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奇點POINT,作者|楊柳,編輯|張鑫
7月21日,據財聯社等多方媒體消息確認,寧德時代已正式起訴中航鋰電專利侵權,涉案專利包括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涉嫌侵權電池已搭載在數萬輛車上。
法律界人士表示,中航鋰電一旦敗訴,全系產品將可能面臨禁售。
今年上半年,中航鋰電憑借激進的擴產計劃,裝車量從去年同期的0.76GWh擴張至3.63GWh,躋身國內動力電池市場裝機量排名第四位。若寧德時代勝訴,這將給中航鋰電的產能擴張當頭一棒,甚至影響其IPO進程。
放至更大背景來看,這其實是此輪動力電池荒里,一二梯隊廠商角逐白熱化的一個縮影。
動力電池的產能荒并不是一個短期現象,據廣發證券測算,未來幾年,全球動力電池均處于供給緊張狀態,將催生動力電池廠商更多的擴產計劃。即便考慮了每年新增擴產動態,2021至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產能缺口仍將從17GWh擴大至370GWh。
圖1:未來5年全球動力電池的產能缺口規模測算
百億投資建產線、加班加點趕產能、密集收購上游原材料公司,以國軒高科、中航鋰電為代表的一批二線動力電池廠商,正為擴產全副武裝,氣勢不輸第一梯隊。
而從市場份額上看,1-5月,寧德時代、LG和比亞迪三家,仍牢牢占據70%以上市場,第二梯隊整體市占率并未有顯著提升。
但在第二梯隊內部,中航鋰電、蜂巢能源擴張步伐激烈,市場份額增長顯著。
那么,在新一輪動力電池上行周期里,第二梯隊廠商能否借機上位?孰能殺出重圍,孰又可能隕落?
周期大逃殺
股價全線上漲,這是一輪行業周期上行時的經典場景。
近一個月,中證動力電池指數從7月1日的4685.75,一路爬升至7月27日的4871.61。
寧德時代自不必說,其股價從年初358元漲至7月26日收盤價539.78元,漲幅超過50%。二線廠商中,國軒高科最近一個月股價累計上漲了近70%;億緯鋰能的股價累計上漲超過20%。
未上市的企業中,中航鋰電自去年12月至今融資近60億元,包攬了基石資本、紅杉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蜂巢能源于今年2月完成35億A輪融資,并表示將于2022年進軍資本市場。
圖2:中證動力電池指數,圖源wind
歷史不會重復,但會押韻。上一輪鋰電景氣度全面上行,發生在7年前。
2014年,受飛漲的新能源汽車需求影響,鋰電行業開啟了擴產軍備競賽。一年之內,鋰電廠商從2013年的不到50家,迅速增長至100家以上,以沃特瑪為首的一批二線廠商,擴產規模以10億起步,由此站上動力電池舞臺。
然而,在隨后的4年里,他們經歷了需求暴漲復又暴跌的殘酷考驗,絕大多數就此湮滅。
沃特瑪的高光時刻起于2015年。當年,工信部部長苗圩發話,要為剛起步的新能源車市場多引入玩家,把行業池水攪活。沃特瑪由此成為了這潭池水里,首批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10家廠商之一。
至2017年,沃特瑪通過跑馬圈地建產線、引入股東投資、綁定地方政府等方式快速上位,成為裝機量僅次于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的第三大動力電池廠商。
但破滅的種子也在生根發芽。
2017年,產能過剩的陰霾襲來,SNE Research數據顯示,隨著前兩年瘋狂擴張的產能集中釋放,動力電池行業總供給與總需求比例達到157%。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工況續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下的電動車不再享受補貼。
由于技術不達標,沃特瑪原形畢露。一方面,已生產電池由于未達到能量密度要求直接滯銷。更致命的是,江蘇九龍等多量搭載沃特瑪電池的大巴先后遭遇嚴重電池故障,紛紛要求沃特瑪退款退貨。
2019年,在供應商與客戶的一片討伐聲中,沃特瑪轟然倒下,于11月13日公告確認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技術不僅僅是沃特瑪一家邁不過去的門檻,也是此輪周期中陣亡廠商的共同死因。
例如,比克電池曾在2015年為諸多新能源車企供貨,產能火力全開,但隨著2017年市場需求逐漸萎縮,或是有如眾泰與華泰等小車企,由于電池性能不足而銷量停滯,無力償還比克電池數億元欠款,或是有如小鵬汽車等車企成長壯大,改換寧德時代等頭部廠商電池,獨留比克電池在寒風中,被市場逐漸拋棄。
2019年上半年,全國動力電池廠商僅剩69家,比2016年巔峰時的217家減少近七成。
2021年,上行周期再度開啟。前一批二線廠商悉數退位,新一輪廠商登場。
圖3:歷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及增長率
與上批廠商不同的是,這批二線廠商經過了上一輪周期大逃殺,至少拿到了技術的入場券。
國軒高科前幾年的大動作,是拿下北汽18.75億訂單,承包其EC180車型的電池供應。2018年,隨著EC180年銷量超90000臺,國軒高科當年營收突破50億,同比增長5.97%。
2020年,國軒高科被大眾集團“相中”,豪擲60億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由此,國軒高科成了“大眾系”公司,研發、市場均有了靠山。
億緯鋰能最重要的考驗則來自2017年的戴姆勒。最終,其通過合資抱上SKI大腿,引入軟包電池生產線,成為寧德時代之后的第二家打入豪車“朋友圈”的電池廠商。今年2月,億緯鋰能進一步宣布,已向戴姆勒批量交付鋰電池產品,兩者新項目進展順利。
借由戴姆勒“光環”,億緯鋰能在最近幾年里,先后收到福特、起亞、寶馬拋來的橄欖枝,打開了名企的銷路。
此外,中航鋰電、蜂巢能源等廠商,均與廣汽能源、長城汽車等主機廠深度綁定,擁有其市場訂單。
既有車企朋友圈、也有經過市場驗證的技術,這是此輪二線電池廠較上一輪的不同。那么,他們能在這輪周期大逃殺中平安渡過嗎?
