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硅兔賽跑(ID:sv_race),作者 | 王王,編輯 | 蔓蔓周,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嗚呼哉,又一只獨角獸轟然夭折了。這次輪到科技建筑行業唯一一只獨角獸Katerra。
與其他獨角獸夭折的故事一樣,Katerra短暫的一生里有無限風光的時刻,也有令人哭笑不得的無奈。
2015年,Katerra的誕生,如同給建筑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圖片來源:Katerra
要知道,建筑行業在當今的科技轉型浪潮中可謂穩穩地走在倒數行列。據麥肯錫2017年的調研,過去20年中,全球建筑行業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1%,而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則提高了3.6%。
其背后成因復雜,既有監管嚴格、受經濟波動影響大的因素,也與行業各環節相對獨立封閉、市場不透明有關。種種原因導致建筑行業在科技創新研發、從業者培訓上的投入不夠,至今工業化、數字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在施工環節,仍然非常依賴熟練工人。
Katerra利用建筑、物聯網等領域的新技術,結合互聯網和科技公司的新模式,想要掀翻傳統建筑行業的屋頂。Katerra的兩大法寶,一是“像拼積木一樣蓋房子”,二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像拼積木一樣蓋房子的方式,學名“裝配式建筑”。傳統的建筑方式是把各種建材運到施工現場,再按照圖紙施工,從無到有地把房子搭起來。而裝配式建筑則是把大量的現場施工作業前置到工廠,直接加工制作好樓板、墻體、樓梯等模塊,運輸到現場進行簡單安裝即可,有效地降本增效。
裝配式建筑不是新概念。如今很多住宅、商業樓宇都采用這種方式,如鳥巢、上海中心等超級工程,更是離不開裝配式作業。Katerra能成為獨角獸企業,其價值更體現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圖片來源:Katerra
如前文所述,建筑行業鏈條長且環節之間相對割據,從設計、采購、總包、分包,到建材生產、運輸、施工,每個環節都有不少門道。Katerra以一己之力,開設工廠、整合上下游供應鏈,承包了從建筑設計到施工交付的全套建筑服務,并利用物聯網芯片、BIM系統等技術,將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使建設項目之間可以更好地協作,從而提升效率。據稱,只需要幾周時間,Katerra就可以蓋好一棟樓。
結合以上兩點,Katerra不僅能縱向地為單個建筑項目節省成本,還可以橫向拉通不同的建筑項目,抽取共性,將建筑從千樓千面的“項目”變成通用的“產品”。如果Katerra的嘗試成功了,那么建筑就可以變得像一般工業品一樣,以較低的成本標準化生產、規模化復制,實現“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人類終極夢想。
這也是為什么軟銀等投資機構如此對它給予厚望。成立5年來,Katerra獲得了軟銀、Khosla Ventures等知名基金的共計2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元,在建筑科技這個難出頭的領域一路狂奔成了獨角獸。
Katerra的藍圖如此吸引人,以至于Katerra在2020年瀕臨破產時,軟銀還為其提供了2億美元緊急資金。2019年,Katerra宣布預計將于2020年盈利、2021年以后上市。
然而,20億美元融資燒完,Katerra沒有等來提交招股書的那天,反而先簽了破產保護申請。
軟銀CEO孫正義與Katerra CEO?Paal Kibsgaard? 圖片來源:GETTY
Katerra突然倒閉的背后推手眾多,其中一段緣由最令人唏噓:Katerra主要經營木結構建筑的設計施工,卻忽略了木材本身的物理特性。
據地產行業媒體The Real Deal報道,Katerra在一個建筑項目中,從華盛頓州開采木材,經公路運輸至位于鳳凰城的廠房加工,又運回華盛頓州的施工現場。由于兩地溫濕度差異較大,運抵項目現場的木質墻板全部彎曲變形,無法使用了。2019年,Katerra鳳凰城工廠關閉,200多名員工失去工作。在Katerra宣布破產的新聞下,一位目睹過Katerra施工項目的網友強烈批判:項目使用的木材全都彎曲、錯配了,沒有一塊是對齊的。一位Kattera前員工曾對媒體說:公司管理層沒有一個懂建筑行業。
圖片來源:Katerra
一家玩轉物聯網、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的獨角獸公司,竟被最簡單的自然規律將了一軍,可以稱得上是極具諷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了。
翻看Katerra的團隊背景,三位創始人著實來頭不小。
Michael Marks曾在消費電子制造巨頭偉創力擔任了13年CEO,Jim Davidson是私募基金銀湖資本的創始合伙人之一,Fritz Wolff曾是房地產投資公司的執行董事長。
現任CEO Paal Kibsgaard (左)與創始人?Michael Marks (右)? 圖片來源:GETTY
三位實業和資本界的老兵,居然在木材受潮的“小事”上陰溝里翻船,令人嘆惋的同時,又不得不感慨隔行如隔山,在創業這項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工程中,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
令人意外的是,“不經意的疏忽”其實并不少見。很多時候,創業者(甚至于他們的投資人)深深陶醉于顛覆行業、改變世界的性感故事,卻因為看不清自己或者看錯了別人而落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境地。
有些人看不清自己,通常是低估了問題的復雜性,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比如中學物理沒學好的Katerra創始人們。又比如日本公司Seven Dreamers。
這家公司想要幫懶人從家務勞動力解脫出來,制造一臺衣物洗護機器人,從洗衣、烘干到熨燙、疊放都可以自動化完成。看似簡單的流程,實則蘊含許多精細化的操作,需要引入機械臂、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復雜技術。不考慮技術水平就想大包大攬的結果必然是項目死得悄無聲息。
有些人看錯了別人,是因為沒有真正調研客戶,而是主觀臆斷出市場的需求,并把它作為創業的起點。
比如美國的線上一元店Hollar。Hollar的創始人認為,人們逛一元店一般都會一次性購買大量產品,因此商品的倉儲和物流成本就可以被攤薄。可惜事與愿違,消費者的確喜歡在Dollar Tree或者Costco大宗采購,但這并不意味著在Hollar網購時也一定如此。最終,Hollar因為難以控制物流成本而宣布倒閉。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在國內,因為行將就木而引發小小波瀾的共享按摩椅亦是如此。伴隨著共享經濟而生的共享按摩椅一度受到資本熱捧,在全國各大火車站、機場、電影院、購物中心遍地開花。經歷短暫的春天后,共享按摩椅因無法解決衛生問題,令有意體驗的消費者不得不敬而遠之,卻變成蹭睡者的天堂。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金句還猶在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是,再三見證獨角獸倒塌后,我們在“不幸的家庭”身上也少不得看出一些相同的套路。
軟銀CEO孫正義與Katerra CEO?Paal Kibsgaard? 圖片來源:GETTY
隨著更多信息被接連披露,Katerra的面目與過往那些夭折的獨角獸越來越相近:
美麗的大餅,捉襟見肘的技術,內訌的創始團隊,混亂的管理,以及鈔票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木材變形或者其他荒唐的故事,只是它們結出的酸澀果子罷了。
參考資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