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BT財經
有媒體報道稱便利蜂正在籌備上市,雖然此消息一出,便利蜂就“秒回”說上市消息不屬實,但如此迅速的反應,更加重了外界的懷疑。
甚至有網友稱,在如此短的時間作出如此肯定回應,說是沒有提前準備都沒人信。一個融資不斷的企業,不想上市,僅靠著單一店面的微薄盈利來支撐,仔細想想也不太現實。
近幾年,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之迅猛業界有目共睹。便利店是一個非常傳統的重資產行業,在國外已經有90多年的發展史,而中國便利店的發展前后還不到30年。最初主要以“夫妻店”、“父子店”為主的單一經營模式。
隨著互聯網行業在中國迅速崛起,在2010年前后,眾多便利店趁著O2O的風口,以“互聯網+”、新零售等全新的概念包裝下,突然成為眾多資本追捧的行業。
尤其在2016年到2018年,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便利店行業涌入百億資本,便利蜂、猩便利、好鄰居、每一天、Today、X-24h、全時、見福、鄰幾、131等眾多連鎖品牌一夜出現在大街小巷,連同一直存在的7-11,一時間這賽道開始變得擁擠。
據不完全統計,愉悅資本、紅杉資本、君聯資本、IDG資本、光速中國、華興資本等眾多資本巨頭涌入賽道,構筑起投資多達百億的便利店市場。
資本期盼的高規模、高成長、高銷售、高回報的收獲期沒有到,因為偽需求、高成本、低交易、無盈利的倒閉潮卻提前來臨。
這些年便利店風起云涌,開的多,但倒閉的也很多,雖然有眾多資本加持,卻每年有大型連鎖品牌關門或者易主,例如 5 個月燒光 4000 萬導致資金鏈斷裂的 131 便利店;資金鏈斷裂而被迫將北京、重慶、長沙等城市店面出售給羅森等友商的全時便利店;每月虧損 500 萬最終全面關店的鄰家便利店等等。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便利蜂不僅活的很好,于2020年還實現了前端盈利,甚至被傳開啟了上市通道,不論能否上市,這為便利店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不得不說,便利店在中國還算是新鮮行業的范疇,他干著小賣鋪的活,卻和傳統小賣鋪截然不同,尤其是連鎖這一模式,和小賣鋪拉開了經營距離。
便利店實行科學管理,堅持用中央化系統做指導,建立數據中臺,在每一家線下門店安裝攝像頭和電子價簽進行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和迭代。這會增加它的運營成本,卻多了抗風險的能力,在眾多便利店紛紛倒閉的時候,便利蜂雖有影響,卻在創始人莊辰超的堅持下仍然選擇走技術路線,為逆勢上揚作了鋪墊。
BT財經了解到目前便利蜂的技術人員占比超過了6成,這在零售行業是個驚人的比例,但莊辰超篤信技術至上,認為技術才是改變行業的根本,才是區別于傳統零售(也就是小賣鋪)的基礎,而技術研發投入能否帶來了真正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優化需要數據檢驗,這決定二級市場對便利蜂的估值邏輯和定價預期。
便利蜂能在4年內完成從0到2000家的突破,說明這一模式還是有它的獨到之處。要知道便利蜂的老對手全家便利店用了16年才在中國開了2500家店。
這只是便利蜂的起步階段,莊辰超的計劃是2021在全國開4000家店,而到2023年將實現門店過萬的宏偉大計。一旦目標實現,便利蜂將順利進入第一梯隊,成為國內擁有門店總數前四的品牌便利店。(四強中易捷和昆侖好客是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便利店)
長期關注新零售行業的業內人士劉波對BT財經說,中國便利店市場遠未飽和,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現在中國便利店主要群居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但未來適合發展便利店的城市數量會越來越多。