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成立至今,菜鳥已經走過8個年頭。
8年時間里,快遞行業可謂是風起云涌。一方面,得益于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和菜鳥的電子面單、驛站和菜鳥裹裹等技術和業務落地,原本低效、雜亂的快遞網絡在服務質量、標準化和運營效率上都有了長足的提升。快遞行業總業務量從2017年的400.6 億件,一路飆升到2020年的833.6億件。
但另一方面,由于激烈競爭引發的價格戰,快遞公司的單票收入不斷下降,2020年的快遞件均收入降幅達到了10.6%。快遞行業正在陷入內卷的時代,行業龍頭順豐在2021年一季度甚至出現了業績暴雷,不賺反虧近10億元,隨后股價接近腰斬。
“物流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已經到來,菜鳥將把核心資源全力投入在物流新賽道的開拓上,專注增量創新,幫助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6月10日,在2021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CEO萬霖表示,未來物流的增量賽道主要在三個方面:物流數字化、智能化將大大加速;消費者供應鏈將加快升級到產業供應鏈;中國物流企業會越來越多參與到全球物流搭建中去。“為了服務好國內國際商家、消費者、產業鏈的不同需求,菜鳥會堅持做一家客戶價值驅動的全球化產業互聯網公司。”
這是成立8年的菜鳥重新被定義的一次,也意味著菜鳥的方向更加明確——擺脫嚴重內卷的存量市場,在國際化業務和供應鏈物流里找增量。
一直以來,菜鳥都被看成是“想要一統快遞行業”的角色。
但事實上,8年時間過去了,菜鳥來自于快遞業務的收入可以說是寥寥無幾,更多的則是來自于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等增量市場的業務。
根據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1財年Q4及2021財年全年業績,剔除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交易收入后,菜鳥全年實現外部收入37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第四季度外部收入99.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實現財年正經營現金流。
在保持著高增長的總體收入中,菜鳥主要增長來源來自增量市場,包括:社區服務、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等新興領域。尤其是全球物流、智慧供應鏈等業務在菜鳥收入中占比超過八成。
這也就意味著,菜鳥在國內快遞業務之外,找尋到了新的藍海市場,其中國際化是重要一站。
在此次峰會上,萬霖也透露已經在為外貿商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出海方案。按照規劃,今年內菜鳥的“5美元10日達”可以覆蓋20國,“2美元20日達”覆蓋50國,未來更多包裹可以用一杯咖啡的錢送全球。
對于跨境電商的商家來說,菜鳥的出海方案是一個好消息。
從目前市場的公開報價來看,包括FedEx、UPS、DHL等在內的傳統國際物流快遞,普遍價格是50美元5-7日達;另一類走各國郵政系統網絡的萬國郵聯,定價便宜3-5美元,但時效不穩定。而菜鳥的方案,做到了極高的性價比,價格低廉的同時還能保證時效。
菜鳥之所以能做到超出行業的性價比,與其在物流運營的重金投入相關。
從2018年開始,菜鳥就開始在全球多地建立物流樞紐。目前,菜鳥在全世界已經布了7個特大核心物流樞紐,包括200萬平米以上的保稅倉和海外倉,以及航空干線、鐵路干線以及海運的路線。菜鳥每個月使用的全貨機的包機數量,已經超過了160架次。
長期的投入讓國際化最終迎來爆發。2021年3月,菜鳥日均承運跨境包裹量已達500萬單。在國際上,菜鳥成為了全球新四大跨境包裹網絡之一,日均處理跨境訂單與全球三大快遞巨頭FedEx、DHL、UPS在同一梯隊。
