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特輯」欄目由播客《硅谷101》與鈦媒體聯合推出:盤點美國L4級無人車巨頭們的策略;討論爭議中前進的視覺派Tesla;訪談中國無人車創始團隊。鈦媒體App為文字首發媒體?!?/p>
在如今美國無人駕駛的戰場中,Waymo與Cruise兩家均遙遙領先。
采訪|泓君,文|王晶?泓君
對于自動駕駛行業來說,通用Cruise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選手。
今年6月,Cruise已經獲得通用50億美元的多年期信用貸款額度,開始試量產100輛Origin車,這款車沒有方向盤、剎車和油門。Cruise公司首席執行官丹·阿曼(Dan Ammann)計劃在2023年開始大規模量產和投放無人駕駛汽車Origin。在無人駕駛的Robo-Taxi模式中,Cruise可能是在美國市場上,最先帶著無人車進行規?;斗诺耐婕?。
如果說Waymo是整個無人駕駛的奠基人,過去,Cruise一直是無人駕駛領域比較公認的第二名。但從2013年發展至今,Cruise在通用汽車的支持下,現在的估值已經與Waymo不相上下。Cruise在戰略上沒有犯過大的錯誤,我們也對Cruise有這幾大好奇:
第一,他的創始人凱爾·沃特(Kyle Vogt),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他的連續成功,是一種運氣還是天分;他自己的個人特質,在Cruise的成功中占多大的比例。
第二,對于通用這種龐大的老牌汽車公司而言,收購通常是耗費幾年的漫長流程,但Cruise只用了幾個月。Cruise最初被收購的時候,價格是沒有公布的。媒體從5.6億美元一直猜到了10億美元,因為這個價格在當時看來過于高,但在今天來看,通用早期進入眼光很好,Cruise也成為通用轉型的一張王牌。為何Cruise能在創建不到三年的時間,就能被通用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第三,很多企業會在收購之后一蹶不振,或者受制于大公司的臃腫作風,很難保持創業公司的創新速度,但是Cruise不僅僅避免了這些問題,而且從眾多自動駕駛的小公司中脫穎而出,市值一路高漲。
第四,策略上,Cruise一邊不停融資,另一邊選擇了舊金山單點突破,舊金山路況復雜,可以積累很多的Corner Case;Waymo在高速與不同城市均有測試,場景過多過雜。相比起來,這種策略是否讓Cruise在Robo-taxi的商業模式中,更容易落地?
在如今美國無人駕駛的戰場中,Waymo與Cruise兩家均遙遙領先。比起Waymo內部頻頻動蕩,凱爾·沃特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與技術天才,丹·安曼擔任Cruise 首席代表執行官以來也采取了一系列資本運作、政府運作,包括為Cruise爭取內部資源,這些都加速了Cruise無人車規?;c落地。內部人士認為,這兩位領頭人,是Cruise最寶貴的資產。
本期嘉賓|齊蕾 前上汽資本硅谷投資總監
接下來我們會出一系列的關于自動駕駛的節目,來盤點美國巨頭Waymo、Cruise、Amazon、Tesla、Uber這些公司的無人車策略,也會有更多中國的無人車創始團隊加入到我們的訪談中。我們一起看看,這個市場上最聰明的人和錢,到底在賭一個怎樣的未來。
你將會聽到:
【02:32】 技術天才與機器人大師Kyle Vogt
【08:20】 銷量困境、現金流流失,通用收購Cruise的背景
【11:30】 通用薪酬最高的CEO Mary Barra的三大革新
【13:16】 獨立發展與收購,Kyle的決策
【15:11】 Cruise如何在通用內部保持獨立運營
【17:33】 現總裁Dan Ammann與政府與通用總部周旋
【19:16】 Cruise+Waymo聯盟的華盛頓游說
【21:30】 紅海競爭,Cruise的差異化策略
【23:22】 自動駕駛先行者,如何聯動政策與法律
【25:25】 出行波谷期,Cruise與沃爾瑪的合作
【30:16】 同樣是車廠聯盟,為何Cruise能沖出來
【36:34】 基于無人駕駛的車輛設計
【39:57】 自動駕駛的法律困境??
