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市值榜,作者|田宇,編輯|趙元
在資本瘋狂加持后,社區團購的問題開始顯現。
在今年7月,早期的社區團購參與者同程生活、食享會先后倒下。前者因經營不善,公司決定申請破產,后者被傳出總部人去樓空、員工工資被拖欠等消息。
去年則是另一番景象。
疫情期間,食享會覆蓋武漢2000多個小區,單量也成倍增長。在更早的2018年,食享會稱已布局了長三角為主、覆蓋全國的50多個城市,擁有團長近2萬人。在拿到騰訊投資的2019年10月,當時食享會宣布80%的覆蓋城市已經持續保持了盈利。
而同程生活作為起步最早的社區團購企業之一,先后融資8輪、估值10億美元,從眾多小平臺中拼殺出來,一度基本盤穩固,CEO何鵬宇曾在公開信所說,僅用了一年半左右,“同程生活已實現前端履約打平,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從資本追捧到洗牌倒閉,只隔短短幾年時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2020年,除了在線教育,你很難找到一個行業像社區團購這么火熱。
憑借價格平民、方便快捷搶占消費者心智,社區團購的市場呈現倍數增長之勢。巨頭們在社區團購這件事上,仗打得異常激烈。美團將美團優選作為一級戰略項目,拼多多All In多多買菜,滴滴推出橙心優選,阿里、騰訊、快手也都在參戰。
這么多巨頭擠在一起搶地盤的情形,還是上一次的共享單車大戰。社區團購太火了,以至于好像你沒聽過這詞,就會被時代拋棄了一樣。
有統計顯示,2020年社區團領域公開融資事件60余起,融資金額高達559億元,社區團購公司估值也水漲船高。
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但關鍵問題是,社區團購是一個風口嗎?
什么是風口效應?通俗來講就是市場對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有極大極迫切的需求,只要有商家提供,消費者就能買爆。
我們先看看社區團購的幾個賣點:熟人經濟、方便快捷、低價優勢和低履約成本。
團長是社區團購模式中很重要的環節人物。一般的團長都是由社區內部的業主或者便利店店主擔任,與社區民眾的熟識度、信任度相對較高,社區居民通過團長與商品鏈接,與傳統電商相比,更加多了一份真誠和信任。
這本質是熟人經濟。
可熟人經濟有個逃不過的“薛定諤之問”,即如果一個人和你的交往中50%以上是他向你賣東西,這個人還算熟人?我們能成為熟人、朋友,不恰恰是因為經濟糾葛少么?既然人們早就屏蔽了朋友圈里的微商,見到微信群里帶貨的就不勝其煩,那么沒理由懷疑團長早晚也會走到這一步。
然后說方便快捷,就是省去了去超市、菜市場的一公里路。
和之前的互聯網大戰相比,這輪社區團購大戰的戰場主要在三四線以下城市甚至在鄉鎮,這部分人群生活壓力小,有著比一二線城市人群更多的時間可以消耗。一旦疫情過去,他們又會把菜市場當做社交場所。
最后是價格優勢,所謂“一分錢買菜”。在支持者看來,這種模式節省了履約成本。首先他們不用像超市、菜場一樣支付優質地段的租金,其次因為實行第一天APP上下單,根據訂單進貨,第二天領取的預訂制,減少了損耗。
租金確實省了,但團長多了。超市確實地租貴,但超市不僅賣菜,賣菜只是引流作用,追求的是整體坪效。菜市場的攤位費并沒有那么高。
歸結起來,就一句話,社區團購還不夠能打。
沒有好風口,我精耕細作,會不會成功?
