始。
隨著收入剪刀差的縮小, ?制造強國德國的各階層收入分布將成為值得我們參考的對象。
在德國, 一個高級技工跟中層管理者收入差不多. 德國世界500強的某公司電焊工,除掉保險和稅收,工資3000多歐元,這在當地就可以過上非常體面的生活。如果租個一百平的房子,大概也只需四五百歐元。
相當于如果你在上海當焊工月入5萬,你當然也舍得花1萬在內環租個兩室一廳。
德國的各工種并沒有斷崖式差距
一位旅德網友曾經發出慨嘆:德國316L不銹鋼管道電焊工,“住的是星級酒店(每天專車接送)/工作服都是洗衣店給洗、熨燙的,現場休息室冰箱內常備水果飲料,平時穿的彪馬和阿迪達斯都是幾十歐的,這個工資足以過上嚴重的小康生活。”
如果中國未來轉型的方向是學習德國, 其實現在就算萬一考不上重點大學當碼農好像也沒有那么可怕。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家長們掐指一算, 就算當航母焊工可以月入5萬,在北上廣還是買不起房子, 這可怎么辦?
上世紀六十年代,毛主席頂著壓力做了個重大戰略決策,進行三線建設。“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
三線建設讓內陸地區興起了一大批工業重鎮,比如川西南小鎮攀枝花一躍成為全國主要的鋼鐵基地。
然而這些基礎重工業城市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沒落。如今中國將會再次掀起一場規模龐大的新三線城市運動,這場新運動會帶來產業的升級,也將會影響一代人未來的工作,生活選擇。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近兩年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
最近安慶人李樂樂在拿到合肥國軒高科的offer后,離開了奔波兩年多的上海。離開原因簡單而無力:在上海沒有生活只是在流浪, 工作壓力大,通勤時間長,為了見客戶,單程坐1個小時地鐵, 內環動輒10萬一平的房價讓人望而卻步,外地女友感情告急。
李樂樂的選擇不是個案。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全國各地的下沉開花, ?一批年輕人選擇離開北上廣回到新三線城市定居。合肥政府統計數據顯示, 2020年僅半年時間合肥新增戶籍人口12.3萬,大部分都是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
相比之下,新三線城市對這些大國工匠們要友好太多。回到合肥后,李樂樂買了車,在公司附近租了房, 通勤時間也驟降到10分鐘左右。
三線城市的制造業高收入
未來汽車日報在一篇報道中詳細敘述了這些回潮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在合肥不少造車新勢力對高級工匠開出了1萬-5萬元的月薪, ?遠超當地平均薪資,即便在上海這也已算是高薪。
不僅是蔚來,其他造車新勢力下沉趨勢也很明顯, 比如小鵬汽車在廣東肇慶新建了工廠,回頭立馬又選定了武漢;理想汽車收購位于常州的工廠;威馬的產業園在湖北黃岡和浙江溫州。
中國不可能讓數量龐大的大國工匠人均北上廣深學區房,所以學習德國的產業小鎮模式或者美國的科研大學城,將成為一個重要的選擇。
目前中國中高端產業和工作機會仍集中在3+7個城市里:也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武漢,蘇州,杭州,南京,重慶,天津。這11個城市也是中國城市GDP排行榜的前11位。同時其他城市正在快速趕超,最為典型的就是西安,鄭州,合肥,東莞。
但只有15個城市還遠遠不夠。逃離一線, 擁抱新三線將會成為大勢所趨。前有華為因為高房價逃離深圳入駐東莞, 現有新能源汽車集體下沉。這根指揮棒下,未來新三線將會形成一批中型城市群,也會形成新的高端特色產業中心.
對我們每個普通人來說,未來好工作的標準不是坐在五環內還是五環外,名片上印著的是副總裁還是電焊工。而是一份可以持續終身的工作,一份可以支持一個人獨立在城市體面活著的工作。
為什么全社會有這么強的教育焦慮?
因為過去20年, 整個社會在學歷和收入上都形成了一個強金字塔分配模型. 如果當不上塔尖, 作為塔基的社會底層各個方面都會被塔尖吊打, 這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問題, 收入差距懸殊,整個社會有分化的危險。
未來十年, ?收入結構的改造將成為一項重中之重,我們需要從金字塔形向橄欖型進行結構化轉變。
這個過程中, 如果僅僅依靠二次分配, 會造成較高的中間成本,這并不是一個最優選擇, 要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 就需要真正的產業結構的調整, 讓能夠容納大批量中等收入階層的先進制造業崛起, 在首次收入分配階段就加速鞏固橄欖型收入分配社會的塑造。
所謂的收入改革和產業轉型其實是一體兩面. 而教育改革不過是浮在這表面上的風向標而已。
這一場從金字塔到橄欖型社會的巨大變革,既是一場產業轉型之戰,也是一場社會階層重塑的戰役。
前三十年,大量的財富涌向了少數行業和少數幾個大城市。而這次,將會從一線到六線, 從五環內到五環外, 從互聯網到先進制造, 從先富再到共同富裕。
所以永遠是產業決定人才流向和教育選擇,教育反過來可以成為一個風向標, 當一代打工人的超額紅利之門關上時,就是另一代人新風口的開啟。
最終,五環外的活力會和職業教育,高端制造的崛起互相交錯上升,成為下一個十年的動力,一個穩定,認真研究本行業的中國勞動者,會在五環外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