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誰也不會想到,在中國汽車行業,“靈魂”一詞突然出圈。
6月30日,在上汽股東大會上,有股民向上汽董事長陳虹發問:“上汽與華為、百度等第三方自動駕駛的合作情況如何?”
按常規路徑,陳虹只要介紹一下上汽與華為、百度等的合作情況即可,畢竟早在2015年,上汽就與華為在智能電動及制造方面、網絡安全方面展開了合作。2019年,上汽、華為、上港集團和中國移動還共同打造了5G+L4智能重卡項目,該項目在上海洋山港啟動示范運營,開啟了全球貨運特定場景下L4級別自動駕駛的先河。
但陳虹并沒有簡單介紹這些情況了事,反而回答出了“靈魂+軀體說”。
陳虹說:“上汽很難接受單一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會變成“他是靈魂,我是軀體”,我們不能接受。我們的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們不接受任何供應商的整體解決方案,最多是合作。”
此言一出,引起行業強烈反響。與此同時,如果僅僅以此言為答案,陳虹和上汽也會被一些人解讀為上汽拒絕與華為合作,拒絕中國本土的先進技術。
現實中,這句話也確實很快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陳虹隨后的幾句話——“我們與華為在5G方面有很多合作,今后在互聯生態方面也會有很多合作;百度也是,我們這次軟件開發者大會,百度相當重視,也有很多合作”,被攻擊者有意忽略了。
“靈魂+軀體說”為什么引發廣泛的議論與爭議,與當下汽車行業與移動互聯深入融合的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隨著5G、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兩大技術融合成為各個車企無法回避的戰略發展方向。2018年4月,《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發布,到2019年12月,僅僅一年多時間,全國就發放了自動駕駛路測牌照250張。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方向,使汽車產業鏈迎來價值重構。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 11 部委印發了《智能創新發展戰略》,為智能汽車下了官方定義:智能汽車是指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等裝置,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自動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的新一代汽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智能化和網聯化,對于車企來說,既是無限的機會,也充滿了未知的挑戰。就如同手機行業,在移動互聯信息技術的強大攻勢下,諾基亞、愛立信等曾經風光無限的全球頂級手機硬件公司,落后一步的結果就是近于灰飛煙滅的現狀。
自動駕駛功能的提出,更是要求將芯片、算法等先進的電腦技術、互聯技術融入到汽車中去。這種融合,是誰也無法抗拒的趨勢。正是這種融合,給了華為、百度等IT技術廠商機會與更多的話語權。
但在問題的另一面,汽車工業本身有其獨特的特點,這決定了汽車與IT產業之間的融合,并不是誰主導誰的問題的,而是合作、共贏,共同對未來進行探索的合作伙伴關系。
而汽車廠商們顯然也不甘于步諾基亞們的后塵,這才是陳虹看重“靈魂”的最主要因素。
與手機硬件不同的是,汽車工業更為復雜。某種程度上,汽車稱得上人類工業文明的尖端之作——為了更好、更舒適、更快捷地移動,從汽車三大件(發動機、底盤、變速箱),到車身、車輪、減震、車燈等每一個微小的環節,都是汽車百年歷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新一輪汽車電氣化的浪潮中,雖然發動機技術正在被電池、電動機替代,但汽車本身存在和運轉的方式,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一個安裝在底盤上的封閉空間,通過輪子的轉動,實現人與物快速、方便的移動,并沒有發生改變。
正在改變的,只是動力提供的方式,以及操控的手段。這意味著汽車工業歷史上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仍將在新一代汽車上繼承與發揚。
從汽車到智能車,是車本身的升級,而不是車這一事物的消亡。從這一角度上講,對汽車企業而言,陳虹所提到的靈魂,實際上是汽車企業自身在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競爭優勢所在。這一競爭優勢,既是歷史豐厚的沉淀,亦是車企們不懈的創新與實踐。從傳統車企,到新興勢力,從國際品牌,到國內自主汽車品牌,一家又一家汽車企業為之付出努力。
2020年9月,全新一代奔馳S級轎車全球亮相,作為第十一代S級車型,人們很快發現,這次亮相的產品與過去的產品有了明顯的分界線——智能化。
借助5個多核處理器、20多個傳感器以及立體攝像頭,新一代S級轎車的智能魔術車身控制系統可以對不同的行駛情況作出預先反應;新一代駕駛輔助組件包含了360全景攝像頭以及智能泊車系統等;預防性側碰撞保護功能能夠主動探測到側面撞擊,并抬高車身……
國內自主汽車品牌比亞迪則長于電池領域的創新,搭載著最新技術刀片電池的新車已經正式走上市場。該電池采用了長度大于0.6米的大電芯,可以實現無模組直接集成為電池包,提高了電池包的空間利用率、提升了能量密度。另一方面,由于刀片電池的電芯具有更大的散熱面積,可以將更多的熱量從內部傳導到外部,從而匹配較高的能量密度。
7月9日,新能源車企蔚來汽車高調宣布,2021年換電站建成目標總數由500座提升為700座以上,并計劃2022-2025年在中國市場每年新增600座換電站。為解決電動汽車的里程焦慮問題,蔚來創新的換電技術在全球都是獨有的。除此之外,蔚來獨特的用戶運維體系,在切實解決用戶實際困難的同時,更是為企業培養了一批忠實的用戶。
上汽則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全面覆蓋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的汽車生產企業,并自主掌控了電池、電驅動、電控(三電)的核心技術。
