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智能汽車的時代來了嗎?
近日,華為智駕和智己汽車的自動駕駛路測視頻先后在互聯網上“刷屏”,鬧市區無需接管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趨于成熟,作為汽車“智能”的核心,智能駕駛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段。
根據IHS Markit的報告顯示,中國乘用車市場L2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滲透率已從2018年的3.0%快速增長至2020年的13.0%,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近34.2%。
而隨著智能汽車的高速發展,傳統汽車產業中“主機廠”和“Tier 1”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過去以博世為代表的“大包大攬”式Tier1受到了造車新勢力的沖擊,智己這樣的智能汽車品牌從誕生開始,就對自動駕駛相關的軟硬件技術有著強烈的垂直一體化預期。
那么,智能汽車時代會讓主機廠和Tier 1之間“卷”起來嗎?為什么它們都要把智能駕駛的核心技術搶到自己手上?
這場主機廠和Tier 1之間的“互卷”,讓我們先從兩條視頻的主角——智己和華為的“battle”中一窺端倪。
在手機業務遭遇美國“狙擊”之后,華為便將主要精力轉移到智能汽車領域,轉型智能汽車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
今年四月份,華為放出的一段自動駕駛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刷了屏——視頻顯示,在行人、電動車及汽車穿行的擁擠馬路上,車輛的自動駕駛狀態表現得十分智能。
在這樣的“刷屏”傳播下,大部分并不熟悉行業發展的“路人”網友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華為自動駕駛技術就是智能汽車的未來。
但實際上,華為智能駕駛技術并非唯一選項。
一個多月之后,汽車之家po出了一段實測智己汽車IM AD智能駕駛系統的視頻,智己汽車以鬧市區40分鐘零接管表現,交出了一份來自主機廠“代表隊”的答卷。
對比兩條視頻我們能夠發現,智己IM AD的實測體驗,并不弱于華為。
我們日常用車場景中,路況復雜的狹窄道路最讓駕駛者“頭疼”——此類道路中行人、車輛插入車道甚至橫穿道路都讓人防不勝防。
在智己汽車實測中,當匯入狹窄道路后,車輛首先會像“老司機”一樣降低車速,進入“防御性駕駛”狀態,當感知到有外賣小哥從右側駛入機動車道橫穿馬路時,車輛就會從容不迫地進行減速和避讓,整個過程平順絲滑。
而華為的測試視頻中,車輛遇到外賣小哥橫穿道路,并沒有明顯的減速,當遭遇其他車輛突然插入車道時,華為智駕能夠做到及時打方向避讓,但因為幅度較大而超出了車道線。
能夠看出在車輛轉彎、避讓違章車輛等場景中,智己汽車與華為智駕都能夠做到零接管,在平順度方面,智己甚至要更勝一籌。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網友在觀看視頻的時候覺得“提心吊膽”。這種感覺來自于對于陌生事物的本能懷疑——“這種路況我自己開都害怕,別說交給它了”“這東西不會突然失控吧?”“這要是不看著點兒它突然給我來句自動駕駛已退出……”
這是車輛和使用者之間缺乏溝通的結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智己的這套系統還首創了“信任增強體驗”,簡單來說就是用類似“wifi信號強度”的形式,對當前的路況給出智能駕駛“信心強度”。
人車的順暢溝通可以增強用戶的安全感,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智能駕駛系統的實用性??梢哉f,智能駕駛技術經歷了多年飛速發展,各家企業紛紛交出了漂亮的答卷,目前智己和華為都達到了“學霸”水準,智能駕駛方案并不只有“唯一解”。
在燃油車時代分工默契的主機廠和Tier 1,在智能汽車時代的發端便卯上了勁——為什么智能駕駛技術會成為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呢?
