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時趣
當今,對護膚行業最有影響力和推動力的人群是誰?
毫無疑問,“成分黨”當之無愧。想想這些年他們捧紅的成分:主打美白的「煙酰胺」、「熊果苷」;抗老類的「視黃醇」、「多勝肽」;抗氧化的「VC」、「VE」等等,不勝枚舉。
這些以往消費者聞所未聞的護膚成分,如今卻有著越來越高的普及度。
相應的,正是由于一些護膚品牌憑借早期的成分趨勢把握,搶先占領某個護膚成分的核心認知,最終一躍成為市場佼佼者。
而今,在“成分市場”充分競爭之后,留給品牌的剩余空間已經不足。全新且更有價值的問題是:
誰將是繼成分之后,消費者的下一個護膚關注點,它會是護膚行業的新風口嗎?
面對“成分黨”,護膚品牌常見的誤區是:因為消費者很在乎“護膚成分”,所以消費者需求的就是“成分”本身,而產品營銷就是要占據這個“成分詞”。
但實情是,消費者需要“成分”的本質,往往是要解決某種具體護膚痛點,他們需要的不單是成分本身,而是“成分”所發揮的“功效”。
由此可見,他們表面上是“成分黨”,其實深層次是“功效黨”。“成分”是來源于消費者對“護膚功效”認知的不斷加深,而消費者對“功效”認知不斷加深過程中,所產生的新認知、新需求,就會產生新的市場機會。
那么問題來了,如今消費者對“功效”的認知,都經歷了哪些階段,又走到哪一步了,新的市場機會在哪里?
在第一階段,消費者對護膚功效的認知,主要通過產品說明和廣告營銷的直白說明了解;
在第二階段,社交媒體、KOL和品牌的共同催化,讓護膚配方透明化、公開化,對應不同功效的“成分”便開始走紅,讓“成分黨”開始活躍;
在第三階段,消費者對皮膚的認知與護膚功效的認知,正在越來越多的從醫學角度出發,并由此產生了更深的認知和全新的需求,從「皮膚學」出發,將是護膚市場的機會點。
舉個例子來說,以常見的皮膚問題“痘痘”來說:
正因如此,除了“成分”之外,他們開始從皮膚學、醫學角度來看待肌膚問題,此時的決策就不僅僅專注在含“控油刷酸”的成分,而是需要更專業,甚至是醫學級的護膚品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以時趣洞察引擎分析的數據為證,通過對今年3至6月關于#長痘#、#皮膚問題#、#皮膚健康#等相關的詞條分析后發現,消費者在社交媒體討論肌膚問題時,會出現一個顯著的新認知:
皮膚問題,可以從醫學的角度理解。
數據①:近三個月內,在“長痘”詞條的輿情中,消費者討論的核心詞不僅有美妝、護膚產品,還包括:醫生、皮膚科、醫院等相關詞條。
數據②:消費者把#皮膚#、#健康#兩個詞條聯系起來發布內容,僅三個月內提及數量就超過6萬條,提及人數超過3萬人,男女性別比例相對均衡。(女性約60%,男性約40%)。
數據③:近三個月內,從討論#皮膚問題#、#皮膚健康#、#醫學護膚#相關詞條的人群賬號屬性來看,尾部賬號(普通用戶)占據絕對的聲量。
這三個數據都從輿情面說明,不論性別,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把皮膚問題歸類到皮膚健康問題上,并且開始出現尋找皮膚醫生的需求。
除洞察引擎分析的消費者輿情外,一些調研公司、證券公司的相關報告,都證實了相關產品的市場潛力。
根據Euromonitor (歐睿)發布的報告來看,功效型護膚品市場前景極好。(注:「藥妝」在我國是違禁詞,目前統一以“功效類護膚品”泛指。)
相關數據顯示,“皮膚學級護膚品在 2014-2019 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3.2%,遠高于化妝品行業的整體增速(同期 9.9%)”;在華泰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在中國功效護膚市場規模從 10 年的 110 億元增長至 17 年的 625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16%。”
