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響,作者 |李婷婷
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正在把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作為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性的衡量指標,融入投資決策之中。在疫情與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所謂ESG投資儼然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關鍵詞。
各類資管機構發行的ESG產品在今年激增。Wind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僅發行了3只以ESG為名的公募基金,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數目就增長至八只;此外,根據證券日報,今年以來境內商業銀行發行的相關產品規模已近百億元。人才缺口的擴大也側面印證了潮水的方向,上海證券報報道稱,多家外資機構正在大力招聘ESG投資方面的研究人才。
同時,企業家們越來越經常地把ESG掛在嘴邊。六月萬物新生(愛回收)在美上市,頂著的正是“中概股ESG第一股”的名頭。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特助洪榮聰更是在采訪中直言:“ESG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必做題。”
阿里巴巴2021財年年報中,“減碳”“鄉村振興”“促就業”成為關鍵詞,其提到截至2021年3月底,阿里云數據中心購買超2.8億度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30萬噸。騰訊2020年業績報告中則寫道:“可持續性對于本公司的戰略及運營發展至關重要,我們一直將社會責任融入公司的產品及服務中。”其中,近期引發熱議的游戲防沉迷舉措,就是衡量騰訊ESG績效的重要維度。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ESG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以及對其“作秀”的質疑。
就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國內公眾對ESG的認知欠缺,導致ESG理財產品的銷量表現不佳,根據證券日報的走訪調查,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都不建議客戶購買ESG理財產品。
在ESG投資理念更成熟的歐美,爭議也從未停止。今年4月,Scientific Beta發布研究報告稱,沒有確鑿的證據能說明ESG投資策略能產生更好的收益,ESG投資策略也不能提供更明顯的風險保護。北歐研究院金融、技術和可持續發展董事總經理Sony Kapoor直接將ESG投資稱為一種詭計,“最大限度地提高費用并減輕內疚感”。
還有人提起十多年前的清潔技術能源投資泡沫,警醒市場理性審視今天的ESG投資熱潮:
ESG投資熱潮之下需要探討的問題太多了——投資熱是否有足夠的邏輯支撐?
投ESG到底是在投什么?
資本向善、義利并舉,是虛幻的泡沫還是可以追求的目標?
還有投資者們最關心的問題,當下真的是ESG投資的好時機嗎?
要責任,還是要利潤?
對ESG投資的質疑,大多來自這樣一個觀點:如果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投入,是建立在對公司股東利益的傷害之上,那這樣的“社會責任投資”是不是另一種“不負責”。
本質上這是一場關于到底什么是企業責任的辯論。傳統上強調企業是股東所有的,企業的目標就是股東利益最大化;但在“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的理念里,企業應該為受組織決策和行動影響的任何相關者負責,包括企業股東、內部員工、債權人、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或者競爭者等。
這也正是ESG投資的核心理念,基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項指標,將商業原則與社會原則進行融合,找到那些將公共利益、員工等企業利益相關方、股東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企業。
愿景當然很美好,但要落實并不容易。或許有不少人都相信這只是在自欺欺人,貝萊德(BlackRock)前主管Tariq Fancy在《今日美國》中對此表達了擔憂,他擔心投資組合經理利用ESG投資中的“E”,聲稱對環境負責是有利可圖的,但推進環境的真正變化根本不會產生相同的回報。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在2010年寫《市場的邏輯》時,正趕上上一波清潔能源投資熱潮,其在里面的諸多論述放在今天依然適用:“很多人在談論企業社會責任的時候,說教和煽情的成分很多,理性分析很少,這會產生一些誤導。這種誤導可能使我們的商業環境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企業的“社會責任”不被相信,本質上是因為大家默認,社會責任是與企業利益矛盾、與資本的逐利性相悖的。但是,在張維迎的論述中,在一個健全的市場制度下,企業追求利潤和承擔社會責任之間,不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
他認為,在一個接近完美的制度下,賺錢幾乎等同于為社會做貢獻,利潤可以引導資源的有效分配。最簡單的例子是,創造新能源就是靠利潤機制——資源越稀缺,價格越高,企業就越得想辦法開發代替能源。
從這一角度看,當下新能源的投資風口,就是利潤與責任一致性的體現。
當然,張維迎的所有分析都基于一個前提,也就是“健全的市場制度”。
他強調責任只能由可考核性保證,這也恰恰是當下ESG投資最緊要的命題。
基礎設施尚待建設18世紀開始,最初的宗教信仰者的倫理道德投資逐漸過渡到社會責任投資。
2004年,聯合國發布一份名為《Who Cares Wins》(《有心者勝》)的報告,首次提出了ESG的術語。2006年,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發布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推動投資機構將ESG指標納入投資決策。
從責任投資的歷史沿革來看,ESG投資的進步性正在于其將“責任”拆分成了E、S、G三個衡量維度。基于這三個大方向,企業與投資者、分析機構有條件建立起統一的標準,以可量化的指標來為企業的“責任”評分。
