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有牛財經,作者 | 黑桃與長劍
福特汽車雄心勃勃的印度造車計劃,似乎將在不久后迎來徹底終結。
據外媒報道,福特方面正考慮在近期完全終止在印度的業務,其設置在印度的兩大生產基地——泰米爾納德邦的Maraimalainagar工廠和古吉拉特邦的Sanand工廠也將停止運營。目前,福特正在與多家印度企業展開代工或出售談判,包括共享出行巨頭Ola。
在印度龐大的汽車市場上,福特已經盤踞了將近25年,論起硬實力來當然不弱。不過,它真正做出的成績實際上寥寥無幾,而且還被那些看似弱小的后來者(比如鈴木)打得落花流水。為何曾在全球叱咤風云的百年老字號福特,偏偏會在印度遭遇水土不服?這個問題不僅值得福特思考,也值得那些躍躍欲試想要踏入印度市場的汽車企業思考。
福特首次進入印度,是在1995年。彼時,它和印度最大的跨國集團馬恒達(Mahindra)建立了合資車企,并于次年在當地推出Escort車型。不過,在印度政府對外資車企限制逐漸放開的情況下,福特與馬恒達的合作并未持續太久。1997年,福特提升了對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隨機將其改名為“印度福特”——很顯然,福特并不想將蛋糕分給馬恒達。
作為當年全球汽車市場的領導品牌之一,福特非常自信能拿下這塊位于亞洲南端的偏僻市場,就像它在其他國家做的那樣。可惜,事情似乎并未像它所想的那樣發展——以獨立之姿進入印度市場十年后,福特的銷量依舊是原地踏步。據外媒統計,截至2016年,福特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僅占2.4%,到2019年也只達到了2.5%。
面對銷量不振的情況,福特再次冒出了找老朋友馬恒達合作的想法,而馬恒達似乎也有此意。
2017年,福特與馬恒達發布聯合聲明,稱雙方將“戰略結盟”,在移動出行、電動汽車和采購等方面開展合作;2019年10月,福特還公開宣稱,將再度與馬恒達成立一家價值2.75億美元的合資公司。根據這份協議,福特將持有新公司49%的股權,馬恒達則持有51%。
能夠看出,福特的姿態已經放的夠低,它甚至沒有要求在新公司中的主導權。然而,這場可能的合作終究是沒能走到最后。2020年12月,福特宣布終止與馬恒達成立合資公司的計劃,給出的理由則是“受疫情影響,該計劃不得不終止”。
不僅僅是福特,與福特近乎同一時段進入印度的幾大汽車巨頭——豐田、本田、大眾、通用均表現平平。根據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豐田、本田、福特、大眾在印度市場上的份額一共也才12.5%,甚至不到鈴木在印度銷量的五分之一。
由于銷量困局難解決,最終不少外資車企都退出了印度市場,通用汽車就是個典型例子。2017年,通用汽車國際(GM International)總裁斯蒂芬·雅各布(Stefan Jacoby)發表聲明稱,由于在印度“無法期待取得與投資相符的利益”,通用將在年內退出印度汽車銷售市場。
此外,豐田也在近期打起了退堂鼓。去年9月,豐田印度子公司副董事長謝卡爾·維斯瓦納坦(Shekar Viswanatha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可能將暫停在印度的擴張計劃。
“自從我們來到這里投資之后,政府對汽車和摩托車的稅收就一直居高不下。高額稅收使得大多數印度消費者無法擁有自己的汽車,廠商的銷量也會隨之下降,這意味著工廠閑置,根本無法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維斯瓦納坦抱怨道。
維斯瓦納坦的抱怨并非空穴來風,根據彭博社的統計顯示,印度機動車輛稅率(包括汽車、摩托車以及多功能運動車)已經高達28%,而且政府還會根據汽車類型、長度以及發動機大小來征收1%-22%不等的附加稅。一輛發動機容量超過1500cc,且長度超過四米的SUV,其稅率高達50%。同時,各邦私有化的土地政策也為車企建廠造成了很大阻礙。
維斯瓦納坦稱,這樣的政策嚴重挫傷了其他國外汽車廠商在印度的發展積極性,削弱了汽車制造商的盈利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他們推出新產品的所需成本。
