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CBNData,作者?| 賀哲馨,編輯 |?鐘睿
今年3月,愛馬仕宣布推出蘑菇皮的手袋,多數網友一笑置之,作為堅定擁躉動物皮革的奢侈品牌推出蘑菇皮,更像是營銷手段,并非品牌戰略層面的轉變。然而,當Lululemon、阿迪達斯、Allbirds等熱門大眾品牌陸續推出各自的“蘑菇制品”的時候,更多人開始留意到這系列事件的真正主角:蘑菇。
所謂蘑菇皮,其實是利用菌類附著在原材料(通常是塑料、谷物渣、鋸末等廢料)所產生的菌絲體(mycelium),經過一系列特殊處理之后形成的仿皮革制品,因此稱其為“菌絲皮”更恰當。
圖片來源:愛范兒
愛馬仕選用的蘑菇皮叫做Sylvania,是該品牌與一家美國舊金山的創新公司Mycoworks合作而成的皮革。Lululemon采用的蘑菇皮是來自美國生物創新公司Bolt Threads的Mylo。開云集團、Stella McCartney、Allbirds和阿迪達斯等品牌都是Bolt Threads的合作對象,阿迪達斯甚至將Mylo用到了長青鞋款Stan Smith系列之上。
“Mylo”版的Stan Smith 圖片來源:hunchmag
所謂蘑菇皮革,其實屬于純素皮革 (Vegan Leather)的范疇, 顧名思義,純素皮革指的是沒有任何動物足跡參與的皮革制品。但在環保可持續的語境下,純素皮革則多指植物性皮革,即不包括PU等由石油衍生而來的可替代皮革制品。
純素皮革在時尚界并非是新鮮事。除了蘑菇之外,葡萄皮、椰子皮、菠蘿皮等都曾被制成鞋包衣物。蘑菇皮之所以從眾多可替代皮革中脫穎而出, 成為多數品牌的首選,主要在于以下三點優勢。
(1)菌絲類在基因上相比植物更接近動物,因此菌絲皮革制品更接近動物皮革。
人類直到20世紀末才意識到,菌類在基因排序上其實更接近動物,因此不難理解,菌類皮革能夠相比其他植物皮革更類似于動物皮革。
菌類皮革成品 圖片來源:Mycoworks
(2)菌類生長周期快,過程中消耗的資源極少,且可充分降解,甚至對土壤有改良作用。
相比較飼養一頭牛需要的數年時間,菌類的生長周期可短至數周。蘑菇的生長對資源的消耗也極少,很多農業廢棄物都可以用于培育菌絲體,據世界野生動物組織(World Wildlife Organization)數據顯示,一件普通的棉質T恤生產需要大約2638升的水,而生產一件T恤3倍大小的菌絲材質連衣裙僅需11.1升的水。
此外,菌絲也可以進行生物降解,當服裝的使用壽命結束后,直接進行堆肥即可。
(3)蘑菇皮制品對皮膚敏感消費者更友好。
據西班牙國家微生物研究中心稱,皮膚敏感的人會更享受穿著菌絲材料制作的服裝,其天然的成分賦予了這種織物天然抗菌的功能,相比較之下,很多紡織品只能通過昂貴的工藝才能達到。德國蘑菇皮配件專業公司Zvnder的測試表明,蘑菇皮鞋在與皮膚直接接觸時,改善了腳氣狀況。即使作為表帶,這種材料也可以防止對濕疹患者的皮膚刺激。
時裝業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以來未得到足夠重視。數據顯示,時裝業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 10%,廢水排放量的近20%。這一數字遠遠高出航空業和水運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總和。
一件衣服從生產、包裝、運輸到消費,排放一直在持續
在線服飾商店 Immaculate Vegan 的執行長兼創辦人 Annick Ireland向《Vogue》表示:“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尋找兼顧道德與可持續的時尚選擇,而純素往往是這兩者的基準。正如同過去幾年人們在飲食上展開了一場真實的革命,植物性食品產業有著巨大的增長,我們現在看到的純素時尚也是如此。”
零售研究機構WGSN Instock的數據顯示,從2018年上半年到今年同期,英國純素皮革產品的在線供應增加了一倍多,美國則增長了54%。純素時尚其實是一項正在成長的運動;去年 4 月,Lyst的報告中顯示,純素皮革的搜尋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69 %。
與植物性飲食類似,疫情也是加速純素皮革流行的原因。零售智慧平臺 Edited 就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促使大家使用純素產品的背后因素,因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研究,有 60 % 的人類病原體和75 %的新興傳染疾病源自于動物。
