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市值榜,作者|何玥陽,編輯|嘉辛
打工人的一天是這樣的。
早上出門發現下雨了,叫個車去上班,結賬時滴滴軟件告訴你可以本月消費下月付款,還可以借錢。
中午只是點了一份18塊錢的地三鮮蓋飯,美團就貼心地提供了辦聯名信用卡和借錢的服務,還可以送外賣打車滿減券。夏天的下午,總是容易困乏,剛想摸一會兒魚,京東金條、平安普惠相繼打來電話問需不需要貸款。
聲音可能很好聽,但這些電話著實讓人心煩,你打開知乎搜索為什么這么多貸款廣告,在你看到一個有道理的回答連連贊同時,卻看見下方就是貸款的鏈接。
快下班了,打開word軟件,寫寫工作日志,右下角金山辦公彈出窗口問你需不需要借款。下班后,躺在床上刷一刷抖音、快手,他們都告訴你要精致就點擊下方鏈接借錢吧。
微博這時也彈出一條消息,特別關注的愛豆發了微博,數據必須做起來,打榜支持時發現在微博上借錢,數據更好。洗漱完畢終于要結束這一天,睡前聽聽書,發現喜馬拉雅也在為各種放貸平臺導流。
還有不涉足貸款的互聯網公司嗎?大概沒有了。從在線商城到長視頻短視頻,從吃飯到打車,從辦公到社交,從免費新聞到付費知識平臺,叫得出名字的APP都想借錢給你,利率還特別高。??
為什么要貸款?
當然是因為缺錢。這個答案非常理所當然,甚至有點理智氣壯。
為什么會缺錢?
因為薪水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不假思索便可得出的這個結論暗含了一個共識,也是事實——有錢人是不會通過互聯網公司借錢的。當然,聰明的算法也不會讓那些貸款廣告推送到有錢人的手機上。
那么,借錢的人都是誰?
豹變的一篇文章指出,絕大多數人的貸款金額為200元-1000元,周期大概是兩個星期到兩個月。
這種短期借款行為在十幾年前的美國也非常常見,叫做工薪日貸款?!断∪保何覀兪侨绾蜗萑胴毟F與忙碌的》一書曾描述2006年,全美提供工薪日貸款的機構有2.3萬家之多,超過了麥當勞和星巴克的總店數。
為什么不從銀行借款?原因可能是沒有固定的工資卡、和銀行打交道少、審核放款慢,又或者僅僅是認為銀行是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的主兒。
筆者曾經的工資卡,在一年沒有流水,余額只有四位數的情況下,銀行提供了十幾萬元的貸款額度,可隨借隨還,最長借款期限是一年,利率不到5%。
其實銀行早不像以前那么高冷,需要錢的用戶大可不必因囊中羞澀以及對銀行的固有成見而早早將這種借款方式排除。
綜上,借錢的都是工薪階層或者沒有固定收入的人群。
提起工薪階層很難不聯想到“996”和“內卷”,為什么奉獻著最長工作時間的打工族收入這么低?
因為資本的利潤和勞動的報酬是相對對立的,當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時,自然是雙贏的局面,而目前的新常態是經濟增速放緩。
“盡管我們都在講第四次工業革命,但新的技術爆炸所帶來的增長還遠沒有體現出來。一些原有的行業面臨重組、淘汰,能夠提供的上升機會也逐步萎縮,競爭卻并不見減輕?!睆偷┐髮W產業經濟學講師在關于996的講座中提到。
《21世紀資本論》提到,市場越完備,資本再投資就越有可能獲得較為豐厚的回報,如果整個經濟體的增長在彼時非常緩慢,這會使資本收益率大于經濟增長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當效率得不到提升,邊際收益遞減,自然就卷起來了,大眾也開始更加關注分配的公平。
馬克思告訴我們,資本具有增殖性和擴張性,沒有一個資本家會把賺到的錢全都消費出去,他們只會擴大再生產,再一次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如此循環,在無外力調節的情況下,必然會導致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
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周期出現的必然原因。
數據顯示,從2017年開始,國內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一直在降低,到今年5月降到了10年低點。?
