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文丨鋅刻度,作者丨孟會緣,編輯丨李覲麟
畢業禮物首選、日常保養項目......在“容貌焦慮低齡化”的話題之下,大批低領求美者的分享,讓外界看到了很多連五官都還沒長開的年輕人,在“容貌焦慮”的壓力下,不得不主動走向醫美機構的現實。
而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說“不專業”的醫美咨詢師,已經成為讓這些求美者繞不開也躲不過的一道“坎”。
這些年里,沒有就業門檻又有著高薪厚祿的醫美咨詢師,讓不少非專業出身、非高校畢業的從業人員瘋狂涌入醫美行業,成為了將求美者和醫美醫生關聯起來的必然環節。
他們一貫偏愛用夸張且虛假的話術,忽悠將“顏值即正義”作為座右銘的年輕人,而這屆意志力與判斷力普遍薄弱的低齡化求美者,往往難以察覺被醫美咨詢師們隱藏起來的美麗“陷阱”......
“實在拗不過她。”提及為什么會支持女兒從16歲就開始做醫美項目,黃悅的媽媽無奈得很,“當初她想學播音主持,這個專業對外表要求很高,所以就想著通過醫美讓自己變漂亮一點。我和她爸爸想了很久,為了不耽擱孩子以后的發展,還是同意了她的決定。”
黃媽還記得,女兒第一次嘗試做醫美項目是在高二的暑假,當時黃悅已經選定了要走播音主持的職業道路,黃媽也順著女兒的請求送她去了播音主持集訓班,而就是在這里,黃悅首次親眼看到了醫美之余外貌的強大效果。
小到打玻尿酸、瘦臉針,大到隆鼻、磨腮手術。黃悅告訴黃媽,集訓班上很多和她同齡的同學已經做過不少醫美項目,而見證了一個個競爭者的顏值蛻變,在即刻變身俊男靚女的誘惑下,黃悅不愿意落后。
“黃悅回來就告訴我們,她想做雙眼皮手術。”面對女兒格外堅定的態度,黃媽其實也非常能夠理解她,“學這個專業的孩子,因為要面對苛刻的鏡頭,大多愛美意識比較強烈,還伴隨著一定的容貌焦慮,醫美也就成為了他們的既定‘職業需求’。”
黃媽所言不虛。據不完全調查,“95后”年輕人中有近8成人表示容貌焦慮。其中對自己容貌非常不滿意,需要很多醫美項目提升顏值的重度焦慮者占4.5%。世情如此,更別說尤其以外貌條件論高低的影視圈從業者了。
但順著女兒心意的同時,擔憂醫美的安全性也必不可免。“做醫美項目的風險大,經常看到被‘黑醫美’毀容的新聞,我們很怕女兒遇到這種情況,一旦出了事那后果太難讓人接受了。”
雖然距離黃悅的醫美初體驗已經過去了好幾年,面對鋅刻度黃媽依然毫不掩飾彼時對女兒的擔憂,她很慶幸自己有一些靠譜的醫生“關系”,能盡可能保障女兒的安全,“我有一個朋友常年做醫美,她給我推薦了經常去的三甲醫院,還找了另外的醫生朋友幫忙了解,雙重保險我還是挺放心的。”
黃悅的雙眼皮手術不負一家人的期待,三點埋線做得很成功,這讓黃悅更加堅定了要將醫美劃定到變美首選和日常保養的項目中:在高考的時候,黃悅找父母要了一份畢業禮物,即鼻綜合手術。不僅如此,上大學以后,黃悅還和同學們約好了定期打針,“她們認為這是她們面對鏡頭的一種‘專業度’。”
眼下,“顏值即正義”的風氣不止是黃悅這類特定年輕人的“職業需求”,還蔓延到了更大范圍內的年輕人群體身上。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醫美消費者中青少年占比達15.48%,高考結束后的6月和7月,是手術類項目消費高峰期,占平臺全年訂單的22.41%。
醫療美容客戶群體年齡分布情況
而在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20醫美行業輿情報告》中,通過對一年來醫美行業的熱點輿情回顧分析,梳理出了醫美行業的七大痛點,“整容低齡化”也赫然在列。其指出,微整形項目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多地準大學生扎堆割雙眼皮的現象日益凸顯,在她們眼中,雙眼皮、高鼻梁、尖下巴就自己“美”的依據。