這些數據都指向了一個答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從醫學角度看待肌膚問題,這將是護膚行業消費升級的新機會。從產品層面來說:將皮膚醫學成分融入到護膚產品研發中,并由此催生的細分品類——「功效性護膚品」,將理應成為下一個護膚行業新趨勢。
功效性護膚品的市場規模,雖然還無法和傳統護膚品市場規模相較,但從已經成熟的歐美、日本市場來看,2019年中國消費者在皮膚學級產品的人均銷售額僅為 1.4 美元/人。這個數字相較歐美、日本存在4到10幾倍的差距。這說明,這個賽道的滲透率提升空間大,行業天花板尚遠。(數據來自Euromonitor)
且功效護膚品的使用場景,不僅僅局限在“皮膚出現顯著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功效性護膚品涵蓋十大種類,幾乎覆蓋當下消費者主流的護膚痛點。
在品牌方面,國外有一批品牌很早就憑借醫學護膚理念贏得市場。如修麗可、科顏氏、三大泉(薇姿、理膚泉、雅漾)等等,且在國內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屬于第一梯隊的高端市場。
當然,在國內也有相應的新興品牌,以薇諾娜為例,2019年它就憑借主打舒敏的產品快速成長,同期快速打開市場知名度的還有百植萃、博樂達等品牌。還有一些“跨界”醫藥企業,如云南白藥、同仁堂、仁和藥業等等。
雖然中國功效性護膚品發展速度快,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還主要占據中低端市場。
據上,時趣認為:國內「功效性護膚品」的市場未定局,空間大;對傳統護膚品牌來說,開辟「功效性護膚品」相關的子品牌或產品線,并通過營銷快速建立產品的市場知名度與認知度,將是護膚品牌的新紅利;
同時,從功效性護膚品與消費者需求的本質來看,這個市場不僅僅是一個小眾市場,而是可以通過品類的市場教育,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可以走向大眾市場。
那么,問題是「功效性護膚品」該如何從小眾市場快速走向大眾市場?
這中間其實已經有一些成功經驗可參考,下面時趣通過復盤已經取得成效的「功效性護膚品牌」,認為這個賽道,營銷主要拼三件事。
一:拼速度:找準品類,快速進行市場教育
「功效性護膚品」的核心優勢是把「護膚」與「皮膚學」做結合,使之更具備專業性和信任力,且對皮膚問題更具針對性,這已經贏得一部分消費者的認知。但從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市場,主流消費者的認知空間還未被完全打開,還是會把“護膚品”當做日常普通護理行為。
所以誰能快速教育市場,讓更多消費者明白,護膚行為可以上升到“醫學級護理”,能夠認知到“功效性護膚品”更加專業,那么這個品牌和產品就更容易贏得市場。
在具體教育方式中,歐美「功效性護膚品牌」大多從品牌創立之初,就將自身定位為「醫學級皮膚護理」,通過長期的營銷傳播已經占據較高的市場認知度。
如1998年,薇姿進入中國時,是將藥房專銷護膚品的概念帶入中國,相比傳統銷售渠道,藥房銷售能襯托品牌的專業性,雖然在國內由于藥房并非護膚品的核心銷售渠道,所以該品牌成績不佳,但薇姿作為「醫學護膚品」的理念卻得到很好傳播。
再以科顏氏為例,其創始人作為一名藥劑師,品牌使用“骨頭先生”這樣的形象化標簽,在產品售賣中加入皮膚測試等方式,都是想借助更鮮明的醫學表達元素或工具,向消費者傳遞科顏氏以制藥的理念生產護膚產品。
除了一開始就做好定位,通過長期的品牌傳播獲得市場認知,短期快速獲得成功的品牌也有案例。
以薇諾娜為例,它就是主打一個抗敏單品,最初是在醫院和OTC 的患者中的自發傳播,然后品牌通過獲得臨床驗證和醫院渠道背書,逐漸通過單品口碑配合線上渠道快速成長。
綜上,通過成功品牌的經驗來看,「功效性護膚品」的市場教育,核心內容一定是要把「皮膚醫學」與「護膚」做結合,這幾乎是毫無疑問的。而真正落到實處要拼的,其實是切入市場的速度和傳播的精準度,只有針對市場需求的精準產品,配合快速進入市場高亮發聲,才能掌握先機。
如何做到更好的速度和精準度?
