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今年6月,寧德時代市值沖破了萬億人民幣大關,進入A股市值的top 10之列。很多人這時候才驚覺,原來鋰電池居然如此賺錢,一貫低調的電池行業龍頭也迅速成為了網友口中的“新財富密碼”。
寧德時代的“出圈”或許僅僅是個征象,代表著悶聲發大財的中國鋰電池產業已經無法再低調下去了。如果我們看看近一兩年間,歐美圍繞新能源這個熱門話題出爐的一系列研究報告,可能會有點吃驚地發現,中國鋰電池崛起帶來的影響遠超過國內輿論的認知。甚至可以說,一場圍繞電池全球主導權的爭奪,已經在綠色低碳的大旗下悄然彌漫出了硝煙味。
目前來看,這場全球產業博弈中最有可能與中國對坐,占據桌子另一邊的就是歐洲。今年,寧德時代在德國埃爾富特市的工廠實現量產,德國也成為寧德時代走向海外的第一站。不僅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三星、LG化學、特斯拉等等電池產業巨頭都選擇了中歐兩邊投資、分別建廠的策略。歐亞大陸的兩端將分別出現電池產業聚集地,似乎已經是行業巨頭們的共識。
本文我們先不談中國電池產業的走向,而是換個角度思考一下:迎擊高速崛起的中國電池,歐洲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鋰電池全球市場已經被中國企業主導”,這個訊號近兩年不斷蔓延于歐美日韓等地,從產業界到政壇掀起了各種波瀾。而其中又以主導全球汽車市場、動力電池自給率卻低到驚人的歐洲為甚。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歐盟能源主席馬洛斯·賽芙柯維克(MarosSefcovic)就多次表示,中國包攬全球約80%的鋰電池產量;到2025年歐洲電池市場規模將和整個丹麥的經濟相匹敵。這么大的市場份額,難道我們要留給來自全球的競爭對手嗎?
除了要將本土市場拱手送給外企之外,歐美關于鋰電池產業的另一層“焦慮”,來自于根深蒂固的地緣政治基因,以及石油這東西曾經給他們留下的“深刻印象”。
能源革命、降低碳排放等議題在西方格外敏感,有著遠超過產業本身的社會與政治關注度。而鋰電池本身除了乘用車動力之外,還關乎于大規模儲能、能源轉型、光伏等能源板塊。在很多西方智庫與政客看來,鋰電池是全球板塊中的一個關鍵戰略選項,其價值遠比汽車市場更大。
換言之,一種把電池預設為“新石油”的想法在歐美非常具有市場。而東亞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占據了這個行業的主導,也自然激發了一系列地緣政治相關的“過分假設”。
比如說,很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把鋰電池主導權代入到歐佩克石油組織對石油價格的操縱上。在歐佩克作為產業組織成立之初,歐美普遍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但在逐漸發展過程中,歐佩克開始產生越來越明顯的政治觀點。最終醞釀出了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對美國、日本等當時節節攀升的經濟體造成了嚴重打擊。
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都對今天中國鋰電池產業的發展有著類似的“過分警惕”。而對汽車、環保、能源議題更加關注的歐洲,則首當其沖開始了應對布局。
這場電池博弈的核心,就是在歐洲建工廠。
要讓歐洲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動力電池的自給自足,是歐洲近幾年來的重要議題與一貫方針。
在2018年,歐盟就啟動了“電池行動”計劃,從歐盟層面號召各成員國提高電池產能。并且提出了要在電池環保性與提升儲能性能上“擊敗中國企業”。2020年初,德國和法國計劃在歐洲范圍內推動一項總投資高達50億歐元的電池項目,希望能夠提升大約48GWh的產能。這一計劃被外界認為直接對標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電池巨頭的產能。緊接著,歐盟批準史上最大的綠色經濟刺激計劃,計劃金額達5720億美元,而電池產業則被認為是這一計劃資助的核心。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歐洲開始了一系列興建電池工廠的發展行動。
根據CIC energiGUNE所統計的數據,歐洲目前已經列入計劃的大型電池工廠多達28座,其投資者既包含了特斯拉以及中國、韓國、日本的電池巨頭,也包含一系列歐洲本土電池企業。如果這些項目全部投入運行,歐洲的鋰電池產能將在2028年達到700 GWh,歐洲在全球鋰電池產能的份額將從目前的7%提升到30%左右。
很多分析師,已經開始用“近乎瘋狂”等字眼來形容歐洲的電池“躍進”計劃。要知道今天歐洲的電池產能只有每年30 GWh左右,7年20倍的增長不可謂不驚人。