【音頻收聽地址】:無人車特輯 | 通用加碼,Cruise50億美元量產無人車
以下是部分訪談精選:
《硅谷101》:你對創始人Kyle Vogt是什么樣的印象?
齊蕾:Kyle 是個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的人,在堪薩斯而不是大都市出生的,就讀的是公共學校也不是精英學校,但他真的很聰明,考入MIT學了計算機科學和工程。
他也很幸運,剛開始只是加入了Twitch (一個面向視頻游戲的實時流媒體視頻平臺)團隊,然后憑借天才和智商幫助Twitch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于是被邀請成為聯合創始人。
他在13年退出了Twitch ,創辦了Cruise,當時他做自動駕駛這個方向和在MIT參加了DARPA挑戰賽(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科技創新挑戰賽,無人駕駛是其中突出的一個科研項目成果)也有關系。
圖 | Cruise創始人Kyle Vogt
《硅谷101》: 他參加的應該是04年的第一屆的挑戰賽,基本上那一屆所有參賽選手最后都創業了。
齊蕾:對。這就是技術的流向,從一小部分技術非常牛的人逐漸擴展開來。Kyle做Cruise的第一筆錢是拿了YC的錢(Y Combinator,是一家以投資種子階段初創公司為業務的創投公司)
當時他的想法是將車改為自動駕駛車,所以就在車上裝了包括有激光雷達、攝像頭之類的盒子,大概不半年的時間,2013年,就讓所有投資人去看他的產品,那時其他幾家公司還沒有讓人去看。
《硅谷101》:那時也沒有自動駕駛創業說法,他想做一個類似巡航控制,最開始是Cruise Control,巡航控制系統,所以他當時的想法是一輛Audi A4,因為這是他自己的車,和Waymo不太一樣,不是要做L4-L5的自動駕駛車。
齊蕾:當時很多車都有輔助駕駛,Cruise Control基本上就是定速巡航,只能跟著前面車的速度保持一定車距,如果前面車急剎車或突然起速的話,你的車就會跟著一起,體驗非常差。Kyle那時是在想,怎么可以把這個產品做得更智能。
《硅谷101》: 自動駕駛軟件是一個系統,硬件也是一個系統,而改裝一輛車是非常難的。對于Kyle來說,他很小就會編程,所以很擅長軟件這塊,在硬件方面,他在Darpa挑戰賽也有過改車的經歷。
他在MIT讀書的時候,參加過機器人大賽,被稱為“機器人大師”,他很精通硬件,當時Justin.tv(Twitch的前身)的創始人只有想法卻技術,他們想在學校找個學生幫他們做技術,于是就通過郵件聯系到了Kyle,很傳奇的是,等他們坐飛機到達,就把所有硬件方案設計好了。Kyle的做事風格就是,拿到手一件事,他就自己閉門寫三天代碼,就把問題解決了。
在改車的這件事情上,他也是把硬件和軟件都做了,他最開始可能是想拿改裝車,和車廠合作,還沒有去做無人駕駛。
齊蕾: 對,他很聰明,能力非常強,因此很多大佬都認可他,對他信任感很強,大家知道他一定能做出點什么事來。
圖 | Kyle Vogt(右)和 Cruise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Daniel Kan (左)
《硅谷101》: 他還是連續成功創業者,他13年做的Cruise,Twitch是14年賣的,賣的時候,有Twitch的背書就更有影響力了。
齊蕾: Kyle本身的成功,也使他的圈子和別人不一樣,他就是直接被董事會的成員介紹給了通用CEO。
《硅谷101》:2016年時,通用為什么會以10億美元這么高的價格收購Cruise?