除了國際化業務,菜鳥找到的另一個新引擎則是供應鏈物流。
“目前物流運營行業的成本已經壓到極致了,想要再降低,就一定是回歸到產業鏈、生態鏈。”物流專家楊達卿表示,過去互聯網幾十年的發展都是在消費互聯網,但支撐經濟總量的物流總費用不是消費物流,而是制造業、工業物流,這是物流領域新的機會。
事實上,隨著消費互聯網的紅利期漸漸過去,數字化的改革開始愈來愈多地在產業端集中。這樣的趨勢下,作為產業基礎設施的一環,物流網絡也需要因時而變,朝著產業鏈的最前端移動。這樣才能夠幫助企業減少庫存、提升周轉率,進而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過去幾年,菜鳥智慧供應鏈依托遍布全國的智能倉配網絡,已經為天貓各個行業線的商家和天貓超市提供了不同類型供應鏈服務。
比如,在品牌商家端,菜鳥的供應鏈可以幫助品牌商家整合線上線下庫存,提前進行全國分倉布貨,精準調貨補貨,提供當日達、次日達、送貨上門等服務,提升消費者體驗與品牌復購率。
工廠端,菜鳥通過產地倉、云倉提供倉配一體化服務,幫助產業帶工廠和中小賣家實現物流供應鏈全托管,把商品從工廠直送消費者。其中,80%從菜鳥產地倉庫發出的包裹可以隔日送達。
在小家電產業集群的廣東中山、小商品聚集的浙江義烏等國內多個制造業產業帶,菜鳥開設原產地倉,向工廠提供極致低成本的發貨服務,將工廠的商品從產地直發到消費者手中。2020年,選擇菜鳥供應鏈服務的商家數量增長了45%。
“商家供應鏈方面,菜鳥將在國內的產業帶開設更多產地倉,讓生產制造業與消費市場無縫連接。”
物流峰會上,萬霖也公布了菜鳥今年在供應鏈物流方面更多的動作。萬霖表示,這些產地倉將直接服務大大小小的工廠,預計今年倉內效率還會提升30%,為實體經濟提供實實在在的“貼身服務”。
長期以來,受制于接連不斷的價格戰,導致物流公司為了控成本,末端配送不愿“送貨上門”,用戶體驗大打折扣。同時,快遞末端網點倒閉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到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優化物流末端的服務質量,菜鳥在早期就推出了菜鳥驛站、菜鳥裹裹等優化末端的服務體系。在快遞公司與商家之間,菜鳥并不掌握分單的權力,而是通過在社區、校園、鄉村建設末端驛站,緩解行業整體末端壓力。同時,為提升消費者體驗,菜鳥又陸續推出快遞包裹按需送貨上門服務。
“今年開始,菜鳥驛站的’免費保管,按需上門‘將向全國范圍推行。以菜鳥驛站為中心,將加快形成購物、回收、洗衣等便民服務于一體的15分鐘生活圈。”
此次峰會上,在國際化和供應鏈業務之外,萬霖也宣布菜鳥最成熟的業務——社區服務的最新規劃。據介紹,全國3萬家菜鳥鄉村共同配送點也將加大數字化升級,逐步達到和城市一樣的取件效率。菜鳥裹裹的寄件服務將從“最快1小時上門”,提升到“最快半小時上門”。
此外,菜鳥驛站也發布了“新成長計劃”,計劃在包裹代收之外通過豐富社區服務內容,如洗衣、零售、回收等,三年內讓站點年平均收入翻倍。同時,“新成長計劃”也將著力圍繞一線服務群體建立完整的關懷體系。
而在物流末端配送上,無人車的大規模應用也在持續落地。
從2019年起,菜鳥無人車就開始投入北京、上海、杭州多地數十個場景正式運營。在杭州的居民區倉溢東苑,兩臺無人車每天大概可配送300到400個包裹,和傳統人力配送相比,無人車的裝載能力更強、配送速度更快。
今年3月,菜鳥無人車已經進入了全國15所高校菜鳥驛站,服務超過30萬學生。在“高校快遞第一城”武漢,無人車已進駐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菜鳥驛站。
峰會上,菜鳥宣布將加大無人車的投放,計劃今年將投入1000臺菜鳥無人車,為校園與社區的消費者提供隨需預約、送貨上門的優質服務。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的物流無人車投入實景運營。
綜合來看,無論是社區服務、供應鏈物流,還是國際化業務,菜鳥都試圖通過增量創新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從存量市場固有的格局中突圍出來。這不是一條內卷的路,但是一條需要慢慢熬的路。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