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新眸,作者丨志偉,編輯丨棲木
操作系統正在打破“美國人的玩具”局面。?
自Unix系統在貝爾實驗室問世以來,歐、日、韓為突破限制先后闖關操作系統,今年6月,華為正式發布鴻蒙2.0操作系統,對于一家中國公司、甚至整個中國而言,“自建生態”首次從夢想成為可能。
事實上,自2019年起,鴻蒙從未離開過輿論中心,對華為而言,鴻蒙是突破硬件限制的營養水分,同時也是國內玩家朝操作系統的又一次闖關。
畢竟,在此之前,歐洲、印度、日本及韓國為代表的各方勢力,在操作系統方面折戟已成家常便飯,基于此,本文新眸將著重復盤操作系統的發展史。
沒人會懷疑如今Android和iOS的重要性,正如當年沒有人會懷疑塞班的地位一樣。
2005年4月,諾基亞在阿姆斯特丹、香港等地,舉行主題為“See New,Hear New,Feel New”發布會,發布會上,諾基亞一改此前作風,將四個數字命名手機序列的方式換成全新的N系列(N90、N91和N70),三部手機均搭載塞班S60系統。
對于手機行業來說,N系列開創了新一代移動產品的理念:智能手機。在當時的評測中,有機構這么評價N70,“基于3G網絡的N70目前價格為5380元,相對應的EDGE大陸行貨版本也將要上市,對于一款當世最強的直板S60手機來說還是物有所值的。”
塞班S60是諾基亞初代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前身是David Potter打造的Psion,1998年,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和Psion的共同推動下,塞班公司成立。次年,Symbian OS v5.x操作系統正式推出。
2004年,Psion出售31.1%的塞班股份,諾基亞合計持股約47.9%,主導了塞班的運營,摩托羅拉被迫選擇退出。2005年,諾基亞銷售手機數量突破10億臺,站在當時手機市場塔尖的塞班,幾乎壟斷了手機操作系統市場。
2005年5月,微軟面向PDA市場和智能手機市場,發布了Windows Mobile 5.0操作系統,退出塞班公司的摩托羅拉、合并后的索尼愛立信和來自中國的中興、華為成為微軟移動操作系統的座上客。
試圖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獲得一席之地的微軟,借助Windows Mobile 5.0一舉超過Palm,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操作系統。
另外一邊,Andy Rubin在朋友的資助下,幾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安卓(Android)的早期開發。在積蓄耗光之后,Rubi給佩奇發了一封郵件,問能不能投點錢。幾周后,谷歌收購了安卓。
在當時看來,隨著硬件功能的不斷強大,3G網絡的不斷鋪設,手機早晚會變成移動互聯網的入口,而安卓在開發之初就是為手機操作系統設計,正好成為谷歌進軍移動互聯網市場的補充。
與谷歌所不同的是,喬布斯此時正在思考iPod之后蘋果的下一步。
2005年,蘋果僅iPod的銷量達到了2000萬臺,Mac系列產品也獲得不錯的增長,蘋果的產品也因此重新變得流行起來,在iPod的巔峰時期,喬布斯預見到智能手機將很快取代數字音樂播放器,當時喬布斯給出的理由很簡單:
手機配備攝像頭后,數碼相機市場開始萎縮,同樣的道理,如果手機內置了音樂播放器,消費者“就沒必要買iPod了”。
于是乎,在和摩托羅拉合作未果后,蘋果啟動平板電腦、手機和移動操作系統iOS的研發。
客觀來說,諾基亞是先于美國人預判到智能手機市場的變化趨勢,時任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就曾表示過:“那種能夠為用戶提供最佳使用體驗的手機將會成為勝者,在這場戰斗中,操作系統便是一切核心所在。”