具體到國內市場,ESG起步晚但發展迅速,且監管態度明確,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推動企業披露ESG相關信息。根據《2020中國ESG發展白皮書》,全球已有3451家機構加入PRI,國內簽約機構51家,簽約總數比2019年底增加約50%。
但是,國內ESG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許多尚待完善之處。
一方面,自愿披露ESG信息的公司尚屬少數。今年7月,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發布了《社會責任投資的實踐與前景——從邊緣到主流》的報告,《報告》發現當前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情況仍顯不足,2020年占比不到25%。
更重要的是,國內ESG披露和評分標準參差不齊,制約了投資機構跟蹤、對比企業發展情況。
《2020中國ESG發展白皮書》中,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撰文分析了國內企業ESG披露質量,其提到,MSCI、晨星等海外機構在底層數據選擇上重點參考了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數據,而國內大部分ESG數據來源是企業年報、半年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ESG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為主,輔以定量數據的展示,因此存在非機構化的特征。
根據上文提到的《報告》,近十年來,我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翻倍,但經第三方機構審驗的社會責任報告數量并未相應增長。企業ESG信息披露的質量仍有極大的可提升空間。
以ESG投資的寵兒寧德時代為例,其信息披露在國內已經相對成熟,但在其《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利益相關方的責任板塊,也依然可見“鼓勵員工進行學歷提升”、“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等定性描述。
寧德時代《202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總的來看,隨著ESG投資逐漸升溫,市場對ESG的認知加深,企業對ESG信息披露的意識也有了增強,但衡量標準的不統一、量化指標的不足、動態數據的不足還是為ESG投資埋下了一些陷阱。
這都是構建ESG投資基礎設施的關鍵所在。正如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在一個論壇上指出,“國際ESG評級已經開展40多年,數據問題是責任投資的根源問題”。
時機到了嗎?
時機似乎已經到了,疫情讓國內市場對ESG的關注度有了明顯提升,“碳中和”更是讓ESG投資走向爆發點。
明顯的表現是,市場上ESG相關的資管產品越來越多,且不再局限于“廣義ESG”概念,而是在名稱中明確帶有“ESG”字樣。根據《報告》數據,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截至5月初,分別有18、50、21只名稱中帶有“ESG”的產品成功發行。89只產品中,69只為銀行理財產品(其中9只為私募產品),11只為公募基金,其余9只產品分別來自證券公司、私募基金、基金專戶和保險資管。
無論是VC/PE,還是二級市場,對ESG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麥星投資高級合伙人鄔煒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幾年前系統性的有一波電子煙的機會,對我們來說這個行業的需求增長和趨勢都是很清晰的,但是基于我們對ESG的要求,最終還是沒有繼續跟進。”
此外,令人心動之處還在于,直接從二級市場數據來看,ESG產品的收益似乎更高于市場平均。
平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純ESG基金年化收益率達47.07%,環境主題70.02%,公司治理主題47.91%,泛ESG概念56.4%,各主題ESG基金均取得了超越股票型基金市場平均水平42.22%的年化收益。
表面看起來確實紅火,但其實還有許多值得仔細推敲之處。
縱觀目前的ESG主題基金,大部分關注的其實都是“E”,而對“E”的投資又基本都流向了新能源。以年內業績位居同主題榜首的創金合信氣候變化股票A為例,其持倉前五分別為杉杉股份、寧德時代、華友鈷業、容百科技、諾德股份——全是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
創金合信氣候變化股票A持倉
當然,ESG投資對新能源的偏愛, 部分是因為環境方面的數據,相比社會、治理更容易度量。但基于這一點來看ESG主題基金所表現出的高收益,就摻雜著名人效應、風口效應、大盤行情等更多復雜的因素,這也就是為何有批評者認為,ESG基金的高收益可能跟ESG投資理念并沒那么大的關系,也不一定有著可持續性。
光大證券的研報也提到了這一點,其認為2019年以來國內泛ESG指數及基金產品明顯擴容,主要受益于新能源、光伏、低碳相關主題型基金的發行熱度,真正將ESG投資理念運用到選公司層面的產品相對較少。
此外,ESG概念的普及在國內還具有局限性,業內人聲鼎沸,但大眾對ESG缺乏認知。在散戶化特征明顯的A股,個人投資者對ESG認知的不足將制約ESG投資的發展。
ESG投資環境的成熟還有待時日,但潮水的方向是明確的。
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國內監管機構給予了ESG投資充分的支持,ESG投資有利可圖,就能進一步倒閉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在教育、文娛、消費行業都動蕩不安人心惶惶的當下,ESG投資至少是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
更高屋建瓴一點來看,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不斷發生著碰撞、反思、修正,最核心的規則正是追求環境、社會、經濟的一致性。資本向善、義利并舉,這些詞匯也并不空泛,無論是為了在不確定中明哲保身、還是為了在風口下追求利潤,至少我們能看到愿意扛起“責任”的企業家與投資者更多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