齊蕾: 要從兩方面去看,一方面是通用CEO Mary Barra那時剛上任董事會,但車輛的銷量在降低,也剛開始做電動車,大家知道未來傳統車廠一定會受到挑戰,所以董事會在尋求創新,要找創業公司,做科技投資,只有通過這條路才能繼續走下去。
《硅谷101》:那時也受到了特斯拉的影響?
齊蕾: 非常大影響。2013年,作為傳統車廠,通用所有的現金流都在逐漸流失,所以他們做了兩個最重要的決定,一是大力發展電動車,二是做自動駕駛,所以要從時間、成本上來決定是內部發展團隊,還是買一個團隊,最后核算下來是買更劃算。
10億美金是階段性的,而不是一次性都給到Cruise團隊。Cruise原本是想把產品賣給通用或一起聯合開發,但通用董事會想拿進來像寶貝一樣做,所以就談了收購。
《硅谷101》:硅谷還有一種說法,通用來試車時,試了一圈硅谷的產品,覺得Cruise的產品是最好的,這也是他們為什么在這么多公司中選擇了Cruise。
齊蕾:Cruise是最懂車的,畢竟他們是自己去動手改造,所會從車廠的角度去想問題,而不是從自動駕駛軟件公司角度說這個軟件有多好。
《硅谷101》:為什么Kyle當時要把這家公司賣掉,而不是保持它的獨立性?
齊蕾:因為Kyle改過車,知道這件事有多難。如果想要落地自動駕駛的產品,不只是改車,還要重新造,所以他很早就意識到,想要做成自動駕駛,看到商業落地,一定要和很強的車廠合作,想得非常清楚。
《硅谷101》:你說的“想的非常清楚”是媒體報道還是你自己了解的?
齊蕾: 是他在內部說的,我之前有向他們的幾個投資人了解過。
創業者分好幾種:一種是覺得自己很厲害,要自己獨立做,這也可以成功;另一種是會考量,自己獨自成功的幾率和把這個東西放到更大的平臺成功的幾率。很多比較有經驗的創業者會選擇后者,Kyle知道通用會幫他達成很多自己無法達成的目標,這是他愿意賣的原因。
通用是一個在密西根生根發芽的老牌造車企業,但Cruise堅定地在舊金山做汽車測試,這件事情也談妥了,是挺厲害的。
《硅谷101》:這涉及了一個問題,當一家公司被大公司收購之后,如何保持獨立性,因為在大公司內部可能有很多匯報流程、規章制度和文化。通用以穩健性著稱,而從Cruise現在的策略上看,Cruise還是非常靈活和獨立,甚至在某些策略方面非常激進。
齊蕾:首先,他們所有的團隊都在舊金山,不去其他城市;其次,Cruise的部門是完全獨立運營的,所以反應速度就是很快,稍微慢一點的是技術支持,IT有一些和總部放在一起。但其他包括預算,都是自己做決定,這也是當時Cruise同意被收購的前提條件。
《硅谷101》:有報道提到,通用剛收購Cruise時,Cruise的員工每天要和通用一起開常規的早會,后來他們覺得這很沒效率。Kyle還和Twitch之前的兩個聯合創始人請教,怎么在Twitch被亞馬遜收購之后還能保持獨立性,這也給了他很多如何在大公司體系里保持獨立性的方法論。
之后他們就取消了和通用集團的常規性早會,另外,他們通電話也會控制在15分鐘,把最緊急要解決的問題快速高效解決掉,像互聯網公司的作風。
在被收購以后,Kyle相當于是CTO的角色,Dan Ammann之前是通用的總裁,現在是Cruise的CEO,日常負責幫Cruise融資,現在Cruise的總體融資額有90多億美元了,Dan非常善于協調Cruise和總部的關系,通用現在的一個用于未來量產Origin車的50億美元信貸,也是他和總部談判而來的。
圖 | Cruise的Origin車
齊蕾:對,每個企業都有內部流程和文化,創業公司進入到大企業中是需要協調關系的。Cruise知道怎么用對的人做對的事,Kyle現在雖然是CTO,但也是整個公司的總裁,在董事會上的權力也比較大。
《硅谷101》:最近Dan Ammann還給拜登寫了一封信,讓拜登支持無人車發展,他在信里還比較了中美兩國,說如果美國不支持無人車發展,中國就會領先,因為中國政府對無人車的投入很多,也發展得很好。
齊蕾:這是有效的,Cruise非常美國公司作風的一點是和Waymo一起搞了自動駕駛小聯盟,瘋狂在華盛頓游說,最近Cruise有個里程碑性的事件,是6月時拿到了第一個可以載乘客的執照。