顯而易見,醫美的低齡化趨勢背后,是低齡化的審美選擇,也是追求潮流的跟風行為。如前段時間大火的打玻尿酸造“精靈耳”,就引發了一波跟風手術潮,但在“精靈耳”之前,“微笑唇”“線雕鼻”等等項目都曾火熱一時,醫美風向轉變太快,讓不少低領求美者對“追新”心有困惑。
在社交平臺上,鋅刻度就看到了很多關于“什么項目適合做”“哪個醫院或醫生更專業”“怎么判斷醫美效果是否真實”的提問,在各種紛亂的項目廣告以及網絡紅人的案例展示信息中,不似黃悅這樣能通過父母的關系找到專業人士進行精準分析,低領求美者找到靠譜的醫院和醫生的確是個難題。
既然有了大量的消費需求,也就為輾轉于求美者和醫美醫生之間的醫美咨詢師們,帶來了一個絕佳的“賺錢”機會。
一位不靠“關系”,單純拿著各種廣告信息進行醫美項目考察的朋友,和鋅刻度分享過她的求美經歷,“不管是美容店、理發店的醫美小作坊,還是稍有名氣的美容院、私人醫美診所,或者是大型的三甲醫院,都設置有為消費者進行術前了解的醫美咨詢師。我更愿意把這一類人叫醫美銷售,本身她們干的也就是銷售的活。”
這位朋友告訴鋅刻度,進行醫美項目的了解,消費者可能見不到負責進行醫美項目操作的醫生,但一定能見到醫美咨詢師,“在醫美機構首先接觸的就是她們,當你找過去,她們會通過聊天確定你的需求,再給你介紹符合你要求的項目,由你自己判斷要不要做項目,如果要做,還得和她們談一個合適的價格。”
“但是就我的體驗來說,面見過的所有醫美咨詢師,她們的專業性相差真的很大。”比如有些醫美咨詢師會以“打瘦臉針配合美白針的效果會更好”“熱瑪吉的新一代技術痛感較小”等話術讓她加購計劃外的醫美項目,還會用“現在下單就能申請活動價格”“整容變美找個有錢的男朋友”等表述刺激她進行快速下單消費,“幸好我夠理智,不然絕對要被忽悠瘸了。”
不光是上述朋友一個人的體驗,在互聯網上對醫美咨詢師“不專業”的吐槽聲音也很多,包括夸大效果、引導下單、隱瞞信息等多個方面。誰也無法預料,意志力與判斷力普遍薄弱的低齡化求美者,是否能夠抵御住“不專業”醫美咨詢師的誘惑,進而導致出現“過度整容”“手術失敗”等嚴重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整形行業市場要求還是相關國家機構,還沒有對醫美咨詢師從業做出具體要求和條件限制。也就是說,行業層面上,從事醫美咨詢師暫時沒有任何門檻限制,只看每家醫院對醫美咨詢師崗位的要求和限制。
培訓機構吐露的行業現狀
這就難怪醫美咨詢師良莠不齊的情況如此突出了。
畢竟據業內人士爆料,醫美咨詢師工資不低,“一個月隨便做一下就能月入好幾萬,一個月掙5\6萬都很正常,工作不到一年基本各個月入2\3萬,也是行業常規狀態了。”
據《中國醫美產業專業人才現狀與需求報告》顯示,全國醫美機構中除去專業人員(醫生、護士)之外,非專業出身的從業人員占近80%,且絕大部分是大專以下學歷,主要為運營推廣人員及輔助醫療工作人員,包括網絡推廣、網電咨詢、網絡編輯、市場人員、客服等等。
如此現狀下,互聯網醫美垂直平臺新氧回復鋅刻度表示,“針對醫美行業的‘三非’亂象,即非醫療美容場所從事醫療美容治療、非正規培訓的非專業醫師、以及非合格的醫療美容產品等方面,其中,對于醫美從業人員的管理還要進一步規范。”
早前,全國政協醫衛組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在其《關于加強醫療美容從業人員管理的提案》中已經指出,“很多醫美機構設有醫美咨詢師,大多扮演‘市場推銷員’的角色,沒有醫學背景的咨詢師避談醫療風險,誤導消費者,從而引來眾多醫美亂象糾紛。”
為此,肖苒呼吁在全國范圍內取締醫美咨詢師,參考2019年上海市對醫美咨詢師以“醫務助理”名稱予以規范,并須具有醫學背景,業務范圍界定為醫生的行政事務和醫務事務的助理,不參與醫生的診療行為。
新氧則告訴鋅刻度,為了避免咨詢師在消費者醫美消費過程中存在過度開發,過度推銷等行為,他們推出了獨立咨詢服務。即用戶可于平臺發起變美需求并由新氧獨立咨詢師提供定制醫美方案,獨立咨詢師保持中立客觀態度幫助用戶理性決策醫美消費。同時獨立咨詢師可獲得陽光新收入。
