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首席商業評論
最近,B站上一個視頻再次破圈。
一位90后小伙獨自研發的自動駕駛自行車爆紅網絡,播放量穩居當天全站第一。
在制造者輕輕放開手,并撥開腳架之后,自行車卻穩穩地立在了空曠平地,甚至在欄桿上都可以穩穩地挺立。
這輛無人駕駛的自行車不是科幻電影,也不是動畫。而是來自B站知識區的UP主稚暉君,aka野生鋼鐵俠的創作。
無人駕駛概念出來以后,各種蹭概念的視頻層出不窮,比如2016年愚人節,Google曾推出過一則概念視頻,然而,視頻里的無人自行車還是特效剪輯出來的產物。
而稚暉君的目標則是,制作一輛真正完全脫離人力的自行車。它無需人扶便可以站立,還能跑起來,規劃前進路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行車”。
在沒有支撐的情況下,靜止狀態下自行車是怎么站穩的?
2019年,清華大學類腦計算機中心在研制新型芯片時,曾將芯片搭載在自行車上,從而實現了無人自行車。在當時,這個項目還登上了頂級科研雜志《Nature》的封面。
清華大學的項目側重點在研發芯片上,無人自行車只是用于演示芯片性能。而稚暉君的重點則是實現自行車的自動駕駛,而且稚暉君在實現過程中展現的研發、動手能力也讓人贊嘆不已。
首先要做的就是CAD建模。稚暉君在設計軟件CAD中通過建模,制作出一輛數字模擬自行車。所有改造設計工作,在這輛虛擬車上便可完成。
連B站董事長陳睿都忍不住下場評論:“太強了。”彈幕上,有機械系的學生評論:你一個程序員,CAD畫的比我還好?
有人細數了稚暉君需要點亮的技能樹:CAD建模、載板設計、軟件開發設計、電機控制、手工焊電路板……以上每一項技能都不可或缺。
還有自稱本科是北理工車輛工程的人說,稚暉君視頻中幾乎每個部分都能出一篇本科論文。
更多的普通網友,則紛紛表示,“大神請收下我微不足道的膝蓋和三連”、“你咋啥都會啊,哭了。”
在稚暉君的幾款作品里,創意、設計、研發、加工、算法設計,都是由稚暉君一人完成的。
在稚暉君的主頁簡介里,他將自己稱為“野生鋼鐵俠”,原因是他喜歡電影里的鋼鐵俠,更崇拜現實中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我想像他一樣,懷揣著冒險精神,設計制作一些東西,用科技改變未來。”
稚暉君本名叫彭志輝,父母都是廚師,從小喜歡科學,本科就讀于電子科技大學,專業偏硬件,上研究生后便換了專業轉算法,2020年,通過“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華為,成為AI算法工程師。
彭志輝
他最初在B站上傳視頻,發布智能紅外遙控、自平衡機器人等小發明,只是為了做個視頻存檔,并沒想過當個網紅。
可沒想到,由于他視頻的高質量,讓他很快吸引了十幾萬粉絲,在這之后,稚暉君便開始了視頻更新之路,時不時在B站爆火一波。
比如3個月時間制作出B站最強小電視,包含了語音控制、圖形桌面、web服務器等各項功能。
又創造最迷你的自平衡機器人 Nano,身高大約10公分,特點是平衡感好,長得很白以及善于賣萌。
自創充電寶,開源了整個充電寶的軟硬件,視頻發布當天,開源了所有技術細節,短短3天時間收獲1.2k星。
視頻火了以后,盡管稚暉君的每個設計都創意無限,甚至有網友提醒稚暉君,將這些技術申請專利并量產化。
稚暉君卻每次都將項目的代碼開源,放在GitHub上公開,以供大家復現。
稚暉君本人的工作不算清閑,在國內頂尖技術大廠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做項目,竟然還沒能忘了他的近百萬粉絲,已是十分難得。粉絲追更只當撿漏,半月一更算賺到,半年一更也不取關。
就連清華大學自行車項目參與者,也對稚暉君發來高度評價,正如他所說,只有親歷過這個項目,才知道稚暉君的工程能力到底有多強。
以這樣娛樂化的方式,不僅可以普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程,更能引導人們對當下社會問題的思考。
