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業界風云匯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免費的充電并不難找。
還是同樣的配方、同樣的味道,曾在社區團購、共享單車等多個領域上演過的劇情,似乎又要復現。
近日,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發布聲明,“全省部分充電站服務費價格調整至0.1元/KWh起,停止時間另行通知。”
在國網充電平臺e充電查詢可知,平日山東地區國網充電樁服務費在0.45元/KWh左右。而此次降價的起因,聲明里說得很明白,個別充電運營商引入野蠻資本大搞1分錢充電、0服務等低價促銷,國網此舉意在抵制惡意競爭。
用魔法打敗魔法,服務費1毛錢1度電的操作讓不少車主嘗到了甜頭,“看來又能薅到一波價格戰的羊毛。”
然而,跳出這一點細細觀之,價格戰對于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的供需兩端其實都不是一個好兆頭。
隨著新基建政策落地,新能源汽車市場升溫,資本不約而同地盯上了充電這一規模預計可達萬億的朝陽行業。可是,充電樁生意重資產的屬性顯著,并非所有玩家都有耐心去按部就班地運營。
資本野蠻的一面由此暴露,對新基建玩起了舊套路,賠本賺吆喝只求吸引用戶,繼而以入口優勢挾流量以令諸侯。
“有狼殺了進來,大家后期可能都活不好”,北京海淀一座充電站的工作人員對市場正在進行的價格戰感到悲觀。
畢竟,“砸錢干死競爭對手,這種事近些年見得太多了。”
無論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的限時低價,還是其他平臺的免費活動,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在做賠本生意”。根據上述業內人士的介紹,運營一座充電站,充電樁的選購、場地租金、員工工資以及后續運維,這些都是繞不開的硬性成本。
所以,充電站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這也是導致行業目前為止普遍虧損的核心原因之一。
以“充電樁一哥”特來電為例,中國充電聯盟報告指出,截至5月份,特來電運營的公共充電樁共計218821座,市占率和充電量雙雙位居行業第一。
即便如此,特來電依然沒能形成規模效益。根據特來電公布的數據,2016年至2020年公司分別虧損2942.3萬元、1948.9萬元、1.36億元、1.11億元和7769.6萬元,五年合計虧損3.74億元。
更為致命的是,“車主可不管這些,誰家充電便宜就用誰家”,充電站工作人員表示,“站點平時每個月基本服務二三百臺車,近些天在做充值活動,來的車明顯增多。既然我們站能用低價引人過來,其他站點就能把人引走。”
車主群體的反饋與此一致,多位新能源車主均表示,在距離合適的前提下,會首選便宜的站點充電。而且,在相關微信群聊、貼吧論壇等地,車主還會實時分享周邊的優惠充電信息。
用戶粘性遠未形成,資本的挺進因此更具底氣。
2020年底,恒大旗下“星絡充電通”平臺上線。作為聚合型平臺,星絡充電通APP提供南方電網、星星充電、特來電、云快充等運營商的充電服務。無需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布局實體站點,平臺模式巧妙地把充電生意從重資產變成了輕資產。
與此同時,恒大一同帶來的還有億萬補貼。規則顯示,活動期間,使用星絡充電通APP充電,平臺上所有充電樁、全部時段一律免交服務費。
燒錢手段簡單粗暴,效果也相當明顯。根據恒大官方公布的數據,2021年元旦,平臺上線一個月后,單日充電量峰值突破250萬度。4月26日,該指標倍增至千萬度。
作為參考,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月充電量達到千萬度的運營商就已經能夠排進行業前十位。
數據的成功驗證了平臺模式以及燒錢換市場的可行,同時也為行業做了一次示范。近日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對“個別充電運營商引入野蠻資本大搞1分錢充電、0服務費”的痛斥中,多多少少就能夠看到了恒大億萬補貼的影子。
面對獵物,狼向來是群起而攻之。此次闖進充電樁市場的,也遠遠不止一頭。
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5月,在全國運營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臺的運營商有特來電、國網、星星充電、云快充等10家,規模上他們占到了總量的91.7%,集中度較高。而若論充電平臺,行業可謂山頭林立。根據運營主體的不同,充電平臺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其一是汽車廠商,此類平臺目的明確,即為自家新能源汽車車主提供配套服務,蔚來、小鵬、北汽、寶馬等廠商的車主APP內都設置了相應入口。
其二是充電樁運營商,主流運營商諸如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等都推出了自家的APP。并且,多家運營商數據目前已相互打通。
其三是政府部門,開篇提到的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其運營的齊魯e充就是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
其四才是其他入局的企業,這些平臺多憑借資本或者業務的輸血,繼而搶占用戶。除了燒錢補貼的恒大,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憑借網約車業務與司機端的綁定,同樣成功跨進了充電樁市場。再如高德等地圖平臺,同樣依托業務的關聯性加入戰局。
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充電平臺的市場競爭非常充分,缺少一家獨大的平臺。
此番現狀之于車主和運營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平臺太多,充電樁信息分散,車主無從下手,造成找樁難、充電難;對于處在長尾的民營充電站而言,自身的引流能力有限,頭部平臺的缺位,意味著他們缺少一個能夠創造增量的平臺入口。
