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網視互聯,作者 | 貓叔
網絡電影已經發展7年,在經歷了被資本追著跑、爆發式增長、明星大佬入局、優勝劣汰、門檻提高等階段之后,2021年的網絡電影行業變得成熟而且冷靜,并呈現出了主創“精英化”的趨勢,尤其在演員的選擇上。
網視互聯統計,從2014年到2021年6月30日,網絡電影總數已經超過6900部。
6900部網絡電影,這意味著,每一部背后都站著一群網絡電影演員。這些先后入局的演員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這些演員有的曾叱咤一時、引領行業,有的在一輪輪洗牌中銷聲匿跡,有的成為了行業的中流砥柱,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
2021年上半年,全網共上線網絡電影295部,其中33部票房破千萬,破千萬影片中大部分都有明星參與。
縱觀那些能夠在網絡電影里長期占據一席之地的明星,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個人IP。
所謂明星個人IP,就相當于個人品牌。百度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個人擁有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所傳遞的獨特、鮮明、確定、易被感知的信息集合體,能夠展現足以引起群體消費認知或消費模式改變的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演員的自身IP并不等同于“人設”。“人設”在于包裝,總有一天是會崩塌的,而自成IP的明星,其觀眾基礎更多來自于角色出圈,而非人設包裝,所以具有整體性、長期性、穩定性的特性。
以此為衡量基礎的話,網絡電影里自成IP的人屈指可數,僅有陳小春、徐冬冬、彭禺厶、張浩等寥寥數人。
陳小春1996年憑借《古惑仔》“山雞”一角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年過去了,依然被親切地稱為“山雞哥”。在5月份上線的《無間風暴》中,陳小春依然是古惑仔的形象,再配上古惑仔主題曲《亂世巨星》,頓時情懷滿滿,讓人熱血沸騰。
如果說陳小春是“大哥大”的代表,那徐冬冬就是“大姐大”的典型。
2016年,徐冬冬憑借爆款網劇《余罪》中的“大嫂”一角聲名鵲起,圈粉無數。2017年,徐冬冬拍攝了第一部網絡電影《大嫂》,從此奠定了“大嫂”的江湖地位。隨著《追龍番外篇之十億探長》《天劍修仙傳》《特工狂花》《老板娘》《狄仁杰》系列等一部部爆款作品的面世,徐冬冬憑借其強大的個人影響力成為了網絡電影的“票房保障”,也成為了網絡電影里名副其實的“大姐大”。
此外,張浩和彭禺厶作為網絡電影中的原生土著,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網絡電影演員中脫穎而出,也跟其各自塑造的個人IP特性有關。
彭禺厶從最初的《道士出山》《陰陽先生》《超能太監》系列到后來的《寶塔鎮河妖》《蜀山降魔傳》《奇門相術》等作品,一直在道士驅鬼捉妖相關題材深耕細作,獨樹一幟。
張浩靠《四平青年》《二龍湖浩哥》系列作品進入網絡電影行業,到后來一系列的相關作品,張浩延續了張浩式影片的常見地標,以及其東北底層小角色的特點,樸實屌絲接地氣的喜劇形象令人捧腹,用相對一致的銀幕形象和東北特有的文化語言,詮釋了一個個曲折離奇的現實荒誕故事。
當然,陳浩民、謝苗、趙文卓等明星也都是自身IP延續到網絡電影的典范。
雖然出道方式不同,自身定位各異,但這些演員用一部部作品證明著自己的市場影響力。而且在網絡電影領域,能夠擁有穩定觀眾基礎和票房市場的,基本上都是這些自成IP的明星大咖。
陳小春、徐冬冬、彭禺厶、張浩這些演員,之所以能夠在網絡電影長青不敗,輸出票房喜人且成績穩定的網絡作品,跟其自身IP影響力不無關系。
明星IP代表著外界對其形象、人格的喜愛和認知,在影視市場,這本身就具有著極高的流通價值。