但與氣魄雄偉的“歐洲野心”相比,真實世界里的歐洲速度就多少有點拉跨了。我們不難發現,歐洲的電池行動已經開展了三年,但實際投入生存的電池廠數量與產能依舊難以拉動。雖然今年將有特斯拉、寧德時代等幾大電池廠投入運行。但在此之前,歐洲大型電池廠只有四座能夠正式投入量產。其中還包括中國企業遠景AESC,以及三星、LG化學的三家工廠,歐洲本土企業只有瑞士電池制造商Leclanché SA獨立支撐。
計劃宏偉,行動緩慢,顧慮極多,已經在很多層面上成為了今天歐洲發展的代名詞。無論是抗疫和疫苗,抑或AI、5G等新技術的落地,我們都可以看到“歐式速度”拖尾“歐式野心”的案例。所以也有很多人質疑,計劃里超高速發展、急不可耐的歐洲電池布局,是否真正意識到了可觀的產業推進能力。
雖說如此,但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規模與增速都非常可觀,吸引了全球電池與電動汽車廠商的追捧。中國、韓國、日本企業,以及孤零零代表美國的特斯拉,都大力投注歐洲市場。而歐洲本土電池企業也在快速成長,比如英國的Britishvolt已經計劃在英國打造第一家與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類似的生產工廠,實現最大年發電量達到35 GWh;由特斯拉前管理層、瑞典政府共同投資的Northvolt,被很多媒體稱為“歐洲的寧德時代”,其已經計劃在瑞典和德國打造電池工廠,最終達到最大發電量64 GWh。此外,很多歐洲傳統車企也加入了電池工廠的角逐中,希望用特斯拉的模式回擊特斯拉。
不管怎么說,歐洲已經把全部籌碼都放在了鋰電池上。我們未來將看到的,不太可能是悶聲發大財或者風平浪靜的電池市場。
最后我們不妨來看看,發展電池工業體系究竟依靠的是什么。為什么中歐博弈的態勢愈發明顯,而日本、韓國的電池巨頭紛紛轉投海外,而美國則似乎在電池上失去了話語權。
曾幾何時,高性能電池是一門圍繞人才與核心技術展開的產業,那時候日本企業一度被認為是發展電池的核心力量。但在中國電池的悄然崛起中,我們會發現在技術走向成熟期之后,主導產業發展的還是市場規模化帶來的虹吸效應。
歐洲能夠快速聚合起與中國博弈的電池產業態勢,并且引來全球資本與巨頭的投入,核心在于歐洲電動汽車的市場規模快速發展。在2020年,歐洲實現了電動汽車年銷量130萬輛,超越中國成為電動汽車銷售第一大市場,并且增長幅度持續高企。有這一點作為背書,歐洲才變成了全球電池巨頭眼中的可口蛋糕。
除了市場規模龐大與中國類似,歐洲和中國還在對電動汽車的大力政策扶持上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歐洲整體對燃油車采取愈發謹慎的策略,不斷提高環保要求和稅收等級,加上歐洲的減排指標不斷提升,新能源扶持政策接連出爐,最終各國政府、企業、資本都看到了電池工廠是毫無疑問的剛需。
由此可見,想要在今天保持電池領域的高水準競爭力,市場規模與產業政策是基本盤。但也不排除會有一些元素成為變數。比如電池技術的突變導致產業格局突然走向了技術為核心。在國內電池產業中,近兩年也會看到諸如三元聚合物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孰優孰劣的技術路線爭論;超高續航性能電池不斷成為造車企業與電池企業熱炒的話題。在技術上出現產業洗牌,雖然依舊是個低概率事件,但也有一定跡象出現。
另外一種變數,就是特斯拉這種“超級攪局者”的出現。低成本、超級工廠化、品牌人格化等產業特質,讓特斯拉成為了一個飽受爭議的產業變體。但無論你認為特斯拉究竟價值幾何,它的出現重構了電池產業卻是不爭的事實。歐洲發布的產業政策,經常比對特斯拉在中國的電池采購量;而新興起的電池工廠,也紛紛以特斯拉的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作為對標。特斯拉始終難以捉摸的下一步,可能是電池資本與產業中最大的變數。可能也有很多人希望,再出現另一個形同特斯拉的變數。
說到這里我們就會發現,美國在全球電池產業的基本盤上,可謂除了特斯拉這個誰也掌握不了的變數之外,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東西。不久之前,美國能源部、國防部、商務部、國務院四部門聯合組建的聯邦先進電池聯盟(The Federal Consortium for Advanced Batteries,下稱FCAB)發布了美國鋰電池國家藍圖(2021-2030),這是第一份由政府主導制定的美國鋰電池發展政策。其中的內容非常直接,就是美國急需大量投資,才能跟上東亞和歐洲。
但問題在于,美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始終不溫不火,民眾既缺乏大規模更換電動汽車的動力,政府也不愿意冒著巨大的風險推動電動汽車發展。雖然拜登政府從競選開始就始終將電動汽車納入關鍵推動項,但進展始終難以令人信服。
除了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工廠為,美國目前只有另外兩家動力電池生產設施,并且未來十年也僅僅計劃再興建7家工廠。
電池戰爭的起點,坐落于電動汽車市場與發展效率之上;但電池戰爭的終點,卻可能遠遠不止于此。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