美國在發自動駕駛執照時有幾類,第一類是一共在加州發了55個自動駕駛的測試執照,中國和美國公司都有,Cruise、文遠、AutoX、Pony等都有,但只能測試不能載客。第二類執照是DMV(美國車管局)發的,可以做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測試,但依然不能對外。
第三類執照,可以對外邀請普通人加入測試,進行試運營。這也分為有人和沒人兩種,Nuro拿到了第一張沒人的試運營牌照,只需要美國高速公路管理局或車輛管理局發牌照,第二種是車里有人,就意味著可以載客,要對人的安全負責,Cruise是同時拿到了兩個美國的政府部門給牌照(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 DMV 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程序制造商的測試許可證,以及 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 的自動駕駛汽車乘客服務試點許可)。
《硅谷101》:既沒有安全員,同時還能載客,是進行真正的Robot 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模式了。
圖| Cruise的無人駕駛車? 圖源MP頭條
齊蕾:Cruise最近剛拿到50億信貸,是為了做新的私人小車,完全去掉安全員,也沒有方向盤,乘客上去就有個按鈕可以開走,而且和乘客的互動都通過iPad解決。這個車現在只有幾輛,還沒大規模普及。
這個夏天可能會在舊金山出100輛可試乘車,計劃只在夜晚人少的階段運營,夜晚光線雖然不好,但激光雷達能看到人肉眼看不到的,所以比人類駕駛安全,車速是30英里每小時,不低但也不高,會在特定路段來運行。
《硅谷101》:Dan信里的一個主要訴求是把安全員去掉,當安全標準經過測試以后,和人類司機水平差不多之后,就可以允許讓車上路。
齊蕾:政策現在的要求是每季公司要給非常詳細的報告,給到公眾和政府,其中包括是否出了事故、遇到了什么困難、運行上狀況。
另外政策還嚴格要求,任何自動駕駛相關的車出了事故,必須當天或者第二天提交事故前30秒的所有數據給政府,同時要在一周之內把更詳細的報告發給政府,所以是用這樣的標準從數據的角度看是不是自動駕駛更加安全。
《硅谷101》:之前提到Cruise的策略是先把舊金山做透,我們會認為Cruise的策略比較激進,因為舊金山可以積累很多在高速上不容易遇到的極端案例。
但我和內部的人聊,他們提到Cruise的企業文化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安全第一”,也就是做的所有事情都不能動搖這條紅線,所以雖然策略上很激進,但還是很重視安全。第二,他們非常鼓勵工程師主動解決和挑戰一些沒有人挑戰的問題。
齊蕾: Cruise的企業文化更像是一個成熟的企業,同時又具有創業精神。
《硅谷101》:你認為Cruise和Waymo的競爭中,有哪些做的比較好的地方?
齊蕾:從商業的角度來講,Cruise比Waymo領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Waymo很多測試非常分散,在山景城、舊金山、鳳凰城都在測試,雖然測試的里程非常多,但在某一個城市集中測試的程度不如Cruise多,Cruise在舊金山有200萬英里的里程測試數據,但Waymo只有87萬英里,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硅谷101》:這就關乎Cruise和Waymo較量中的策略問題了。很重要的一點是,Cruise就做一個城市的集中測試,這個城市的路況復雜,可以載客可以商業化。
齊蕾: 另一個比較好的地方是和沃爾瑪的合作,Cruise上輪融資就引入了沃爾瑪來幫忙一起做無人車的最后一公里,具體就是把貨放在后備箱里,開到你的小區門口,然后打開后備箱,你就可以把東西拿走。這點和Waymo挺不一樣的,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看到Waymo跟成熟的大型連鎖企業進行合作。
《硅谷101》:這是不是又和Nuro構成競爭了?
