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躍幕,作者 | 龐宏波
復牌高開。
昨天,恒騰網絡發布公告,控股中國恒大與騰訊全資持有的附屬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騰訊方面按每股3.20港元價格收購恒騰網絡7%股份,總代價20.68億港元;另一個獨立第三方買方以每股3.20港元價格收購恒騰網絡4%股份,交易代價11.82億港元。兩筆交易總交易代價32.5億港元。
停牌前,恒騰網絡報3.42港元/股,總市值315.82億港元。復牌后,恒騰網絡股價大漲。截止中午12點,恒騰網絡報4.52港元/股,上漲32.16%,總市值為417.41港元。
資本市場如此看好實際上略顯意外,盡管恒騰網絡一直以中國版Netflix為奮斗目標,但是在目前國內的流媒體平臺競爭格局中,理想和現實之間實際上有著巨大的差距。盡管南瓜電影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飛速發展,但想要徹底突圍實際上還有著很長一段距離。
無論是版權投入還是自制內容的能力,再或者這一年充分借助的用戶紅利,實際上都不足以在中國現階段的數字內容市場出現一個“Netflix模式”的流媒體平臺。但是資本如此看好此次股權轉讓,很大程度上在于恒大“倒手”到了文娛布局更為立體的騰訊手中,這對于恒騰網絡下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現實的“資本助力”。
恒大的賣更多是源于自身原因,45天拋售19%的股份讓其套現了將近77億港元。而騰訊的“增”實際上略顯意外,無論是出于哪一個角度的原因,增持恒騰網絡都絕非剛需。
布局的戰略意義大于實際力挺。
實際上,恒騰網絡最開始就是由中國恒大和騰訊共同發起設立的。2015年,恒騰網絡借殼上市,起初是希望聚焦互聯網社區服務業務,打造一個社區O2O服務平臺。2020年,恒騰網絡宣布以72億港元的對價,收購了儒意影業及南瓜電影。
南瓜電影在收購前,實際上是一個并不算主流的流媒體平臺,被收購后,圍繞著南瓜電影去勾勒流媒體夢成為了中心思想。
不過在此之前,恒大就有一次股權轉讓。6月20日,中國恒大剛剛將7.39億股恒騰網絡股份轉給了柯利明,轉讓價格為每股6港元,對應總價為44.33億港元。通過此次收購,柯利明持股量增至18.93億股,占總股本的20.49%。
而此次騰訊全資持有的附屬公司增持之后,重回第二股東。那么對于騰訊來說,恒騰網絡的價值意義究竟在哪呢?
相比較恒大的“跨界”,騰訊對于文娛領域的布局相對來說更為直接有效。尤其是在經過疫情之后,經過成長的南瓜電影從數據上來看絕對算得上是流媒體平臺的“潛力股”。既然此前就早早入場布局,騰訊自然不希望這個平臺在成長期的時候自己股權被過分稀釋。
南瓜電影被收購后,被資本包裝成一個“正規化”的流媒體平臺,這就會讓原先的版權問題和資質問題暴露。此前,由于不少影視資源因版權下架的“關鍵期”,恒騰網絡在4月份發布公告,官宣和騰訊視頻達成深度合作,獲得了獨家版權的授權,這是騰訊視頻首次對外開發版權。
實際上,這個時候就能夠看出騰訊對于南瓜電影絕不僅僅是“財務投資”,是希望通過一定的有效扶持讓這一平臺有所成長。
除此之外,騰訊此前也推出了一款免費無廣告看片APP,名為“片多多”,主打下沉市場。在自身影視內容現有“平臺閉環”的基礎之上,開辟新的“流量戰場”實際上完全是一種“戰略防御”。
畢竟在疫情之后,線上消費的崛起是一個必然。雖然目前國內長短視頻平臺的競爭格局已經非常牢固,但是在反壟斷等諸多“客觀原因”下想法設法扶持新的流量平臺也是一種方式。
資金回籠,讓其直接收益。
相比較騰訊“增持”,恒大拋售股權一點也不讓人意外。6月份時,恒大和儒意影業的創始人柯利明就又一次股權轉讓,而8月1日又和騰訊進行了一次股權轉讓。
兩次股權轉讓,讓中國恒大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拋售了19%的股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完成恒大回籠資金的“直接目的”。
對于地產商來說,如今降負債的壓力依然巨大。在6月底,恒大集團就宣布截至目前有息負債降至約5700多億元,與去年最高點時8700多億元相比,已經大幅下降了3000億元左右,凈負債率已降至100%以下。
在“大環境”因素的影響下,許家印還明確給出了未來三年的降檔轉綠計劃:2021年6月30日將凈負債率降至100%以下,2021年12月31日現金短債比達到1以上,2022年12月31日將資產負債率降至70%以下。
所以,拋售恒騰網絡的股份及時回籠資金,雖然作用有限,但總歸能夠起到積極作用。而且恒大兩次股權轉讓,絕大多數都是“內部消化”,而且并不影響恒大第一大股東的身份。