窗口期,在爭什么?
“以前是缺優質產能,現在是缺產能。”某券商研究員黎明告訴奇點,“按此形勢,不排除車企為了解決燃眉之急,愿意讓渡電池質量,選擇次優廠商。”
不乏有車企轉而投入二線廠商的懷抱。
廣汽埃安從去年開始,不再采用寧德時代電池,轉向中航鋰電523電池。去年10月,億緯鋰能收到寶馬供應商定點信,從寧德時代“虎口奪食”,成為寶馬第二家國內電池合作商。
1-5月,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已下滑近10%。
?圖4:2021年(截止5月)動力電池市場份額
二線廠商看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拿訂單、積累資本,進而技術更強,拿更多訂單。在過去幾年里,只有在寧德時代身上印證了這樣的正向循環。從2017年至2020年,寧德時代國內市場份額從29%提升至50%,而被歸類于“其他”的,份額從51%驟降至18%。
動力電池荒里,以爭奪訂單為起點的一場擴產軍備賽就此展開。
5年4倍,國軒高科的產能目標可謂是激進,在合肥、柳州、南通等地耗資上百億投產轟炸后,其預計產能將從2020年的28GWh升至2025年的100GWh;
億緯鋰能當前磷酸鐵鋰與三元軟包產能總和,不過15GWh,卻誓要在擴產計劃上力壓一頭,據其今年以來的5條擴產公告顯示,其規劃動力+儲能電池總產能接近190GWh;
就連2016年新成立的蜂巢能源,也規劃到2025年全球產能超過200GWh。
以百億為投資門檻,動力電池廠商拼命想抓住產能。“二線廠商必須趁此窗口期積累盡可能多的資本,才有可能做更多技術迭代,縮小與寧德時代的規模差距”,研究員黎明分析道。
但擴產并非硬拼規模,翻車者大有人在。
2017至2020年,在新一輪動力電池荒來臨前,國軒高科始終在吞食激進擴張的苦果。
從2014至2017年,在動力電池銷量暴漲的幾年中,國軒高科蒙眼狂奔,產能從不到4GWh擴張至7.5GWh,與此同時,多條價值數十億產線還在建設中。
行業供給的爆發往往只需幾個月,而提前兩三年產線投資的廠商,卻無法急剎車。
2017至2019年,國軒高科銷售收入從48.38億元增長至49.59億,存貨賬面余額卻從9.01億增至20.02億元。與此同時,其2019年應收賬款金額56億,占同期總資產的22.27%。
圖5:2016-2021Q1國軒高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
多重壓力下,國軒高科現金流緊繃,不得不大舉借債。截至2019年底,包括銀行借款、可轉換公司債、融資租賃等在內,國軒高科有息負債總額達83.51億元,產生財務費用超過2.9億元,同比增加170%。
2020年,國軒高科市場份額進一步丟失,裝機量排名從2019年的第三下滑至第五。
擴產,是一場考驗膽識與洞見的危險游戲。由于產線建設必須提前1.5至2年進行,且動輒上億投入,前置的決策,成了兼顧同行產能、下游需求、客戶回款周期等因素的大型博弈。
根據高工鋰電數據,今年1~5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59.5GWh,裝車量累計41.4GWh,這就意味著,即便在產能緊缺的行情中,仍有18.1GWh的產能尚未利用。
誰被爭搶,誰被剩下,量的爭奪步步皆風險,稍有不慎,便踏入深淵。
排除“量”的因素,“價”的因素也同樣重要。
以動力電池的幾種主要原材料為例,正極材料碳酸鋰截止7月20日報價8.8萬元/噸,較年初上漲60%以上;電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鋰近乎坐地起價,從年初11萬元/噸暴漲至40萬元/噸;三元電池正極材料氫氧化鋰,今年以來價格漲幅亦超過50%。
上游無形的手,正在一點點扼住動力電池廠商的咽喉,似乎只有寧德時代強勢抗衡。
