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2021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下稱《規則》)。《規則》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首部指導全國法院開展在線訴訟工作的司法解釋,將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規則》全文共三十九條,內容涵蓋了在線訴訟法律效力、基本原則、適用條件、適用范圍,以及從立案到執行等主要訴訟環節的在線程序規則。記者注意到,《規則》中明確了電子化材料的效力和審核規則,并首次確定了區塊鏈存證效力范圍和審查標準。
“《規則》第十六條至第十九條對區塊鏈存證的司法認定問題進行了規定,區塊鏈存證審核這一新興事物從此有據可依。”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執行主任孟博律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明確區塊鏈存證效力范圍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區塊鏈是一種防篡改、可追溯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區塊鏈存證使用分布式存儲并附加防篡改校驗機制,使電子證據可以脫離原始存儲介質而安全存儲,確保電子證據載體的真實性。
孟博表示,《規則》第十六條首次對區塊鏈存證的效力范圍作出規定,明確了通過區塊鏈存儲的數據具有推定上鏈后未經篡改的效力;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了區塊鏈存儲數據上鏈后、以及上鏈前的真實性審核規則;第十九條規定了當事人可以申請專家輔助人就區塊鏈存儲數據技術問題提出意見。
“這些規范區塊鏈技術司法應用,確立區塊鏈存證審查標準的規定,對于系統全面解決區塊鏈存證的真實性認定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使用區塊鏈這一新技術為司法業務賦能,能夠提高司法效率、降低司法成本,是推動完善互聯網時代新型證據規則體系的必然選擇。”孟博如是說。
歐科云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海峰從區塊鏈技術的角度向《華夏時報》記者進行了介紹。王海峰表示,區塊鏈技術具有公開透明且不可篡改的特征,能夠確保鏈上數據與信息的真實性。但僅僅依靠技術本身,還無法做到“防偽”的功能,尤其是很多證據、數據在上鏈前就存在被污染的可能。
“因此,我們說區塊鏈對于包括存證在內的各類應用,不可缺少對于數據在鏈下傳輸環節的有效監管和認定。”王海峰表示。
王海峰認為,《規則》對于存證效力范圍的界定,以及包括鏈上數據真實性審查標準的明確等,可以說有效地解決了區塊鏈存證本身部分環節的操作問題。這無疑是對區塊鏈技術優勢的肯定,也更有利于讓區塊鏈在存證領域更好發揮優勢,有利于區塊鏈技術更加有效地滲透到包括舉證、取證等在內的更多法律業務環節。
王海峰進一步介紹,區塊鏈的分布式數據庫是建立在點對點網絡上的,因此網絡中的單個節點無法對證據進行惡意的篡改或盜取,較以往的中心化存儲方式,能夠讓鏈上證據更加安全有效地存儲。
此外,基于非對稱加密的方式,能夠讓鏈上數據得到更好的隱私保護。就操作環節而言,假設司法相關部門本身作為網絡中的節點,對證據的調取過程不僅天然公開透明,而且能夠更好的進行協同,簡化流程降低成本。
重慶工商大學區塊鏈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昌用也向本報記者表示,區塊鏈存證是國內區塊鏈發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優勢在于其存證從依賴于單個組織機構的信用背書,轉向了多個相對獨立的參與方的共同見證,并且鏈上獲取和驗證過程更加簡潔,因此,可信度和認證效率更高。理論上任何經濟活動中的可數字化的信息都可以鏈上存證。
區塊鏈存證發展仍有進步空間
事實上,區塊鏈存證是首個受到中國法律背書的區塊鏈應用領域。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2018年6月 28 日,杭州市互聯網法院對中國歷史上首例以區塊鏈作為存證的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案件中原告借助保全網區塊鏈存證平臺對被告的侵權網頁予以取證,通過區塊鏈 存儲電子數據的方式證明數據完整性以及未被篡改。宣判結果中,杭州互聯網法院支持原告采用區塊鏈作為存證方式,并認定了侵權事實。
2018年9月,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且即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一條規定明確指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自此,區塊鏈存證的法律效力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確認,區塊鏈存證應用也開始逐漸規模化。
但到目前為止,區塊鏈在取證、存證方面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劉昌用向本報記者表示,如何保證信息源頭的可靠性;選擇無許可公鏈還是有許可的聯盟鏈或私鏈;選擇許可鏈的話,許可方需要什么資格,是否可以修改鏈上數據,修改規則誰來確定,如何獲得其他各方的信任,這些問題日后都有待解決。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王海峰表示,目前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區塊鏈技術還不能完全取代整個取證和存證的環節,“兩端”的內控、審查和操作標準等也需要隨著技術的迭代而不斷發展更新。
“除此之外另一個問題是,隨著區塊鏈應用愈發廣泛,很多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安全也層出不窮,例如黑客攻擊、暗網交易、線上賭博、傳銷盤、資金盤、洗黑錢等等,傳統的方法對此類案件進行取證、存證都有很大的難度。這就需要特定的工具進行配合,包括對鏈上數據的監控、鏈上數據的分析,以及數據治理、反洗錢業務。”王海峰表示。
據王海峰介紹,歐科云鏈推出的鏈上天眼,就針對區塊鏈領域的新型案件,建立了地址標簽庫且收集了超1億個地址標簽,覆蓋了國內外超過百余家的平臺、礦池、錢包等機構,數據準確率達到了99.99%,并已經協助警方破獲了幾十起相關案件。
王海峰認為,未來區塊鏈存證的發展一定是三大方向:其一是鏈下監管的不斷完善與跟進;其二是鏈上技術在安全性、效率等發面的不斷迭代與突破;其三,是針對新型案件的特定工具的不斷升級。
2021-12-03 中國財經發布了 《區塊鏈技術助力城市產業轉型升級,歐科云鏈持續研發輸出創新成果》的文章
2021-11-18 中國財經發布了 《歐科云鏈:元宇宙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帶來新發展機會和希望》的文章
2021-11-15 中國財經發布了 《火鏈科技CEO袁煜明:用區塊鏈助力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