也正是因為稚暉君的巧思,打破了工程專業與大眾的隔閡,把枯燥的機械工業轉化成一個個有趣的設計小物件,能夠激發了更多行外人的興趣,成為更多年輕人的引路人,甚至會影響部分人的職業選擇。
不少觀眾看了他的視頻后,表示對機械專業的向往,還有一些機械學院的學生自嘲學了個假專業。
這種燈塔效應,上一個體現出來的還是網紅律師羅翔,羅翔的視頻搞笑幽默又不失知識性、專業性,打破次元壁,在B站上掀起一股“學法之風”,不少高中生表示要考法律專業。
除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他們的交流態度真誠、平等,滿是人間煙火氣,也是人們喜歡他們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稚暉君們的視頻,在這樣一個重娛樂輕思考的短視頻時代,意義十分重大。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專業或非專業人士下場,成為知識領域網紅。一切原因,還是因為熱愛。
何同學(B站賬號“老師好我叫何同學”),中國在讀大學生采訪庫克第一人,5G網絡民間科普第一人,科技測評類UP主。
現在已經成為擁有677萬粉絲的大UP主,還獲得了2020年度B站最佳作品獎,還在2020年開了自己的公司。
22歲的何同學,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這個時代的晚輩。他和稚暉君的共同點,就是始終對某個領域抱有單純的熱愛。
何同學有多愛視頻呢?從拍視頻開始,何同學把自己的房間用300多張卡紙帖成了純黑色,做一個視頻,他要用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甚至投資20萬做一個視頻。
何同學自己也曾表達過對做視頻的熱愛。發布了一期《整理自己的生活》視頻,在視頻里,在談到做視頻這件事時,何同學透露出從內而外的激動。
“我很喜歡做視頻。我從十三四歲就喜歡看數碼類的產品”,這就是熱愛的力量吧,可以不計回報,只是一頭,扎進喜歡的事情里。
有報道稱,何同學每天熬夜剪視頻,房間堆滿了拍攝器材和道具,越來越亂,懶得收拾。懶得想每天穿什么,于是買了6條一模一樣的褲子。懶得拿快遞,于是一個快遞在柜子里寄存了一個星期。懶得想吃什么,于是一年點了200多次麥當勞。
“因為生活中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做任何一件與之無關的事情都無法專注。那就是做視頻。”
有人說,“何同學與其他up主最大的區別,是他能跳出科技這個框框去思考一些社會和人文的問題”,“不僅有才華,很多思想和想法也是現在的很多大學生沒有的”。
在躺平成為關鍵詞的當下,很多人遭遇社會毒打后,對工作開始敷衍,眼里不再有光,熱愛這個概念更是成為稀缺品。
但何同學們讓我們看到,熱愛就能讓人精益求精,而隨著時間發展,最后總能得到豐厚的回報。
此外,從大了看,無論是稚暉君,還是羅翔、何同學,創造的背后,也是內容行業的“產業升級”。
過去的短視頻內容,主要是娛樂化,要爽,而如今,對于大眾來說,單純的爽和娛樂化早已不夠,不足以吸引用戶停留,更留不下經典的作品。
相比之下,只有那些有“獲得感”的優質內容,就會顯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知識性內容作為代表,恰恰給用戶提供超出單純的爽和娛樂化之外的感受。
不要小看這些發明,任何細小的實踐都會帶來生產力的革新與進步,這些UP主正在以更廣泛的影響力向社會傳遞健康積極的正能量。
同樣是反躺平,鼓勵奮斗,這些年輕人的案例,可比干巴巴的爹味說教要動聽多了。
市場永遠期待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資料:
《這位天才UP主,讓自行車成精了》嗶哩嗶哩;
《22歲何同學爆火!與蘋果CEO交手,一個視頻播放過億,還在杭州開公司》天下網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