我們知道,基于自動駕駛技術的智能汽車,都會涉及到兩個關鍵問題——數據問題和用戶隱私問題。
自動駕駛涉及龐大車外感知數據和行駛數據,關系到交通狀況、行駛安全、駕駛習慣等敏感數據,這些數據的歸屬,將關系到智能駕駛技術的迭代,也涉及到智能汽車企業合法合規,更關乎國家數據和信息安全邊界。
毫無疑問,數據將成為智能時代最重要的“資產”。
此外,將自動駕駛技術把握在自己手中,還有助于產品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在燃油車時代,由于Tier 1企業的強勢,諸多規模較小的主機廠不得不使用高度標準的“供應商總成”,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陷入價格戰的困局。
智能時代,企業掌握自己的智能駕駛算法,則能夠通過用戶數據和反饋對產品進行個性化迭代,從而形成獨特的產品特性,實現更大的品牌價值。
顯然,用自己的系統,將核心技術和數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握住自己的“靈魂”。
當充滿暮色的機械時代已經西沉,“軟件定義汽車”成為行業共識,新的賽道上涌入大批新選手——科技公司、軟件企業、互聯網巨頭競相入場,這樣的賽場上,要把握自己的靈魂僅靠單打獨斗是不可能的,智能時代,主機廠和Tier 1,必須找到內卷的“新姿勢”。
仍以智己為例,IM AD正是采用自研與合作“兩條腿走路”的“新姿勢”,打造的高階智能駕駛系統。
一方面,智己汽車把握系統層面的設計,關鍵核心技術部分規控,以及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功能軟件等方面自研。這樣的好處是,在芯片、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上,智己汽車擁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從而擁有大包大攬式的Tier 1整體方案無法提供的差異優勢。
IM AD在硬件上的豪華配置堪稱“業界矚目”——搭載英偉達Xavier芯片、12顆高精度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12顆定制化超聲波傳感器,同時還支持英偉達Orin X(500+TOPS)芯片和兩顆第二代半固態激光雷達的升級能力,保障了系統在硬件層面的“成長性”。
作為對比,特斯拉市售車輛的HW 3.0為144TOPS(兩顆72TOPS芯片互為備份),Mobileye計劃在2023年上市的EyeQ6只有67TOPS。
另一方面,智己也開放與頭部供應商的合作,與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前沿企業Momenta深度打造“全流程數據驅動算法”。
這套算法的優勢在于,車輛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將經過回流、標注、訓練,最終更新系統模型,能夠解決智能駕駛過程中的一些低概率長尾問題。通俗來講,就是讓車輛真正具有了“思考”能力,而用戶日常用車就是一種“練習”,在不斷練習和思考的輪轉中,車輛會像一個真正智能的大腦一樣,自動成長和進化。
基于此,智己最新發布的首款車型智己L7,才能做到不遜色于任何競爭對手的智能駕駛體驗,又能在產品個性化、智能軟件迭代、用戶數據隱私等方面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卷得好不好,姿勢很重要。汽車行業正在從“機械工業的皇冠”蛻變成“智能科技的皇冠”,傳統產業鏈必將被打破,按照新的規則重建?!昂峡v”還是“連橫”,主機廠下探,Tier 1上探,誰能率先拿出好的產品定義新的產業鏈規則,誰就是這場內卷的最大贏家。
智己汽車已經跑在了前列,但這場主機廠和Tier 1之間的“相愛相殺”還遠遠沒有結束。
或許Tier 1企業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但車企也不可能樣樣都做,“卷”起來的企業共同推動中國智能汽車技術快速迭代進步,上下游都能夠從中受益,實現優勢互補,才是一個良性業態的最終形態。
到那時,我們也便可以期待更多像智己L7這樣的,中國自己的高端智能汽車出現,引領中國汽車行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排頭。
新業態下,產業鏈正在尋找新的平衡,套用說唱圈兒的說法,這場“靈魂”之爭不是主機廠與Tier 1的“beef”,而是大家各自拿出作品證明實力,用良性競爭的方式向對方致以真正的“respect”。(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