(來源:東吳證券)
馬克思還告訴我們,消費信貸能加速商品流通,增加消費需求。
于是,資本們開始站出來用消費主義給普通人策劃了一出又一出的廣告:不管你月入多少都配得上月租8000的市中心房子、一家人精打細算也要給女兒過個像樣的生日、沒有借款額度不配擁有婚姻生活……仿佛幸福的日子不是奮斗出來的而是消費出來的。
沒錢?沒錢好辦,我借給你。
即使利率很高也有很多人落入網貸圈,一方面是消費的確太香,受不了誘惑,另一方面是現時偏見,也即,人們往往會高估當前的收益低估未來的成本。于是他們開始點擊屏幕下方鏈接,愉快地剁手了。
看,這是不是個環?這個環其實已經流行千百年了。
放貸到底有多賺錢不必多說。九進十三出,先斷頭息后高利貸,自古以來就是好生意。
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地主的活兒基本就兩件事,收租子和放貸。
黃世仁們通過地租剝削農民,不從事勞動卻因為占有生產資料——土地而坐享其成。農民靠天吃飯,收成不好的年份,租子根本交不出來,只能找地主借錢。借錢只能解決眼下的困難,楊白勞們的債務越積越多,還不起的時候就成了地主的仆人,地主手里的錢越來越多,占有的土地也越來越多。
互聯網經濟本身也是一種地租,這一點下文有詳細解釋,如今又放貸給無產者,進行二次收割,千百年,本質不曾改變。
有改變的是,催收的方式相對文明一點,還不起錢的后果也因存在大量的網貸機構可以“以貸養貸”以及最低還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遲。
另外,封建社會里,農民的凈收入無法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現在的社會,負債不太可能是因為吃不上飯,而是為了滿足其他的物質或者精神需求。
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殺入這個市場,前提是存在長尾市場。
對銀行來說,不出錯比賺錢更重要。眾所周知,一個企業一般都有三本賬,給自己看的、給稅務看的和給銀行看的,銀行出于信息劣勢,要完成對用戶或者小微企業的貸款免不了一些審計、評估類的支出,需要額外增加很多成本。
但在互聯網這事就簡單多了,首先是他們依靠購物、外賣、出行等場景完成對用戶的畫像,消除一部分信息不對稱,其次是挖掘他們的需求和借貸意愿,還可以節約時間和成本。因此,互聯網公司能夠憑著效率高、“手續費低”來吸引大量貸款金額較少的用戶。
而做到這一點,互聯網公司付出的成本很低。
回想互聯網平臺經濟的發展過程,剛開始都是賠本賺吆喝,雖然自己前期進行了巨大的資本投入,但絕不從用戶身上著補。
他們要的是人氣,是規模。因為互聯網存在網絡外部性,即某種產品對某一用戶的價值取決于其他用戶的使用,使用人數越多,價值越高。這和排著長隊的飯店永遠人滿為患是一樣的道理。
互聯網企業建立的就是一個個虛擬的城市。當形成規模效應之后,百度的競價排名、在線商城的付費推薦展示都是商家為了占有“市中心”“黃金地段”向互聯網公司繳納的地租。
這樣的地租看似是單向收費的,但我們都清楚,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
地租足以補貼前期的巨大固定投入。
有了規模和大量的用戶數據,他們涉足網貸業務,都只是存量流量的變現,錦上添花的無本生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企業獲得的是級差地租。
除了賺錢的因素,放貸,“一個都不能少”,也有被動的因素。
雖然巨頭們動不動月活十億,靠貸款來吸引新用戶的可能性很低,但如果沒有貸款業務,用戶可能會流失。試想,如果阿里系有花唄,京東沒有白條,京東商城的忠實用戶可能會轉而變為天貓的用戶。
因為互聯網是資本游戲,玩到最后,唯一的壁壘是資本,不是內容,用戶粘性也只是階段性的產物。
在過去幾年里,我們看多了“當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形成,資本緊接著聞風而來,提供相同服務,燒錢補貼拉人頭”的大戰。這種大戰會存在本質上是因為除了資金沒有壁壘。錢就是錢,你的錢和我的錢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互聯網企業,比拼的是壟斷市場的速度。
互聯網號稱要顛覆傳統經濟、顛覆金融系統,結果還是要在最傳統的金融生意中分一杯羹。
互聯網公司做貸款,打的是什么旗號?
普惠金融。
通過不余遺力地誘導超前消費,普是做到了,惠可談不上。先前,一些放貸的機構以“手續費”“砍頭息”甚至是自己造一些名詞等方式掩藏超高的真實利率,央視315曾點名批評融360、快易借、速貸寶等平臺。
今年3月,央行要求貸款機構通過IRR計算產品年利率并公開披露,利率有所下行,但根據市值榜對涉網貸的主流互聯網公司的統計(測試人芝麻信用分為775,測試時間為7月初),鮮有低于10%的。???
互聯網本應該是去除傳統行業不必要的流程和環節,提升運行效率?;ヂ摼W模式應用到金融行業也應當起到這樣的作用。
現實中的互聯網和金融的融合卻是盲目追求貸款覆蓋的人群金額,削弱最核心的征信和風控環節,而為了避免由此帶來的損失,簡單粗暴地一刀切——以超高的利率覆蓋壞賬,讓老實本分的人為騙貸甚至是有惡習的人去買單。
?
饒是如此,他們還要給自己冠以高大上的金融科技之名,極其諷刺。
真正的金融科技應該是什么樣子?
目前,互聯網平臺參與金融業務的方式包括聯合貸款和助貸。
現實中,聯合貸款的模式之下,出錢多的是銀行,但因為數據全都掌握在互聯網公司手中,商業銀行無法把控真實的消費場景和后續的資金走向,往往是互聯網公司掌握主導權,風險也不能合理分攤。
聯合貸款模式還突破了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不能異地展業的限制,也放大了風險,舉個例子,當年武漢金凰珠寶83噸假黃金案,被騙的銀行、信托機構都是外地的。
另外,異地貸款收不回,必然給后期清收造成困難,也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
2020年7月和2021年2月,銀保監會相繼推出《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從杠桿率、授信額度、出資比例、貸款集中度、跨域經營等方面對聯合貸款做出了明確規定。
網貸新規還對借款人增加了一項約束,“對自然人貸款余額不得超過30萬元和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梢钥闯?,監管層對于互聯網巨頭的生態風控模型信任度并沒有那么高,更何況其規模擴張的訴求必然導致潛在的道德風險。
監管層的思路一貫是扼殺風險。
相較而言,互聯網平臺提供“引流+初步風控”,但不違規兜底的助貸模式更符合規定。當然,助貸模式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困難,比如助貸機構不出資,則無權查詢/報送客戶征信。
不過,互聯網還是應該回歸本源,扮演技術角色,用手中的數據挖掘用戶借貸意愿評估還款能力。
那么問題來了,一個人開墾了一片荒地,在上面種植的莊稼是否歸自己所有?一家公司在互聯網這片公地上拓展空間,數據是否應該歸他所有?是否可以自由處置?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