這或許是可行的嘗試,只是需要時間驗證其實際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其實只能保障到新氧平臺用戶的利益,若是無法推行到整個醫美行業內,很難講能對由醫美咨詢師帶來的亂象有幾分改變。
說到底,還得歸結到醫美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上。
“醫美咨詢師只是醫美的前置環節。需要了解求美者的需求,并給求美者介紹合適的項目和醫生。”在重慶華美整形醫院的潘寶華醫生看來,醫美咨詢師的存在,是為將消費者和醫美醫生兩個陌生人快速建立起聯系,省卻了一系列繁瑣的過程。
“醫美咨詢師存在的目的性很明確,也很簡單。”但之所以造成如今的局面,或許是相關從業者為了多促成幾單交易拿到更多提成,就給求美者輸出了過多帶有個人主觀意愿的“不專業”觀點和判斷,“因為醫美咨詢師把很多醫生的工作提前做了,這樣就太過了。”
讓潘寶華和更多專業醫美醫生不得不承認的是,盡管醫美咨詢師帶來了很多問題,但他們目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醫美人才市場缺口還是比較大的,這就造成醫美醫生工作量一般也很大。如果沒有醫美咨詢師,讓醫生直接接過這一部分工作,可能就會更加浪費醫生的時間,進一步拉大醫美供需的不對等。”
因為醫美咨詢師的存在,確實還是為醫生精準篩選出了一部分求美者,“有些求美者可能咨詢了過后也不會做醫美項目,那醫生直接跟求美者進行溝通就是無效的。”而在醫美咨詢師參與之后,他們就能提前確定好“求美者到底做不做手術”“讓哪個醫生做手術”這些問題,“醫美咨詢師的存在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把職能更明確一點可能會更好。”
醫美亂象頻發還得歸根于專業人才的缺失
弄清楚了問題的緣由,就得考慮能夠從哪些方面進行改善。如果從長遠的角度出發,根據肖苒的建議,應該規范醫美人才培訓體系。
即取消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制度,加大相關專業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收力度,盡快實行專科醫師培訓制度,制定醫美繼續醫學教育相關政策。通過建立完整的醫學專業學歷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達到提升從業人員診療能力的目標。
更何況,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也更加符合求美者的實際需求。
據艾瑞《2020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數據顯示,在選擇醫生或機構時,口碑與資質成為消費者最看重的指標。尤其在選擇醫生時,執業資質、醫生職級、從業年限等合規資質,以及醫生審美能力、成功案例和消費者真實評價,構成了消費者考量醫生的重要指標。
此前醫生難以參與到醫美的前置環節,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專業的從業人員過少,導致醫美供需嚴重失衡,才誕生了醫美咨詢師這個職業以減輕醫美醫生的工作量。如果有朝一日,醫美醫生也能像公立醫院的普通醫生一樣,實現掛號就診,才是從根本上消除了“不專業”醫美咨詢師存在的可能性。
然而,一名正規醫生的培養成本極高,且通常需要5至8年才能在技術上小有所成。可以預見,這一定不是一個可以在短期內完成的目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