比如新一線城市的經濟迅速發展,眾多省會城市都符合便利店生存的硬性要求,整體市場需求旺盛,再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快消品行業就會進入井噴期,便利店也會進入爆發增長期,發達國家便利店的密度為3000人一家便利店,中國人均數偏高,連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是發達國家的將近3倍,達到9000人一家便利店,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劉波還指出:“目前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城市越來越多,而便利店密度遠達不到3000人一家,便利店行業發展有巨大的想象空間。這也是便利蜂他們被資本一直看好的重要原因。同時,電商經濟的發展,將空出眾多城市的臨街店鋪資源,讓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不會明顯升高,加上90后和00后新生代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便利店更能讓他們接受。未來幾年還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便利店賽道競爭將會更激烈,但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競爭意味著價格會下降,門店多了意味著更加便捷?!?/p>
劉波對便利店賽道依然持樂觀態度,他認為便利蜂即將上市也是和大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正是資本的不斷看好,便利蜂與去年5月完成了高達15億元的C輪融資,有了雄厚的資金,瘋狂擴張開店是順其自然的事,即便莊辰超計劃2023年開10000萬家門店,也沒有人會質疑他在“放衛星”。
“線上和線下不重要,體驗與效率的平衡才重要”這是便利蜂能突圍的秘籍。
互聯網出身的創始人莊辰超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線上獲客的成本已經高于線下獲客成本,但互聯網模式和思維是便利蜂與眾不同的地方,與其繼續利用線下商店搭建實體店基礎、依托外賣配送滿足消費者方便、快捷的愿望,不如在兩者之間平衡——將便利店開到消費者的生活圈內,讓消費者能最短時間從便利店獲取自己想要的商品。這樣才能一舉兩得,實現利益最大化。
“相比起用電商的方式做滲透,用數字化思維去重構實體零售,是一個有著巨大增量的機會”便利蜂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何濤公開如此表態,這代表著便利蜂在注重體驗和效率的基礎上也注重品質,以此來做品類生態。
便利蜂剛開始的時候就被貼上了“高大上”的標簽。很多消費者見到便利蜂“寬敞明亮”的店面后,都會發出:“這真的賺錢么?”的疑問,干凈整潔的店面,略顯空曠的貨架,品類繁多的商品,和傳統擁擠的便利店完全不同。這無疑加深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但在傳統零售從業者眼里,浪費了大量的空間資源,而便利蜂為了更好的顧客體驗,只能做出取舍。
便利蜂的最大特點是線下融入互聯網元素、線上有門店做支撐,創始團隊中既有去哪兒網的莊辰超,也有從7-11出走的專業管理人士,既有互聯網創業者,又有日系便利店從業者,它集“百家之長”融合了諸多領先時代的先進特質,將新零售由概念到真正落地。從它的誕生就已經在便利店行業中領先了半個身位。
便利蜂是有互聯網基因的。便利蜂APP,就是直觀的互聯網方式,為了推廣APP,同時為了促銷短保商品,便利蜂門店里隨處可見各種打折優惠信息,各種打折商品,新人優惠,裝APP有各種打折券,充值還有返現等等,這些活動對消費者來說是實打實的實惠,吸引了一大批擁躉。
在便利蜂門店里經常見到店員耐心地引導消費者安裝便利蜂APP。因為便利蜂APP承載著連接線上線下,向產業上游延展的作用,也是提升便利蜂與消費者粘性的重要方式。下載了便利蜂APP消費者就變成了他們的私域流量,和自主結賬、以及蜂小柜一樣,都是為了從公域流量轉變為私域流量,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擁有如此眾多的私欲流量,也讓便利蜂有了瘋狂擴張的底氣。
作為“互聯網”新貴,便利蜂的可怕之處在于它不斷的學習,他們從日系便利店那里汲取營養和經驗,對鮮食和自有品牌極為看重,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