深知操作系統重要程度的諾基亞,不可能坐以待斃,但現實給出來的反應是,諾基亞反應慢了。在2005年-2007年的這段時間里,蘋果完成了iPhone、iPad的研發與發布,以及OS X系統的開發移植——iOS操作系統;谷歌則進一步完善安卓系統,成立開放手持設備聯盟,聯盟成員HTC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 T-Mobile G1;微軟將Windows Mobile迭代到6.0,并聯合HTC、三星及摩托羅拉等推出一些列智能終端,持續站穩第二的位置。
2007年,iPhone一代發布,這臺配置遠遠落后于同期機皇N95的產品,成為壓倒塞班系統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9年,可以說是塞班的最后時刻,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仍有39%,銷售收入為570億美元,同期而蘋果為17%,銷售額270億美元,但諾基亞的利潤占比,從2007年的64%腰斬為32%,市值也僅為蘋果的1/4。
利潤的下滑,讓諾基亞在操作系統戰略上,陷入被動境地。
Maemo系統推出不到半年,還沒來得及適配和推出新機型,諾基亞便終止了該項目;與英特爾合作開發的MeeGo系統,推出僅N8一款機型,諾基亞又選擇了拋棄,前后不到1年的時間;在新任CEO史蒂芬·埃洛普的撮合下,諾基亞轉而與微軟合作,共同開發Windows Phone。
至此,塞班在2008年被諾基亞花費4.1億美元收購后,標志著塞班聯盟的瓦解;維基百科顯示,2011年12月21日,諾基亞官方宣布放棄塞班(Symbian)品牌;2012年5月27日,諾基亞徹底放棄開發塞班系統,但是服務將一直持續到2016年;2013年1月24日晚間,諾基亞宣布,今后將不再發布塞班系統的手機,意味著塞班這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在長達14年的歷史之后,終于迎來了謝幕;2014年1月1日,諾基亞正式停止了Nokia Store應用商店內對塞班應用的更新,也禁止開發人員發布新應用。
塞班生態的終結,也預示著諾基亞手機的衰落,隨著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曾經的愛立信被索尼收購剩余股份,阿爾卡特現在是TCL的子品牌,西門子被宏碁收購后早已不見蹤影,沒有了硬件廠商的支持,歐洲再無操作系統。
2005年,韓國一家叫TmaxCore的公司,啟動了一項名為Tmax Window,這是韓國真正自己主導并研發的新系統。
四年后,在一場“可能改變世界”的發布會上,TmaxCore打出了兼容Windows的口號,正式推出Tmax Window,但是在之后的數年時間里,TmaxCore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直到2019年,改名為Tmax OS的產品宣布開源,又重新回到互聯網的世界。
坊間猜測,Tmax Window的失敗,主要原因在于PC移植后大規模商用驗證失敗或者驗證不符合使用需求,以及兼容微軟Windows系統存在專利風險而被暫停。
這次嘗試,可以算作是韓國人在操作系統上的預演。
在Tmax Window發布的同一年,看到風生水起的安卓和如日中天的iOS,三星推出了BADA計劃,從公開信息看,BADA繼承了三星多年來在手機領域的技術,包括TouchWIZ、支持Flash界面、對互聯網應用、重力感應應用、SNS應用等有良好支持,并在之后陸續推出了十余款搭載該系統的手機產品。
但是,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
2011年9月,英特爾和三星宣布聯合開發Tizen操作系統,Tizen是由兩個Linux基金會發起、英特爾和三星合作的一款開源移動操作系統,從當時合作方來看,英特爾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公司、三星是全球第二大移動終端制造商,二者在操作系統方面的組合,加上Linux開源的資源,這種搭配看起來的確不錯。
但實際上,英特爾除了Tizen,還擁有與諾基亞合作開發的MeeGo系統;三星除了Tizen,還有兩年前發起的BADA操作系統,二者的合作看起來更是貌合神離,最終,Tizen系統的手機,僅有數款,便被三星拋棄。
BADA和Tizen在智能手機端失敗后,三星一心一意的投奔到安卓懷抱,借助S系列和Note系列一年兩款雙旗艦的定位,一舉超過曾經的王者諾基亞,和新晉王者HTC,成為安卓全球市場的當家花冠。
