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潮汐商業評論
從滴滴到BOSS直聘,中辦、國辦聯合發文嚴打證券違法行為,除此之外,網信辦擬規定,掌握超百萬用戶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需審查,這一系列組合拳給赴美融資的企業打了個措手不及。
國內對中概股監管的加強,讓互聯網平臺企業也看到了國家之間安全和利益的博弈,赴美上市接連按下暫停鍵。
當下,據公開信息可以發現,這些被點名企業已開始接受安全審查,并停止了新用戶注冊;Keep、Soul、喜馬拉雅、零氪科技等在海外IPO準備階段的企業,也陸續傳出取消赴美IPO的消息。
一直以來,國家對互聯網等企業海外上市保持著支持態度,同時對于網絡信息安全法和數據流動也持有比較清晰的要求和謹慎的監管態度。但去年美國出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與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產生了沖突,在跨境數據上——“什么樣的數據能出去,什么樣的數據必須留在國內”,國家始終保持絕不馬虎的態勢。
近期跨境數據安全問題之下,短短一周政策頻頻,可見國家相關部門對跨境信息安全和資本市場的規范是蓄勢待發。未來,中國安全數據監管規則可能與美國監管機構制定的規則沖突加劇,這從而令國內準備赴美上市的企業更加難以同時滿足雙邊的要求。
與此同時,中美在貨幣政策和經濟復蘇上不盡相同,相較于疫情后時代中國經濟的全面開花,美國經濟的復蘇仍尚未見頂,雙邊經濟的不協調發展也會使得資本和貿易活動上的風險加劇。例如美國商務部頻繁將中國實體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導致中概股集體縮水,便是難以預料的“黑天鵝”。
同時,中概股企業想要獲得國外投資者的青睞,也變得越來越困難。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超過100家,其中有6成的企業處于破發狀態;目前,在全美200余家中概股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中概股處于破發狀態。
對國內企業而言,美國股市曾是融資的天堂,寬松的準入門檻、靈活的上市標準和巨量的資本市場,成為互聯網企業紛紛選擇在赴美上市理由。
但自《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出臺,不少企業已窺探先機,從長計議。尤其是數據信息產業,代表著國家利益,因此不少企業紛紛選擇回歸國內,港股市場不約而同地成為首選之地。
2019年11月,阿里率先回港上市,而后2020年,網易和京東于6月、新東方于10月,相繼登陸港交所。2021年開年僅一個月,B站、百度、攜程、騰訊音樂、唯品會等多家中概股被曝出正尋求在香港進行二次上市。
中概股的回歸,既是應對單一上市地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的預防性舉措,也反映了上市企業長期的、戰略性的考量。由于投資者結構與市場環境的不同,中概股回歸后有望獲得更高的關注和認同,同時,估值水平、流動性、交易量和融資能力等方面也相對比較可觀;而港股和A股市場近年來一系列利好新經濟成分的改革措施,也讓中概股回歸更為便捷。
2020年6月,關于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的一系列制度文件和相關配套規則對外發布實施。
2018年6月,證監會發布《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管理辦法》)等9份文件,明確了中國存托憑證(CDR)發行、交易、上市等制度。
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了新的《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證券上市規則》,同時修訂了“內地與香港證券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2021年上半年,在港股市場上共有47宗IPO,融資金額達到2129.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翻倍。其中,主板表現顯著強勁,共有46宗IPO及2129億港元集資額。雖然公司數量減少了27%,但以融資金額反而增加了129%,這主要受惠于集資超過100億港元的大型新經濟企業上市和中概股到香港進行二次上市。
同時,截止到今年7月份,已回歸回歸的中概股皆有不俗表現,在國外疫情肆虐,股票大跌的情況下,回歸的中概股更是頂住壓力,實現平穩發展。
反觀美國中概股,截至2021年7月5日,赴美IPO的中概股為36家,總籌資規模為136.72億美元,其中有19家已經破發,占比達到52.78%,在美中概股中,百度、拼多多等也跌下去一半市值,高途、好未來等跌掉80%以上的市值。
除了政策支持,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形成了巨大的累積,中國股市規模逐漸攀升,境外資金積極流入中國股票和債券市場,同時,我國資本政策的監管思維和話語權也在不斷提升。從此次中辦、國辦聯手出臺《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可以看出,我國正在推動全球資本市場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機制,國內資本發展土壤正在變得愈加肥沃。
一定程度上,美股因盈利門檻和上市條件寬松,對那些不符合國內上市條件又存在資本套現壓力的企業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企業扎堆奔赴美股,但因跨境數據安全問題引發的系列影響,讓這些積累了大量核心數據的赴美“漂流”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方向。
行業律師表示,“企業在經營中應更加關注長期主義和價值主義,針對當下證券監管政策的發展趨勢,有必要重點關注資本活動由海外市場轉向國內的機會,以免造成因法律政策調整而造成的戰略決策失誤和投資損失。作為中國企業,服務本土、扎根本土、繁榮本土將是國內企業,尤其是平臺型互聯網企業眼見的趨勢。”
同時可以發現,以網絡招聘行業為代表的“海歸派”互聯網企業早已窺探先機,提早做好準備。今年,老牌綜合型招聘平臺前程無憂不斷有私有化進展公布,6月底前程發布公告,計劃在下半年完成私有化;在此之前,出于企業性質和數據安全考慮,行業另一龍頭企業智聯招聘及深耕藍領招聘市場的58同城,已經完成私有化、實現“海歸”。
網絡招聘行業作為本次跨境數據安全審查的重點行業,因積累了大量求職者和企業的核心數據而備受關注。各招聘平臺日常發布的各類報告,會從薪資、職業、行業以及就業趨勢等方面呈現當下職場的多維畫像,常常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在此次事件爆發后,網絡中也出現了不少對這些數據漂洋過海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擔憂。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法學教授鄭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監管政策對網絡安全審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政策可能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美國股東是否會找到招股說明書的漏洞,由此使得相關中概股面臨集團訴訟的風險;二是因為市場對相關公司的業務增量存疑,進而可能調整對其增長評價和投資評級,如果業績一直未達預期,上市企業可能觸發交易類退市指標而被交易所摘牌。
據媒體報道,此前,包括Schall、Bragar Eagel、Squire以及Rosen等在內的多家美國律所,已宣布對看準科技(BOSS直聘母公司)提起證券欺詐集體訴訟,并鼓勵有損失的投資者與律所聯系。而受制于不能開展新用戶注冊,有網絡信息揭露BOSS直聘疑似以孿生兄弟“波士直聘”的名義繼續開放注冊。BOSS直聘上市不久就受到網絡安全審查,未來在資本市場的發展著實讓投資者倍感擔憂。
網絡招聘只是眾多平臺型行業中的一個細小分支,擁有大數據的平臺運營者們應充分意識自己所掌握數據的重要性。
未來,相信在面對國家和個人數據安全的層面上,監管政策會繼續保持謹慎,資本層面也會繼續完善和優化國內的資本制度,給予企業更多的選擇。企業更應意識到,融資本質上是希望幫助企業運營得更好,不論選擇哪個交易中心,都應堅守國家安全與用戶利益的底線。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