從根本上來說,文娛賽道對于恒大來說并不是其基本剛需。雖然此前恒大也布局了恒大影視等文娛資產,但一直以來都沒能在這一賽道上獲得聲量。此前入局文娛賽道的萬達和融創,作為跨界資本想要獲得足夠的參與感也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但目前,擺在地產商面前的并不是“詩與遠方”的理想命題,而是如何解決自身資金問題。
相比較直接布局影視公司,恒大手里所持有的恒騰網絡是一張通向“未來的門票”。盡管南瓜電影能否成長為國內主流的長視頻平臺不得而知,但基于“中國版Netflix”的理想藍圖,如今在資本市場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優待。
在這個上升期階段,恒大在不影響大的結構下拋售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優選。
盡管恒騰網絡資本看漲,但南瓜電影前路依舊困難重重。
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恒騰網絡兩大股東的確為南瓜電影匹配了讓人羨慕的營銷資源。南瓜電影APP截止今年的5月底,累計注冊會員5527.44萬人,累計付費訂閱用戶2014.69萬人。相較收購前的數據,南瓜電影注冊會員大增86%,付費訂閱用戶增長近4倍。
用戶基數,是中國文娛資產的命脈。沒有絕對的用戶基礎做支撐,想要躋身互聯網文娛賽道是毫無可能的。而南瓜電影在密集推廣下,能夠達到兩千萬級別的付費訂閱用戶規模,起碼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張能夠進入主流討論范圍的“門票”。
而恒騰網絡為了持續向資本市場講故事,一是通過恒大和騰訊兩大股東背書增強信心,二是通過“中國版Netflix”加油打氣。但是中國互聯網文娛賽道,作為后來者入場的確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
首先,南瓜電影盡管用戶基數達到了5000萬,付費訂閱用戶達到了2000萬,但是和頭部的長短視頻平臺都有著極大的差距。雖然短時間內用戶數量幾何式激增,但幾乎所有人都能看到南瓜電影在過去被收購的這段時間里為了用戶拉新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而經過了流量暴增的初級階段,想要讓用戶持續上漲的“平臺期”就極其考驗平臺能力,但這似乎很難是南瓜電影現階段能夠匹配的能力。
其次,在內容能力上南瓜電影的“理想外衣”就過于豐滿。雖然南瓜電影自稱“中國版Netflix”,但是Netflix今年全年內容支出將會達到120億美元。而之所以能夠支撐Netflix如此夸張甚至恐怖的內容支出,并不是Netflix兩億級別的訂閱用戶,而是海外用戶是其北美本土用戶的2倍。
其全球策略的盛行,是真正讓其稱霸的關鍵。一是全球策略,讓Netflix不局限在北美本土市場。這讓Netflix敢于在Disney+、HBO MAX甚至亞馬遜、Apple TV+等低價且有獨家版權的競爭新格局中拒絕內卷。二是,全球內容制作可以打開更大的內容窗口讓全球用戶共享,在亞洲地區無論是韓國還是印度,其帶有明顯地域性的內容并不是自建內容壁壘,而是提供更多元視角的優質內容讓全球用戶共享。
那么反觀國內,首先120億美元的原創內容制作投入是不可想像的,其次國內的流媒體平臺是通過引進海外版權資源進行“內銷”,而無法構建全球市場策略來進行“外供”,這是發展階段的問題。
那么,即便是當下優愛騰每年200-300億人民幣內容投入都讓長視頻平臺叫苦連連,這還是建立在單平臺億級用戶的基礎之上和長達多年連續虧損且看不到盈利希望的基礎之上。所以,南瓜電影以“中國版Netflix”為目標,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不現實的口號。
恒騰網絡管理層曾在公司2020年業績會上談及了未來三年南瓜電影在內容制作和購買上的規劃。管理層當時表示,三年之內在電視劇層面的購買+自制有500部劇,電影總量60部。具體來看,2021年預計電視劇的制作和購買總量大概在1000集,電影在10-15部,2022年預計制作購買電視劇1500集,電影20部,2023年度制作和購買2500集,電影25部。
這樣的內容吞吐量,遠遠無法幫助南瓜電影進入到高速“巡航增長”階段。但是,畢竟疫情之后互聯網文娛消費的前景被無限看好,畢竟恒大和騰訊兩大股東因為自身原因為南瓜電影“操心出力”,這讓資本始終相信這是段美麗的故事。
但寵歸寵,“富養互聯網平臺”的故事在中國互聯網文娛產業還算少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