這種流通價值,使得“明星”在影視市場成為了一個可以辨認可以延續的價值符號和流通貨幣,進而轉換成票房號召力,呈現在影片的票房分賬上。這也是這些演員能夠成為“票房保障”的原因之一。
比如,大眾對陳小春“古惑仔”“黑社會”的認識根深蒂固,這種出于對過往角色的喜愛也被觀眾平移到了陳小春新片《無間風暴》上,目前該片總票房分賬突破了2591萬,進入了2021年度TOP5。
彭禺厶的“道士僵尸片”,曾經開啟了不少觀眾對于網絡電影的初次認知;張浩依靠東北喜劇屌絲形象積攢下的人氣,同樣在發揮著作用。
事實上,聰明的片方已經意識到了演員自身IP的市場價值,比如,已經有不少片方針對徐冬冬量身打造了《大嫂》《特工狂花》《老板娘》等一系列影片。這些徐冬冬主演的“大女主”影片,觀眾喜聞樂見,自然大獲成功。
其實明星IP對于影視劇票房的影響很好理解,以徐冬冬為例,觀眾對于一部新電影的認知是未知的、不確定的,但因為徐冬冬的參演,會使人想起她在過往作品中出現過的,一系列熟悉的已知角色。這種已知角色可以讓觀眾更好的理解新上映的電影中那些未知的部分。
比如,《特工狂花》《老板娘》因為有徐冬冬的主演,自然會讓人想起徐冬冬過往“性感女神”“大嫂”等熟悉的形象,這些熟悉的形象讓觀眾對于影片的未知部分充滿了期待。
這種來自于觀眾的期待,本身就是票房號召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這部分作品也更容易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
可見,自成IP的明星,就像一種媒介,可以用來幫助受眾建立對于一部電影的最初認知。
毫無疑問,對于演員來說,自成IP是出于觀眾對其角色的認可,是市場號召力的一種體現,但同時,也必須要警惕IP標簽化。
因為一旦固化了某種形象標簽,對于演員自身的發展便會帶來一定的局限。
比如,陳小春延續“山雞哥”形象的《無間風暴》獲得了市場認可,但其此前出演的《葉問:終極一戰》《好命先生》,因為沒有了古惑仔的味道,所以沒有太多存在感。
彭禺厶和張浩,受困于形象、風格,只能演繹某些特定類型的角色。
相比之下,徐冬冬的戲路似乎更加寬廣。從其塑造的各種角色來看,雖然“大嫂”深入人心,《大嫂》《特工狂花》《老板娘》等爆款不斷,但徐冬冬并非只能出演“大嫂”。《澳門風云3》里,她是魅惑嬌艷的骰子王;《西虹市首富》中,她是性感撩人的“女間諜”;《追龍》里,她單純卻不懦弱,凌厲而不忘初心。再到《天劍修仙傳》《大天蓬》《狄仁杰》系列,徐冬冬可以在多種角色中靈活轉換,多重演繹。
可以說,徐冬冬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一個“女人的江湖",而她演繹的每一個江湖,都各有味道。尤其在爆款綜藝《聽姐說》之后,觀眾驚奇地發現,徐冬冬不僅僅是“大嫂”,不僅僅是一名影劇綜多棲發展的女藝人,還是一位充滿幽默細胞會講脫口秀的東北喜劇人。
當然,能在一種類型的形象上深耕細作,也并無不可,同樣值得敬佩,比如王寶強。但不得不承認,這也很容易讓演員陷入自我角色重復甚至自我消耗的困境。
對于大多數的演員來說,個性鮮明的角色形象是觀眾對一個演員的基本認知,而多元化的演繹是在固有IP形象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的內容載體對自我形象進行的延伸,以此持續建立情感連接來擴容受眾。所以,自成IP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通過不同經典角色的演繹打造,讓導演、觀眾及市場,看到其更多的可塑性和獨特性。
事實上,眾多知名藝人,都在探索自身可供挖掘、延展的空間。比如,謝霆鋒的《十二道鋒味》、陳坤的《二十四小時》、周迅的《西游奇遇記》、徐崢的《食在囧途》等綜藝節目,都是基于明星自身IP的延續。
明星IP的可持續開發,就是要通過不斷演繹不同角色,不同體裁形式的作品,提高自身IP認知度,拓展自身IP價值鏈,延長自身演藝生命周期。
唯有如此,明星IP才不會僅僅只是一種短期效應,才有可能形成一個長久的可持續的多元化的商業形象,給粉絲傳遞出一個個有性格、有溫度、有脾氣、活生生的人物或者角色,才能在影視市場里保持長青不敗。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