遺留的Tizen被三星用到智能電視和智能手表上,算是有了香火延續,根據Tizen官網介紹,目前Tizen的應用場景多達20余個,在全球智能手表市場更是僅次于蘋果的watch OS,高于谷歌的wear OS,算是在物聯網方向占據先機。
韓國移動操作系統的失敗,從根本上看,主要原因是韓國本身的市場較小,5000萬人口的市場不足以支撐起巨大的研發投入,即便三星這樣的巨頭,也無法開發出立足于韓國市場的產品,要獲得增長,就得靠出口。在無法接入封閉的iOS后,開源的安卓成為他們唯一的選項。
韓國之外,還有實力研發操作系統的,似乎只剩下日本。
實際上,日本除了在PC時代有過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方面,似乎連自主發起的項目都沒有,或者說,日本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一直是寄人籬下,但這也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1982年,正處于如日中天的日本半導體行業,迎來了一位“大神”——東京大學助教坂村,在他看來DOS系統很難用,于是以一己之力,寫了一份名為“TRON”的PC系統規格書,這本300來頁的書,使日本在操作系統方面有所建樹成為可能。
眼看著日本操作系統產業正在失控式發展,美國公開警告:“一旦TRON成為標準,日本資訊業將擺脫對美國軟體工業的依附,美國再打入日本市場,將難如登天。”
緊接著,美國發起了長達數年的對日貿易戰,在1989年《超級301法案》中,美國向日本的“人造衛星、超級電腦、TRON”等商品,單方面設下了貿易壁壘。并將TRON操作系統定義為:“日本政府設下的貿易障礙。”
至今,在TRON項目的網站上,還有文章保留著這樣的論述:所有使用了TRON存在系統的企業都將失去美國市場的公平對待。于是乎,1999年,Matsushita(松下)加入Symbian;2000年,索尼、三洋也取得Symbian操作系統的許可證;2011年,富士通在塞班最末期還在選擇加入塞班。
塞班的衰亡,其實與歐洲無法形成合力有一定關系。
在歐洲主流的手機品牌中,飛利浦是荷蘭的,西門子是德國的,諾基亞是芬蘭的,愛立信是瑞典的以及阿爾卡特是法國的,這些分散在歐洲各地的手機廠商們,無法在同一個標準下執行相似的操作系統。
地域、經濟、文化等差異,使得各家都存在分歧,適配性方面也未必滿足需求。
分散、無法形成向心力,也是現階段國內手機廠商的現狀,在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商業環境中,怎么將競爭與合作分開來,的確考驗所有參與者的管理水平。韓國過于狹小的國內市場,無法撐起巨大的操作系統之夢,在三星的操作系統嘗試中,有Linux基金會的參與、有美國公司的參與,也有日本公司的參與,引入這些參與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便于國際化。
海外生存,要求企業要有“世界化”的語言,比如APP支持、操作系統支持等,鴻蒙的發布有其特殊的背景,眼下國內手機廠商也如同歐洲企業一樣,分散且競爭激烈,如何合力是對國家、對管理者的考驗。
并且,國內市場不同于韓國,是有能力支撐起鴻蒙的商業需求的,也不同于日本處于非正常狀態,只是需要時間來驗證。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2022-09-14 鈦媒體 App發布了 《星巴克加碼中國市場,未來三年要新增開3000家門店|鈦快訊》的文章
2022-08-11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白云山麾下公司虛抬藥價“把戲”,被拆穿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為了幫00后卷王找到工作,簡歷修改師們拼了》的文章
2022-07-06 鈦媒體 App發布了 《威尼斯向游客收“進城費”,國內城市如何借鑒?》的文章
2022-03-25 鈦媒體 App發布了 《蔚來2021年財報發布:年營收361億元,整車毛利率達到20.1%》的文章