Infinitum Global分析師預測,全球對純素皮革的需求將繼續以每年 49.9% 的速度增長,到 2025 年將達到 896 億美元。而亞洲市場將成為該行業的主導。
在海外,針對純素面料的完整產業鏈正在形成。
首先,是來自上游設計力量的推動;
2019 年9月23日,“四大時裝周”之一的巴黎時裝周推出“Paris Good Fashion”倡議,強化可持續發展舉措,無所作為的品牌將被拒之門外。
同年,全球四大設計學院之一的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宣布推出“親生物設計”(BioDesign)碩士課程,將生物技術和建筑、產品設計、珠寶、時裝和材料研究結合,和相關制造行業緊密合作。
以環保著稱的哥本哈根時裝周的計劃更為激進且具體,2020年1月28日,哥本哈根時裝周官方正式對外發布《2020 - 2022年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為期三年,旨在鼓勵所有設計師采取行動保護自然環境。除減少50%的排放量和零廢物的目標外,該計劃還提醒服裝品牌有三年時間來達到嚴格的可持續要求。
其次,是技術的改進與提升,為規模化量產提供可能性;
以位于芬蘭VTT研究所為例,這家由當地政府出資支持的研究中心在今年7月突破了一個技術瓶頸——將過去僅限于二維平面的菌絲體培養技術,升級到立體形狀的培養。這一突破令菌絲體的培育不再有形狀和尺寸的限制,將極大提高菌絲制品的適用范圍和產量規模。
最后,則是商業力量的介入,讓相關領域的初創企業能夠得到孵化和發展。
更多結合了生物實驗室和設計工作室的聯合辦公空間正在誕生,位于倫敦西部的 Open Cell 就是其中之一。
對于已經站穩腳跟的初創公司來說,資本市場也十分慷慨。上文中的Mycoworks在去年2月、11月分別獲得 1700 萬美元、4500萬美元的融資。這些資金將被Mycoworks繼續用于擴大生產基地,提升生產力。
Mycoworks早在2012年就制作出的菌絲椅子 圖片來源:品牌
開云集團和 Bolt Threads 也形成了商業聯盟,由開云集團提供不低于 7 位數的資金,幫助 Bolt Threads 加快生產產業鏈的發展。
植物肉制品在中國由限量聯名款走向便利商超貨架也不過一年有余的時間,純素時尚從概念走向大眾市場,應該只是未來3-5年的事情。
中國服飾品牌離“種蘑菇”還有多遠?
對于大多數國內品牌,“可持續”三個字更像是某種營銷手段而非落地的政策。普華永道在2021年3月份的《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調研報告》中指出,現階段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項目往往是出于自身品牌推廣和市場拓展的需求,政策監管、消費者和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需求等外部驅動力相對較弱。
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內有一批爭先試水的品牌在踐行可持續理念,有江南布衣這樣的頭部服飾品牌,也有一些獨立設計品牌。頭部品牌的押注充分證明了這一賽道的潛力——2018年,江南布衣推出環保零污染的子品牌REVERB BY JNBY,號稱全系列使用再生面料,真正實現時尚閉環。除了江南布衣之外,大多數純素服飾品牌由獨立設計師創立,具有天然的KOL屬性,因此往往擁有自己的一批“死忠粉”。
CBNData消費站(以下簡稱C站)發現,很多品牌從原料和制作手法等方面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譬如原料采用天然纖維漢麻的Bastine、使用江南手織布的INSULAiRE、采用山西棉農種植的天然棉的Krop等等。它們通過小紅書之類的線上種草平臺,或通過時下流行的集市“刷臉”,以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集市是年輕人逃離繁忙日常的場所,也是新品牌天然的孵化器和培養皿。圖片來源:虎嗅網
他們中的一些還通過聯名營銷,擴大品牌影響力。
再造衣銀行與星巴克聯名推出的環保系列 圖片來源:星巴克
那么,C站為何看好全素服飾成為熱門細分賽道呢?