生鮮新零售精耕細作幾年了,一個真正的巨頭也沒跑出來。歸根究底,生鮮零售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
這源于生鮮產業在產品、流通、生產環節的特殊性。
首先是損耗問題,果蔬從采摘到食用,普遍常溫保質期在一周左右,蘋果、土豆這種略長,青菜、葡萄則更短。除了可見的變質之外,水分、營養的流失發生的更早。肉禽、水產更不用提,很多只能現殺現銷,或者直接活體出售。
保質期短在零售端制造了一個“反規模效應”,商家規模越大,一旦兩三天內賣不出去,損失越大。歐美國家沒有煎炒的飲食習慣,又有罐頭傳統,這個問題并不嚴重。中國老百姓買菜都講究新鮮,一兩天就買一趟,一次買一兩頓,商家每天都有不能出清的風險。
損耗不僅發生在零售端,而且發生在整個流通環節。
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層級眾多、技術落后、運營不規范。從產戶到零售終端,需要經過農產品經紀人、產地批發商、一二級中間商、銷地一二級批發商(批發市場)等多級節點。節點與節點之間冷藏流通率只有30%,并且一直未能形成專業的管理和規范。這就導致損耗率高居不下,果蔬腐損率高達15%,水產10%,肉禽8%。
鏈條長,損耗高,價格便層層加碼,留給零售的利潤少,更加難以做大。
流通環節的弊病,根源又在生產上。
種植/養殖受氣候、土地等自然條件影響大,地域與地域之間產量不平衡,季節與季節之間也不平衡。
以蔬菜為例,從氣候上,我國蔬菜種植分為東北溫帶區、黃淮海與環渤海暖溫區、西北溫帶干旱及青藏高寒區、長江流域亞熱帶多雨區、華南熱帶多雨區五個區域。要供應全國14億老百姓一年四季的菜籃子,區域、省市之間的調配不可避免。
從生產過程看,生鮮種植/養殖和口糧種植不同,更和制造業不同,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進而導致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無論是傳統地植,還是大棚等設施生產,依然是一個個家庭戶為主。零售分散,生產也分散,分銷制將兩端連接在一起,實現全國、區域、省、市之間的調配流通,看似落后,也是市場使然。
這些所有的特性,反應在零售端上,就是銷售和消費模式的根深蒂固。與早已被電商制霸的百貨零售相比,我國生鮮零售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農貿市場里的小攤販和社區夫妻店,2017年,它們占據市場份額的57.1%,超市占38.5%,電商不足5%。任你風起云涌,我只“從前慢”。
對消費者個人來說,買菜是件太日常的小事。在人口結構、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習慣很難改變。只有將供應鏈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到可以給消費者讓利的程度,需求端才有扭轉的機會。
有兩個路線,一是通過產地直采、自建物流網絡來減少流通環節,另一個是通過冷庫、冷藏車、溫控設備的廣泛應用,減低損耗。然而,供應鏈改革,從來是重資產、長周期的投入,也就是說,要承受長時間的虧損和現金凈流出。
即便沒有巨頭的低價競爭,這里也不是中小玩家的游戲。
巨頭們太需要新的風口了。
互聯網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規模、流量大,不僅成本低、利潤高,在流量的基礎上,還能玩更多的花樣,賺更大的錢。
以阿里巴巴為例,最早只是淘寶賣賣貨收收服務費,用戶多了就搭建起了支付平臺,支付寶用戶多了,就能搞起金融。然而不管怎樣芝麻開花節節升高,根始終在零售這兒。零售,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蓄水池。
蓄水池再大,也有滿的一天。
2010年以前,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從2004年13.3%一直到2010年18.3%,從此之后開始下降,到2009年只有8%。2015年國家統計局開始公布網絡零售數據,當年增長率33.3%,到2009年只有16.5%。
2009年以前,阿里巴巴GMV每年翻倍增長,2009年增長率108.38%,此后持續下降,到2019年只有18.82%。這個數據和全國網絡零售增長率接近,零售行業已經進入穩定期。
然而商業競爭沒有永遠的穩定,隨時都會有挑戰者和顛覆者出現,拼多多、頭條系的崛起就是明證。
其他平臺也一樣,美團的外賣、騰訊的游戲和社交、和阿里競爭多年的京東?,F有成熟的互聯網業態,都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了存量時代。
2016年10月,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表示十年以后,純電商會很艱難,線下零售也會很艱難,所以新零售實際上要把線上線下物流整合一起思考,以后的零售不是思考學會怎么賣東西,而是學會怎么服務好你的客戶。
技術賦能,線上線下融合,從業態上解釋了新零售。然而技術賦能改善的是成本效率,帶來的增長有限。線上投資線下,整個蛋糕并沒有做大,因為全社會零售總額增長在下降。這些都沒有觸到新零售的本質。
新零售,一言以蔽之,尋找新的增長點。放眼望去,剩下的增量市場只有兩個,一個是下沉市場,四五線城市、十八線小縣城、農村;另一個,就是生鮮市場。
有了移動互聯網和物流網絡打底,下沉市場發展很順利,幾乎就是把幾年前的打法和擴張過程重復了一遍。然而越容易的市場競爭越激烈,利潤越低,拼多多的半路殺出更讓人措手不及。而生鮮市場難度系數固然高,一旦取得優勢地位,護城河也很高。
因此,早在社區團購爆發之前,生鮮市場就已硝煙彌漫。
2015年京東入股永輝超市,2016年,每日優鮮APP上線,2017年,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成立,2021年,拼多多、快手將直播間開到了田間地頭。前置倉、店倉一體、生鮮電商、農產品直播帶貨、網紅菜市場,再加上社區團購,在賣菜這門生意上,簡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這所有的模式里,社區團購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嗎?事實上,2018年興盛優選、同程生活、十薈團就開始摸索社區團購,當時巨頭們根本沒看上。直到2020年疫情爆發,人們出行被限制,才讓這個模式有了那么點風口的意思。
疫情過去,人們的報復性出行還會對上門生意帶來反噬。巨頭們只是把社區團購當做一個進入生鮮市場的踏板而已,而且他們不介意這種踏板更多一些。
這就是有錢和沒錢的區別,沒錢人才選擇,有錢人全都要。一把撒出去,總有一兩個成功的。看不清這一點,以為社區團購真有制勝的法寶撲進去的,只能成為巨頭的炮灰。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