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溪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自2014年在O2O浪潮席卷下創立以來,叮當快藥已走過7個年頭。
這7年,叮當快藥目睹過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創立而后消亡,遭受過阿里、京東等巨頭搶占市場。如今,在混戰中存活下來的叮當快藥終于向資本市場發起了沖擊。
2021年6月22日,叮當快藥所屬公司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叮當快藥有望成為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后,又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公司。
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一直以來被寄予了厚望,劉強東曾說過,“進入健康這件事,能做多大我們暫時沒把握,但這件事做好了,相當于再造一個京東。”馬云也曾表示,“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
不過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大健康領域的首富并不好造,造就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首富更是不易。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多數還陷在虧損的泥潭中。以京東健康為例,2020年該公司實現193.83億元收入的同時虧損金額達172.35億元。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均未實現持續盈利,同樣持續虧損的叮當快藥欲靠上市“翻身”或許并不容易。
?缺乏“護城河”的叮當快藥
與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從互聯網轉戰到醫療健康領域的企業不同的是,叮當快藥有著很濃重的醫藥企業氣息。
公開資料顯示,叮當快藥創立于O2O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的2014年,彼時,已經涌現了藥快好、快方送藥、掌上藥店等一批醫藥O2O企業,不過與上述企業相比,叮當快藥有著更深的醫藥基因。
叮當快藥創始人楊文龍1962年出生,其創辦該企業時已經52歲,而其在此次二次創業前已經在醫藥生產行業赫赫有名。
楊文龍另一個身份就是仁和集團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仁和牌可立克、清火膠囊,閃亮牌萘敏維滴眼液、復方門冬維甘滴眼液等知名產品均出自該企業。
楊文龍也有醫藥背景。據悉,楊文龍大學時候學的是中醫專業,招股書顯示其還擁有中藥師證書。
畢業后的楊文龍曾在江西一家國營醫藥公司工作,負責收購中草藥。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市場經濟開放,醫藥公司開始進行市場化演變,楊文龍投身到上述浪潮中嘗試自主經營,2001年其創立了仁和集團。目前仁和集團已成長為一家集藥品、大健康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醫藥企業集團。
在O2O爆發的2014年,美團等生活服務平臺業績飛速發展令楊文龍深受震撼,其決心創辦叮當快藥進軍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
創辦企業只是第一步,怎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是楊文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作為O2O企業,輕資產模式備受青睞,起初叮當快藥也選擇了與線下藥店合作提供平臺,自己并不開店的輕資產模式。
不過,楊文龍很快就意識到輕資產模式行不通,其“28分鐘送藥到家”的承諾很難實現。2016年初,楊文龍下定決心向自營化轉型,并開始自建線下藥房(叮當智慧藥房),自建藥品配送系統及配送團隊。
楊文龍曾對外表示,“醫藥O2O這件事成敗與否,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服務能力如何,如果做不到極致服務,這事就做不成。”
而面對外界對重資產模式的質疑時,楊文龍回應稱,很多人以為自建配送團隊成本高,這是誤解,當配送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比與第三方合作成本更低。
叮當快藥自建藥房及配送系統的行為與當年京東自建物流的重資產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招股書顯示,叮當快藥的主要業務為快藥、在線醫療咨詢、慢性病與健康管理,此外,其還為用戶提供臨床預約、心理咨詢及其他服務,其重資產模式主要體現在快藥業務上。
據悉,目前,叮當快藥已建立起一個包括移動應用程序及微信小程序等線上平臺、第三方線上平臺、分銷商及在其智慧藥房直接進行線下購買的全通路網絡。
截至2021年6月13日,其已在中國建立由14個城市的302家智慧藥房組成的網絡,并通過其在全國的派送隊伍派送產品。
叮當快藥依賴重資產模式也使其快藥業務訂單大幅增加。招股書顯示,該公司快藥供應銷售訂單由2018年的0.14億筆增長至2020年的0.41億筆,年復合增長率為69.3%。
與此同時,伴隨著叮當快藥的收益逐步增長,其虧損也日益加大。
據其招股書顯示,從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的收益分別為5.85億元、12.76億元、22.29億元,從2018年至2020年,該公司的虧損分別為1.03億元、2.74億元、9.20億元,三年共計虧損12.97億元。
此外,易觀2020年4月發布的醫藥流通行業APP排行榜顯示,1藥網的活躍用戶位列第一,叮當快藥僅排在第三位。而在注冊用戶上,叮當快藥也低于其他平臺。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其自有平臺的注冊用戶數為2800萬,而平安好醫生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注冊用戶為3.73億,兩者完全不在同一量級。
重資產模式并未為叮當快藥建立起牢固的“護城河”,叮當快藥目前的處境依舊艱難。
叮當快藥難以突圍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門好生意嗎?答案是肯定的。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大健康市場規模達2181億元,預計2030年將增長至4.2萬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0.9%。
而數字大健康市場主要包括數字零售藥房、在線醫生以及線上消費者醫療及健康信息技術基礎配套。
數字零售藥房業務2019年的商品成交金額超1117億元,占據了數字大健康市場最大的比例及交易量,預計上述金額將于2030年達到1.3萬億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5.3%。
此外,在線診療市場的規模也呈現擴大趨勢。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9年,中國在線診療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8.5%,2030年中國在線診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4068億元。
數字零售藥房及在線診療業務作為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主要搶奪的市場,發展前景較為廣闊。
除市場廣闊外,國家在政策方面也是給予互聯網醫療企業大力支持。
例如,2015年7月1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顯示,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臺。2018年4月25日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顯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并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廣闊的市場及政策的支持下,多家企業涌入并開啟其“內卷”之路。
在在線診療業務付費轉化率有限,新業務剛開始嘗試未形成規模的情況下,賣藥仍然是叮當快藥、阿里健康等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
為了增大知名度、提高收入,一些企業開始加大對營銷的投入。以叮當快藥為例,2018年至2020年,其推廣營銷費用分別為1.41億元、2.79億元、4.41億元,而其研發費用分別為0.32億元、0.52億元、0.82億元。
若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不改掉重營銷輕服務和研發的壞毛病,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只會遭到詬病,使消費者對其發展喪失信心。
就叮當快藥而言,其業務目前面臨來自競爭對手的諸多挑戰。
首先在藥品供應方面,背靠仁和集團的叮當快藥具備一定的優勢。叮當快藥在招股書中直言,其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總裁楊文龍兼任仁和集團董事會主席,而該企業可為其在擴大分銷網點、鞏固零售點銷售能力以及可靠、穩定的OEM供應鏈能力方面提供戰略資源。
不過,雖然有仁和集團做靠山,但仁和集團的藥品品類無法滿足叮當快藥的全部需求,無法對其形成足夠的支撐。
其次,在物流即送貨上門方面,即使叮當快藥建立自營藥店并配備了專人負責配送,但目前除了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巨頭外,美團、餓了么也開拓了送藥上門業務搶食市場。
盡管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市場廣闊,看似是一片藍海,但“獨辟蹊徑”選擇重資產模式的叮當快藥不僅未建立起堅固的“護城河”,還面臨著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叮當快藥處境艱難“翻身”或不易。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股份制商業銀行角逐“創新度”》的文章
2023-11-24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央企長安為蔚來換電商業模式與企業經營投出“贊成票”》的文章
2023-11-16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百模大戰再次開啟:國區爭霸 手機安家》的文章
2023-11-09 GPLP犀牛財經發布了 《新能源浪潮下,吉利猛追比亞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