從2021年一季度盈利情況看,寧德時代以27.28%的毛利率領先同行。其不僅自制正極材料、電解液與隔膜,甚至收購了鋰、鎳等礦山資源,將上游話語權牢牢握在手中。
相比之下,第二梯隊廠商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國軒高科從去年年底的25.23%下滑至24.96%,億緯鋰能從29%下滑至26.94%,孚能科技更是從15.92%暴跌至3.89%。
對上游的資源掌控權決定著廠商的利潤,資金實力稍強者,開啟了加速布局。
今年以來,國軒高科成立多個子公司,布局正負極材料,并在宜春投資115億,從事礦山資源開發、碳酸鋰提取等。
億緯鋰能亦不甘示弱,自2月起密集發起6筆上游材料收購,涉及鈷、鋰、鎳資源,碳酸鋰/氫氧化鋰以及正極材料等各個領域,總價將近200億。
在產量大規模釋放過程中,對上游資源的整合能力,勢必進一步拉開廠商間的盈利差距。在產能爭奪戰之外,上游卡位戰,顯得同樣激烈而致命。
誰能笑到最后?
在一場周期上行的軍備競賽中,大家都會拼命爭搶市場份額,但在技術迭代面前,市場份額又總是如此不堪一擊。
面板行業的夏普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全世界第一條面板六代線、第一條八代線、第一條十代線,均出自夏普之手,其記錄無出其右。
突襲者來自三星。2008年前后,三星冒著巨虧風險,大舉投入成本更低、產品更薄的側光式技術,將LED電視成本降了一大半。此舉一戰成名,幫助三星橫掃全球60%以上市場。
而彼時的夏普,由于成本過高導致產能過剩,再無力投資上億元高世代線。從巔峰時占據全球面板半壁江山,到被宣布徹底出局,只有不到10年。
光伏行業單晶硅替代多晶硅又是另一個案例。2015年,隆基股份率先普及金剛線切割技術,迅速拉低單晶硅與多晶硅技術的成本差距,而由于單晶硅轉換效率比多晶硅高出3%之多,單晶硅很快走上歷史舞臺。
此后登上排位賽前列的隆基與中環,均是單晶硅路徑堅持者,而江西賽維、英利綠色能源等多晶硅巨頭,悉數以破產收場。
回到動力電池行業,磷酸鐵鋰與三元電池兩大陣營地位此消彼長,牽動所有站隊者的命運。
2021年5月是重要的轉折點,以5月為分界線,磷酸鐵鋰電池產量3年來首度超過續航能力更強的三元電池。
5月份,磷酸鐵鋰電池產量為 8.8GWh,占動力電池總產量 63.6%,與此同時,三元鋰電池的產量為5.0GWh,占比為36.2%。
?圖6:2020與2021年1-5月動力電池份額
三元電池頻繁的起火與召回事故,以及更高昂的成本,使得其在今年技術PK中暫居下風。
而這也略微影響了動力電池排位賽戰局。
比亞迪隸屬于磷酸鐵鋰路線的刀片電池在續航里程上取得突破,其裝機量自2020年上市以來不斷攀升。今年5月,其市占率較2020年底進一步上升了2.4%;
死磕三元軟包電池的孚能科技,市場份額略有下滑,從2020年底的1.3%下滑至今年5月的0.9%。而其股價則在今年上半年同行動輒20%以上的漲幅里,逆勢下滑20%以上。
變量因素仍有許多,例如,比亞迪大力推廣的刀片電池,讓市場對磷酸鐵鋰能量密度增加了期待,寧德時代新研發的不起火三元電池,以及廣汽最近推出的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都對三元電池安全性做出改進。
新技術能否被市場驗證,有待大規模的量產數據證明。站在當前時點上,不同技術門派仍然難分勝負。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這波動力電池荒的時間窗口期過去,行業將陷入真正的技術肉搏戰。細微的性能與成本差異,都可能引發市場訂單的大規模倒戈。畢竟,在上一波產能過剩潮里,殘酷的淘汰賽就曾上演。
對于等待著上位的二線廠商而言,借助產能荒完成豐厚的資本積累是第一步,借助資本積累升級迭代技術,跟上變革的潮流,則是更關鍵的一步。
兩步跨越風險叢生,一場刺激的爭奪賽已經打響。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