4月9日,在上汽零束SOA平臺開發者大會上,上汽集團宣布:十四五期間,將在智能電動等創新領域投入3000億元,全面向高科技企業轉型。在智能網聯領域,上汽將圍繞“一三五”戰略構想,加快推動自主創新。“一”代表“以用戶為中心”;“三”代表智能網聯化產品、智能網聯化體系和智能網聯化生態三大方向;“五”代表軟件、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大數據和云計算五大核心技術能力。
與此同時,由上汽集團軟件中心更名的“上汽零束”也順勢推出了“銀河”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它包含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云管端一體化SOA軟件平臺與智能車數據工廠等核心技術體系。
其中,“中央集中式電子架構”猶如智能車的“骨骼”,能夠實現硬件的可插、可換、可升級。“云管端一體化SOA軟件平臺”猶如智能車的“大腦” ,能夠實現軟件的可買、可賣、可定義。而“智能車數據工廠”則是流動的“新鮮血液”,能夠持續挖掘數據的價值,反哺算法模型的訓練與迭代升級,賦予智能車不斷進化的能力,讓智能化體驗更加極致、更加個性化、情感化、更懂用戶需求。
作為上汽集團與合作伙伴聯合推出的新品牌智己汽車,旗下智己L7將會搭載的就是前文提到的上汽零束的SOA開發者平臺,兩端分別連接著汽車用戶和軟件開發者。對汽車用戶來說,SOA軟件平臺可以整合各類資源,實現軟件服務的平臺化和個性化,做到“千人千面”。通過軟件設置汽車的不同功能,智己L7用戶能獲得截然不同的體驗,甚至可根據個人喜好強化特定性能,主動參與到汽車軟件服務的設置。
同時智己L7已經融合了Momenta的技術方案,針對中國復雜的交通狀況,打造“Door to Door Pilot”的功能,為用戶創造全場景、最連續的零接管智能駕駛體驗。
可見,不僅僅上汽在“鑄魂”,幾乎所有車企都在通過其自主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對趨勢的把握以及產業積累鑄就差異化、個性化的核心價值。
這樣一條多產業融合之路,對于任何一家當事方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舊的不同行業的產業鏈條被進一步分拆,產業之間的融合在實際操作中,體現為各產業鏈條不同環節間的打亂、重構與重新組合。有這樣的過程中,汽車和互聯網行業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但追究是前者搭載后者,還是后者掌控前者,都是簡單1+1的偽命題。
即使是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也會呈現出相互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在這樣的競爭與合作中,一套適合中國汽車智能化道路的新的標準,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來。
經過幾年的探索,無論是中國的汽車企業,還是高科技企業,都取得了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核心技術。
汽車企業之所以能夠聲稱要有自己“靈魂”的底氣,來源于長期以來對汽車用戶和數據的掌控。任何智能化的技術研發,脫離開真實的數據分析、整合,都只能是空中樓閣。
伏羲智庫互聯網研究院總監付偉就表示,智能汽車的出現使傳統汽車產業鏈與數據鏈之間產生交織。數據在產業鏈各環節有序、高效交互是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在他看來,“數據是智能網聯汽車的生命線。”
長期以來,除了汽車行駛本身數據之外,汽車企業還在渠道、品牌、用戶體驗、道路安全等方面有著豐富的數據信息積累,這種數據積累,是行業外三方公司很難擺脫開車企獲取到的。
此外,通信專家付亮也表示:“自動駕駛、車互聯,都會帶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是誰的?當然是車企和用戶的。”也就是說,一旦智能化汽車量產推出使用,各行業企業同樣要面對新增的海量數據。這些數據,決定了智能化軟件升級的方向。
在這種情況下,上汽喊出“數據決定體驗、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顯然是市場和技術競爭加劇的必然選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用戶環節,智能汽車的高整推進,讓汽車行業對“產品技術要圍繞用戶需求進行”有了更深的體會,如果技術不能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就不可能有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埋單的市場優勢。
出于“數據+用戶”的考量,上汽提出了“鑄魂”和“扎根”的戰略。
“鑄魂”即建設中央集中式的電子架構,面向服務的軟件平臺和整車數據工廠。目前已自主實現中央計算和域控制電子架構的升級,并將在智己汽車和R品牌車型搭載應用。SOA的軟件平臺已總計開放車端服務680多項,云端服務980多項,人工智能框架260項。
“扎根”是指在智能化、數字化方面實現較為完整產業布局,目前已有聯創電子等14家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根部企業”,構建起國內領先的自主體系。在上月末的股東大會上,投資者對“新上汽”的價值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上汽的核心優勢將在于全域核心軟件自研。
車企有車企的優勢,技術公司有技術公司的所長。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看到,在汽車智能化的路程上,無論是傳統汽車企業,還是三方技術公司,無論是新能源汽車新生力量,還是零配件企業,每個企業都在拼命擴大自己的“朋友圈”。
僅2021年,華為就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研發投入將達到10億美元,堅持“平臺+生態”的戰略,華為已與200多家伙伴建立了合作關系。
而上汽的合作方,既包括芯片企業,也包括騰訊、阿里、華為這樣的頭部科技巨頭。
縱橫與聯合,競爭與合作,這是目前中國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的真實現狀。當擁有不同核心技術和市場資源的企業,彼此之間合而不同,處于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場景中,才能充分發揮彼此優勢,推動中國汽車智能化的進程,獲得共贏。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