目前便利蜂已經在華北和華東投資了多家鮮食工廠,并參與北京7-ELEVEn鮮食合作工廠呀咪呀咪的投資。天津的數十畝鮮食供應基地保障了北京市場的鮮食供應,自有品牌的SKU已經發展到近400個,鮮食和自有品牌的營收占比基本與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也成為便利蜂營收的重要組成,鮮食類的盒飯熱餐已經成為便利蜂的第一品類,占據了近1/3的銷售額。
數千家門店的統一商品擺放和展示,將會是一筆不菲的廣告費,突破1萬家門店的時候,在廣告議價中更具有主動性。
“單一門店是很難去談廣告的,但像便利蜂這樣的連鎖品牌在廣告收入方面將會是一筆驚人的費用,總體來算便利蜂的凈利潤比例能維持在5%-10%之間,平均耗損率控制在3%-5%以內,這也是便利蜂2020年全部門店盈利的一大原因?!眲⒉▽T財經如是說道。
和眾多便利店品牌做大之后就收加盟店不同,有“野望”的便利蜂一直拒絕加盟模式而堅持直營店模式,即便是在資金異常緊張的情況下。
加盟是迅速回籠資金,減輕資金壓力且能迅速擴張的有效方式,但加盟模式同樣是把雙刃劍,管理難、砸了品牌形象等一系列難以掌控的局面也都出在加盟店中。帶著互聯網基因出生的便利蜂,或許是出于保護品牌的原因而拒絕加盟。
大數據分析師李海龍對BT財經這樣說:“便利蜂開始直營是為了打磨經營能力和驗證經營模式,自營可以保證強管控,以及經營標準的執行。尤其是便利蜂的數據化運營模式比較超前,需要強有力的執行,也需要足夠多的直營店經營數據進行驗證,從自營再到加盟輸出是比較可靠的路徑。他們現在拒絕加盟,不代表以后也拒絕,畢竟加盟能夠讓便利蜂迅速做大做強?!彼€認為便利蜂的直營模式只是階段性的,未來他對便利蜂放開加盟持樂觀態度。
“直營跟加盟最大區別是,對上游的議價能力以及自有供應鏈的效率要求更高,便利蜂的直營模式,加強了它的“數字化管理”,使之能順利推行,這是便利蜂團隊一直堅持的互聯網因素,同時直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運營難以跨區域標準化、管理成本過高、經驗難以復制等行業難題。但無論怎樣,直營模式將給公司管理成本、盈利能力帶來更大考驗,背后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即使便利蜂此前已有幾輪大規模的融資,快速擴張勢必會面臨資金壓力,也存在一定的隱患。這次上市或許也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崩詈}堈J為便利蜂上市是件好事,不僅能緩解資金壓力還能消除直營帶來的安全隱患。
便利店是近三年來中國銷售額增速最快的零售業態之一,其年均銷售增幅達到約20%,年均門店增幅接近10%。便利蜂的增幅更是遠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目前便利蜂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相較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便利店,便利蜂無論是單店覆蓋人口數、單店坪效,還是銷售額占社零總額比例,便利蜂仍處于較低水平。從門店總量來說,便利蜂2000多家門店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大本營,其他城市依然是廣袤的藍海,未來將會帶來更多的市場增量,便利蜂定下3年門店數突破1萬家的目標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
便利蜂的高速發展,也掩蓋了一些自身的問題,如便利蜂現在的店面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和商圈,服務于白領上班族,社區門店非常少。便利蜂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在北京發展迅猛,卻很難在上海、深圳、廣州等南方城市滲透,北京地處北方,天然便利店的環境并不好,如何扎根北京,逐漸向便利店天然環境較好的南方城市拓展,是一大難題。
現狀是,便利蜂現在只能選擇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市民信息化程度、平均素質較高,對便利蜂自主結賬的方式比較歡迎,在對外拓展的城市中可能很難達到北京的標準,這就需要服務員要花大量時間進行監督和引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管便利蜂承認與否,面對這些“疑難雜癥”,上市或許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