首先,是小眾需求成為服飾鞋包賽道的增長新動力。
國內服裝鞋包市場已經很長時間處于存量競爭狀態,ECdataway數據威顯示,2010-2019年間國內服飾鞋包市場增速從25.8%下滑至2.6%。僅在2020年一年,就有超過10家服飾公司宣布破產或者退出中國市場。
與傳統老牌服飾紛紛敗走對應的,是倡導新銳消費觀念的品牌崛起——CBNData《2021中國新消費品牌增長力白皮書》指出,多元化、個性化等小眾理念正成為這一市場的新風尚,可持續也是其中之一。
據CBNData發布《新青年文化洞察》,“可持續時尚”已經是鞋服領域非常流行的概念,可持續鞋類的線上消費規模增速遠遠大于整體鞋類市場。Impact Hub Shanghai此前發起的一項調研顯示,可持續時尚消費潛在行動者,以及實踐者的占比總和高達84%。堅持環保、綠色的消費理念的服飾品牌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圖片來源:CBNData
其次,是來自官方政策的引導。
中國是全球主要鞋包出口國,在相關政策上與國際接軌,是官方需要考慮的問題。近年來,動物保護議題有逐漸被重視的趨勢。
這一趨勢已在其他行業得到部分印證。3月4日,經過數年來逐步放寬政策,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最終敲定“中國化妝品動物實驗條例修訂稿”,從5月1日起,進口普通化妝品免除動物測試。這被視為是迎合全球美妝行業倡導的“Cruelty Free”(零殘忍)理念的舉措。
可以預見,在歐美國家逐漸完善針對時裝界“Cruelty Free”(零殘忍)的法則之時,中國官方也將及時推出相應的法規。
最后,是“可持續”對于更多中國企業已從一句單純口號,逐漸升級為戰略的高度。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踐調研報告》顯示,企業在未來行動計劃中表示愿意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企業戰略和業務規劃融合的比例明顯增長。包括但不限于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具體業務相結合、納入投資決策以及企業戰略和業務范圍。
SDGs,即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可持續發展目標
與任何環保議題下的新賽道類似,純素服飾要想真正邁入主流市場,還有以下兩個困難需要克服:
1、認證標準的缺失下,消費者難以辨別相關產品 。
我們曾在《100%紙包裝的可樂和啤酒,你會買嗎?》一文中談到品牌實現可持續包裝的難點之一,在于統一認證標準的缺失。商道縱橫與界面新聞聯合發布的《2019年可持續消費報告》顯示,有高達62.15%的消費者因為無法區分環保產品與普通產品而放棄購買。第一財經發布《2020中國可持續時尚消費報告》也顯示,認可可持續時尚但認為標準是阻礙自己購買相關產品主要原因的消費者占比達到46%。
純素時尚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據C站不完全整理,全球范圍內針對可持續紡織類產品的主流認證標準就多達8種,均不同程度包含了對純素紡織品的標準認定。難以統一的標志,阻礙了消費者快速、直觀地辨別出純素產品,進而影響到純素服飾品牌進一步發展。
2、成本居高不下,品牌如何擴大收益?
大部分的純素服飾品牌因為原料、制作方式等原因,都難以實現規模化,只能走“小而美”的路線,是純素服飾品牌面臨的最大挑戰。產量規模小,導致產品成本偏高,售價也相應偏高。C站認為,品牌除了提升技術水準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也可以仰賴全素概念積極拓展品類,創造更多收益。
頭豹研究所在《中國素食餐廳調查報告》中指出,我國消費者中嚴格奉行純素主義的人并非多數,但越來越多人樂于嘗試將素食概念實踐到吃穿用度當中,這部分人被稱為“彈性素食主義者”。意味著純素服飾品牌若將理念擴大至食住行,將會擁抱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事實上,我們也正看到一些純素服飾品牌也正在積極拓展品類,選擇制作難度更低,產品附加值更高的品類作為發力的市場,家居用品(例如床品)、食品飲料(通常與在地農副產品結合)是他們的首選。
以蘑菇為代表的純素皮革日益流行,代表著服飾行業開始從上游環節實踐環保可持續概念,在消費者綠色環保意識日益提升,官方有意引導的今天,倡導可持續的服飾品牌更容易融入消費者生活場景,形成更具有粘性的購物群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