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后,各地陸續行動,對“雙減”工作進行部署。
據悉,北京市作為“雙減”的試點城市之一,從校外培訓和校內教育兩方面做出嚴格規范,目前培訓機構已進入整改、過渡階段。已有學科類培訓機構對學科培訓業務進行減量、關停,部分機構已宣布將向素質教育、教育科技等賽道轉型。
那么,政策之下,各機構將如何尋求轉型?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在新京報的采訪中介紹可以實行“混合業態”發展模式。
他介紹,學科類培訓機構業務轉型首先是性質層面的轉型。這包括兩部分,一是從事學科培訓的機構都要轉為非營利性質;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可以轉為非營利性質,也可以轉為微利的營利性企業,但總之要體現出公益性質;二是從定位上,要轉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在校內教育之外另行構建一個校外教育體系。
然后是業務形態和內容層面的轉型。此前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培訓為主要業務的機構,可以選擇在領域內部進行轉型,就是仍以面向K12階段用戶為主,可以做平時的學科教育,周末和假期的素質教育,實行“混合業態”發展模式。
此外,也可以選擇領域外的轉型,例如轉型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素質教育、資源與科技服務等方面。
總之,在現階段前景不十分明朗的情況下,混合業態應該是較為安全的發展模式和空間,讓校外培訓機構的轉型實現一個平穩的過渡。
劉林肯定了教育培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技術創新。他說,“教育培訓行業這幾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技術創新,特別是AI+教育的發展,這一點必須對很多機構進行肯定。”
您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ID:ctoutiao),給您更多好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