作為世界人口大國,印度的人均消費水平卻一直低下,根據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印度消費者平均年收入僅為2000美元,有三分之二消費者的購車預算僅為1萬美元。再加上來自政府的高額稅收,普通民眾想買上一輛車實在是難上加難。
就如同維斯瓦納坦所說,高額稅收使得印度大部分民眾無力購買大型汽車,這導致進入印度的國外廠商必須迅速調整策略,推出適合印度民眾消費水平的廉價、小型化車型以增加銷量,搶占市場份額。像通用和福特這樣沒能適應環境的廠商將會被迅速淘汰,活下來的反倒是那些努力貼合消費者需求的“二流”廠商。這其中,鈴木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鈴木都主打廉價的小型,微型車輛,在業界有著“小車之王”的稱號。和大多數日本車企一樣,曾經的鈴木也將中國作為主要市場,在此深耕近36年。但因為小型汽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逐漸被大空間汽車所取代,它選擇轉向更有潛力的印度市場發展。
在印度,價格低廉的鈴木小車受到了消費者們的熱捧,這讓鈴木的市場份額得到了飛速擴張。根據SIAM統計,截止2019年底,鈴木在印度的合資公司馬魯蒂鈴木銷量已經突破2000萬臺,市場份額占比高達50.6%,而第二名現代也僅占17.4%的市場份額。
“馬魯蒂鈴木的鈴木奧拓只賣到80多萬盧比(約合人民幣7-8萬元),但卻是印度銷量最高的車型之一。這種車的地位就相當于90年代國內的桑塔納。”曾任上汽名爵印度公司營銷副總經理助理的楊洪海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形容他眼中的印度市場。
然而,印度市場對于車企仍有一定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沒經歷過挫折的新玩家。
去年10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與粉絲俱樂部互動時表示,明年“肯定將進入印度”。今年1月,特斯拉還在位于印度西南部的卡塔納克邦注冊了一個子公司,同時也有一些報道指出,特斯拉有意在印度建立研發基地,甚至是一整個超級工廠。
特斯拉進入印度市場的依仗,毫無疑問是印度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鼓勵,以及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2019年,印度政府推出了“更快推進電動、混動汽車制造與應用發展計劃”(FAME II),在2020-2022年間對電動車行業派發1萬億盧比的補貼。今年9月底,印度政府還計劃向制造先進電池的公司提供46億美元的激勵措施。
盡管如此,比起那些在油車時代失敗的前輩,特斯拉要面對的問題仍然眾多。例如基礎設施——目前印度市場的充電站仍然缺乏。印度《今日商業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要支撐起政府的電動車夢想,需要的是“成千上萬個”充電樁,而目前印度“全國也只有幾百個充電站”。
此外,特斯拉的定價也是個大問題,雖然它在中國市場上的定價已經足夠低(目前Model 3長續航版售價25.09萬元,約合289.37萬盧比),但這對于大多數印度消費者而言仍是個難以承受的高價。印度共享出行平臺YULU創始人阿密特·古普塔(Amit Gupta)就表示,特斯拉在印度的售價“最好是能定在120-150萬盧比之間”。
如果特斯拉是一家印度企業,那么這些問題完全可以慢慢解決。但很可惜,它在印度市場之外還有多個有價值的市場等待開發,而印度市場投入高、回報少的特點則會進一步加劇特斯拉本就不樂觀的財務狀況。是臣服于印度極具特色的汽車市場之下?還是拋開這片土地另尋出路?這對于正努力保持盈利的特斯拉來說,或許并不難選。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