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國際競爭中,高科技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核心力量,從我國企業近兩年頻繁被 “卡脖子”的遭遇就能看出,只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真正掌握產業話語權。
提到高科技,多數人可能首先會想到手機、電腦,尤其是其中的芯片,而作為人們和芯片接觸“窗口”的顯示屏幕,其科技含量就往往容易被忽視,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也更容易被低估。
就拿手機來說,今年7月,iPhone12系列的銷量已經突破了1億臺,而其全系列屏幕皆來自韓國的三星和LG。
在電視領域,LG和三星依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LG基本包辦了全球所有的OLED電視面板生產。目前,OLED電視的市場占比已經突破了10%,今年上半年的出貨量也達到了247萬臺。
在高端電子產品領域,全球有相當大一部分收入都流進了這兩家韓國廠商的口袋,構筑起了顯示產業在韓國GDP中超過3.4%的占比。去年11月,在韓國出口額受疫情沖擊連續6個月負增長的情況下,正是顯示設備等產業出口的強勁增長,帶動了韓國總出口額實現反彈,同比增長4%。
更關鍵的是,LG和三星也借由供應屏幕獲得了在手機、電視等領域中舉足輕重的話語權。
僅僅在10多年前,這個地位還是由日本廠商在占據。
?
日本在全球科技產業鏈條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索尼、松下、東芝等品牌已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的各個縫隙,但唯獨在顯示行業,除了索尼這根獨苗外,東芝、松下已經基本舉手投降,僅剩夏普和JDI在想盡辦法苦苦支撐。
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顯示行業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他們甚至在LCD還未完全統治市場時就開始思索LCD繼任者的問題。技術實力出眾的索尼在那時就已經將目光對準了OLED,夏普、松下等企業又都有著各自對未來的布局。
此外,就連相機大廠佳能都來橫插一腳,在2004年與東芝成立合資公司,聯合開發SED電視,并準備在三年后的2007年發售。
同樣在2007年,索尼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OLED電視,未來看起來一片光明。
但崩潰,也由此開始。
就在佳能和東芝鉚足勁開發SED的這幾年中,LCD面板的價格開始急速下降,使得LCD電視廠商敢于大打價格戰。而尚未進入量產階段的SED電視無法降低成本,再加上佳能又陷入了SED相關的專利糾紛,使得東芝打了退堂鼓,在2007年初賣掉了合資公司的股份。
后來的故事想必也不用多說,光是看看現在有多少人還知道SED就能明白了。
索尼雖然在OLED領域起步最早,但在2007年,這項技術還是過于超前,難以量產。全球首臺OLED電視索尼XEL-1屏幕只有11英寸,并且僅僅售出兩千臺,而購買了的消費者對它也褒貶不一。
最終,索尼沒有等到黑暗后的黎明,于2010年退出了OLED電視市場。
至于抱緊LCD不放的夏普和JDI,則在OLED的快速沖擊之下無所適從,后知后覺不說,技術落地速度又極慢,在研究了OLED技術整整5年之后才有了第一條產品線。
就在日本顯示行業偃旗息鼓之際,同樣來自東亞的韓國則強勢崛起。
?
韓國顯示行業崛起的契機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在這場風暴中,經濟遭到重創的韓國下定決心重塑經濟模式,將重心轉移到技術研發上。
韓國企業發現,當一個行業由盛轉衰時,原本領先的廠商就會收縮生產和研發規模,而如果這時新入局者選擇加大投資力度,等到市場再次繁榮時就更有可能后來居上。這套方法被稱為“逆周期投資”,韓國的半導體產業正是由此崛起,而在顯示行業他們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
三星和LG,這兩大韓國寡頭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到了液晶顯示面板上。
彼時,全球面板行業市場規模正在縮小,特別是在同樣受到金融危機沖擊的日本,各大廠商都在收縮投資。而韓國企業抓住這個契機,逆周期投資,大規模建設生產線,甚至直接在日本建廠并招聘當地工程師,一舉獲得了全球領先的技術。
兩家企業的逆勢而為很快也獲得了回報,到了1999年,三星和LG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占比分別達到了18.8%和16.2%,列居全球前二。
日本顯示行業的沒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空有技術,而無法將技術落地為產品。三星和LG就沒犯這樣的錯誤,他們很快開始生產自己的電視和顯示器,并由此在顯示行業站穩了腳跟。
如果說亞洲金融風暴是韓國液晶產業崛起的契機,那么,十年后來自美國的兩房金融危機就成了韓國OLED起飛的風口。
日本在OLED上雖然發力更早,但他們過于輕視了技術不成熟所帶來的產業風險。索尼XEL-1失敗后又恰逢金融危機,由于顯示行業投資大見效慢,眾多日本企業紛紛在此領域減少投入力度,再一次給了三星和LG崛起的機會。
金融危機之下,三星和LG逆風加注,大力投入到OLED技術的研發上。三星因此一度被日本人嘲諷為“量產OLED屏幕相當于倒立著爬富士山”。但三星仍然堅決推進著OLED的研發,最終實現了量產。
2017年,蘋果的iPhone X采用了三星OLED屏幕,標志著三星顯示技術的正式成熟。而此前蘋果的LCD屏幕供應商,則是來自日本的JDI。如今,三星在手機OLED屏幕市場的占比已經超過了90%,JDI卻早已在煎熬中度日如年。
和三星專注于手機小屏不一樣的是,LG在大屏OLED市場獨步天下,是全球最大的OLED電視面板供應商,就連老牌電視大廠索尼都需要從LG手里提貨。
從日韓企業在顯示領域的沉浮可以看到,日本企業有技術也有遠見,但他們技術落地太慢,并且對新技術的投入不夠堅決,而韓國企業正式克服了這些弱點之后實現后來居上。
近兩年,以Mini LED為代表的新興顯示技術也開始迅速崛起,這一次,抓住機遇的主角換成了中國企業。
?