齊蕾:有一部分競爭,但形態不太一樣,Nuro是在社區里做,但沃爾瑪開的店都在郊區,所以路程完全不一樣。
圖 | Nuro的R2低速電動車
具體來說,Nuro合作的是美國的一家零售企業克羅格公司(The Kroger Company),是個社區型便利店,服務周圍的社區,就不需要上高速。但沃爾瑪所有店都開在離人很遠的地方,有點像配送中心,要上高速一段路再進入小區里,而且沃爾瑪非常分散,車要更大能裝更多東西,并且可以上高速。
《硅谷101》:Waymo現在的一個策略是卡車業務,卡車估值和未來的商業營收是占了很大比重,但Cruise還是集中在Robot Taxi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商業模式,你怎么看Cruise沒進入卡車這個領域?
齊蕾:這和公司的戰略相關,Cruise現在合作的車廠通用并沒有卡車這條線,所以它沒有信手拈來的資源。GM給的資源讓它得以全力以赴做新車,GM也表示2023年開始他們要大規模生產私人自動駕駛汽車,所以如果再做其他東西其實是浪費了現在的資源。
作為一個小公司,它需要做選擇,是聚焦一件事,還是分散考慮其他可以賺更多錢的事。Cruise如果分散考慮的話并沒有更大好處,目前在試運營和商業化落地上它已經走得蠻前面了,載乘客以及和沃爾瑪合作最后一公里配送這兩件事足夠忙活很久了。
《硅谷101》:另一家公司Argo AI和Cruise之間的對比關聯性可能更大,Argo也是硅谷的一家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在成立不久后被美國的另一個車廠福特收購了。所以相當于美國有三大聯盟,一是Waymo,最早Waymo選定了克萊斯勒一起合作,然后是Cruise和通用,三是Argo AI加上福特。
為什么Argo+福特的聯盟,無論在估值上還是動作上,都沒有Cruise這么快?
齊蕾:從車廠方面來看,通用投資一家公司后,高層會去管理去幫助這個公司,轉型的愿望很迫切。但福特作為老牌車廠,對比通用就很慢。另一方面,福特沒有很好的電動車來匹配自動駕駛的轉型的需求,但通用的Chevrolet Bolt,就是一款非常好的電動車。
圖 |?Chevrolet Bolt
《硅谷101》:所以還是和高層重視以及公司的基因有關系。
齊蕾:Cruise的動作很快,另外,他們很愿意和公眾溝通,告訴公眾自己是什么樣的公司,在做什么樣的事情,會和媒體、政府溝通,讓公眾覺得他們會保證大家安全,也就更愿意嘗試。他們并不只說自動駕駛好的一面,也會說不好的一面,所以能從情感上和大家達成共識,這才是商業化的第一步。
《硅谷101》:Cruise除了通用的支持,像Kyle以及現在的CEO Dan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點。所以有這兩個人坐鎮,一個技術天才,一個能協調和母公司關系、政府關系、公眾溝通的人,也是很大的亮點。
《硅谷101》: 你有了解過Cruise現在做的Orangin小車,大概是什么樣的車嗎?
