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早在五年前,我跟一群金融業的朋友喝酒吹牛時,大家就一致贊成:“患上精神分裂癥的最好方法,是同時研究A股和海外中概的互聯網行業?!辈粌H賣方分析師這么認為,買方研究員和投資人也這么認為;不僅資本市場這么認為,互聯網公司的投資、戰略和財務人員也這么認為。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越來越這么認為了。
嚴格地說,在任何行業,同時研究A股和海外中概股,都有患上精神分裂的風險——消費品、芯片和軟件行業的分析師肯定會拼命點頭。但是,能夠最高效患上精神分裂,而且精神分裂程度最嚴重的,還是互聯網行業(A股叫傳媒行業):
中概互聯網行業每年都有熱門大牛股上市,IPO價值報告寫都寫不完,投資者如饑似渴地打電話問一個又一個新公司、新行業的情況,以及現有的互聯網巨頭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A股傳媒行業幾乎沒有新公司上市,大家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買不到的B站、快手和字節跳動;此外,A股傳媒分析師為客戶賺錢的最主要的方式是研究港股通的騰訊。
顯然,精神分裂的根源在于肉體分裂——A股和海外中概的互聯網上市公司完全不一樣,后者的數量要大得多,總體質地也高得多。我知道有些A股小伙伴會不同意我的看法,因為在他們眼中,吉比特、完美世界是中國最優秀的游戲公司,分眾傳媒是中國最重要的廣告平臺。至于我,我選擇跟大部分正常人保持一致。
由于美股和A股上市的申請標準太不一致,所以,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在創業融資階段就必須選擇提前排隊:想上美股的,要盡量找美元基金,搭VIE架構,聘請有海外資本市場經驗的人擔任CFO,按照全球投資者期望的方式包裝自己的業務;反之亦然。
由于A股市場對互聯網實在太不友好,絕大部分優質互聯網公司都不會選擇排隊A股:三年盈利要求會攔住絕大部分互聯網平臺公司??苿摪蹇梢圆粷M足盈利要求,但是科創板只歡迎“硬科技”公司上市。
2016年以后,A股基本不會再批準游戲公司上市。如果連米哈游都在排隊兩年之后選擇撤回,那其他游戲公司也不該抱任何希望。
如果僥幸通過A股上市審批,那也只是麻煩的開始——A股市場對于并購、股權激勵的審核非常嚴格,這對互聯網行業是很難接受的。你能想象一家互聯網公司沒法自由授予期權嗎?這種公司會有人去?
在歷史上,曾經有兩次讓A股和中概股互聯網行業合二為一的嘗試,均以流產告終:
第一次是2014-2015年,在A股創業板的巨型泡沫之下,很多中概股決定私有化、拆VIE回國;然而,隨著創業板泡沫的破滅,絕大部分中概股放棄了嘗試。
第二次是2018-2020年,很多中概互聯網公司希望在科創板實現二次上市或分拆上市;不過,在螞蟻集團上市功敗垂成、科創板強調只歡迎“硬科技公司”之后,應該已經沒人動這種想法了。
A股這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不僅現在走不通,估計過5-10年還是走不通。但是,港股這條路倒是慢慢走通了,成為了醫治“互聯網行業精神分裂”的一劑最新妙藥。在2017年以前,港股幾乎沒有一個成型的“互聯網行業”——除非騰訊一家公司能夠構成一個行業。從2017年開始,閱文集團、美團、貓眼、有贊、微盟、心動、祖龍、中手游……等一大批各式各樣的互聯網公司均在港股實現了IPO。在2021年初,快手完成巨大規模的港股IPO之后,在互聯網二級市場投資者的自選股名單里,“港股”和“美股”的數量應該已經大致相仿了。
事實上,港股的數量可能還多一點,因為自從2019年以來,已經在美股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去港股二次上市也蔚然成風了。阿里巴巴、京東、百度、網易、B站、攜程、汽車之家、寶尊電商均在港股二次上市,而且交易比較活躍。
在短短三四年內,港股驟然從“互聯網洼地”變成了“互聯網熱門上市地”,成立沒多久的恒生科技互聯網指數也成為了最熱門的恒指行業指數(沒有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的銳意進取精神當然發揮了很大作用:它們允許了雙重股權架構,為新經濟公司簡化了審批流程,并且歡迎美股公司前來二次上市。然而,與此同樣重要(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很多互聯網公司不再覺得在美股上市很安全、舒適了。美股市場仍然具備強大的流動性,上市流程也比港股快一些,但是這不足以抵消其中蘊含的合規風險——這種風險是互聯網公司無法控制、無法管理的,必須盡可能回避。
早在2019年,就有投資人暢想:如果時勢變化,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公司不太適合在美股維持交易,它們完全可以把主要上市地點換成香港。這種觀點在當時被認為是杞人憂天、不值一駁,可是今天回想起來,好像非常有預見性。
如果港股的地位持續上升,那么對于互聯網行業而言,“資本市場的分裂狀態”可能真的要結束了。雖然港股和美股一樣屬于海外市場,但是內地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港股通進行投資;對于有QDII資格的機構投資者而言,投資港股的難度也遠遠小于投資美股。更不要說,港股的公告、通函起碼有中文版(以前只限繁體,現在也有簡體了),精通英文不再是研究互聯網行業的重要門檻了。
這樣下去,再過兩三年,我們或許會看到:資本市場上的互聯網公司不再被割裂為“A股公司”和“美股中概公司”兩大毫不相通的板塊,而是在港股市場合流了。
那些自認為符合內地投資者口味的互聯網公司,不用再去排那個永遠排不上的A股審批隊列,而是可以趕緊去港股上市、爭取進入港股通。這樣既可以享受內地資金的追捧,又不用面對內地證監會各種各樣的苛刻限制。另外,只要故事講得好,同時收割境外投資者也完全有可能——在樂視網和暴風集團最風光的時候,曾經獲得過一大批境外投行和投資者的高度認可,我去調研的時候還撞到過一群從海外專門飛來的西裝革履的投資人。
對于美股公司而言,情況就要復雜一些了:
二次上市的公司迄今還沒有納入港股通的先例,就連阿里巴巴這個港股第二大市值公司也沒進港股通。所以,在港股上市之后,這些公司很大程度上還是只能面對境外投資人,以及擁有大筆外匯資產的內地投資人。不過,既然雙重股權架構的公司已經順利納入港股通,相信二次上市公司被納入也只是時間問題。到了那個時候,各種各樣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終于就可以在同一個估值框架、同一個投資者群體面前,接受同一尺度的檢驗了?。ㄈ绻鸄股傳媒公司樂意申請H股二次上市,它們也可以加入這場狂歡,不知道誰會有興趣?)
在這幅美好的“從分裂到統一”的路線圖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港股的流動性實在太低了。
2020年,港股的日均成交金額創下歷史新高,但也僅有1259億港元。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A股的八分之一,甚至比不上美股一只龍頭股的成交金額(蘋果、亞馬遜經常創下單日成交100億美元以上的紀錄)。港股二級市場交易不活躍是多年以來的老大難問題,或許只有進一步提高港股通配額,乃至傳說中的開放個人外匯投資額度,才能徹底改變了。
當然,如果這個場景出現,對A股市場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傳媒行業從一個完全無人問津的夕陽產業,變成了一個朝氣蓬勃的朝陽產業?;鸾浝韨兛偸浅靶髅窖芯繂T“寫了一大堆快手、B站、網易,但是根本買不到”;現在他們終于買得到了,傳媒研究員的地位應該起碼會上升那么一點點?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