從CRT到LCD,再到OLED,每一次顯示技術的更迭,都會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競爭格局重塑。但遺憾的是,此前中國企業在顯示領域產業中扮演的都是追趕者和跟隨者的角色。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加大科技投入,產業的科技水準不斷提升,與外國高水平差距逐漸縮小,語音、圖像等人工智能重要領域專利數達到全球領先水平。而在顯示技術領域,11代液晶產線的投產,也標志著中國企業將轉變角色,從追隨者轉身向行業領軍者發起挑戰。
在這一波新興顯示技術浪潮中,Mini LED無疑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代表之一。作為一種基于LCD的升級演化技術,Mini LED具備分區調光、高顯色性、高對比度等特點,而且也不會出現“燒屏”等OLED產品所常見的現象。
同時,Mini LED在全球范圍內仍是處于起步初期的一項技術,國外企業并沒有形成巨大的技術壟斷優勢。對于國內企業來說,Mini LED無疑成了一個搶占發展先機的絕佳突破口。
Mini LED,世界看中國,而中國就看TCL。
早在2017年,TCL就開始了Mini LED技術的研發,并在一年后發布了全球首款Mini LED背光電視。2019年,TCL又率先開始了Mini LED電視的量產。2020年,TCL在全球Mini LED產品市場銷量占比達到了90%。目前,TCL已經完成了第三代Mini LED技術產品的全球量產。
此外,TCL還首創了OD Zero技術( Optical Distance 0 ),是指在Mini LED背光模組中,將背光燈頂部到擴散板下表面之間的距離壓縮為0,從而讓機身外觀更加輕薄。
另外,OD Zero Mini LED也能讓峰值亮度達到3000尼特,帶來更廣的動態范圍、更高的對比度和更豐富的色彩層次。比起OLED,OD Zero Mini LED的成本更低,背光壽命也更長,市場潛力毋庸置疑。
目前,TCL已經有75 X10、TCL 6系列、TCL R63、C12、X12等Mini LED智屏產品,覆蓋從高端旗艦到平價級的多價位產品線,將技術變為現實,大大填補了行業空白,搶占了市場先機。
TCL在Mini LED領域早布局、重投入、抓技術、有產出,這都和當年韓國企業在OLED領域的探索如出一轍。
同時,現在全球經濟正處于一個不明朗的狀態,三星和LG在去年一度退出了LCD市場,TCL在此時加大對Mini LED的投入也頗有“逆周期投資”之風。可以說,TCL已經是Mini LED行業的領軍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它也同樣能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創者。
在研發產品的同時,TCL也積極與各方合作,共同推動國內Mini LED產業的進步。2020年,TCL華星作為第二起草單位,全程參與了《Mini-LED商用顯示屏通用技術規范》的編制過程,這也是國內首個Mini LED商用顯示屏團體標準。
今年7月30日,第二屆全球Mini/Micro LED顯示產業領袖峰會在中國上海舉行,TCL擔任了Mini LED背光專場大會聯合主辦方,同時作為組長單位參與了《Mini LED背光液晶電視技術規范》、《Mini LED背光液晶電視測試方法》亮相標準發布儀式,進一步引領行業發展。
《中國智造2025》規劃的“中國智造”方案指出:“國內制造業只有從技術等核心競爭力入手加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產業鏈資源,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才有利于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演進,進而在全球領域謀取新的競爭格局。”
制造工藝復雜的Mini LED已經成為了中國高端制造業的典型代表,而以TCL華星為代表的國內頭部面板企業,正在大力建設相關面板生產線。相信在TCL的帶領下,我國的Mini LED產品必將走向全球,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張科技含量十足的嶄新名片。
?
2021-12-16 電科技發布了 《羅永浩劃定重返科技界目標:AR/VR/MR,下一站元宇宙?》的文章
2021-11-17 電科技發布了 《愛奇藝2021Q3財報發布:總收入76億元 會員營收43億元》的文章
2021-11-05 電科技發布了 《將3A大作帶入大屏場景,樂播攜手天翼推出云游戲主機》的文章
2020-03-23 電科技獲得了沐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