齊蕾:有點像無人小巴,整個設計是把乘客放在中間,左右兩邊兩扇門像電梯門一樣,兩個人坐上去可以面對面,這些設計都是希望人在其中可以更放松。
圖 | Cruise的Oringin車
我們和很多自動駕駛設計相關的人聊未來的設計,其中有一個最著名的在舊金山非常厲害的工業化設計團隊和公司Idea Lab,他們提出了一個概念,自動駕駛車將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Extended Living Area,不只是車,而是也是作為房子、工作室的一部分,就以這種方式作為設計方向。
另一個方向是要解決停車問題,他們也設想了永遠運行的自然小車,就不需要停車了,人們招手上然后下,車子就再繼續繞,有點像小型公交車。
《硅谷101》: 理想中它可以永遠運行,但在正常的交通中,有乘車高峰和低谷期,那需要的車輛數是不一樣的。
齊蕾:所以它也有配送功能,這個車也很適合配送,中空有非常大的地方,可以把貨堆進去。另一點就是整車的設計,平常的車一般最多開20萬公里就報廢了,但是這輛車可以開100萬公里。
《硅谷101》:有公布每公里能賺多少錢嗎?
齊蕾:沒有,可能他們自己也沒算清楚,因為現在研發成本大,政府也不讓收錢。
《硅谷101》:就是說我可以拿APP免費坐這個車。
齊蕾:對,趕緊去試。他們也在游說,表示要收錢,再不收錢就破產了。但政府說不行,要再等等。
《硅谷101》:如果不收錢的話大家可以免費乘車,某種程度也是在幫忙推廣。
齊蕾: 但這就不是商業化行為,是科技和測試行為,政府對無人駕駛商業化還是有壓力的。
《硅谷101》:很多沒有安全員和方向盤的車在美國很快會上路,那發生事故后,責任在誰?之前Uber出過一起自動駕駛的事故,他們默認安全員要在出問題時接管車輛,如果安全員有反應時間但沒有接管,責任就都被推給安全員了。如果是現在沒有安全員的情況,責任在誰?
圖 | Uber的自動駕駛致人死亡案?
齊蕾:現在沒有清楚的說法,肯定要車廠或自動駕駛公司來解決,事故發生以后,警察方面會說處理不了自動駕駛事故,這不在他們的職責范圍之內,沒法給無人車開罰單。
另外,保險公司也會互相推脫,不知道怎么處理自動駕駛,現在沒有任何保險公司有規則說可以擔保什么,就只能靠公司去提供證據,去法院上證明不是公司的原因。
《硅谷101》:但這樣是不是對乘客或受害者來說很不公平?當自動駕駛真的來了以后,是一個個體在跟一家公司最好的法律顧問對抗,他們有數據報告。
當自動駕駛大規模應用以后,如果真的出了事情,個體是很難去對抗一家公司的,就像Uber當時出事,雖然安全員有很大的責任,最后的判決也是對安全員們進行處分,但Uber的系統本身也有很多問題,雙方都有責任,但安全員承擔更多。
圖|Cruise的車輛在舊金山測試
齊蕾:對,這個是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和FDA推藥是一樣的,藥被放到市場上,如果出了事兒,也是個體在和整個大的醫藥公司對抗,而且個體怎么可能知道這個藥是否有問題,很難取證。
所以目前來講,美國法官的判決,證據肯定是優先,但也有很大部分是人情,會看公司是怎么處理這個事情,然后再去判決,如果是個人與公司的話,法官其實傾向于判個人同情分。
《硅谷101》: 在無人駕駛這個領域,如果以后出事,是個人與公司的這種對抗,如果法規不能站在人的方面更多一點,只是非常機器執行的一套規則的話,是很難做事后性的彌補。
齊蕾:這個問題肯定是困擾政府很久,這是為什么一直不肯讓它上路。
現在還是要先收集數據,早期因為完全沒有數據,所以沒有辦法預判這個事情是否會發生,但有足夠多的數據以后,大家可能能找出一條路,就可以根據數據判斷誰來負責,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硅谷101》是一檔起源于硅谷的科技播客,分享最前沿的技術創新與商業趨勢,大家也可以在蘋果、小宇宙、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等主流音頻渠道或者泛用性客戶端訂閱《硅谷101》的音頻節目。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