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牛財經,作者 | 黑桃與長劍
最近一段時間,印度尼西亞的IPO記錄似乎有被刷新的趨勢——根據外媒7月19日的報道,印尼電商巨頭Bukalapak將在不久后的IPO中籌集22萬億印尼盾(約合15億美元)。
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Bukalapak正計劃將發行規模擴大至257.7億股,發行價格則會定在指導價格最高點,也就是850印尼盾/股。照此計算,其估值將達到60億美元。
就和大多數東南亞地區的電商企業那樣,Bukalapak并不將擴張范圍局限于印尼一隅,周邊多國均被它納入了進軍目標之中,并且它也在這方面作出了不小成績。不過,這也意味著Bukalapak將直面Tokopedia、Shopee、Lazada等知名電商選手的沖擊,在這些看上去更為強大的對手面前,Bukalapak的優勢真的足以支撐它笑到最后嗎?
在東南亞廣闊的電商市場上,那些知名的電商企業——不管是Tokopedia還是Shopee,基本都圍繞著城市消費者打轉,爭奪這些寶貴用戶成了它們最重要的目的。根據Shox Rumahan創始人Sonat Yalcinkaya披露的數據,光是印尼就有60%-70%的電商快遞目的地在大雅加達地區,但這一繁華區域的人口只占全國的11%左右。
相比之下,Bukalapak的戰略則有很大不同。
2010年成立之初,它即以C2C之姿殺入印尼電商市場,且一開始就打起低價大旗,瞄準被電商巨頭們忽視的三四線城市和鄉村發力,這也是它引以為豪的一點。Bukalapak CSO泰迪·奧托莫(Teddy Oetomo)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公司和Shopee、Lazada“從來就不在一個廣義的電商領域里競爭。”“在我們的特定目標用戶中,Bukalapak是毫無疑問的主導者。”
這一點也能從Bukalapak的業績報表中看出來。按照2019年年底的數據,Bukalapak有70%的業務來自印尼非一線城市,月活躍用戶超過7000萬,平臺賣家則超過400萬。
在Bukalapak的賣家群體中,大多數賣家都擁有線下店鋪,他們在印尼語中被稱作Warung。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無力購置店面的人群。
一直以來,下沉市場賣家都是Bukalapak平臺低價生態賴以為生的基礎,Bukalapak自然也對他們報以最大程度的重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Bukalapak推出了Mitra Bukalapak——這是一個針對Warung們打造的App,既能幫助這些對互聯網不甚熟悉的賣家在線下獲客,又能讓他們獲得更加便利的進貨體驗。
2018年后,Bukalapak似乎開始對金融服務產生興趣,不斷有它在該領域的動向傳出。截止目前,它已經與Dana、Investree、Koinworks、Axinan等金融科技公司展開合作,所涉及業務包含電子錢包、小微商家貸款、信用卡、保險、運費險、黃金和基金交易等。
除此之外,Bukalapak還計劃在出海事務上更進一步,直接打入穆斯林人口占主導的中東市場。據Bukalapak前總裁法杰林·拉西德(Fajrin Rasyid)所言,中東和印尼的消費者需求更加相似,比如清真食品和伊斯蘭服飾。不過,他并未透露Bukalapak打算何時進入中東。
在融資方面,Bukalapak迄今為止已經收獲頗豐,其股東名單中不乏螞蟻集團、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渣打銀行和韓國搜索巨頭Naver這樣的知名企業和機構。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輪融資中,Bukalapak還拿到了微軟、媒體集團Emtek等領投的2.34億美元。
然而,眾多的融資無法反映出Bukalapak真實的基本面,在不斷增長的GMV和豪華的股東名單背后,這家下沉電商巨頭依舊徘徊于盈利門檻兩邊。一個例子是,2019年9月,Bukalapak曾為了保證盈利而在多個部門裁員將近10%,還關閉了多個城市的辦事處。
盡管Bukalapak涉足了不少金融業務,但這門賺錢生意還沒有強大到成為它的第二營收支柱。按照拉西德的說法,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仍然來自廣告”。此外,由于印尼市場競爭激烈,Bukalapak似乎也不打算在短時間內收取傭金,這無疑將使其盈利再度蒙上一層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問題并非Bukalapak近些年遇上的第一幢麻煩。
通常情況下,一個貼近下沉市場的電商平臺應該盡可能打造親民形象,參與政治話題這種事則需要盡可能地避免。而Bukalapak創始人阿赫瑪德·扎基(Achmad Zaky)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印尼總統選舉前夕觸怒了現任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的支持者們,甚至引發了一場“卸載Bukalapak”的行動。雖然扎基已在去年年初辭職,但這仍會對Bukalapak在下沉市場的聲譽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導致其用戶流失。
根據墨騰創投的數據顯示,目前印尼地區市場占有率最高的電商平臺是Shopee,其年GMV高達142億美元,Tokopedia以年GMV 140億美元的成績緊隨其后,第三則是被阿里收購的Lazada,其年GMV達45億美元,Bukalapak目前屈居第四,成績為30億美元。
雖然Bukalapak宣稱自己和Shopee、Lazada們并不在一條賽道上,但這似乎沒什么道理——不談本就關注低線城市和低收入群體的Lazada,即使是傾向于高收入人群的Shopee和Tokopedia,近些年也開始滲入下沉市場。典型的例如Tokopedia,其曾經推出一款名為Mitra Tokopedia的服務,擺明了就是想和Mitra Bukalapak打正面戰。
對于印尼下沉市場電商而言,物流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印尼地形多為分散的群島,農村地區交通極為不便,這導致所涉及的物流和運輸成本極高。目前,包括Tokopedia在內的多名選手都在密集布局物流。單以Tokopedia為例,其旗下已擁有11家物流公司,在其平臺下單的65%商品都能在當天或是一天內送達。
此外,Tokopedia還準備與Gojek合并——Gojek是印尼最大的出行平臺。早在今年年初,Tokopedia就已經開始與它商談合并事項。4月14日,這一交易正式被敲定,雙方合并后的巨型公司將命名為Goto,其業務范圍也將擴展到叫車服務、食品配送、電商和網上支付。
很顯然,與Gojek的合并能夠極大地增強Tokopedia的物流和配送服務。在這個強大的敵人面前,如果Bukalapak還是一味依賴低價,很容易被直接踢出局。
當下,印尼下沉電商市場依舊存在著很多難以被徹底解決的痛點,例如各種各樣的詐騙風險——根據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前9個月里,越南就有超過3萬家電商賣家因為交易欺詐、售假賣假等違規行為而被關停。這種情況導致大多數消費者更樂意使用貨到付款模式,也使得各大電商平臺的線上金融業務難以滲透進下沉市場。
對于Bukalapak而言,下重手清理假冒偽劣產品和商家固然會給它帶來很高的成本,但只有這樣做,它才能博得消費者的真正信任,而不是僅僅充當一個“批發貨物很便宜”的平臺。同時,緊抓質量也能間接提升其金融業務在下沉市場的滲透率,進而增強盈利能力。
無論如何,Bukalapak依然有不少路可走,它會在未來幾年里像拼多多那般快速崛起嗎?還是說,它會像不少行業人士猜測的那樣被某個巨頭所收購,最終化為歷史注腳?在印尼電商市場的一切像國內電商市場那樣落幕前,Bukalapak的騰挪余地還相當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