結合其他行業的發展規律,頭部平臺統一江湖則是下一步發展的必然。問題也由此而來,平臺急于崛起而“不講武德”,與本該是合作伙伴的運營商之間爆發了沖突。特別是第四類跨界入局的企業,表現最為突出。
首先,平臺強勢的擴張舉措打破了二者之間友好牽手的可能。
一方面,恒大等資本簡單粗暴地挑起價格戰,平臺之外的其他運營商便被動地面臨了用戶流失的壓力。如果運營商招架不住被平臺收編,則需從運營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支付給平臺,目前行情在10%至20%不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平臺其實已經成了運營商需要面對的搶食者。
另一方面,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平臺與平臺之間的戰火會燒及運營商,例如某公司在合作協議中就出現了排他性條款,禁止自家合作運營商與其他充電平臺簽約,相當于電商行業的“二選一”站隊。
其次,平臺既當裁判又做球員,導致與合作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
任何一個領域,平臺型企業最忌諱的就是既標榜公平公正第三方,又親自下場參與競爭。例如房產中介領域的貝殼,其就長期遭受著如何平衡鏈家和其他中介機構的流量分配的質疑。
充電樁領域出現了同樣的悖論,拓展運營商入駐平臺的同時,業內已有平臺通過投資和自建的方式發展自主可控的充電站,這意味著正式向運營商宣戰。而且,這是一場不平等的戰爭。因為平臺掌握了合作站點的運營數據,基于此,其可以選擇熱點區域建站,然后通過流量傾斜為利益綁定更深的站點導流。
理想狀態下,運營商負責線下建站,平臺負責線上引流,兩者相互依存才對。而現在火藥味越來越濃,與理想背道而馳,這絕不是什么好兆頭。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在聲明中提到這句意味深長的話。
價格戰的影響不僅作用于平臺與平臺之間,如若繼續打下去,行業、用戶都將受到牽連。
之于行業,“有資本輸血的平臺可以肆無忌憚地燒錢,可更多運營商其實是無力抵抗的。如果被迫跟著打價格戰,必然要從其他方面縮減成本,比如降低對安全、服務的標準等,以此抵消虧空”,業內人士表示,陷進價格戰或許可能搶奪一時的話語權,但長遠來看并不利于企業以及行業整體的進步。
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就此問題表示:“目前國網的充電設施利用率不高,低價競爭后,充電車輛將更少,(因為)消費者會更加傾向低價充電模式。”
之于用戶,羊毛出在羊身上,今日之蜜糖,明天極有可能變為砒霜。根據已有經驗,前期的補貼大概率都是為后期的收割鋪路,以低價吸引用戶、壟斷渠道之后,掌握定價權的平臺大多會對行業利潤重新分配。屆時,留給用戶的只有用被割這一個選項。
早年的網約車,近年的共享經濟,再到眼前的社區團購,各大資本、平臺用的都是同一套故事模版。曾記否,共享單車初期各大品牌無一例外把免費騎車作為主打,甚至還給騎車用戶派發紅包。而現在,競爭對手一一倒下,幸存品牌的用車價格一漲再漲已成常態。
企業成為炮灰,行業一地雞毛,用戶叫苦不迭,如果能從一開始就叫停價格戰,故事也許會換一個結局。
特別是考慮到充電樁行業新基建的特殊性,阻止上述現象的發生,必要且迫切。
反擊由此而始。
運營商方面,我們看到了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對惡意競爭的的正面硬剛,同時,還有不少運營商選擇了聯合抵制。
例如,在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廣州市電動汽車充電行業聯名投訴信》里,多家民營運營商直接指出:恒大星絡充電通的不正當價格行為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價格法》的第十四條。在資本的“反復碾壓”下,許多民營充電站“連場地租金都無法支付。”
用戶在經歷了共享單車等行業漲價之痛之后,此次很快意識到了免費的充電沒那么簡單。“你以為資本是來送福利啊,這很明顯是低于成本了,現在讓利有多少,以后競爭對手沒了,肯定連本帶利地要回來”,一位新能源車主如是說到。
此外,監管部門正在加大治理力度。例如陜西省近日召開了電動汽車充電行業市場治理大會,會上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電力處處長李廣東表示,嚴禁低于成本價的任何形式的促銷、補貼等等低價擾亂市場的行為。在陜汽車充電平臺企業進行自我整頓,整改價格戰、“二選一”或者“多選一”等違規行為。
企業、用戶和政府三方聯手,價格戰及后續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有望被扼殺在搖籃之中。最起碼,不至于愈演愈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引得資本野蠻入侵,平臺惡意競爭,究其根本繞不開一個字——錢。
根據工信部此前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預計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中還指出,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
充電作為系能源汽車的剛需,根據車樁比1:1的建設目標,未來十年,國內充電樁缺口超過6300萬,對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后續充電服務的發展空間更是“錢”景無限。
市場在召喚,資本按奈不住躁動的心似乎也情有可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已經發展了十多年,但新能源汽車充電市場其實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格局未穩,商業模式不清,監管也需繼續完善。企業深入其中,唯有正視發展規律,開展良性市場活動,萬億規模才有爆發的可能。
有業內人士透露,“廣東運營商聯名舉報事件發生在四月底,一直以來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行業尚屬新興產業,監管部門的調研、取證和處理進展都相對較慢。”
那么,發展中的問題,就留在發展中解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