Eg:在時趣與某美妝公司的新品研發過程中,時趣會深度參與從產品的研發到后續傳播的整個生命鏈條。
具體方式是,時趣會通過洞察引擎帶著自己的「消費者洞察數據」+「競品數據」+「營銷數據」,以數據論證前端的產品定位,主導中端產品賣點梳理,快速指導后端的營銷創意落地。
二:拼賣點:算準痛點,進行精準的賣點產出;
根據《FIT Transparency Perception Assessment Survey 透明度感知評估》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40%的消費者認為,沒有從品牌方那里獲得關于所購買的美妝產品足夠的成分安全信息,超過60%的消費者希望,品牌方能認證產品成分的來源。
在這種消費背景下,以HFP、The Ordinary為例,它們從小眾市場走向大眾,正是因為“成分”的公開和透明,在“護膚成分黨”的推動下,消費者不再單純以品牌是誰就選擇護膚產品,而更愿意成分公開透明、功效明確的產品。
但到了「功效性護膚品」階段,品牌需要考慮的是,“成分”并不是唯一的“賣點”,且醫學級護膚品的認知門檻較高,如何通過創意傳播把產品的醫學背景,變成消費者易于接受的內容,使品牌和產品擁有更高的辨識度,將是在營銷端的考驗。
面對這個考驗,第一步是需要醫學背景的強大背書。
以修麗可為例,其獨家成分能成為賣點,是因為有強大的醫學背書:其產品的左旋VC成分是由國際皮膚科醫學權威皮尼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結合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技術協助,開發出來的專利系列。這種品牌獨特的強資產,自然能形成賣點。
在國內,有一些功效性護膚品牌,也都是主推主創團隊來自皮膚科醫生,以此品牌產品的權威背書。
第二步也是打開市場的重要的一步,品牌要面對不同消費者群體的痛點,產出更精準的產品賣點;
面對市場競爭,如果沒有“獨家專利成分”,品牌此時拼的就是“有效賣點”。例如主打修復功能的積雪草,如今正被越來越多護膚品牌使用,但如何強化自身產品在積雪草領域的優勢,就要通過“賣點”的包裝。
那么該如何幫助“賣點”更精準,且具備競爭力?
Eg,在時趣服務的某美妝品牌時,為了幫助其確定賣點的傳播優勢,時趣做到了以下幾件事:
1)時趣從接Brief開始,時趣營銷專家與數據部門co-work,通過自研的「時趣洞察引擎」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建立含數據分析的方案框架。
2)時趣會從消費者、產品、競品等多個維度的數據分析,深挖產品的成分優勢,為客戶推薦更符合市場趨勢的成分。
例如在幫助某款主打抗氧化護膚產品確定成分賣點時,品牌當時需要在「綠茶成分」、「紅酵母成分」中二選一。此時,時趣需要幫助品牌確定:消費者在面對抗氧化功能時,更喜歡的成分是誰。
通過數據分析,時趣發現消費者在討論“精華”產品認知時,綠茶具備較高的市場認知;同時,在不同護膚場景下,消費者討論“綠茶”的聲量遠高于紅茶酵母。最終為品牌推薦選擇“綠茶”成分。
3)在確定成分賣點后,還要以數據支撐,鎖定TA的護膚痛點、場景、市場趨勢和機會點,研究TA喜好和語言習慣,進行賣點包裝的創意梳理。
例如,在對討論敏感肌的相關消費者輿情分析中,時趣洞察引擎能夠從:成分維度、場景維度、功效維度、人群維度,分析出相應的相關內容趨勢。這能夠幫助品牌確定,面對不同消費群體,品牌溝通該從什么場景、什么痛點出發會更加有效。
4)在傳播層面,結合眾多競品case study,分析競品戰役、輿論分析,找到差異化優點和優秀經驗。
例如,在“早C晚A”護膚熱潮中,時趣能夠通過分析各大品牌在該“熱潮”下的輿論分析,幫助品牌分析出更有差異化的營銷賣點洞察。
最后,在以上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將有助于品牌產出更精準的賣點包裝和創意內容,甚至產出好幾套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維度的傳播方案。
綜上,讓“成分”更具辨識度,讓“賣點”更具競爭力,除了醫學背景的專業背書外,針對性更強的營銷賣點產出能力,將成為功效性護膚品打開市場的關鍵。
三:拼粘性:定制化服務創造用戶口碑;
如今,消費者是品牌最好的傳播者,讓小眾產品走向大眾市場,少不了讓消費者主動為品牌創造口碑。
如何為「功效性護膚品」創造口碑?作為醫學護膚領域產品,其實和“看醫生”的邏輯相似,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醫學級專業產品,潛在的需求還包括需求一整套專業的皮膚解決方案。
品牌是否能像醫生一樣,做好“看診”、“跟蹤”、“回訪”等服務將十分重要。
以國內功效護膚品牌玉澤為例,他們在官微、官方微博,都有多種形式開展過「問診活動」,這些既服務用戶又有助于社交傳播的方式,使之獲得消費者好評。
再以治療痤瘡的美國護膚品牌Curology為例,用戶一旦選擇該品牌,就意味著完全能享受到“私人定制”、“動態調整”的產品與服務。
該品牌為用戶提供服務的內容包括:
第一步:用戶在官網要填寫一個醫療問卷,提供包括皮膚狀況、護膚習慣及護膚目標等信息,然后上傳三張高分辨率的皮膚照片,供Curology團隊皮膚專家檢查用。
第二步:專家會定制方案并配出處方用藥,通過郵寄上門服務讓用戶在家輕松體驗產品,并可隨時上傳皮膚照片用于專家后續追蹤。用戶的花費是首月20美元,后續25美元左右的價格。同時,醫生還囑咐很多細節,如停用一個酒精過高的產品;考慮服用短效避孕藥。
Curology在為用戶提供產品的同時,還會給予專業、定制化的護膚方法建議,還可以根據每個月的皮膚情況不斷快速調整產品配方,提供“動態調整”的護膚產品,將產品和服務高度打通。
更為重要的是,就是因為定制化服務,用戶和品牌的粘性很高。從2014年創立至今,Curology收到非常多用戶發來的“before”&“after”對比,使之成為品牌強有力的說服力。
定制化產品+優質的服務體驗過程,讓用戶和品牌之間產生更強的粘性,Curology通過針對性更強的產品服務,讓消費者獲得較大的皮膚改觀,從而使之愿意為身邊的朋友分享品牌。
綜上,功效性護膚品雖有醫學背書具有信任力,但如何快速引爆市場認知,一定是需要消費者自發進行口碑傳播,要實現這一目的:無論是通過針對性更強的產品、定制化的服務、成體系的醫療顧問,都將幫助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更好的粘性與互動,讓品牌以更省心且省力的方式,走入更大的市場空間。
最后,時趣從深耕美妝行業多年的經驗來看,功效性美妝作為新興賽道,品牌除了需要傳統的市場調研數據外,還要掌握更多關于這個行業的營銷數據分析。
因為這中間品牌面臨的不僅僅是已有的「功效性護膚品牌」,還包括成熟的「傳統護膚品牌」市場,這其中將包含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而通過時趣AI技術對這些營銷數據的提煉分析,將有助于品牌去了解消費者多變的需求痛點、了解競品都在說什么,從而輔助品牌的產品研發、賣點梳理、創意產出、傳播投放,以又快又準的營銷,抓住功效護膚品帶來的市場新紅利。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